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推動國際理解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探析

2020-12-16 中國教育新聞網

摘 要:現代國際理解教育肇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成立及推動,其希望以文明間的理解、包容促進和平,實現多樣性共存。中國的國際理解教育起步晚、發展快,著眼於培養適應全球競爭的國際化人才。新時代國際理解教育的深入發展須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以順應國際形勢複雜變化,更好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儘管二者融合仍面臨一些挑戰,但只要循序漸進、因地制宜地推進教材改編、教師培訓等,將取得良好效果。

關鍵詞:國際理解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新時代

國際理解教育及其在我國的發展

國際理解教育是世界各國在國際組織的倡導下,以「國際理解」為理念所開展的教育活動。[1]這一思想萌芽於「地理大發現」之後的歐洲。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發展國際理解教育以預防戰爭的思想開始頻繁出現在杜威(Dewey)和蒙特梭利(Montessori)等著名教育家的著作中;而其真正肇始則應回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成立和推動。《聯合國教育、科學和文化組織法》序言開宗明義談及:「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須於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可見,自創立之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把促進國際理解,並以此推動世界和平與安全作為其基本使命和目標之一。

七十多年過去了,為順應不斷變化的時代潮流,國際理解教育的內涵不斷發展變化,日益豐富:由最初「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促進不同國家與文化的相互理解,以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演變到「重視民主、和平、基礎人權與基本自由」等理念,再到今天「包羅資源和環境保護、尊重物種與文化多樣性,促進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相互依存和可持續發展」等內容,強調「學會共存」這一核心目標。同時,各國國際理解教育的展開及本土化,持續擴大國際理解教育的實踐外延,使其在全球化時代百花齊放。

我國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始於20世紀90年代,基本與加快對外開放、深度融入全球化的進程相適應。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舉辦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2010年世界博覽會等重大活動,更進一步促進國際理解教育走上發展快車道。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頒布,第一次在國家政策層面明確提出實施國際理解教育。《綱要》指出,「加強區域範圍內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國際理解教育,推進跨文化交流,增進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要求,面向地方和學校,著眼培養胸懷祖國、面向世界,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未來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高素質國際化人才」。[2]可見,推行國際理解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於培養國際化人才以呼應全球化時代國家發展的需要。

國際理解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回應新時代呼喚

為什麼要在新時代促進國際理解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要而言之,這是國際形勢深刻變化的客觀要求,是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客觀需要,也是思政教育守正創新的題中之義。

1.國際形勢快速、深刻變化的客觀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指出:「當前,我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3]「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時代論斷具有極其豐富的內涵:一方面,隨著一大批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群體性崛起,特別是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世界經濟中心向亞太轉移,世界權力結構「東升西降」。百年來,西方國家主導國際政治的情況正發生根本性變化。另一方面,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快速進步的人工智慧、虛擬實境和5G通訊等科學技術深度改變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與組織模式。複雜且迅速變化的國際形勢,使國際和國內兩個大局前所未有地緊密聯結。在教育領域統籌這兩個大局,就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與國際理解教育深度融合。思政教育務須增加更多國際理解內容,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國際理解則要堅持思政教育的導向指引,以習近平外交思想、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基本理論武裝青少年的頭腦,使其不迷失於龐雜的國際輿論與思潮中。

2.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客觀需要。我國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逐夢者和圓夢人」。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實這一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青年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關鍵舉措。

第一,促進國際理解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有利於引導學生實現 「四個正確認識」,增強「四個自信」。自信是一種自我意識,也是一種比較意識。思想政治教育發生於國內,但其內容涉及國外其他政治文化與意識形態。因此,論及培育自信,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而然是一種比較教育。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僅來源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的深刻理解,更來源於以國際視野環望、了解不同文化,通過辨別「他者」所加深的對「自我」的認知與認同。

第二,促進國際理解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有利於培養新時代的大國國民。新時代國民,成長於「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歷史進程中,須有與之匹配的知識、視野和品格。國際理解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就是要引導當代學生,在「懂自己、懂社會、懂中國、懂世界」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好民族與世界的辯證關係,做合格的中國公民與世界公民;體悟服務民族復興和促進人類進步的緊密聯繫,在國際舞臺上為國家發展謀利益,並有胸懷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貢獻。

第三,促進國際理解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有利於培養國際化人才。從「四有新人」到教育的「三個面向」,再到培養新時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育人標準的迭代鮮明表現出我國教育在強調人才素質全面性的同時,增加了更多國際化「底色」—這是當代教育發生於經濟全球化環境下的必然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更多國際理解教育內容,有利於培養當代青少年具備國際意識、國際知識和國際能力,尤其是理解和運用各類國際機制與國際組織制度的能力,進而為我國更主動積極地發揮國際影響奠定人才基礎。

