高皇偉 | 新時代國際漢語教師教育轉型與方案探析

2021-03-02 孔院研究

漢語作為對外交流的工具和軟實力策略,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資源。當前,「一帶一路」倡議加大了中國文化的交流範圍和力度,使得作為文化傳承與創新途徑的漢語國際教育在新型國際關係中的地位也逐漸上升。這亟須國際漢語教師肩負起「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新時代使命。然而,國際漢語教師教育質量依然不容樂觀,需要培養在國際舞臺上有發言權的中國通[1],並在轉型與發展中設計國際漢語教師教育新方案。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國際漢語教師教育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從「中文+外語」儲備式教師、「專門+制度」請進來式到「職業+專業」走出去式教師培養模式。[2]新時代背景下,新教育、新師範、新漢語對國際漢語教師教育帶來新變化,進而對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產生衝擊和影響。

(一)新時代對漢語人才語言素養的新倡議

隨著語言國際化進程發展,語言素養成為國際漢語教師教育一項不可忽視的基本素養和核心技能。《PISA全球素養框架》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有效互動及分析當地、全球和跨文化問題。《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強調文明禮貌,誠信友善,寬和待人,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這些都離不開語言素養的教育,而國際漢語教師則肩負起培養漢語人才的語言素養責任。這種素養貫穿於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育和跨文化教學中,是新時代學生核心素養能力建設的表現方式。

當前,核心素養助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一思想和任務也反映在漢語國際教育發展中,表明了我們不僅要培養具有漢語語言交際能力和中華文化傳播能力的漢語本土人才,還要基於核心素養取向培養具有語言素養的國際競爭型漢語人才。這是新時代對漢語人才語言素養的新倡議。2017年12月,《關於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構建語言互通工作機制,著力加大漢語國際推廣力度。語言互通需要心靈相通,而心靈相通則需要基於一定的語言素養,並不是簡單或機械的遵循所謂的語言交際功能理論而表現出來的語言交流行為。總言之,新時代呼籲漢語人才的語言素養,也是國際漢語教師教育發展的訴求,有利於加強中外人文交流,助力支撐「一帶一路」行業型漢語人才發展。

(二)一帶一路對行業型漢語人才的新需求

語言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開展教育互聯互通合作的重點內容之一。《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強調構建語言互通協調機制,發揮政府引領、行業主導作用,為沿線各國專項培養行業領軍人才和優秀技能人才,並加強漢語教師和漢語教學志願者隊伍建設,全力滿足沿線國家漢語學習需求。[3]語言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基礎,而行業是發展方向。所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漢語教育不能僅僅關注語言教育層面,還要結合行業發展需求,培養具有行業型的國際漢語人才。例如,印度尼西亞亞洲國際友好學院支持當地學校教育、商貿招資及旅遊發展等行業發展[4],強化漢語教育的社會服務力,成為當地社會發展的一股力量。根據筆者實地調查得知:亞洲國際友好學院中文系的學生未畢業之前,很多企業或事業單位都基本預訂了,成為一種訂單式的行業型人才培養模式。可見,具備行業型的國際漢語人才需求量大。又如,很多中國投資商在東南亞開辦企業或工廠。他們根據所在國的法律和政策規定,需要僱傭本地的工人,可本地工人中具備熟練漢語語言的人才並不多,而同時具有本行業領域的知識和能力的漢語人才則更是稀缺。

「一帶一路」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各行各業漢語國際人才的強力支撐,而這些人才培養的落腳點在於教師。由此,如何培養具備一種或多種行業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的教師就勢在必行了。在「一帶一路」建設的新需求下,以漢語語言本體知識、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教學技能和跨文化傳播能力培養為主導的國際漢語教師教育發展就需要進一步反思。這種發展不僅需要基於現代教師教育的實踐,還要賦予新教育的價值思想,進行全方位系統的改革,以切實提升國際漢語教師教育質量。

(三)新教育對國際漢語教師質量的新追求

新時代呼籲新教育,而新教育就是一種「智慧教育」。智慧教育是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新形態,是適應新時代信息化知識社會的新追求,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實踐和探索的新過程。智慧教育新形態下,提升國際漢語教師質量不僅是新教育對新師範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新時代國際漢語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追求路徑。那麼,新教育要求什麼樣的新師範,如何追求國際漢語教師質量卓越呢?

