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互助縣 農旅結合 以旅富農

2021-01-15 中國新聞網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文化站裡,穿著土族服飾的婦女坐在一起,飛針走線,手下綻開一幅幅七彩「太陽花」。「村裡50名婦女通過盤繡訂單,每人每年收入過萬元。」當地盤繡帶頭人林六月花老人告訴記者。

  2006年土族盤繡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村民收入,2007年互助縣成立從事非遺生產保護的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建立項目傳習基地10處,培訓傳統手工藝人2000多人次。

  作為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互助縣已發展刺繡、青稞酩餾酒釀造、鄉村民俗旅遊等文化產業戶共532家,通過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實現土族文化保護傳承與脫貧致富「雙翼齊飛」。

  截至目前,土族歷史歌舞劇《彩虹部落》,在互助縣劇場及土族故土園國家5A級旅遊景區演出達120餘場次,在北京、無錫等地巡迴演出8場次,受到觀眾歡迎。「土族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成就了《彩虹部落》。」參與指導編排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董思明說。

  互助縣民族文化資源豐富,有色彩豔麗的民族服飾,土族盤繡等獨特的民間技藝,土族安召舞、花兒等風格濃鬱的歌舞藝術和土族婚禮、納頓節等民俗活動。同時,人文景點遍布互助全縣,擁有物質文化遺產405處,非物質文化遺產110處。

  為有效挖掘民間土族文化,互助文化部門對全縣18個鄉鎮、53個村的自然景觀、人文環境、民間藝人、文化遺存、宗教文化現象等實行「尋根文化再調查」。「我們走遍縣內所有的鄉村角落,尋根調查,記錄下最古老的、隱秘的民俗文化,最終收集整理出版了《互助土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讀本》。」參與調查的喬志良告訴記者。

  如何傳承保護土族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互助縣選擇了民族特色文化與旅遊產業結合的路子。

  「酩餾酒香飄滿城」,很多人對互助最初的了解來自醇香的青稞酒。50歲的保廣林是土族故土園景區內的一名釀酒師,這個從威遠鎮大寺路村走出來的村民,變身「網紅釀酒師」,在開放式的釀酒車間裡,耐心的遊客可以目睹釀酒過程,還可以品嘗美酒。

  土族故土園景區管委會副主任高和偉介紹,包括土族故土園,互助縣共培育了3家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集青稞酩餾酒釀造、歌舞演藝、非遺展示等為一體,已成為宣傳展示土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平臺。

  在金盤繡土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正在認真學習服飾加工手藝的土族姑娘阿曉英說,「鮮豔盤繡『太陽花』,復古又時尚,受到很多顧客的喜愛。」金盤繡公司負責人哈承清介紹:「我們主要從事土族盤繡、刺繡、服飾以及民族民間手工藝文化產品的研發製作及民間藝術人才培訓工作。訂單由縣裡的繡娘完成,公司免費培訓、免費發放原材料,最後訂單式收購。」

  農村民俗接待、農業觀光採摘、農家樂、旅遊商品銷售……互助縣土族群眾正深切感受到「農旅結合,以旅富農」帶來的好處。

  小莊村原先是貧困村,近年來村裡挖掘特色民俗小吃以及安召舞、土族盤繡等土族民俗文化,村民紛紛辦起農家樂,2017年全村接待遊客突破2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835萬元,佔全村總收入的80%以上。

  五十鎮班彥村的盤繡產業基地,把村裡的繡娘組織起來,2017年共接收訂單6900件,人均增收1893元。「土族盤繡這項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已成為助推農村婦女增收致富、扶貧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品牌產業。」互助縣文化旅遊體育局局長閆國良介紹,全縣現有盤繡公司10家,合作社3家,鄉鎮基地10處,個體經營戶11家,年銷售收入800餘萬元。

  2017年,互助縣鄉村旅遊接待遊客112.2萬人次,收入達5.05億元。預計「十三五」期間,互助縣精準識別的118個貧困村4.85萬貧困人口中,將有70個重點貧困村1.5萬貧困人口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入股旅遊產業分紅、延伸旅遊產業鏈條等方式實現穩定脫貧。

