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10月14日電題:「斜槓」農民過上脫貧增收好日子
新華社記者孟含琪
人們把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過著多元生活的年輕人稱為「斜槓」青年。在吉林多地鄉村,很多農民除了務農外,還當上了「工人」「畫家」「演員」……這些「斜槓」農民脫貧增收了,也收穫了多彩的人生閱歷。
早上七點半,磐石市永豐村村民李鳳芝離開家,駕駛電動車行駛十分鐘到了工廠。打卡、換上工裝後,她坐在縫紉機前開始一天的工作。李鳳芝的丈夫多病,家裡還有兩個孩子,過去主要靠種地維持生計,曾是貧困戶。自打家門口開了服裝廠後,她一個月能賺2000多元,家裡成功脫貧。服裝廠的收益再加上產業帶動,村民們都增收了,曾是貧困村的永豐村也「摘帽」了。
這家服裝廠由東北襪業紡織工業園建設,在永豐村等6個村建廠,擴展產業鏈的同時帶動當地農民就業增收。「我們按月計工資,鼓勵大家加班,村民一個月最多能賺3000多元。」東北襪業永豐服裝製衣廠負責人王雲龍說。
在遼源市東豐縣紅榔頭村,還有一群村民一手握鋤頭,一手握畫筆。在王素傑家中,她正在紙上勾勒描繪秋收場景。對她來說,畫農民畫既是消遣,也能賺錢,一幅畫能賣幾百元,好的作品甚至能賣上千元。「村裡幾十個人閒暇時候都會畫上幾筆。」
在舒蘭市二合雪鄉,秋收快要結束,「演出大幕」即將拉開,村民孟慶國經常在家研究新臺詞和新動作。作為二合雪鄉「威虎山寨」景點演員,他扮演各種角色與遊客互動,操著一口東北話,穿著羊皮襖,經常逗得遊客哈哈大笑。
「過去農閒時,大家圍在一起打撲克、打麻將。現在來旅遊的人多了,有人開農家樂,有人在景點打工,大夥都有了新身份。」孟慶國說,「做了幾十年農民,沒想到現在成了『演員』。」
在吉林多個村莊,很多像李鳳芝、王素傑和孟慶國一樣的「斜槓」農民,過上了充實的好日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