基於智慧教育取向的新師範教育立足新時代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求,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師成長發展規律,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全面提升教師素質能力和判斷能力,增強教師教育智慧和教學機智,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努力解決好教師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從而開啟新時代教師教育發展的新徵程。在此基礎上,我們需要積極探索國際漢語教師質量的內涵式發展道路,並通過戰略目標、教師知識、教師技能和教育手段等方面來全面加強教師的綜合素養和提升教師教育質量。對此,新師範教育背景下,教育對國際漢語教師質量的新追求,既賦予了國際漢語教師教育新任務、新目標和新方案,也為國際漢語教師教育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新時代國際漢語教師教育的新目標、新需求和新方式為其發展和升級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為促進國際漢語教師知識、技能和手段的轉型與發展提供新的空間。

(一)教師知識:從「金字塔型」轉向「蜘蛛網型」

新教育發展視域下,教師知識內化為智能,需要變革教師知識結構。當前,我國大學國際漢語教師的金字塔知識結構,從底層到高層分為基礎、有助於、重要和關鍵4層,對應的內容知識是教學內容知識、學習者知識、一般教學知識和漢語國際教育知識,而漢語國際教育知識又是一種基於其他3種知識的實踐性知識。[5]這種金字塔知識結構是當前國際漢語教師教育的主要構型,但是若要培養複合型的高層次人才,這種構型恐怕難以支撐人才的成長。為此,國際漢語教師教育應從金字塔型知識結構走向蜘蛛網知識結構。

選擇蜘蛛網知識結構的緣由有三:一是跨學科性質的必然抉擇。漢語國際教育是一個多學科支撐的跨學科專業,需要不同行業或專業知識的涵養,而不能僅僅專注於本專業而忽視其他專業領域的影響;二是複合型人才培養的需要。漢語國際教育培養的目標就是培養複合型的高層次人才,以適應和服務複雜多變的世界漢語需求,而不同國家的需求則不同。發達國家漢語教師需求可能以高質量的「超本土」師資為主,欠發達國家多以學歷層次較低的「輸入型」或「本土」教師為主。[6]複合型模式正是蜘蛛型知識結構的發展形態特徵;三是當今信息化社會和知識經濟的訴求。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和知識的日新月異,信息化社會需要每個人才具備大型的知識網,而這種知識網既複雜多樣,又不斷進化,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基於信息物理融合系統)中信息化社會對知識的需求。蜘蛛網知識結構符合複雜系統理論原理和協同論機理,不僅有利於衝破國際漢語教師教育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式路徑,也能夠為信息化社會國際漢語教師教育的發展與創新鋪上路石。

國際漢語教師的蜘蛛網知識結構蘊含著一種知識內化智能的學習機制,並根據人的成長需求和智能知識結合的方式設計主題式漢語課程和教材,構建一種寬領域複合型「漢語+」行業發展的對外漢語教育教學體系。在這種結構體系下,漢語課程知識的界限將逐漸模糊,漢語教學將圍繞每一個主題點,同時點與點之間又通過多維動態的線條組織整合成一張張蜘蛛網型的智能知識結構。由此,課程式教育將逐漸演變為主題捆綁式的實際場景教育,形成一張張相互聯動的「點—線—面」結合的立體網絡,從而突破自上而下的「一師一優課」和自下而上的「微課」。那麼,這些主題點就是實際場景中有關漢語的各行各業知識,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外交、旅遊、教育等不同領域,並基於學生的智能教育原理、智能心理發展設計、智能學習等成長機制,充分發揮漢語教育智能的作用,促進教師信息化智能知識的養成。這種知識養成過程,也襯託出了教師個人專業發展中不斷探索而形成的教學風格和路子的過程,且這種風格和路子的特點則反映出教師的主導意象或核心理念[7],突出智慧教育對教師教育發展的訴求,將有助於培養複合型的漢語行業人才,從而滿足信息化社會發展的需求,為「一帶一路」建設注入一股強心劑。

