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陽縣芍藥花開俏爭豔——長嶺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2021-01-09 記者杜利勇
圖為長嶺村成片的芍藥花長勢喜人 王海清 攝

人間五月天,賞花正當時。5月25日,在晉中市昔陽縣界都鄉長嶺村芍藥林下種植基地,成片的芍藥花長勢喜人,吸引眾多附近村民和遊客前來,或拍照留念,或欣賞美景,徜徉在花香怡人的海洋裡。

「花兒美,很漂亮!」正在拍照的市民張女士說,聽家裡親戚說這邊的芍藥花開得正濃,特意開車帶家人過來看一看,玩一玩。

芍藥花是中國的傳統名花,花大且美,有芳香,花瓣多為白、粉、紫或紅色。芍藥以其養血斂陰,補而不膩,柔肝緩中,止痛收汗等功用,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芍藥不僅扮靚了鄉村,更是村民脫貧致富的法寶。」村委主任張五棠介紹,2016年以來,昔陽縣稅務局前後共投資16萬元並引資20多萬元,在長嶺村南坡井嶺流轉80畝土地進行旅遊體驗採摘園建設,先後栽植了櫻桃、黃桃、甜杏、李樹等經濟林和40畝林下芍藥藥材,共帶動100多名貧困人口務工,工資總增收4萬餘元,人均增收500元左右。採摘園通過精心管理,果樹、芍藥藥材長勢喜人。2020年,昔陽縣稅務局計劃擴大採摘園面積達到120餘畝,林下藥材種植達到100畝,進一步提高脫貧成效。

「芍藥經濟效益好,收益要比種糧食高。」張五棠說,現在駐村工作隊正在積極聯繫市場銷售,村民的種植積極性別提多高了。

沿著村子,一路走來,空氣中瀰漫著濃鬱的花香。芍藥花開,不僅引來了遊客,還讓遊客對長嶺古村文化感興趣,為村民帶來了經濟收入。鄉村旅遊發展起來,長嶺村民的日子像芍藥花一樣,越過越紅火。(張婷婷)

