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脫貧增收可打打低齡健康老人的"主意"

2020-10-18 良見

         "阿姨!您好!您在這裡當環衛工人,一個月收入多少呀?"」一個月2000多元。"


        阿姨姓趙,是山東德州人,人雖然上了年紀,但身體健康,精神很好,手腳麻利,一看就是個農村所說的"能幹人"。阿姨的孫子長大讀小學了,她在家也沒啥事了,閒不住她就從家裡跑了出來,在北京市大興區新媒體產業基地當起了一名掃大街的環衛工人,一年也能掙上20000、30000元錢。像趙阿姨這樣的上了年紀、身體健康、手腳利索的農村低齡老人,外出當環衛工、清潔工的,在新媒體產業基地和北京的其它地方、其它公司以及其它城市,還有不少。他們勤奮工作,任勞任怨,省吃儉用,每年過春節回到家裡,受到的是兒女們打心眼裡的尊重和佩服,讓他們格外自豪,能夠像外出回家的年輕人一樣,為家裡的小孫子小孫女封一個大紅包,為家庭的脫貧增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掙錢是目的,外出只是掙錢的一種形式,一條門路。不少的農村健康的低齡老年人,當地農村也是他們戰鬥的天地。肖吉才是四川省富順縣板橋鎮原紅巖村的一名農村婦女,是筆者的親戚。去年春節後筆者到她家時,她正在她家對面山上的生產隊外包的果園裡幹活,筆者等了一個多小時,到中午了她才風風火火地趕回家做飯。「十來個人已經幹了七八天了,快幹完了!今天老闆來了,不好意思早走。"她有些欠意地說。


         肖吉才表叔娘雖然過六十歲了,但身體依然健健康康的,說話快人快語,精氣神十足。她有兩個孩子,都已成家。大女兒是個教師,小兒子在農村,家裡修起了漂亮的樓房。先前她在街上租房住,帶在鎮上小學讀書的大孫女,現在的小孫子讀書則由回家的兒媳婦帶著住在街上。以前她家編籮篼賣,再後來唐表叔外出扎床墊,現在則在重慶打工,"離家近點。"她們的兒子唐勇則在海南打工。唐表叔娘說:」在果園幹,一天80元,錢不多,掙點是點!有總比沒有好!「像她那樣的50、60來歲的農村老年人還有不少,他們身體健康,閒不住。他們勤快慣了,現在在家裡打工掙錢也有了機會,只要不挑肥揀瘦,在農村的產業園、農場、養殖場、果園等地方,還是能夠掙到一些錢,當然錢不是很多,季節性、臨時性的工作多,工作比較辛苦,但幹這些活有個好處,唐表叔娘說:"巴巴不在大小,在熱絡。幹了就能拿到錢,不會拖,也不會少!」


        農村上了年紀的健康勤快的老人,是農村脫貧增收的一支重要力量。有關部門也發現了他們的作用,積極鼓勵幫助他們發揮這種作用。


        據新華社3月9日報導,在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上楊鄉下楊村,54歲的白西豔她們20名婦女,參加了省婦聯組織的"隴原巧手"項目免費手工編織技能培訓。現在,她一天織兩雙拖鞋,能賣80元,足不出戶實現創收。每月收入可達800元至1000元。"現在閒人少了,大家聚在一塊就琢磨著做點活,掙點錢。「不僅充分利用農閒時間,還能兼顧農活和照看家人。


        新華社記者從甘肅省婦聯獲悉,過去五年來,甘肅省累計投入資金5000萬元,對全省58個國家級貧困縣和17個省級插花縣有培訓意願的貧困婦女和農村低收入婦女進行培訓,幫助22萬"走不出去"的婦女通過手工編織居家靈活就業,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通過發揮農村這些低齡健康老年人的作用,不僅使他們掙到了錢,更主要的是讓他們丟掉了"老來無用"的失落感,找回了自身價值和尊嚴,也使得在家裡他們和年輕人之間關係更加和諧,還為年輕人起了"示範"作用,讓勤勞和節儉的好傳統存續下去,為農村脫貧致富發揮積極作用。


