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縣泥河鎮洋河村,養殖大戶流轉荒山養殖土雞,帶動農戶100多戶,養殖規模10萬多隻。 通訊員 徐梅生 攝
「龍頭企業多、帶動力強,脫貧帶動效果好」
依託資源優勢打造生態家禽品牌,是山區脫貧的一條新路子
時近「兩節」,是雞鴨出欄的高峰期。
在霍邱縣石店鎮寬店村,村民劉則平原來是貧困戶,這兩年跟著當地企業養雞,脫了貧,日子寬裕起來。 「今年一共養了400隻雞,預計純收入五六千塊錢。 」劉則平告訴記者,他的雞都是牧翔禽業公司提供的,打疫苗、技術指導、飼料都由企業負責,養大了還保底回收,「我只管每天投飼料就行了,省心得很」。
像劉則平一樣,越來越多的貧困戶靠著養禽脫貧致富。安徽省是全國重要的家禽生產和加工基地,禽肉、禽蛋產量常年位居全國第六位。去年全省家禽期末存欄27406.5萬隻,同比增長16.5%;家禽累計出欄103151.2萬隻,同比增長15.4%。 「今年出欄大概30萬隻,帶動全縣2800多貧困戶養雞鴨。 」霍邱縣牧翔禽業公司負責人馬國勇告訴記者。
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中心的調研顯示,目前安徽省家禽業有8家國家級龍頭企業,80餘家省級龍頭企業,年屠宰加工家禽5億隻。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楊增權表示,家禽養殖在我省畜牧業中規模化、產業化程度最高,「龍頭企業多、帶動力強,脫貧帶動效果好」。據了解,目前全省有150多家國家、省及市級家禽龍頭企業通過企業用工、訂單收購、股份合作等方式,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養殖增收,吸納貧困人口就業。
更為重要的是,安徽省地方家禽品種資源豐富,為貧困戶開展生態養殖提供了優質種源。 「這些資源多分布在山區,生態環境優越,具備打造生態家禽品牌的天然優勢,是山區脫貧的新路子。 」楊增權介紹。全省現有22個家禽遺傳資源,其中皖西白鵝、黃山黑雞、樅陽媒鴨、淮南麻黃雞等地方優質品種,適應性強、耐粗飼、覓食能力好,適合貧困戶生態放養。 「我們引領貧困戶利用荒山、林地等,實行放牧 補料方式養殖,可以滿足市場對高端禽產品的需求。 」馬國勇說。
目前,在皖南山區、大別山區,大批農戶通過飼養地方品種,成功走出一條有效的脫貧致富之路。
「特別是通過風險連接依次遞減風險,養殖戶市場風險降到最低」
探索建立科學有效的發展模式,充分發揮產業扶貧效果
「依託家禽養殖覆蓋面廣、群眾參與度高、產業鏈條長的優勢,不少地方因地制宜,逐漸探索出頗有成效的精準扶貧模式。 」省畜禽遺傳資源保護中心負責人田傳春說。
在碭山,貧困戶跟著強英鴨業公司飼養家禽,都可以從公司獲得幫扶,「公司成立了鴨棚代建隊、技術服務隊、飼料配送隊、產品回收隊及鴨產品回收中心,實施保姆式服務,解決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和農民不會養的問題。 」公司負責人汪躍進介紹。
這是不少地方採取的,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家庭農場為基礎、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以分工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為原則的聯合體產業扶貧模式。作為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安徽強英鴨業集團在「聯」、「合」上做文章,通過項目、服務、融資、市場和風險等「五個連接」,與農戶之間構建緊密聯合體。
「特別是通過風險連接依次遞減風險,養殖戶市場風險降到最低。 」汪躍進介紹,目前聯合體已發展養鴨專業合作社45個,種鴨養殖小區500多個,家庭養殖農場62個,帶動4256戶農戶從事鴨產業,1000多人脫貧致富。
