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已然來臨,數據驅動成為這一時代的關鍵動力,而「數位化、數據化、數智化」也成為這一時代的主導生存模式。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技術革命與時代變遷的大潮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無論教育主體、教育客體,還是教育介體、教育環體,都在悄然進行著關係迭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趨勢。迭代本是數學科學領域的概念,如今被引進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使之更加強調、突出了傳承基礎上的革新與建構而非重構。
教育主客體間實現雙向互動與雙向轉換
在大數據時代,技術的迅猛發展與廣泛應用造就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關係的迭代。
一方面,教育主客體之間改變了過去的單向傳遞與被動接受的關係模式,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單向「講」與「聽」,而是一種平等平視、雙向互動的關係,由上傳下接的教育模式向點對點、面對面、屏幕對屏幕的交互模式轉型。主客體彼此都因數據串起的思想而溝通,也借思想凝結成數據對接而交流。雙方之間的信息流動,匯成思想流,集成數據湖,架構著泛在式的交往實踐活動。在這種嶄新的交互中,教育主體的傳統式權威感下降,教育客體因技術代入的主動性、參與性增強。
另一方面,技術的全面介入,海量信息的撒播,改變和改善著教育主客體之間的角色扮演,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相應目標、任務、規範和演進路徑,消解著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角色規定和任務的踐行理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的普及化,必然促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在方式的超距傳輸、通道的多向擴展、內容的互文超鏈等。因而,海量數據在削弱著教育主體信息優勢的同時,又增加著教育客體信息優勢,使之呈現出「後喻文化」的顯著特徵,並通過自媒體等媒介進行信息傳播影響帶動其他人,從而發揮教育主體的角色功能。
由此,教育主客體可以同頻共振,可以異質同構,也可以同質異構,這種雙向互動與轉換,加速了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的關係革新,雙方相互嵌入、相互支撐、互相成長,彼此之間的結構關係更加緊密、實踐關係更加平等、價值關係更顯共生共建共享。毫無疑問,在思想政治教育維度中,具有「迭代關係」意識是非常重要的現實過程,但同時,在精準發力的意義上需要進一步強化正向迭代的實踐方法與教育路徑提升,同樣是題中應有之義,這有利於深度開發思政教育的思想與實踐資源的有效性,對於思政教育發展的戰略目標達成來說也是具有戰略價值的,旨在提升思政教育的目標群體在成長、成熟、成才過程中真實且有效地提升人的主體力量,真正擔負起建設國家未來的歷史重任。
教育客體呈現雙向切換與雙向引導特徵
大數據時代,教育客體在數位化的生存活動空間中,運用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數位技術進行學習、工作、生活,其思想、行為特徵發生顯著變化。
一是教育客體在數據消費者與數據生產者之間進行雙向切換。教育客體在接收教育主體的數據信息傳遞的過程,必然是數據消費的過程;加之網絡空間具有開放性、共享性,教育客體已深度融入移動互聯的時空場域,每時每地習慣性通過網頁瀏覽、APP使用、資料庫下載等方式獲取網絡空間中儲存的海量數據信息或者是通過QQ、微信等交流平臺直接接收他人傳遞的數據信息,通過這些數據信息了解外部世界、掌握社會動態、洞悉他人行蹤,此時教育客體承擔的是數據消費者的角色,他們通過消費這些海量數據信息增長見識、增強本領、豐富閱歷,實現自身成長與發展。同時,教育客體在數據消費的過程中乃至整個數位化生存的實踐活動中,又會產生海量的行為數據,教育客體生產出來的行為數據是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資源與重要支撐,教育主體可以運用大數據採集、大數據預處理、大數據存儲、大數據分析等大數據應用技術對教育客體進行思想與行為分析,發現其內在的相關性與規律性,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精準性和預測性。
二是教育客體呈現出雙向引導的基本特徵。教育主體對教育客體的思想行為引導,仍然是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價值所在。要把教育客體培養成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從根本上而言必然需要充分發揮好教育主體的主導作用,在此基礎上發揮好教育客體的主體作用,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規律所決定的。同時不容忽視的是,網絡空間儘管是伴隨著網際網路發展產生的新空間概念,生產和存儲著指數級增長速度的海量數據信息,這些魚龍混雜的海量數據信息在網絡空間的即時快速傳遞,對教育客體的思想行為持續不斷產生影響與衝擊,正向與負向交織並存。這已是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必須嚴肅面對的重大課題。
總之,雙向切換與雙向引導,促使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內部結構關係實現迭代,教育客體的主體作用更加凸顯,平等參與的主動性更強,自我教育的意識更加濃厚,同時去權威、去中心化傾向顯現。
教育介體的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深度耦合銜接
隨著5G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商用,網際網路步入「萬物互聯、萬物數據化」的萬聯網階段,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深度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新興技術賦能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介體可以有效實現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耦合銜接。在馬克斯·韋伯的論閾中,價值理性重人本關懷和人性世界,凸顯事物和行為本身的價值性與目的性,不以行為所產生的結果為導向;工具理性則是通過理性計算,尋求達到效果最大化或目標達成的最優手段,注重工具的有用性,不看重人的情感與精神價值。顯然,價值理性發揮精神指引之功,工具理性則呈現為現實支撐,若將二者統一於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活動之中,無疑會共同構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當性。
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耦合銜接,有著非常鮮明的實踐指向。
