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方法和實踐的創新研究」開題...

2020-12-17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曾江 華夏 通訊員 唐登蕓726日,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吳滿意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方法和實踐的創新研究」開題論證會議在電子科技大學召開,此次開題論證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行。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申小蓉教授、四川省社科聯規劃評獎辦主任黃兵應邀參會並致辭,中央財經大學胡樹祥教授、北京師範大學馮剛教授、清華大學艾四林教授、武漢大學駱鬱廷教授、北京大學孫熙國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王樹蔭教授、蘭州大學王學儉教授、北京科技大學彭慶紅教授、吉林大學吳宏政教授、中山大學李輝教授、西南財經大學唐曉勇教授、西南石油大學張小飛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社政中心馬雷主任、《新華文摘》高級編輯胡元梓、《中國高等教育》唐景莉總編輯、《學術論壇》陳梅雲副主編等學者組成專家組參加了開題論證會。電子科技大學科研院副院長張希琳、文科處副處長汪潔應邀出席會議。項目首席專家吳滿意教授和課題組成員參加了本次會議。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方法和實踐的創新研究」開題論證會議召開。通訊員李貞海/供圖 

  開題論證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由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徐守仁主持。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申小蓉教授在致辭中對各位專家蒞臨會議表示熱烈的歡迎,並介紹了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指出吳滿意教授主持的「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方法和實踐的創新研究」重大項目,就是依託學校優勢學科為基礎,以數據應用為特徵,以數據事實為信息來源,藉助數據的客觀性、全面性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針對性的、可預測的研究,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信息化、時代化和實效化發展,在實踐中解決問題,在實踐中升華理論,感謝各位領導、專家長期以來對電子科技大學和電子科大馬院的幫助和支持,並希望各位與會專家學者對該項目的研究不吝賜教指導,把好關,出謀劃策,多提寶貴意見和建議。四川省社科聯規劃評獎辦主任黃兵在致辭中對各位專家長期以來對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關心、指導和幫助表示感謝,對四川省關於社科項目的規劃管理情況作了介紹,提出要加強更加系統的支持和管理,特別是配合重大課題的研究實施工作,並預祝課題論證會圓滿成功。電子科技大學科研院副院長、文科處處長張希琳在致辭中介紹了近年來學校人文社科研究的特色與方向,指出本項課題是電子科技大學獲得立項的第一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對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和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和發展機遇,感謝與會專家的大力支持與全方位指導,預祝課題研究取得更多成績。 

  會議第二階段由專家組組長、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林伯海教授主持。 

會議第二階段由專家組組長、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林伯海教授主持   通訊員李貞海/供圖 

  首席專家吳滿意教授代表課題組,圍繞本課題的主題,從當今社會網絡化、數位化、智能化的背景切入,以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變與不變的主線對課題框架及其內容進行了分解闡釋,在澄清研究的基本問題域的基礎上,對課題研究價值進行了概述,梳理了相關研究成果,並從研究背景與現狀、研究著力點、研究思路與框架、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的重難點、研究計劃與預期成果等方面對課題研究進行了匯報。他指出,只有深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數據時代如何在承繼傳統優勢的同時結合新要求而完成不同維度、不同層面的創新這一時代命題,並且回應技術代入、介入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本色、立大德樹新人的底色得以鞏固的現實問題,才能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負黨和人民的期待和重託。課題從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根本前提,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實踐創新的主要內容,以及整體的理性審視等方面出發,設立了不同的子課題項目和研究任務,對研究目標的具體實現提出了構想。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方法和實踐的創新研究」首席專家、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吳滿意教授作開題報告   通訊員劉強/供圖 