相關焦點

  • 青海互助縣:農旅結合 以旅富農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文化站裡,穿著土族服飾的婦女坐在一起,飛針走線,手下綻開一幅幅七彩「太陽花」。「村裡50名婦女通過盤繡訂單,每人每年收入過萬元。」當地盤繡帶頭人林六月花老人告訴記者。
  • 以農興旅 以旅強農 長泰農旅融合綻放「並蒂花」
    近年來,長泰縣堅持「農旅結合、農旅共強」的農業與旅遊發展戰略,推進農業資源與旅遊要素結合,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美麗田園為韻,以生態農業為基,大力拓展農業休閒旅遊發展空間,走出了一條農旅融合的新路子。來到位於長泰縣巖溪鎮的玫瑰農莊,記者看到,遊客們正在興致勃勃地體驗鮮花壓花技術,一幅美麗的壓花作品在遊客手中慢慢呈現出來。
  • 餘姚市「精特優」三維度打造農旅結合精品線
    近年來,餘姚市圍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以農促旅」「以旅興農」導向,從「精特優」三個維度入手,積極推進特色農業農旅結合精品線建設,在推動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上取得階段性成效,為寧波打造「綠色都市農業強市」貢獻了餘姚力量。
  • 湖南新化:「農旅結合」打造品牌
    5月13日,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王文紅,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陸林,副縣長徐靜飛、副縣級幹部、縣發改局局長方東升到科頭鄉汝溪村調研農旅產業,了解項目推進、產業發展等情況。下階段,將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和發展空間,全面進行休閒農旅示範基地的高端規劃設計,著力打造好「一帶三園」。各部門分別發言,就各自事項提出意見和建議。
  • 以旅興農,以農促旅,遊膩網助力農旅融合與鄉村振興
    縱觀全局,農旅融合是在充分尊重農業產業功能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農業旅遊資源和土地資源,以所開發的農業旅遊休閒項目、農業配套商業項目、農業旅遊地產項目等為核心功能架構,將農業農村發展與旅遊產業的建立與推廣相結合,形成「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發展之路。
  • 浙江麗水農旅融合記:深耕「綠富美」成旅遊界「網紅」
    時至今日,旅遊春風吹遍大地,身懷綠水青山這一寶藏的麗水,也利用自身優勢,將旅遊業與生態農業結合起來,開創農旅融合的新格局。  「我們要利用好山水,農旅融合多管齊下,著好富農文章。」麗水市委書記史濟錫表示,麗水要打好生態、經濟的組合拳,既要讓「綠水青山」永不褪色,又要讓「金山銀山」成色更足。
  • 寧海的這個鄉鎮奏響農旅結合鄉村振興曲...
    寧海的這個鄉鎮奏響農旅結合鄉村振興曲......》茶煙一縷輕輕揚,攪動蘭膏四座香,賞日出日落、看滄海桑田、探千年古蹟露天坪,這裡是有著寺前國家登山道的一市山上方村;「五月枇杷黃似橘,年年新果第一枝。」在臥龍山莊枇杷基地,成片的枇杷樹上,一串串金燦燦、黃橙橙的「寧海白」枇杷掛滿枝頭,果香四溢。
  • 打造具有青海「符號」的文旅休閒產業——訪青海省旅投集團黨委...
    就如何更好推進青海省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本報記者專訪了青海省旅投集團黨委書記鄭瑞潔。記者:眾所周知,青海有獨特的旅遊資源,對青海利用文化旅遊資源優勢,發展文化旅遊休閒產業,您有什麼想法?最後,青海在漫長的歷史文化進程中,呈現出農牧文化共存、多種宗教文化共生、民族民俗文化迥異的特徵,我們要依託青藏高原獨有的文化底蘊、歷史積澱、民族特色等優勢,深入挖掘地方獨有的文化價值,以文旅融合為主導,帶動一二三產業的資源,實現產融結合,打造以歷史文化為基礎的文化與旅遊休閒產業。
  • 黃巖:打造農旅結合綠色生態景點 天空之城成「網紅」
    今年,黃巖平田鄉借發展旅遊之機,打造農旅結合的綠色生態景點。海撥700多米的黃毛山茶場搖身變成網紅景點「天空之城」,受到遊客的青睞。   「天空之城」位於黃溪村黃毛山頂,佔地300餘畝。目前已建成配套遊步道、定製木屋,風車、茶田小亭、茶室等。
  • 加快推動農旅融合發展行穩致遠
    調研中也發現,在我市農旅融合方興未艾的同時,依然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用地要素制約。我市基本農田和永久基本農田比例高,農旅融合發展用地問題突出,導致許多農旅融合項目因為無法獲得用地指標而沒法開工。農旅融合項目用地主要靠土地流轉,但流轉期較短,直接導致經營主體不敢投入。二是體制機制瓶頸。
  • 曲靖市旅發委副主任李雪天到會澤縣待補鎮調研農旅融合發展
