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農民過上脫貧增收好日子

2020-12-12 新華社

新華社長春10月14日電題:「斜槓」農民過上脫貧增收好日子

新華社記者孟含琪

人們把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過著多元生活的年輕人稱為「斜槓」青年。在吉林多地鄉村,很多農民除了務農外,還當上了「工人」「畫家」「演員」……這些「斜槓」農民脫貧增收了,也收穫了多彩的人生閱歷。

早上七點半,磐石市永豐村村民李鳳芝離開家,駕駛電動車行駛十分鐘到了工廠。打卡、換上工裝後,她坐在縫紉機前開始一天的工作。李鳳芝的丈夫多病,家裡還有兩個孩子,過去主要靠種地維持生計,曾是貧困戶。自打家門口開了服裝廠後,她一個月能賺2000多元,家裡成功脫貧。服裝廠的收益再加上產業帶動,村民們都增收了,曾是貧困村的永豐村也「摘帽」了。

這家服裝廠由東北襪業紡織工業園建設,在永豐村等6個村建廠,擴展產業鏈的同時帶動當地農民就業增收。「我們按月計工資,鼓勵大家加班,村民一個月最多能賺3000多元。」東北襪業永豐服裝製衣廠負責人王雲龍說。

在遼源市東豐縣紅榔頭村,還有一群村民一手握鋤頭,一手握畫筆。在王素傑家中,她正在紙上勾勒描繪秋收場景。對她來說,畫農民畫既是消遣,也能賺錢,一幅畫能賣幾百元,好的作品甚至能賣上千元。「村裡幾十個人閒暇時候都會畫上幾筆。」

在舒蘭市二合雪鄉,秋收快要結束,「演出大幕」即將拉開,村民孟慶國經常在家研究新臺詞和新動作。作為二合雪鄉「威虎山寨」景點演員,他扮演各種角色與遊客互動,操著一口東北話,穿著羊皮襖,經常逗得遊客哈哈大笑。

「過去農閒時,大家圍在一起打撲克、打麻將。現在來旅遊的人多了,有人開農家樂,有人在景點打工,大夥都有了新身份。」孟慶國說,「做了幾十年農民,沒想到現在成了『演員』。」