(二)教師技能:從「教育者本位」轉向「學習者本位」

教師技能,特別是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和跨文化交際技能,是學生未來從事國際漢語教師行業的必備技能。從國際漢語教師知識和技能現狀來說,技能高於知識,是「技術理性」範式的映照。根據筆者訪談教師和學生顯示:教師覺得知識類的應該少一點,最重要的是要教技能性的東西。當然,不是說技能性的東西不需要理論的指導,是需要理論的指導。學生也認為以後當國際漢語教師首先是教學技能一定要過關,就算再有紮實的知識,包括理論知識,但如果沒有一定的教學技能,同樣是教不好學生,教不出好成績。鑑於國際漢語教師教育的複合性,教師具備的知識、技能和能力也具有複合多元的特點。其中,技能不僅包含漢語語言的各個要素教學技能,也包括文化教學、外語教學、教育技術等技能。然而這些對於滿足「一帶一路」行業發展而言還遠遠不夠,需要在語言技能取向的基礎上,立足學習者需求,增強行業發展技能,轉向「語言+行業」技能教育。這對漢語國際課堂教學設計提出要求。

技術理性範式下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技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不過,這種教學技能更多是一種教育者本位的技能訓練,而弱化了學習者分析技能的訓練,使得教師在面對不同海外漢語教學場景中常常不知所措,這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自主設計語境中的漢語教學。所以,國際漢語教師技能訓練需要強化基於學習者分析取向的教學設計,並逐步從教學技能轉向教學設計。這種設計需要教師在分析學習者需求之後能夠在面臨各種課堂教學動態變化時發揮出教學機智,而這種教學機智的實現則需要教師具有課堂領導力。

教師領導力揭示了國際漢語教師的獨立工作能力,即他們應當在真實的漢語教學環境中,具備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從而擁有一定的領導力。[8]它不同於以往的「教師中心」的領導,強調的是學習者本位的教師對課堂教學具有自主獨立的建構力、反思力和批判力,而不受所在國家、地區和學校教育政策或其他外在因素的制約,從而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解放。解放意味著學生在教學實習或未來擔任國際漢語教師時,不能受原先教學技能束縛,而應該大膽探索,基於當地教師情景研究和學習者需求,解放思想,從而能夠靈活勝任海外不同語境的漢語教育。所以,這是一種新師範,是符合新時代發展的新教育,改變了以往封閉的課堂管理,意在領導中解放教師、解放學生、解放課堂、解放教材,而這種領導和解放也是教師教學設計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本領。為了更好實施教師課堂領導,「網際網路+漢語國際教育」的智能資源,為促進教師教育手段的升級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三)教育手段:從「傳統靜態型」轉向「移動信息型」

國際漢語教師蜘蛛網知識結構的建構與教師技能的發展與解放都基於一定的條件資源,而「網際網路+」時代背景下漢語國際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的基礎資源,不僅加快了漢語國際教育推廣的本土化進程,也更新了國際漢語教師教育手段。

新時代漢語國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國際漢語教師教育突破傳統教育的局限,在現場教育的基礎上,朝向遠程教育發展。遠程教育是現場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對於漢語國際推廣具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對於漢語教育薄弱和漢語師資不足的國家。以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主辦的華文教師完美遠程培訓項目為例,截至2019年9月,該項目已經為澳大利亞、西班牙、汶萊、巴拿馬、南非、加拿大、匈牙利等全球5大洲47個國家的1232所華校提供教師培訓課程,其全球直播為世界上近萬名華文教師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機會,有力提升海外本土漢語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為傳播中華文化、促進新時代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人力和技術支持。

此外,在傳統課堂的基礎上,積極開發智慧課堂,建設智慧課堂與雲平臺信息系統。這是漢語國際教育技術現代化的支撐,也是「網絡+漢語國際教育」應用平臺的結晶[9]。比如,A大學建成和投入使用漢語國際教育智慧課堂和教學雲平臺信息系統,涵蓋教師任教、錄課、教案、課堂活動、作業布置、試卷等方面。這些改革措施瞄準了國家和學校「網際網路+課程資源」教育改革的大趨勢,促進優質教育資源開放共享,實現漢語國際教育的信息化、個性化和遠程化,是「智能」教師教育發展的一種表現。不僅如此,學生靜態學習也將走向移動學習。移動學習為國際漢語教師及時捕捉漢語教育教學的前沿信息、了解學生的漢語學習狀況、加強漢語教師教學的反饋與評價等方面提供了便利的條件,有助於進一步探討新時代國際漢語教師教育新方案。

新師範背景下國際漢語教師教育發展需要採取什麼新方案來推動新時代漢語國際推廣及促進國際漢語教師教育質量提升呢?新方案是一種以人的成長為核心,以行業發展為依託,以文化轉化為旨趣的新時代智慧型國際漢語教師教育。