3.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題中之義。守正創新是思政教育的基本原則,守正是靈魂,樹立根本方向;創新是生命,延續並增強思政課的教育效果。而將國際理解教育內容春風化雨地融入思政課中,是實現這一重要目標的有效路徑,將至少在三個方面進一步煥發思政課的時代活力:

第一,思維創新。國際理解內容的加入,將強化四種思維:一是國際化思維。思政課教學須拓寬全球視野,在知識與案例的選擇上國際化,在傳授方式和教育方法選擇上國際化,也將教育對象視為全球化時代的大國國民和世界公民。二是比較性思維。介紹不同文化、不同政治意識形態以及馬克思主義在不同地區本土化的內容,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對比,使學生在辨別中領悟其獨特性和優越性。三是針對性思維。針對學生關注且有重要理論意義的各類時事熱點進行評點,跟緊時代步伐。四是包容性思維。認知和比較、分析與理解,最後達到的目的是包容,這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備要素。

第二,內容創新。思維的轉變必然帶來內容的革新與豐富。如前所述,國際理解教育將拓展思政課的授課廣度,以全球視野選擇理論、案例進行比較。這不僅能進一步延展思政課最新理論的內涵與外延,而且也可為其所包含的經典理論和實踐案例增加更多時代特質,助其自證常青特性。

第三,形式創新。國際理解教育重在國際交流,教育發生的場合既可在國內,也可在國外;既可在課堂上,也可在社會中。在教育形式方面,思政理論課可借鑑國際理解教育的一些有益方式,嘗試組織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加入課堂討論,呈現對共同關注的某些熱點問題,如中國在當今世界的地位、西方發達國家的民粹現象等的多元認知;還可進一步拓展課外教學,與思政實踐課程相結合,組織各類主題活動和國內外社會調研,豐富教學形式。

國際理解教育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須妥善應對的挑戰

毋庸諱言,國際理解教育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是當代中國教育的新領域,必然面臨不少難題,如二者的「兼容性」問題、教師的培養問題和教育資源的投放與再分配問題等。辨識、釐清這些困難,進而找準教育需求的痛點,是在實踐中推動二者有效融合的必要步驟。

1.促進國際理解與思政教育的理論內容進一步兼容。應當看到,國際理解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基本性質和基礎理念是一致的:都致力於幫助青少年更深刻認識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不同文明、不同國家交往的本質;基本目標都是為了促進和平與發展,最終推動人類的整體進步。這正是二者可深度融合的根本前提。但也應看到,二者教育理念的側重點尚有不一致的部分,一定程度上為融合增加了障礙。這就要求我們在促進二者融合時,必須注意這些不同帶來的兼容性問題,從而有所選擇、循序漸進地推動。

2.培育適應國際理解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複合型授課教師。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是教育發展與創新的基礎與關鍵。經過長期建設,我國擁有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樂為、敢為、有為」的思政課教師隊伍。但同時,進一步促進國際理解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必然要求授課教師能夠融通中外、貫通古今,給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3.以有限教育資源豐富課堂組織形式。國際理解教育的課堂組織形式多樣,如課堂講授、辯論、模擬聯合國以及海外遊學等。而思政教育作為必修課貫穿整個教育階段,學生須接受課業考察,這必然使得教學資源的分配更傾向於應試及熟悉相應知識點,而不是更多給予國際理解這種類似素質教育的內容;教育資源在不同省市以及同一省市的不同學校間的分布很不平衡,這使得涉外資源不多的內陸省市特別是其普通中學很難在思政課中添加國際理解內容。

雖然存在上述諸多困難,我們相信,在持之以恆推動國際理解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道路上,只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原則、方向指引和精神依歸,統籌把握好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逐步推進的基本原則,在教材編寫、教師培訓和課堂組織等方面不斷深化實踐創新,就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作者單位:虎翼雄,北京海外學人中心;谷寧,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展中國家研究所)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20-03-1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3]習近平:努力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EB/OL].(2018-06-23)[2020-02-1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6/23/c_1123025806.htm.