  隨後,出席會議的各位專家對本課題的研究價值、解題思路、整體框架、基本內容、研究方法等給予了高度評價,並提出了一系列具體高度指導性和可操作性建議。 

  馮剛教授從國家治理現代化、高校治理現代化、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現代化等維度高度肯定了選題的重大價值和意義,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基本規律、主要內容等在大數據時代都還具有不變的內在精神,而大數據介入以後,思政的主客體關係、參與方式、資源配置形式、治理過程、手段的精準等方面的變化,可能是指引創新的重要方向。因此,他建議本課題研究要注重體現宏觀與微觀、理論與實際、傳統與現代等維度的關係,更加突出大數據整體融入思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特別是思政隊伍的能力提升問題,以更好地適應挑戰。 

北京師範大學馮剛教授發言   通訊員劉強/供圖 

  王學儉教授對此項重大課題的成功立項表示祝賀,並提出三點期待,一是注重理論研究這一核心問題,回應好大數據和思想政治教育關係的問題,包括範式、話語、領域等共性話題,奠定更加具有共識理論性的認識;二是明確方法創新是關鍵。數據運用的過程當下能夠實現,但其中涉及到的個體隱私問題、法律問題、政策問題等,還需構建一個具有推廣價值的、能夠攻克難關的的大數據思政方法;三是明確實踐的創新推進是一個重點。方法如何在實踐中進行推廣,對全國的思政工作具有一種推動作用,包括在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校中進行推進,以及大中小一體化的問題,現在也需要更充分的考慮進去。 

蘭州大學王學儉教授發言   通訊員劉強/供圖 

  胡樹祥教授肯定了電子科技大學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長期的耕耘與積澱,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做出的貢獻。他圍繞課題怎麼落實,落實中應該注意什麼問題提出建議,強調具體研究要在前期紮實基礎上聚焦到重點問題,一是要把握好大數據時代是思想政治教育時空轉換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因而不宜做泛化性的理解,要聚焦大數據的基本維度和基本內涵的進行研究闡釋;二是要進一步聚焦到創新的成果上,聚焦到理論、方法、實踐的具體性、實質性創新成果上。理論創新中,大數據的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到底有什麼內涵,怎麼樣解釋出來,數據怎麼收集、處理、運用等等。實踐創新中,要注重數據運用中的制約因素與矛盾處理,包括指標體系、資料庫的設計等方面的實際探索。 

中央財經大學胡樹祥教授發言   通訊員劉強/供圖 

  駱鬱廷教授肯定了課題已有論證的特色和優勢基礎,並指出研究的難點和建議。首先,要進一步清晰課題的定位,應該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對大數據的有效運用,大數據在這裡不是一般的背景性的存在,而是整體的理論、方法與實踐的邏輯,對此的研究要注重從外圍不斷向內在系統深入;其次,要把握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以新理念指導主要矛盾的分析與處理,把握對象的基本需求及其政治思想狀況,把定性與對量結合起來,在海量信息的碎片化呈現中,處理共性引導和個性化需求之間的關係;最後,在內容方面,做到需求導向,精準供給,著力解決精準滴灌的問題、分工與協調的問題、結構性優化問題等等。 

武漢大學駱鬱廷教授發言   通訊員劉強/供圖 

  艾四林教授提出了四點思考的方向:第一,要從廣義的思想政治教育,從整個社會層面的思想政治工作來把握研究內容;第二,大數據時代的理解,不能簡單泛化,要注意明確與網絡時代的聯繫與區別,聚焦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質內涵;第三,要強化問題的核心域闡釋,理論創新不等於重構理論體系,而是要豐富和發展已有理論,那麼究竟是哪幾個方面的豐富則是需要最終回歸的原本問題。第三,要增強研究的有針對性,弄清楚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能夠解決的最核心的問題在哪裡,例如科學性、整體性、系統性、共享性等維度的問題。 

清華大學艾四林教授發言   通訊員劉強/供圖 

  孫熙國教授提出三點期待和思考的方向:一是在問題導向上下功夫,加強問題域的釐清和明晰化,包括理論、方法、實踐具體指哪一些。二是結合新時代、新矛盾、新特點來開展研究,注重闡釋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創新對個體的意見,對生活、實踐、研究、教學的意義何在。三是通過課題的研究,助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大眾化,推動新思想走進學生的心中,思考怎麼樣推動廣大青年「信其道、樂其道」這一基本問題。 