         王良炬  2020年3月12日  北京

相關焦點

  • 湖北一駐村幹部發展特色產業助農民脫貧增收
    湖北一駐村幹部發展特色產業助農民脫貧增收 2018-11-21 17在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灣潭鎮紅旗坪村,駐村「第一書記」肖曙光發展特色產業助農增收脫貧,深受當地幹群信賴。  今年春節過後,原宜昌市地稅局派駐扶貧點五峰灣潭鎮紅旗坪村的「第一書記」快到退休年齡,急需找人接替。肖曙光聽聞後主動請纓,「我之前下鄉參加過扶貧,所以對農民有著特殊的感情。」他說。
  • 「斜槓」農民過上脫貧增收好日子
    新華社長春10月14日電題:「斜槓」農民過上脫貧增收好日子新華社記者孟含琪人們把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過著多元生活的年輕人稱為「斜槓」青年。在吉林多地鄉村,很多農民除了務農外,還當上了「工人」「畫家」「演員」……這些「斜槓」農民脫貧增收了,也收穫了多彩的人生閱歷。早上七點半,磐石市永豐村村民李鳳芝離開家,駕駛電動車行駛十分鐘到了工廠。打卡、換上工裝後,她坐在縫紉機前開始一天的工作。李鳳芝的丈夫多病,家裡還有兩個孩子,過去主要靠種地維持生計,曾是貧困戶。
  • 「呆萌」羊駝助力太行山農民脫貧增收
    山西陽曲縣楊興鄉坪裡村的農民劉學榮做夢都沒想過,一群從澳大利亞遠道而來的「呆萌」羊駝能幫助他脫貧致富。  劉學榮一家過去靠十幾畝地為生,玉米和土豆等農作物一年種下來滿打滿算不過五六千元的收入,是村裡建檔立卡的貧困戶。2014年,一家企業與山西農業大學合作,在坪裡村投資建起了千頭規模的羊駝養殖基地,劉學榮進入基地,成為一名「羊頭兒」。
  • 萬載恆暉富硒有機蘆筍種植幫助農民脫貧增收(圖)
    中國江西網/宜春頭條客戶端訊 李曉陽報導:萬載恆暉富硒有機蘆筍種植示範基地幫助農民種植有機蘆筍脫貧增收。基地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運行管理模式,確保農民在已流轉的土地上能持續受益。  通過集中統一的技術培訓後,讓農民在基地務工並參與生產管理,成為基地生產工人,與公司建立起較為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據了解,基地生產工人(農民)的人均最低月收入達2500-3000元。此外,該公司還承擔了產業扶貧和精準扶貧的重任,已先後幫助了115戶農民脫貧增收。
  • 禽業富農 增收脫貧「插翅膀」
    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楊增權表示,家禽養殖在我省畜牧業中規模化、產業化程度最高,「龍頭企業多、帶動力強,脫貧帶動效果好」。據了解,目前全省有150多家國家、省及市級家禽龍頭企業通過企業用工、訂單收購、股份合作等方式,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養殖增收,吸納貧困人口就業。更為重要的是,安徽省地方家禽品種資源豐富,為貧困戶開展生態養殖提供了優質種源。
  • 950萬袋菌包助力新疆洛浦農民脫貧增收
    眼下正值疫情防控與春耕備耕的關鍵時期,新疆洛浦縣緊抓黑木耳種植有利時機,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產,協調引導縣域內的洛浦崑崙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按時啟動黑木耳菌包發放工作,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和農民增產增收奠定堅實基礎。3月5日 上午,員工在新疆洛浦縣崑崙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多魯鄉墩庫孜來克村廠區加工黑木耳菌包。
  • 雲南騰衝界頭鎮:田園增色 旅遊增景 農民增收
    騰衝界頭鎮:田園增色 旅遊增景 農民增收眼下,正是萬壽菊中耕管理的時節。在騰衝市界頭鎮界明社區、永樂社區萬壽菊連片種植區域裡,隨處可見農民群眾忙碌的身影。他們有的除草、有的施肥,嚴格按照種植技術規範管理種下不久的萬壽菊。
  • 廣元持續構建「三位一體」增收格局 鞏固脫貧成果 提升脫貧質量
    地處秦巴山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廣元市,持續構建以產業發展為根本、就業創業為重點、消費帶動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增收格局,鞏固脫貧成果,提升脫貧質量。產業升級 換種換養更有效益陽光照在天星村一組的山坡上,挖掘機剛刨過,旋耕機又跟進,把泥塊粉碎打細,接著開溝機進場。「改土,只是種黃茶的第一步。」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隴西:小香菇助農脫貧增收
    今年以來,他在馬河鎮卜家渠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香菇種植基地承包的兩座大棚已產了三茬香菇,賣了3.4萬多元,香菇已成為他家增收致富的第一產業。
  • 探索新路促增收 生活更上一層樓(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故事·我們脫貧...