(一)倡導學生本位的智慧教師教育理念

學生本位教育是全球化社會中世界語言教師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澳大利亞《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教師專業標準》設置專業知識、專業實踐和專業發展三大指標[10],並圍繞學生如何學、如何規劃學生學習活動、如何創設支持性學習環境,如何評價學生學習,如何通過與同事、家長和社區溝通促進學生成長等方面提升教師教學質量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美國英語國際教育(簡稱TESOL)國際協會組織於2017年修訂的《TESOL教師教育標準草案》新設置了「語境中的英語語言學習者」(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in Context)這一領域[11],進一步強化了學生本位的智慧教育,改變了2010年設置的「語言、文化、教學、評價和專業化」5大領域標準,為國際漢語教師教育改革提供參考。由此看來,新時代背景下,倡導學生本位的智慧教育理念不僅是世界語言教師教育發展趨勢使然,也是國際漢語教師教育改革的重要價值取向。在這種理念下,大學國際漢語教師教育以人的成長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端正敬業樂業的態度,樹立「做專、做精、做細、做實」的新師範作風,增強教師教育的判斷能力和解放能力,注重課程設計如何關聯學生成長的困點和成就,並能在課程結束後讓學生真正有所收穫並在思維、方法等方面產生變化,從而促進新時代學生本位國際漢語教師教育發展,並指引學生走向多元的創新型行業發展。

(二)推進行業發展型漢語語言能力建設

推進行業發展型漢語語言能力建設是新時代國際漢語教師教育轉型的依託,也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訴求。以東南亞漢語教育為例,在語種豐富的東南亞地區,其漢語教育人才培養不能停留在過去純粹的語言教學上,而要加強職業人才漢語語言能力建設,這是「一帶一路」建設發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漢語國際教育面向國際社會的漢語人才提供社會服務。這種行業發展型的人才培養需要一支強有力的教師隊伍給予支撐。對此,職業漢語能力教師教育刻不容緩。大學國際漢語教師教育新方案將根據國別和區域的市場需求,建設「一帶一路」職業人才的漢語能力培養機制,如構建中外合作辦學機制;促進中國高校與當地學校的協同對接;促進孔子學院與當地社區、華文教育機構、華文學校的有效對接;建立漢語教育信息智庫;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漢語志願者教師師資儲備培訓基地;成立跨國、跨領域、跨學科的漢語教育研究聯盟等[12]。所以,國際漢語教師教育不僅僅著眼於國際語言型教師教育,而且要以行業發展為依託,聚焦行業發展型教師教育,培養出一批支持「一帶一路」職業漢語人才建設的師資隊伍,推動文化產業的升級,為促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奠定基礎。可見,行業發展型漢語語言能力建設必須建立在文化創造性轉化的基礎上,實現行業的創新性發展,並反過來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競爭力。

(三)促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

促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是新時代黨和國家的基本方略,也是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發展的新追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增強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其中,加強中外人文交流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兩大方面。《「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亦強調助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積極參與文化交流與合作,傳承絲路精神,促進文明互鑑,實現親誠惠容、民心相通,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13]。為此,大學國際漢語教師教育新方案將加大漢語國際教育推廣力度,以文化轉化為旨趣,著力打造「文化出海」品牌,積極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和全面的中國,以彰顯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那麼,國際漢語教師教育如何促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呢?一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地文化的有效接軌。當教師組織和開展中華文化活動時,除了考慮「以我為主,兼收並蓄」思想外,還要持文化相對主義,懂得當地文化思想和組織方式,使中華文化在不同風土民情中既能體現獨特的價值,又能尊重和理解本土文化,以達民心相通。二是接通中華文化產業與「一帶一路」行業發展需求的通道。新時代文化產業同經濟發展一樣具有重要價值,並被提上國家戰略高度。漢語國際推廣中,國際漢語教師教育須結合「一帶一路」建設和本土國家戰略需求,強化行業發展型的國際漢語師資隊伍建設,大力培養職業人才的漢語語言培訓師,持續產出優質的文化產品,並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路,實現文化和行業的互通性和創新性轉換,進而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中華文明的國際話語權,為推進中外人文交流、助力實現文化強國的中國夢和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軟實力基礎。