北京大學孫熙國教授發言   通訊員劉強/供圖 

  王樹蔭教授立足研究的時效性提出針對性建議,一是要更加充分地明確選題的根本定位和指向,辨析關於題目不同角度下差異化解讀,聚焦核心概念和範疇。二是要設立有限研究目標,細化研究工作,著重去突破和回應現實需求十分迫切的問題和方面,區別研究的主要任務與次要任務,緊跟時代步伐,儘快解決一些眼前問題,解決現實難題。他指出在預期成果方面,是否可以考慮《思想政治工作大數據讀本》、《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大數據讀本》等類似的系列著作,強化理論與實踐的互動。 

北京師範大學王樹蔭教授發言   通訊員劉強/供圖 

  彭慶紅教授以「四個更加深入」提出建議,一是深化對大數據本質的研究,深挖大數據本質,關注信息全新的佔有方式、調控方式、教育方式;二是深化對時代的研究,我們是從一個時空轉換的角度來理解大數據時代,就需要思考這個時代的基本含義,尤其是它所帶來的經濟關係、政治關係、社會結構變化的分析;三是深化對實踐的研究,包括建立思政資料庫的具體指向及其內容等;四是深化對思政教育中大數據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抓住重點,包括大數據介入以後,會有一些什麼新的變化和特質,會不會出現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範疇,以及主客體、環境、系統等的變化,是需要更多要關注的。 

北京科技大學彭慶紅教授發言   通訊員劉強/供圖 

  李輝教授從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論與實踐的角度提出兩點思考和建議。第一,從思政學科的基本理論和視角關注的大數據時代思政的變與不變的關係問題,回應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界定的眾多分歧,特別是數據技術上的算法與思政價值引導之間的關係,處理思想與算法的矛盾;第二,關注大數據時代的宏觀背景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實踐之間的深層關係,涉及到大數據時代人的思想如何形成,如何發展,以及如何實現思想的轉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和規範如何發生,意識形態的思想鬥爭在大數據時代如何進行等。 

中山大學李輝教授發言   通訊員劉強/供圖 

  唐景莉主編指出目前學界在理論層面還未形成網絡思政教育價值實現的共識性理論,期待課題圍繞這個方向持續發力、有所突破。 

《中國高等教育》唐景莉總編輯發言   通訊員劉強/供圖 

  馬雷主任從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關係的角度指出要重視如何用技術手段呈現思政教育的問題,避免跨學科方法的使用導致論證選擇、語言選擇等方面出現脫離本學科的偏差。 

高等教育出版社社政中心馬雷主任發言   通訊員劉強/供圖 

  唐曉勇教授提出點認識與建議。一是要立足理論、方法、實踐中的面對具體問題展開研究,問題域有很多維度,比如主客體在認知、心理、行為等方面的具體變化,還有理念、理論、方法、技術手段等深刻變革,其中都存在著制約當下思政實效性的因素,需要有設計性的進行研究;二是在理論創新上,明確解釋力不足的地方,增強對大數據時代全社會顛覆性變化進行深刻的闡釋;三是研究大數據的方法與其他方法手段之間的關係要如何處理,比如說社會學的方法、心理學的方法等,大數據與傳統社會實踐、傳統課堂等之間的關係等都需要進行思考。 

西南財經大學唐曉勇教授發言   通訊員劉強/供圖 

  吳宏政教授著重提出深入思考大數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的概念問題,指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大數據、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大數據、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大數據、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難題的大數據、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大數據、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大數據等六個方面的差異化內容,強調其中不同的內涵、側重點與核心議題,進而對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進行了剖析。 