一是體現在教育內容「為什麼」與「怎麼做」的有機統一。教育主體面向教育客體既要講清楚「為什麼」(內容的價值合理性),也要講清楚「怎麼做」(內容的工具合理性),尤其是在海量數據信息廣泛而深入地衝擊著教育客體的思想認知與行為模式的大數據時代,利益趨於多元化、思想趨於多元化、選擇趨於多元化,講明白教育內容的價值合理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也是撥開教育客體思想「迷霧」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做到「四個正確認識」。實質上就是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合)理性,解決好思想認識上的問題,實現價值認同和思想自覺,進而堅定教育客體「四個自信」。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認識到位的前提下,再凸顯其工具合理性,教育引導教育客體如何用科學理論與正確價值指引自身的行動、作出正確選擇,促進其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徵程上增強行動自覺。
二是體現在教育內容的價值理性與教育手段方法的工具理性之間有機統一。既要把科學理論與思想講透徹、講通俗、講全面,又要藉助於技術手段和載體將科學理論思想講直觀、講豐滿、講生動。新興數位技術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成為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數位技術為思想政治教育賦能,通過新媒體技術和平臺可以讓科學理論形象化、生活化,通過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可以實現教育客體的虛擬情景體驗,通過大數據技術可以實現科學理論傳播教育的個性化、定製化,等等。
更為重要的是,增強教育手段與方法的工具理性,實現新興技術賦能,不能異化為「技術決定主義」「技術萬能主義」,過分強調技術的工具理性而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理性,實際上就是重形式輕內在,看似新穎別致,實則徒有其表,甚至會對價值本身產生負面影響,這恰恰是一種本末倒置的選擇;更需要防範技術對人的全面發展的異化,避免誤入「技術奴役」的歧途。教育介體的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耦合銜接,契合了大數據時代「內容為王」的傳播導向,同時也充分吸收了數位技術的價值理性,有效規避了技術萬能的錯誤傾向以及技術異化帶來的弊端。
教育環體的延展性與鬥爭性並存
大數據時代的基本特徵之一就是萬物互聯,思想政治教育所處的社會環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撐條件不斷延展,其延展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場域延展,從社會網絡空間(線下空間)延展至網絡社會空間(線上空間),從物質環境、文化環境等延展至網絡環境、信息環境,從境內延展至境外,思想政治教育所面臨的社會環境實現了全域覆蓋;二是基礎設施延展,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數位化、智能化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移動通訊設備越來越普及、先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質環境不斷實現深刻變革;三是社會思維方式延展,大數據思維深入社會的各個領域,數據管理、數據決策、數據創新成為時代潮流,總體思維、容錯思維、相關思維等也成為新的研究範式,等等;四是教育理論的延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的時代特徵針對教育發展做出系列重要論述,尤其是針對如何做好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戰略、新理念,這些重要理論契合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特徵,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在中國社會重大實踐進步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結合論域中,分析教育環體的延展性必須深入考察系統性結構支持要素的現實狀況,才能把握彰顯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環境及支撐條件的迭代,同時也催長了其自身的複雜性,空間複雜度、時間複雜度、思想文化複雜度等顯著增強等現實特徵,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影響因素更加多元且相互糾纏,這必然會強化教育環體的鬥爭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鬥爭。因此,鬥爭性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屬性。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環體的鬥爭性更趨顯性、激烈,一方面是社會發展所衍生出的矛盾更加紛繁複雜,人與人之間的全域互聯互通在織密社會網絡空間結構的同時,伴隨而來的是社會關係越來越複雜,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規模與頻率顯著提升,思想、價值也愈發多元且分散,進而導致凝聚社會共識、尋求社會最大公約數、「畫好最大同心圓」也越發困難;另一方面,隨著數位技術的不斷成熟和進步,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也越發嚴峻激烈,國內外某些敵對勢力利用網際網路等平臺技術與手段,加緊與我們爭奪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和話語權以及青年群體,各種腐朽思想、錯誤思潮甚囂塵上,文化滲透、故意抹黑、虛假信息等層出不窮,給人民群眾的思想造成了極大的混亂。簡言之,教育環體的鬥爭性增強源於其延展性,說明思想政治教育越需直面複雜局面,不可將複雜問題簡單化,亦不可將整體問題片面化,在重視事後研究的同時更加關注事前研究,增強前瞻性和預測性。
總之,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涵蓋諸多內容、表徵在許多方面,但關係迭代無疑是其演進的基本指向。深入把握其學理邏輯分析與實踐闡釋維度,既有助於我們思考新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理論邏輯,也有助於我們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嶄新實踐進程,無論在理論層面還是實踐過程,都是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
【本文系2019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方法與實踐的創新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賈兆帥 吳滿意
(賈兆帥系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後,西南交通大學黨辦副主任;吳滿意系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