    10月17日,雲南省曲靖市旅遊發展委員會副主任李雪天帶隊到會澤縣待補鎮,調研農旅融合發展,待補鎮鎮長嚴琪飛陪同調研。李雪天一行在待補鎮政府召開了調研座談會,待補鎮鎮長嚴琪飛就待補鎮農旅融合工作作匯報,詳細介紹了全鎮旅遊資源、農特產品、區位優勢及農旅融合發展情況。
  • 春風送暖花千樹——南充市統籌農旅結合助推鄉村旅遊高質量發展綜述
    春風送暖花千樹——南充市統籌農旅結合助推鄉村旅遊高質量發展綜述春回大地氣象新,正是出遊好時節。連日來,南充各鄉村旅遊景點鮮花盛開、春光宜人,吸引各地遊客紛紛走進景區感受春天、感受自然。近年來,南充堅持「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富農」的發展思路,充分利用優美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目前,全市共打造鄉村旅遊景區28個(其中鄉村A級旅遊景區18個)、國家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2個、省級鄉村旅遊示範縣3個。2019年,南充市鄉村旅遊接待遊客2546萬人次,旅遊收入199.68億元。
  • 聖燈山鎮堅持「三旅融合」打造康養農旅小鎮
    一是以農強旅,農旅融合。利用閒置農房打造大佛寺農場、花竹澗等特色民宿及星級農家樂39家,流轉土地800餘畝建成茶葉、獼猴桃、藍莓採摘園。二是豐富業態,體旅融合。依託15公裡崖線及峽谷、5000畝茶海、2000萬方水體等自然景觀資源,培育以聖燈山森林公園為中心的森林康養基地,快速推進聖燈山康養農旅小鎮項目,動工建設藍城「聖燈山郡」項目。三是挖掘特色,文旅融合。舉辦「醉美聖燈山、楓彩五洲園」春季紅楓開園慶典等活動8次,打造「聖燈山」避暑休閒養生、茶山風情等文化旅遊項目,讓文化資源要素轉化為旅遊產品。
  • 南豐:農旅融合帶旺鄉村遊
    近年來,南豐縣把蜜橘產業與旅遊、文化相結合,延長蜜橘產業鏈,農旅融合的新路子美了鄉村、興了產業、富了口袋。◎ 不一樣的農旅融合發展「熟了,甜了。」秋冬季的南豐,空氣裡都是甜甜的橘香。據橘園負責人介紹,位於觀必上樂園的生態採摘區佔地170多畝,依託景區好山好水好空氣,發展橘園生態採摘遊,走出了一條農旅結合的發展之路。11月8日,第十五屆江西南豐蜜橘文化旅遊節鳴鑼開鼓, 這正是南豐多年摸索走出的一條以蜜橘「串起」旅遊,整合當地優勢資源,採用市場化運作手段,著力打造集休閒度假、生態觀光、文化體驗為一體的全域旅遊新模式。
  • 「農旅融合」摸魚、釣蝦、住民宿……雁江這處農旅融合示範點國慶...
    還不用出遠門「高洞村正在打造的農旅融合示範點,集休閒遊樂、主題公園、運動康養等為一體。」資陽市蜀鄉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產業部部長秦磊告訴記者,示範點已完成柑橘博覽園、高洞食堂、核心區數字管理平臺、72戶民房風貌改造等項目建設,預計國慶節將開園迎客。
  • 「大美青海·旅遊淨地」特色文旅產品展
    9月5日,「大美青海·旅遊淨地」特色文旅產品展亮相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會文化貿易專題之第十五屆北京文博會,我省20家特色文化旅遊企業參展。  自2006年首次參加北京文博會至今,青海已連續第14年組團參展。今年亮相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會,旨在展示獨具特色的青海文化旅遊資源,推動青海文化和旅遊產業在更廣泛領域實現跨區域合作與交流。
  • 中國農旅聯盟——第九季遊學之旅——日本站
    中國農旅聯盟第九季遊學之旅走進日本,精選標杆項目,一線實戰老師為大家分享寶貴經驗。二、去日本學什麼?1、小而精、小而美的農場/莊園如何規劃設計?2、農場、莊園、民宿、田園綜合體、美麗鄉村項目如何定位?3、一、二、三產業鏈如何布局?4、如何圍繞主題進行規劃設計?
  • 漫花谷:遵義農旅一體化示範點
    作為遵義農旅一體化示範點的漫花谷項目,自去年5月開工建設以來,目前已完成總體工程的80%
  • 為商標富農品牌興農鄉村振興助力
    濟南市長清區市場監管局,在脫貧攻堅戰中,充分發揮智慧財產權的獨特優勢助力精準扶貧,通過專利技術強農、商標品牌富農、地理標誌興農,市場監管護農,探索出將智慧財產權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相融合、共發展的有效路徑。
  • 湖南汝城:小辣椒種出致富路 農旅結合孕育「採摘經濟」
    以全域旅遊發展為契機,汝城縣不斷完善旅遊新業態,同時積極探索農旅結合發展模式,引進專業運營景區的中惠旅智慧景區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圍繞「農業+旅遊+網際網路」,拓展特色農業和現代生態觀光農業,發展以果蔬採摘為引領的農業產業,精心打造「一鄉一品、一村一景」的田園休閒體驗旅遊產品,形成了以旅遊觀光採摘為主的「奈李、辣椒採摘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