吉林大學吳宏政教授發言   通訊員劉強/供圖 

  胡元梓編審從研究成果及其設想的方面提出了建議,指出要搞清真問題、產生問題的原因、面臨的機遇與困難等,進而總結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起到的社會效果,結合思考大數據時代,有哪些原則和底線需要堅守,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矛盾如何統一,等等。 

《新華文摘》高級編輯胡元梓發言   通訊員劉強/供圖 

  張小飛教授提出點思考建議,一是課題應注重對大數據時代的基本內涵進行探析與明確,大數據時代作為一個時代的標誌性是什麼,特別是技術的工具性與思政的價值性問題的思考。二是在實際的運用中,要關注數據的抓取中的偏好性與數據本身的完整性的問題,包括工作的偏好性與數據客觀存在的完整性之間的關係、數據運用的公開性與數據保護的私密性之間的問題、數據本身的同質性與教育對象的異質性的問題,都是實踐中存在困惑的問題,期待課題有所突破。

西南石油大學張小飛教授發言   通訊員劉強/供圖 

  最後,項目首席專家吳滿意教授代表課題組進行總結回應。他再次對與會專家耐心細緻、精彩紛呈、既高屋建瓴又具體可行的指導表示感謝,表示課題組將充分結合專家組的寶貴意見,深化理論挖掘,細化方法研究,強化實踐操作,做到突出重點,在有限的時間段內拿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相關焦點

