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您好!您在這裡當環衛工人,一個月收入多少呀?"」一個月2000多元。"
阿姨姓趙,是山東德州人,人雖然上了年紀,但身體健康,精神很好,手腳麻利,一看就是個農村所說的"能幹人"。阿姨的孫子長大讀小學了,她在家也沒啥事了,閒不住她就從家裡跑了出來,在北京市大興區新媒體產業基地當起了一名掃大街的環衛工人,一年也能掙上20000、30000元錢。像趙阿姨這樣的上了年紀、身體健康、手腳利索的農村低齡老人,外出當環衛工、清潔工的,在新媒體產業基地和北京的其它地方、其它公司以及其它城市,還有不少。他們勤奮工作,任勞任怨,省吃儉用,每年過春節回到家裡,受到的是兒女們打心眼裡的尊重和佩服,讓他們格外自豪,能夠像外出回家的年輕人一樣,為家裡的小孫子小孫女封一個大紅包,為家庭的脫貧增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掙錢是目的,外出只是掙錢的一種形式,一條門路。不少的農村健康的低齡老年人,當地農村也是他們戰鬥的天地。肖吉才是四川省富順縣板橋鎮原紅巖村的一名農村婦女,是筆者的親戚。去年春節後筆者到她家時,她正在她家對面山上的生產隊外包的果園裡幹活,筆者等了一個多小時,到中午了她才風風火火地趕回家做飯。「十來個人已經幹了七八天了,快幹完了!今天老闆來了,不好意思早走。"她有些欠意地說。
肖吉才表叔娘雖然過六十歲了,但身體依然健健康康的,說話快人快語,精氣神十足。她有兩個孩子,都已成家。大女兒是個教師,小兒子在農村,家裡修起了漂亮的樓房。先前她在街上租房住,帶在鎮上小學讀書的大孫女,現在的小孫子讀書則由回家的兒媳婦帶著住在街上。以前她家編籮篼賣,再後來唐表叔外出扎床墊,現在則在重慶打工,"離家近點。"她們的兒子唐勇則在海南打工。唐表叔娘說:」在果園幹,一天80元,錢不多,掙點是點!有總比沒有好!「像她那樣的50、60來歲的農村老年人還有不少,他們身體健康,閒不住。他們勤快慣了,現在在家裡打工掙錢也有了機會,只要不挑肥揀瘦,在農村的產業園、農場、養殖場、果園等地方,還是能夠掙到一些錢,當然錢不是很多,季節性、臨時性的工作多,工作比較辛苦,但幹這些活有個好處,唐表叔娘說:"巴巴不在大小,在熱絡。幹了就能拿到錢,不會拖,也不會少!」
農村上了年紀的健康勤快的老人,是農村脫貧增收的一支重要力量。有關部門也發現了他們的作用,積極鼓勵幫助他們發揮這種作用。
據新華社3月9日報導,在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上楊鄉下楊村,54歲的白西豔她們20名婦女,參加了省婦聯組織的"隴原巧手"項目免費手工編織技能培訓。現在,她一天織兩雙拖鞋,能賣80元,足不出戶實現創收。每月收入可達800元至1000元。"現在閒人少了,大家聚在一塊就琢磨著做點活,掙點錢。「不僅充分利用農閒時間,還能兼顧農活和照看家人。
新華社記者從甘肅省婦聯獲悉,過去五年來,甘肅省累計投入資金5000萬元,對全省58個國家級貧困縣和17個省級插花縣有培訓意願的貧困婦女和農村低收入婦女進行培訓,幫助22萬"走不出去"的婦女通過手工編織居家靈活就業,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通過發揮農村這些低齡健康老年人的作用,不僅使他們掙到了錢,更主要的是讓他們丟掉了"老來無用"的失落感,找回了自身價值和尊嚴,也使得在家裡他們和年輕人之間關係更加和諧,還為年輕人起了"示範"作用,讓勤勞和節儉的好傳統存續下去,為農村脫貧致富發揮積極作用。
王良炬 2020年3月12日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