相關焦點

  • 李曉琪 | 新時代漢語國際教育學科建設與發展的新機遇
    但是近些年,特別是近15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也不斷增大,漢語國際教育事業隨之迅猛發展。僅舉一例證明,截至2018年12月,全球已有15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個孔子課堂。漢語國際教育快速發展的新形勢對學科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學科建設面臨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
  • 從「對外漢語教學」到「漢語國際教育」
    3.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實現漢語國際教育的戰略轉型    改革開放與世紀之交的20年,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漢語大踏步走向世界,對外漢語教學也實現了向漢語國際教育的全方位轉型。轉型後的漢語國際教育面臨的首要問題是「三教問題」。
  • 澳洲網:國際漢語教育要思考如何應對新時代需求
    澳洲網:國際漢語教育要思考如何應對新時代需求   中新網7月16日電 澳洲網日前刊載《國際漢語教育,怎樣才對路?》  自然,中文專業教師培訓機構也應運而生,據說採用的是英國提供的漢語教師資格證書,使用的教材則五花八門。  上海作為一個有兩千多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開設200所國際中文學校,倒也不足為奇。然而放在十年、二十年前,這種現象還是難以想像的。它證明,「漢語熱」真的是熱起來了。
  • 抓住機會,轉型線上漢語教師 | 乾貨
    本文介紹了10家熱門的漢語網校供疫情之下無課可上的老師進行一場職業反思新冠疫情加速了線下教學向線上的轉變
  • 漢語國際教育面臨的新挑戰
    伴隨中國國家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漢語國際傳播迎來新機遇。但與此同時,信息化時代的移動學習方式對傳統的面對面課堂教學也形成了衝擊。面對新形勢,漢語國際教育面臨諸多新挑戰。  挑戰之一:師資培養不能滿足海外需求  新形勢下國際漢語教師需求的多元化與國內師資培養的單一性矛盾越來越突出。國內高校培養的師資仍以教授來華成年學習者的通用型教師為主,而海外漢語學習者低齡化趨勢、母語環境下漢語學習者人數增多帶來的國別化、語別化、少兒漢語教師的需求等都要求師資培養的相應轉變,不能再以一刀切的模式去培養。
  • 考GPST《國際漢語教師資格證》,走進時代最前沿
    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新興職業也在不斷湧起,考取國際漢語教師資格證教老外學中文顯然已成為了時代發展的潮流,成為一名國際漢語教師,提升自我民族自豪感的同時還能獲取一份相對較高的收入,何樂而不為呢!中國迅速增長的經濟、巨大的市場與國際影響力,正引發全球新一輪「漢語熱」。
  • 關於下達《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的通知
    >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學位委員會、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軍隊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決定設置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
  • 新目標 新觀念 新定位:新時代背景下的國際中文教育
    在新時代背景下,釐清學生、教師和教學等方面所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並探索未來的發展之道,是國際中文教育當前的重要任務之一。具體來說,可從以下三個方面推進。  設立新目標,分層培養普及型、專業型和複合型外籍漢語人才。新時代背景下,漢語學習者的組成有了兩大轉變。從學習者學歷層次來看,學歷教育的留學生逐步增加。
  • 新時代推動國際理解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探析
    新時代國際理解教育的深入發展須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以順應國際形勢複雜變化,更好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儘管二者融合仍面臨一些挑戰,但只要循序漸進、因地制宜地推進教材改編、教師培訓等,將取得良好效果。
  • 「後疫情時代」,國際中文教育如何轉型?
    2020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給各國教育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衝擊,國際中文教育也面臨短期的下行壓力與挑戰。但危機中往往孕育著新機,我們更要有在變局中破局的勇氣和自信。在筆者看來,首先,師資隊伍由傳統的國際中文教師向專業化、全能型教師轉變。比如著力提升國際中文教師的信息素養,通過出臺相關標準細則,推動信息素質培養納入專業核心課程,採取線上線下「雙軌」並進的舉措,提升國際中文教師信息化教學意識和能力。同時,要加強教師在線教學技能培訓,幫助國際中文教師掌握所選用平臺的使用方法,增強線上教學設計能力。
  • 劉利校長在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研究院成立儀式上的講話
    從「對外漢語研究中心」到「漢語國際教育研究院」,標誌著北京語言大學這所肩負著對外漢語教學這一國家和民族事業的教學科研重鎮實現了學科內涵建設的深刻轉型。北京語言大學秉承老一代學人創立的對外漢語學科建設傳統,經過十幾年漢語國際教育學科建設的學術積累,承前啟後,與時俱進,厚積薄發。今天,漢語國際教育研究院將以嶄新的面貌邁上學科創新的新臺階,實現學科建設的新跨越。
  • 文化自信與漢語國際教育課程的融合