    核心閱讀  黑龍江省樺川縣多措並舉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在壯大主導產業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不斷探索致富新路;發揮資源優勢,拓寬產品銷售渠道,帶動農戶持續增收;實行積分激勵,樹立脫貧典型,開展技能培訓,扶志又扶智,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 重慶梁平區 柚子出國門 農民喜增收
    近年來,享有「中國名柚之鄉」美譽的梁平區把柚子作為農民增收、脫貧攻堅、農旅融合和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來抓,以建設「標準化」柚子園為著力點,引導村民採用科學方法種植,使柚子的產量和品質大為提升,柚子鮮果和深加工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並出口到俄羅斯、越南、新加坡等國家。
  • 鍾靈鎮:興產業 促增收 助脫貧
    全媒體記者 方倩 攝科學劃分產業布局 激發脫貧攻堅活力「去年我們銀杏畝產大概2000多斤生葉,今年預計畝產3000斤以上,粗加工後賣到藥廠,能直接帶動40幾戶建卡貧困戶增收。」在鍾靈鎮旺龍村的銀杏基地裡,村主任劉也元一邊查看銀杏長勢,一邊向記者介紹銀杏產業發展前景和經濟效益。
  • 央媒看南平|順昌:產業助貧促脫貧農戶持續增收
    ,促進脫貧農戶長效增收,穩定脫貧。 ▲1月2日,順昌縣鄭坊鎮農民在當地農企「明晶農業」草莓種苗生產智慧玻璃溫室裡務工。 ▲1月2日,順昌縣鄭坊鎮農民在當地農企「明晶農業」草莓種苗生產智慧玻璃溫室裡務工。
  • 新疆阿克蘇:產業扶貧拓寬農民增收路
    近年來,廣大南疆地區依託產業扶貧,實現了以產業促就業,以就業促脫貧。阿克蘇地區的特色扶貧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農牧民就業熱情越來越高,就業門路越走越寬。  作為棉花主產區,阿克蘇近年來大力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建立了自治區級開發區——阿克蘇紡織工業城(開發區)。
  • 江西遂川:小金桔成農民增收「金蛋蛋」
    【江西遂川:小金桔成農民增收「金蛋蛋」】眼下正值金桔豐收的季節,在江西遂川縣新農金桔種植家庭農場,黃燦燦的金桔掛滿枝頭,陣陣果香撲鼻而來。近年來,遂川縣因地制宜,把金桔作為脫貧攻堅主導產業,目前全縣金桔種植面積達14.1萬畝,年產量5萬餘噸,產值2億餘元。小金桔正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 青島體育人共同行動 助力農民增收鄉村振興
    活動開展後,局機關和局屬單位幹部職工積極響應,踴躍認購西瓜,不到一日,400餘名幹部職工就認購西瓜3萬餘斤,以實際行動助力農民增收。7月6日由市體育局機關黨委、局團委、局工會等8家單位承辦的「脫貧攻堅農品助銷,體育青年直播帶貨」消費扶貧活動將在大劉家村啟幕。市體育局工會將組織廣大幹部職工踴躍參加,並廣泛宣傳推廣,通過體育青年直播「帶貨」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助力農民增收,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青島體育力量。
  • 農民創業:助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新力量
    ●「一人創業、帶動致富」的農民創業景象正在形成,農民創業正成為減貧脫貧的活力新引擎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力量。 ●當前農民創業的主體主要集中在返鄉創業農民工群體。他們通過創業示範帶動了其他農民脫貧致富,有效減少了貧困人口,推進了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
  • 威海文登發展特色旅遊農業 促進農民脫貧增收
    中國山東網威海3月10日訊 威海文登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通過與旅遊企業或大型合作社進行合作,發揮成熟旅遊園區的帶動作用,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三品」農業,實現景區帶動謀增收
  • 鍾祥張集,1300萬袋香菇為農民增收億元
    宗運國說:「今年幹香菇開價每公斤52元,比去年同期要高,第一批香菇可收入1萬多元。」今年7月,鍾祥市開展「聚力脫貧攻堅,人大代表在行動」活動,程世倫主動請纓,讓「興利」成為該村的幫扶企業,誓言「不拔窮根不回頭!」  「人大代表走村入戶,摸清貧困戶家底,找準致貧癥結,理清脫貧思路,推動了貧困戶最迫切問題的解決。」竹林崗村黨支部書記寧德說。
  • 2020福建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農民增收遭遇最為嚴峻的挑戰
    農民增收無疑是連接脫貧攻堅與全面小康的首要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就對此特別強調,「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黨中央一直將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的重要任務來抓,實施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推動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