以合作經營為載體,一些地方探索建立政府補貼、入股分紅帶動模式,取得顯著扶貧效果。全椒縣金鳳凰禽業養殖專業合作社將部分貧困戶扶貧資金以量化入股方式,今年共吸納入股資金105萬元,帶動貧困戶分
紅485戶,按照不低於10%的投資收益分紅給貧困戶。
以家禽遺傳資源保種場為載體,安徽省還嘗試建立適合貧困戶的家禽生態放養模式。
淮南麻黃雞是肉蛋兼用型安徽省優質地方良種雞,適合於農戶生態放養。安徽牧翔禽業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淮南麻黃雞養殖的省級祖代場,2018年公司幫助韓老樓村、寬店村建成麻黃雞養殖扶貧基地,對有養殖意願的貧困戶免費發放扶貧雞,並以保護價回收。 「每年帶動韓老樓村200多戶農戶發展麻黃雞養殖業,戶均增收達3000元。 」基地負責人說。
「資源場選擇優質且適合生態放養的優質品種發放給貧困戶,並提供技術指導,穩定脫貧效果顯著。 」黟縣畜牧獸醫局羅聯輝反映。初步統計,安徽省現有13家家禽保種場均不同程度地參與了扶貧,帶動貧困戶脫貧770戶,每年為貧困戶增收4720元。
「養雞養鴨能不能致富,關鍵要發揮好龍頭作用」
遴選帶動力強的企業,建立健全長效激勵機制
採訪中,業內人士表示,生態養禽作為資源節約型畜牧業生產,具有投入少、效益高、技術易於掌握、市場風險小的特點,適合資金不多而又有資源的貧困地區推廣,是精準扶貧的「短平快」產業。「針對目前還存在的問題,要進一步優化產業模式,加強企業與農戶的利益連接,調動養殖戶積極性。 」楊增權強調。
「調研中也發現某些養禽扶貧項目往往是禽苗免費發給貧困戶,缺乏後續跟蹤管理,有時會因為市場波動、疫病發生、銷售不暢等一系列問題。 」田傳春認為,養禽貧困戶穩定脫貧,首先要選好龍頭,要就近遴選經濟實力較強、信譽好、技術力量紮實、有社會責任感的專業化龍頭企業。遴選中可通過對多家龍頭企業進行招標確定中標企業,籤訂養雞產業扶貧項目協議。
選好龍頭,還要以良好的經營模式調動龍頭企業積極性,為貧困戶提供全方位服務。 「養雞養鴨能不能致富,關鍵要發揮好龍頭作用。」田傳春說。目前農村貧困地區留守老人習慣單家獨戶的養殖方式,缺乏先進的養殖技術,在生產中只能提供勞動力;貧困戶養禽是以家庭為單位組織生產,分散且規模小。使農戶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對接,使農戶生產的高端禽產品獲得較高收入,是實現養禽脫貧的關鍵。
為此,專家建議推廣龍頭企業或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經營形式,農戶按照龍頭企業或合作社的統一生產技術規程進行產品生產,統一打造產品品牌,由龍頭企業或合作社統一與電商合作,實現產銷對接。 「我們統一提供禽苗和投入品,統一提供技術服務,並且統一保底價回收。企業與扶貧對象籤訂協議,嚴格執行保底價回收禽蛋產品,當市場價高於保底價時,隨行就市全部收購,帶動穩定增收的效果很好。 」汪躍進說。
楊增權認為,總體而言安徽省家禽產業主動參加當地脫貧攻堅的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家禽企業統籌發展與助力脫貧的積極性未被完全調動起來。要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激勵更多家禽企業依託產業優勢參與脫貧攻堅。
專家建議,可以對家禽產業在當地脫貧攻堅以及鄉村產業振興中做出重要貢獻的給予獎勵。對積極參與當地特色養殖和產業振興的企業,在項目申報和資金分配上給予政策傾斜或作為加分項。同時鼓勵有實力的家禽企業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大力扶持其創品牌、闖市場,積極融入長三角。(記者 史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