  •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方法和實踐...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方法和實踐的創新研究」開題論證會議召開。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申小蓉教授在致辭中對各位專家蒞臨會議表示熱烈的歡迎,並介紹了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指出吳滿意教授主持的「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方法和實踐的創新研究」重大項目,就是依託學校優勢學科為基礎,以數據應用為特徵,以數據事實為信息來源,藉助數據的客觀性、全面性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針對性的、可預測的研究,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
  • 探討大數據時代思政教育新形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報成都8月6日電(記者曾江 通訊員唐登蕓)近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方法和實踐的創新研究」開題論證會在電子科技大學召開。大數據有利於實現思政教育的不斷創新。
  • 「思政講理」強化正向關係迭代:大數據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實踐指向
    同時,教育客體在數據消費的過程中乃至整個數位化生存的實踐活動中,又會產生海量的行為數據,教育客體生產出來的行為數據是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資源與重要支撐,教育主體可以運用大數據採集、大數據預處理、大數據存儲、大數據分析等大數據應用技術對教育客體進行思想與行為分析,發現其內在的相關性與規律性,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性和預測性。二是教育客體呈現出雙向引導的基本特徵。
  • 火箭軍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理論研討會在西安舉行
    近日,新時代火箭軍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理論研討會在西安舉行。會上,圍繞「如何推動習近平強軍思想學習教育走深走實走心」「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提質增效」等問題,4名課題研究負責人作主旨發言,3名專題調研單位代表和6名優秀論文作者代表進行研討發言。
  • 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長效機制研究
    一、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的內涵與意義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實踐育人,並非文科與理工科專業的實驗與實踐操作,而是以學生為中心,為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思想素養的發展,以教育科學與理論為指導,結合學生現有思想發展水平的實際,深入到社會生活中,將思政教育理論與實踐操作相互整合,
  • 【思政講理】強化正向關係迭代:大數據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
    同時,教育客體在數據消費的過程中乃至整個數位化生存的實踐活動中,又會產生海量的行為數據,教育客體生產出來的行為數據是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資源與重要支撐,教育主體可以運用大數據採集、大數據預處理、大數據存儲、大數據分析等大數據應用技術對教育客體進行思想與行為分析,發現其內在的相關性與規律性,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性和預測性。
  • 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新
    《若干意見》共20條內容,從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重要意義、總體要求、課程教材體系、隊伍建設等方面,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新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特別是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守正創新要堅持實踐導向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守正創新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實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依據主要功能的不同可以區分為三種基本類型,即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生活話語。政治話語的主要功能是宣傳和闡釋黨的大政方針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學術話語的主要功能是從哲學社會科學的角度論證黨的思想理論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化創新的維度
    因此,把握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社會變遷,建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適應性,需要以承認思想政治教育的複雜性為邏輯前提,以複雜性理論為邏輯框架,切實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方法的碎片化探索向內容、載體、話語的系統化創新轉變。
  • 「新時代科創教育與學生創新能力發展方略研究」開題會在北師大...
    2021年1月12日,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課題「新時代科創教育與學生創新能力發展方略研究」開題會,在北京師範大學成功舉辦。本次開題會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中國機器人創客教育創新平臺、北京智能聯盟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召開。會議因新冠疫情影響,線上、線下同步進行。
  • 實現大數據與思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創新
    來自北京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吉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華北電力大學、西安大學、西南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學工幹部和輔導員與會,共同探討新時代大數據、新技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創新與應用。
  •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化創新的必要性
    隨著移動互聯技術應用的普及,在不斷超越傳統性、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複雜性本質特徵不斷凸顯,需要應對的複雜性問題不斷增多:學術研究與政治論爭相纏繞、經濟問題與政治問題相依存、歷史問題與現實問題相雜糅、公開渠道與隱性手段相配合、國際幹擾與國內躁動相交織。從複雜性理論的視角看,「複雜性是一種系統屬性,一種整體湧現性」[3]。
  • 鄭州市教研室召開思想政治學科省級重點課題開題報告會--鄭州教育...
    閆彥強老師作總結髮言  10月19日下午,由鄭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閆彥強老師主持的《革命文化在思想政治活動型課程中運用與傳承的行動研究》課題開題報告會在鄭州47中召開。  參加此次會議的有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科研辦公室主任楊偉東和鄭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工會主席藺雪生,課題組全體成員以及鄭州九中、鄭州回中、市實驗高中、鄭州47中的等學校的教研組長參加此次開題報告會,參會成員在閆彥強老師的主持下對課題逐項進行了可行性評估,並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大大增強了課題研究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取得了預期的成果。
  • 「我國民族團結和民族關係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開題報告會召開
    「我國民族團結和民族關係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開題報告會召開 2017年04月09日 16:17 來源:雲南大學新聞中心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4月 7日,由何明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民族團結和民族關係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 增強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質效
    來源:解放軍報內容提要網絡時代探索構建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必須知網用網,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自覺用跨界思維審視問題、探尋對策,切實使網際網路這個最大變量變成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最大增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和感召力。
  • 《教育家》雜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創新與實踐...
    本站訊(記者 呂虹)9月29日上午,「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創新與實踐探索」研討會在京召開。會議由中國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與中國人民大學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協同創新中心聯合主辦。中國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秦世成、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宣教處副處長趙妍出席會議並致辭,來自京內外26所院校的專家、學者以及農大馬院師生等共100餘人參加了會議。
  • 陳繼偉 郭明飛:大數據助力網絡化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及提升路徑
    [1]受教育者通過網絡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通過網絡交流溝通,但是,網絡仍然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眾多載體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播途徑和場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並沒有突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框架,只不過是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延伸與拓展。「網絡化」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一字之差,但其內涵與實踐已根本不同。
  • 社會結構轉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個新的生長點
    一方面,社會結構轉型規定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題、研究範式以及學術容量的拓展過程;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唯有緊扣時代脈搏,才足以回應社會轉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結構轉型之間的共生互構性是時代使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生發展的邏輯所致。    第一,社會結構轉型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與互構是時代使然。時代是思想的底色,實踐是理論的源泉。
  • 蔣南平:新時代中國經濟學理論創新的指導思想和主要任務
    黨的十九大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判斷,並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這在當今中國面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並且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徵程的關鍵時刻,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際網路+的探索與實踐
    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新聞傳媒中心積極開展思政工作創新,以新媒體的形式,創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