相關焦點

  • 濟南國際園博園免費了:玫瑰、芍藥花開醉遊客
    濟南國際園博園好久沒有去過了,小長假第一天,或許是免費,或許是它美麗的景色和誘人的活動,迎來了它的一個遊客小高峰。(芍藥花開,招來小蜜蜂)除了它舉辦的紫藤美食節,這裡成了孩子的們的樂園,各種活動讓孩子們樂開了花。而遊客們最驚喜的是看到了這裡面積頗大的芍藥花開的那麼嬌豔。
  • 上林縣下江村下金莊:"美麗山水"讓村民過上好日子
    2017年02月03日 06:44 來源:廣西新聞網-廣西日報 作者:文彩雲 樊亞明 編輯:陳麗婕 「美麗山水」讓村民過上好日子
  • 十月螢屏:告別「辣媽俏爸」 題材百花爭豔
    原標題:十月螢屏:告別「辣媽俏爸」 題材百花爭豔  新華社太原9月28日專電題:十月螢屏:告別「辣媽俏爸」 題材百花爭豔  新華社記者王學濤、蘇斌  十月螢屏隨著國慶小長假的來臨而熱鬧起來,告別了「辣媽俏爸」,抗戰英雄傳奇、茶文化史詩、醫患關係、愛情糾葛……從央視到各大衛視,電視劇百花爭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七)直灘鎮團結村: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七)直灘鎮團結村: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2020-10-09 2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坦尚尼亞村民:中國技術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
    「十三五」時期,中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規模推進脫貧攻堅,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也為世界減貧事業提供了經驗借鑑。在非洲東部的坦尚尼亞,中國減貧樣本落地後,長期的粗放發展模式得以改變,中國人帶去的農業技術因地制宜,使當地人擺脫了「吃飯靠天收」的困境。  這裡是坦尚尼亞莫羅哥羅省一個叫做瓦辛巴的小村子。村裡的各家各戶都在清點和處理上個月剛剛收割的玉米。
  • 「春遊江淮請您來」芍藥花開,開出了暮春的美麗……
    為拍攝群心村芍藥花的暮春之美,4月30日清晨,我們一行3人迎著暮春的習習江風,驅車從銅陵市義安區胥壩渡口坐輪渡過江駛入群心村,繞過村口牌坊,直接來到孝道文化廣場邊的芍藥種植基地。佇立這裡,舉目眺望,芍藥花開香田野,風情不遜牡丹豔。在我的眼裡,仲春先品牡丹花美,暮春又賞芍藥花香,仍是那樣的風韻卓著,那樣的嫵媚嬌柔,那樣的雍容高雅,那樣的令人陶醉。
  • 放棄企業回村幹「村官」 羅守言:種下「聖女果」讓村民都過上好日子
    中國山東網5月6日訊 這是一個遊子的赤誠之心,這是一位在北京創業民營企業家的家鄉情懷…人們也許難以置信,從北京撇家舍業返鄉,隻身一人在家鄉這片熱土上,帶領村民發展智能防風溫控大棚種植「聖女果」,不到一年功夫,「聖女果」成了全村人致富的「金果果"。
  • 「斜槓」農民過上脫貧增收好日子
    新華社長春10月14日電題:「斜槓」農民過上脫貧增收好日子新華社記者孟含琪人們把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過著多元生活的年輕人稱為「斜槓」青年。在吉林多地鄉村,很多農民除了務農外,還當上了「工人」「畫家」「演員」……這些「斜槓」農民脫貧增收了,也收穫了多彩的人生閱歷。早上七點半,磐石市永豐村村民李鳳芝離開家,駕駛電動車行駛十分鐘到了工廠。打卡、換上工裝後,她坐在縫紉機前開始一天的工作。李鳳芝的丈夫多病,家裡還有兩個孩子,過去主要靠種地維持生計,曾是貧困戶。
  • 那時送情人的不是玫瑰,而是芍藥
    洧水之外,波濤滾滾,少男與少女,相互戲耍,互相贈送芍藥。春暖,芍藥花開。詩經中描寫的這一幕,我很容易就想起了>中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都是發生在春天水邊的故事,不同的是,《詩經》中出遊的有男有女,而《論語》中都是些男性的學生士子,相比較起來,《詩經》中的《溱洧》多了幾分男女之間風花雪月的情意。
  • 這個夏天,我在邳州千畝「芍藥花海」等你!
    今年她們再度驚豔來襲目前,芍藥已經進入盛花期這裡儼然成了一片花的海洋置身在花海當中不管是從視覺還是嗅覺上都是一種享受大片的芍藥花一團團、一簇簇>吸引遊客駐足欣賞、拍照留念↓↓遊客鬱鳳雲說:「這個花海很漂亮,我去年就來過,今年比去年又擴植了許多。