    如何將文化自信融入漢語國際教育課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潤物無聲地薰陶浸染學生,實現對學生內在的文化塑造和價值引領,使其成為中國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堅定信仰者和踐行者,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時代新人,是一個迫切且重大的任務。為此,必須做到「四個加強」。
  • 全媒體總裁對話 | 陸陳漢語董事長陸陳:兒童中文國際教育培育體系+網際網路—建構中文國際教育永續發展新常態
    在從事中文國際教育近30年後的今天,65歲的陸陳,仍然堅定不移地帶領著陸陳漢語團隊,克服無數的困難,在全球兒童中文國際教育發展的路上砥礪前行。陸陳漢語國際教育集團1991年成立於中國香港,為大批香港管理精英的中文學習做出了巨大貢獻。2002年,在香港教育統籌局的建議下,成立香港第一所漢語語言學校。近30年來,陸陳漢語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老師和成千上萬的學生。
  • 全世界都在說中國話,帶著漢語出國的專業——漢語國際教育
    《時代》雜誌最新一期封面這次《時代》雜誌封面都用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再次說明「漢語」在國際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隨著我國國際影響力的提高,近年來開始興起「漢語熱」,漢語逐漸成為世界上最為重要的語言之一。今天小1君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這個前途一片大好的專業吧!——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從專業名稱就不難看出,這個專業今後主要的方向是給外國人教漢語,其實現在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就是原來的對外漢語專業。
  • 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教師團隊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作為1985年獲批設置專業的國內首所高校,作為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和國家級教學團隊承建的學校重點專業,北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直接服務於國家戰略、首都需求和學科需求,積累了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的豐富經驗,是國內同行業中的優勢品牌專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教師團隊在師德師風、教育教學、科研創新、社會服務、團隊建設等方面取得了突出實績。
  • 【功夫漢語】做對外漢語教師賺錢嗎?最全解析國際漢語教師就業前景!
    武漢國際漢語教育中心集合了眾多國內外學習者和國際漢語教師,長期致力於改進國際漢語的教學體系,不僅幫助國外學習者掌握漢語的學習方法,同時幫助國際漢語教師掌握專業的教學技巧。老學員推薦新學員報名的有推薦費!想要成為漢語教師,想教外國人學漢語、傳播中國文化的朋友儘快行動起來!早報名早學習早受益,充分利用疫情在家的時間!詳情點擊:2020年國際漢語教師春季課程表!武漢國際漢語教育中心最近接到很多朋友諮詢,都是關於報考國際漢語教師證書的。
  •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TOP10
    經過長期的探索與實踐,學院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對外漢語教學模式,率先打破了按學期劃分的編班傳統,創建了「零起點、八級次、兩年制」的基礎漢語教學體制,逐步形成了「細化級次,多層遞進」、「小步走,連續教,兩月上個新臺階」這兩個特色。經過多年建設,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已形成一支學科結構與年齡層次比較合理、業務素質良好、教學經驗豐富的對外漢語教師隊伍。
  • TCSOL國際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書項目指南
    我們在做什麼步入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專業資格證書,當國際對外漢語教師也是如此。TCSOL:Teachers of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國際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書簡稱。權威性:當今世界範圍內最權威的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證書。
  • 漢語國際教育:架起中外交流的橋梁
    加之我國對漢語國際推廣事業的大力推動 漢語正在逐漸升溫 今天的專業解讀是——漢語國際教育 6、具有語言文化國際推廣項目的管理、組織與協調能力。 就業前景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算作是一個近年來比較新的專業,一度成為熱門報考專業,認為前景光明,方便出國,目前從整體就業上來看發展還不夠成熟。
  • 爭鳴 | 趙世舉:漢語國際教育類專業的困境與出路
    就本科而言,原來叫「對外漢語」,這本來就排除了「對內」,與已有的專業「漢語言」和「漢語言文學」相比,已經變窄了。但在2012年新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對外漢語」被改為「漢語國際教育」,又進一步縮小了專業口徑——雖然是漢語專業,但定位於「教育」,而且限定於「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