《北京教育》雜誌

相關焦點

  • 努力實現思想政治與藝術教育的有機融合
    結合藝術院校特點,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思政課建設的深厚力量,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優秀藝術作品、藝術家、藝術發展密切結合起來,這些與人民生活緊貼的藝術作品,代表著人民精神上最深的呼聲,擁有著現實的思政教育功能,將它們引入到思政課程中,講活了思政理論知識,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實現了對思政理論知識由淺入深的理解。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價值性和知識性的統一。
  • 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導的發展走向探析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要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把高校建設成為安定團結的模範之地。」這一論述深刻指明心理疏導的目標內容及著力點。新時代高校心理疏導已經進入新的發展機遇期,既擔負著更大使命和責任,也面臨著新的挑戰、新的要求和新的發展空間。
  • 增強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質效
    來源:解放軍報內容提要網絡時代探索構建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必須知網用網,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自覺用跨界思維審視問題、探尋對策,切實使網際網路這個最大變量變成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最大增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和感召力。
  • 實現大數據與思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創新
    來自北京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吉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華北電力大學、西安大學、西南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學工幹部和輔導員與會,共同探討新時代大數據、新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創新與應用。
  • 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
    高校依託自身優勢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將為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青年創新力量。實現「1+1>2」的協同效應,需要大力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加快形成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勇於投身創業實踐的創新創業人才梯隊。 釐清認識誤區,樹立正確融合觀。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融合,首先必須釐清認識誤區,樹立正確的融合觀。
  • 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長效機制研究
    摘要:新時代背景下,大思政教育成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趨勢,通過完善學生主體性工作機制、重視一二課堂的有機融合機制、創建全方位協同的工作機制、建立特色化育人機制構建起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長效機制,能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針對性與時效性。
  • 推進工匠精神培育與高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
    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既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又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育工匠精神,都應貫穿於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各環節,二者相互融合、整體推進,在高職教育發展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將工匠精神培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是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突破口,也是促進高職院校各項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
  • 高皇偉 | 新時代國際漢語教師教育轉型與方案探析
    這些都離不開語言素養的教育,而國際漢語教師則肩負起培養漢語人才的語言素養責任。這種素養貫穿於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育和跨文化教學中,是新時代學生核心素養能力建設的表現方式。當前,核心素養助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一思想和任務也反映在漢語國際教育發展中,表明了我們不僅要培養具有漢語語言交際能力和中華文化傳播能力的漢語本土人才,還要基於核心素養取向培養具有語言素養的國際競爭型漢語人才。
  • 盧 嵐:關係連結、議題互動與場景融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芻議
    第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能動性構建體現在線上與線下的場景連結上。網絡與現實的高度融合增進了虛擬空間的現實觸感,它直擊公眾的神經,激活社會多元參與力量。首先,網絡社會海量信息擴大了主體對現實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使主體在網絡空間體驗中呈現出深刻的社會意義。其次,網際網路不僅沒有替代實體空間的社會交往,反而由於線上與線下互動使社會交往更加快捷方便。
  • 郜火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內涵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承載、傳導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所運用、且主客體可藉此相互作用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1] (P9),是聯繫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的中介,是實現教育目標、任務的形式和手段,屬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的範疇。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又不等同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文化理解視野下國際理解教育新使命
    新時代國際理解教育的新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成為時代主題。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根本上是文化復興,文化復興離不開組成國家的個體公民的文化自信,而這種自信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整體把握和深刻認同。
  •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打造中國特色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如何培養具有世界視野、高素質的、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高校黨組織要把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加強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領導,切實增強黨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中把方向、謀大局、定決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高質量完成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 做好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
    [關鍵詞]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當前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需要物質文明極大發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極大發展。」
  • 立德樹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價值旨歸
    價值實現路徑: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徑探析  緊扣「立德樹人」的時代內涵,立足人才培養的需求,我們堅持全員育人,建立立德樹人的主導機制;全過程育人,健全立德樹人的整合機制;全方位育人,開啟立德樹人的保障機制,探索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徑。  全員育人:建立立德樹人的主導機制。
  • 多維度加強新時代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
    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標誌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新時代,高校各級工會組織也應該與時俱進,主動適應教職工新的思想變化,結合高校工會參與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提升高校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系統性的教職工思想政治教育。
  • 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構的變遷與整合
    網絡信息的發展要求我們必須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況、新特點,深入研究網際網路為代表的信息傳播規律與信息接受規律,不斷改進與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形式、手段和機制,擔負起新時代網絡意識形態安全使命。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中心工作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方法和實踐的創新研究」開題...
    他指出,只有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數據時代如何在承繼傳統優勢的同時結合新要求而完成不同維度、不同層面的創新這一時代命題,並且回應技術代入、介入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本色、立大德樹新人的底色得以鞏固的現實問題,才能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負黨和人民的期待和重託。
  • 努力開創新時代人民軍隊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習主席親切接見全體會議代表,並代表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對會議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充分體現了黨的核心、軍隊統帥、人民領袖對強化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深入貫徹新時代政治建軍方略的高度重視,對構建新時代人民軍隊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為強軍事業提供堅強思想政治保證的殷切期望。  掌握思想領導是掌握一切領導的第一位。始終注重從思想上政治上建設和掌握部隊,是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和獨特優勢。
  • 中國70年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發展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不斷深化對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科學認識,不斷彰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科學品格,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科學化水平,使思想政治教育日益成長為一門富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徵和世界視野的科學,並在新時代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  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首先需要理解「科學」與「科學化」的內涵。
  • 新時代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動指南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是指導高校做好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