  • 讓村民都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願望——記安塞區金明街道陽莊村第...
    如何在短時間內讓村民們接受自己,讓村民們過上好日子,是他來到陽莊後的最大願望。為了儘快摸清村情底子,張小平將家安在了村裡頭。在村「兩委」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他白天到老黨員、退休支部書記、支部委員、群眾代表、致富能手家走訪座談,晚上大家坐在一塊為陽莊村的發展出謀劃策。
  • 沛縣鹿樓鎮百畝芍藥花悄然盛開,美得令人沉醉,現在過去還不算晚
    ,雖然牡丹花漸漸衰落,但嬌豔的芍藥花和虞美人接踵而至,尤其是被稱為五月花神的芍藥花,更是得到人們的鐘愛。鮮豔的服裝在花叢中呈現著靚麗的神採,與花爭豔。有網友在園中開設了直播,每個人都在用手機和相機記錄下這難忘而美麗的瞬間。相比於在花叢中如蝴蝶飛舞的女士與孩子,大老爺們們只在欣賞的份,在園中的道路上談論著千秋集和朱家祠堂的來歷。聞訊而來的程守忠老師與朋友再一次相見,引起小小的轟動,才華與酒量,豪爽與智慧集於一身的程老師,成為活動中的明星般的人物。
  • 興仁市:鎖寨村小青瓜助力村民拓寬致富路
    油菜花花開滿地鎖寨村位於興仁市城北,距城區4.5公裡,一條清澈的河流穿村而過,是一個環境優美、生態保存完好的多民族聚居村落,也是興仁市早熟蔬菜重要供給地和城區居民休閒旅遊的主要去處。桃花爭豔3月10日,走進鎖寨村田間地頭,桃花爭豔,李花芬芳,油菜花花開滿地,蠶豆果實已經漸漸成型,村民們正在田間地頭忙個不停,犁田備耕、移栽施肥,逐漸褪去疫情的「陰霾」,村民開始忙著春耕春管,田間地頭處處一派忙碌景象。一切漸漸恢復往日的生機,呈現出一幅幅「春光耕織圖」。
  • 玫瑰花與情人節,芍藥與情人節
    那就是「上巳節」,俗稱「三月三」,而在那天也有傳達愛意的花朵——「芍藥」。在《詩經·鄭風·溱洧》中曾有過記載: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 讓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
    在家人眼中,他是個勤快人,一刻都閒不下來;在貧困戶眼中,他是個熱心人,誰家遇到困難都會第一個想到找他幫忙;在村民眼中,他是個聰明好學的人,不但生意做得好,還能帶著大伙兒一塊兒致富。他,就是阿布都沙拉木·牙生,新疆喀什地區巴楚縣色力布亞鎮拜什吐普村村民。他發明的「瓜開溝平地覆膜播種施肥一體機」,帶動181戶貧困戶實現就業。
  • 花海與梯田,鄉愁與桃源,是長嶺關吊橋溝的春天
    >紫藤花爛漫成海紅杜鵑盛放漫山梯田層層疊疊,深黃淺綠清溪流水潺潺,鳥鳴幽澗位於麻城市木子店鎮的長嶺關吊橋溝景區紫藤花海正盛放不少遊客慕名而來賞花海,穿紅軍服,踏青遊覽一幅幅帶笑的遊客照是最好的美景宣傳圖長嶺關吊橋溝景區
  • 雲南騰衝:實現「花開四季」的發展構想 農旅融合助村民脫貧增收
    眼下,雲南騰衝的5萬畝萬壽菊進入了採摘黃金期,當地依託高黎貢山優越的自然條件,春種油菜夏種菊,實現了「四季花開」的發展構想,從傳統農業到農旅融合的轉型讓村民們實現脫貧增收。騰衝市界頭鎮幾年前以種植水稻、玉米等傳統農業為主,鄉親們自給自足,收入微薄。2013年,當地政府引導村民轉型,種植了15萬畝油菜花,2018年開始又種植了2萬畝萬壽菊。
  • 炎炎夏日,除了玫瑰,你還需要一朵芍藥
    炎炎夏日,除了玫瑰,你還需要一朵芍藥!芍藥是一種在春夏之際開花的植物,芍藥寄託著寓意著人們的思念和濃濃的愛意,因此有情的男女常常互贈對方芍藥,以聊表愛慕之意。而分別之後用於表示情真意切的思念。所以芍藥別名為將離。
  • 昔陽縣婦聯發放「貧困母親兩癌救助金」!
    昔陽縣婦聯發放「貧困母親兩癌救助金」!關注我們 臨近歲末,寒風凜冽,但昔陽縣婦聯的辦公室卻暖意濃濃、笑聲朗朗!全國婦聯「貧困母親兩癌救助金」猶如雪中的炭火為患癌的貧困母親帶來溫暖。
  • 「我的脫貧故事」感謝黨讓我過上好日子丨息烽縣九莊鎮團山村村民...
    我叫汪光富,是息烽縣九莊鎮團山村高坡組村民。我們團山整個村子都在山上,山勢高低不平,道路崎嶇難爬,村民家四處分散。由於土地貧瘠,大家只能常年種植傳統農作物。   2015年,常年在外打工的我回家過春節,看到年邁的父母和貧寒的家境深感愧疚,經過一番思想鬥爭,我的決定不再出門,留在家搞養殖業,一方面可照顧父母兄長,另一方面通過養殖增加收入。村裡有幾戶村民都在發展肉雞養殖,有成熟的供應商和市場銷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