在吉林多個村莊,很多像李鳳芝、王素傑和孟慶國一樣的「斜槓」農民,過上了充實的好日子。(完)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斜槓」農民樂享...
    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青年,被稱為「斜槓」青年。在喀什地區,一些農民搖身變成了產業工人、直播達人、技術員等。「斜槓」農民成了他們的代名詞。  「今年9月,我第一次接觸網絡直播。雖然我已不年輕,但這並不影響我對新鮮事物的學習。」艾力自信地說。
  • 「呆萌」羊駝助力太行山農民脫貧增收
    山西陽曲縣楊興鄉坪裡村的農民劉學榮做夢都沒想過,一群從澳大利亞遠道而來的「呆萌」羊駝能幫助他脫貧致富。  劉學榮一家過去靠十幾畝地為生,玉米和土豆等農作物一年種下來滿打滿算不過五六千元的收入,是村裡建檔立卡的貧困戶。2014年,一家企業與山西農業大學合作,在坪裡村投資建起了千頭規模的羊駝養殖基地,劉學榮進入基地,成為一名「羊頭兒」。
  • 讓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
    2019年他榮獲第十一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稱號,不久前又獲得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色力布亞鎮是新疆喀什地區甜瓜、西瓜主要種植區域,拜什吐普村也是聞名疆內外的「留香瓜」主產地之一。看著村裡人為種瓜起早貪黑,阿布都沙拉木就在心裡琢磨:有沒有一種省時省力的方法,減輕鄉親們繁重的勞動?
  • 湖北一駐村幹部發展特色產業助農民脫貧增收
    湖北一駐村幹部發展特色產業助農民脫貧增收 2018-11-21 1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郭澤華     肖曙光發展農村產業助村民增收
  • 萬載恆暉富硒有機蘆筍種植幫助農民脫貧增收(圖)
    中國江西網/宜春頭條客戶端訊 李曉陽報導:萬載恆暉富硒有機蘆筍種植示範基地幫助農民種植有機蘆筍脫貧增收。基地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運行管理模式,確保農民在已流轉的土地上能持續受益。  通過集中統一的技術培訓後,讓農民在基地務工並參與生產管理,成為基地生產工人,與公司建立起較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據了解,基地生產工人(農民)的人均最低月收入達2500-3000元。此外,該公司還承擔了產業扶貧和精準扶貧的重任,已先後幫助了115戶農民脫貧增收。
  • 坦尚尼亞村民:中國技術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
    「十三五」時期,中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規模推進脫貧攻堅,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也為世界減貧事業提供了經驗借鑑。在非洲東部的坦尚尼亞,中國減貧樣本落地後,長期的粗放發展模式得以改變,中國人帶去的農業技術因地制宜,使當地人擺脫了「吃飯靠天收」的困境。  這裡是坦尚尼亞莫羅哥羅省一個叫做瓦辛巴的小村子。村裡的各家各戶都在清點和處理上個月剛剛收割的玉米。
  • ...我的脫貧故事】文志華:當好人民的勤務員||彭洪啟:養殖過上好日子
    我幾乎走遍了灑金新城1期、2期和康家平新區的每一個角落,在廣場上和小朋友聊學習,在草坪邊和搬遷老人拉家常,在車間裡和搬遷勞動力算增收,一個月裡,我走訪了800多戶搬遷群眾。在扶貧的道路上,我時刻這樣提醒自己,同新市民一起拼搏奮進,讓新市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 田源:一門心思讓百姓過上好日子
    她是老百姓的搬運工、微商、宣傳員、銷售員,她用行動詮釋多重身份,一門心思要讓老百姓摘掉貧困帽子,過上好日子。她叫田源,是重慶涪陵區江東街道涼水村的一名駐村幫扶幹部。田源到盛朝仁(左一)家中了解情況他叫盛朝仁,是村裡的因病致貧戶,去年5月,病魔帶走了他的兒子,面對「家徒四壁」,老兩口沒有喪氣,有政策做靠山,開始專心發展西瓜產業,憑著過硬的種植技術,脫貧在望。
  • 950萬袋菌包助力新疆洛浦農民脫貧增收
    眼下正值疫情防控與春耕備耕的關鍵時期,新疆洛浦縣緊抓黑木耳種植有利時機,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產,協調引導縣域內的洛浦崑崙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按時啟動黑木耳菌包發放工作,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和農民增產增收奠定堅實基礎。3月5日 上午,員工在新疆洛浦縣崑崙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多魯鄉墩庫孜來克村廠區加工黑木耳菌包。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扶貧小香菇「香」了好日子
    近年來,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帶動、群眾參與」的模式,利用優良生態環境生產高品質農產品,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現實競爭優勢,破解了經濟發展的瓶頸,通過打造「香菇小鎮」,讓香菇產業成為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 巾幗脫貧 | 繡花機繡出的好日子
    她萌生了擴大再生產規模的想法,她想:「這個活兒簡單易學容易上手,我只要培訓培訓,把好質量關,就能幫助更多的鄉親增收。」可是,擴大再生產的資金從何而來,有想法卻沒辦法的王海燕一籌莫展。設備和場地問題一解決,產量增加,合作社成員的工資也高了,大家都開始搶著幹、爭著幹,帶動了60多人增收。之後,王海燕又多次參加婦聯組織的能力培訓、展銷洽談活動,在一次次學習考察中,她的眼界大開,思想更加解放,不再只想著自己創業掙錢,而是帶動更多的婦女尤其是貧困婦女共同致富。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七)直灘鎮團結村: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七)直灘鎮團結村: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2020-10-09 2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住進新房子 過上好日子 平泉市易地扶貧搬遷讓群眾走上小康...
    拆掉舊房子搬進新房子過上好日子寒冬臘月,記者走進距離平泉市區東北方向20多公裡的茅蘭溝鄉五家村,零下十幾度的寒風讓人不自覺地裹緊了外套。「拆掉舊房子,搬進新房子,過上好日子」成為當地幹部群眾口口相傳的佳話。為確保搬遷對象精準,平泉市嚴格按照「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標準劃定搬遷區域,搬遷區涉及全市19個鄉鎮126個行政村2806戶。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 找對路子 邁開步子 老區人民過上好日子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時深入信陽革命老區,提出了要「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殷殷重託。信陽幹部群眾牢記總書記重託,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大別山革命老區的特色扶貧路。如今,巍巍大別山蒼翠依舊,但老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禽業富農 增收脫貧「插翅膀」
    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楊增權表示,家禽養殖在我省畜牧業中規模化、產業化程度最高,「龍頭企業多、帶動力強,脫貧帶動效果好」。據了解,目前全省有150多家國家、省及市級家禽龍頭企業通過企業用工、訂單收購、股份合作等方式,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養殖增收,吸納貧困人口就業。更為重要的是,安徽省地方家禽品種資源豐富,為貧困戶開展生態養殖提供了優質種源。
  • 廣元持續構建「三位一體」增收格局 鞏固脫貧成果 提升脫貧質量
    挖掘機「長舌」一陣呼呼地「舔」過,一行行茶樹被連根刨起。12月11日,看著眼前的場景,廣元市旺蒼縣木門鎮天星村村民卻很高興。他們要用新品種黃茶,換下老品種茶樹。以「黃」換「綠」,換來的是產業發展的更高成色。
  • ...人過上好日子 ——記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獲得者張金霞扶貧事跡
    為了讓菇農用上放心的菌種,她帶領團隊深入研究健壯菌種生產技術,單產提高15.3%-25%,優質菇率提高24%,純利潤增加0.9-1.35元/棒,這可使年生產5萬棒的農戶增收4.5萬-6.75萬元,每年為平泉菇農增加純收入5.4億-8.1億元。目前,這一技術已在燕山-太行山區的阜平、秦巴山區的紫陽和盧氏、呂梁山區臨縣、滇桂黔石漠化區安龍等貧困縣推廣應用。
  • 雲南騰衝界頭鎮:田園增色 旅遊增景 農民增收
    騰衝界頭鎮:田園增色 旅遊增景 農民增收眼下,正是萬壽菊中耕管理的時節。在騰衝市界頭鎮界明社區、永樂社區萬壽菊連片種植區域裡,隨處可見農民群眾忙碌的身影。他們有的除草、有的施肥,嚴格按照種植技術規範管理種下不久的萬壽菊。
  • 農民脫貧增收可打打低齡健康老人的"主意"
            阿姨姓趙,是山東德州人,人雖然上了年紀,但身體健康,精神很好,手腳麻利,一看就是個農村所說的"能幹人"。阿姨的孫子長大讀小學了,她在家也沒啥事了,閒不住她就從家裡跑了出來,在北京市大興區新媒體產業基地當起了一名掃大街的環衛工人,一年也能掙上20000、30000元錢。
  • 脫貧後,過上幸福年
    經過幾年的脫貧攻堅大決戰,2018年7月,該市全面脫貧「摘帽」。2019年春節,正是瑞金市全面脫貧後的第一個春節。節日期間,跟隨市氣象局派出的駐村第一書記廖海軍,筆者來到了壬田鎮沙下村。廖海軍(右一)去老鄉家裡慰問。一路走來,村裡好不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