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機「長舌」一陣呼呼地「舔」過,一行行茶樹被連根刨起。12月11日,看著眼前的場景,廣元市旺蒼縣木門鎮天星村村民卻很高興。他們要用新品種黃茶,換下老品種茶樹。
以「黃」換「綠」,換來的是產業發展的更高成色。地處秦巴山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廣元市,持續構建以產業發展為根本、就業創業為重點、消費帶動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增收格局,鞏固脫貧成果,提升脫貧質量。
產業升級 換種換養更有效益
陽光照在天星村一組的山坡上,挖掘機剛刨過,旋耕機又跟進,把泥塊粉碎打細,接著開溝機進場。「改土,只是種黃茶的第一步。」現場指導的駐村農技員、木門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站高級農藝師李榮章說。雖然種黃茶程序繁雜,村民卻幹得歡。因為,附近兩個村子種黃茶,畝均效益已達3萬多元。
黃茶被稱為「黃金茶」,是中國農科院茶研所選育的優茶新品,市場需求大產品少,品質好的幹茶一公斤可賣到近2萬元。10月以來,旺蒼縣在多個鄉鎮發動栽種黃茶,2021年全縣黃茶種植面積有望突破3萬畝。
這邊在換種,那邊在換養。朝天區羊木鎮新山村養豬戶趙發文忙著搭建新豬圈,安裝「網床」,他要養能繁母豬帶動周邊群眾一起增收。他踩上去試了試說,豬睡上去熱和,長得快,豬糞自然下排做有機肥,上下兩頭都有賺。
近年來,廣元大力推進縣(區)建農業產業園107個、村建「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園2548個、戶建脫貧增收自強園7.4萬個,以「三園聯動」做大做優產業,促進貧困群眾穩定增收。至2019年底,7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73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9萬餘戶34萬餘人脫貧。
「摘帽不是『休止符』,要鞏固脫貧、防止返貧,必須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廣元市委書記王菲表示,目前廣元富硒茶、蒼溪紅心獼猴桃、朝天核桃、道地中藥材、山地蔬菜、油橄欖、生態畜禽水產和農業種業、裝備、烘乾冷鏈物流構成的「7+3」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已逐步壯大為群眾的「增收鏈」。
保崗穩崗「零食」之外再「加餐」
選坯、加工、拋光、打孔……12月9日,在劍閣縣姚家鎮柳場村村委會旁的扶貧車間,8位村民圍著制紐機做紐扣。
部分村民因各種原因無法外出務工,增收難。劍閣縣與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協作,引進浙江企業搞來料加工,讓這些村民就近務工。每月500元左右的收入,在二組村民張靖看來是增收「零食」。
增收「零食」之外還有「加餐」。下班時,扶貧車間技術管理員王秀梅分給大家一堆竹纖維,讓村民拿回家做鞋墊,然後回收。「『雙12』生意好,企業分來更多活路。」王秀梅說,「加餐」讓貧困群眾多了一份收入。
目前,廣元6個縣區與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幫扶的浙江相關縣區,合作建立了大大小小上百個扶貧車間,製作紐扣、鞋盒、首飾等小玩意,帶給群眾就近增收新希望。
保崗穩崗,就業增收,廣元市通過實施勞務協作輸出、挖掘崗位吸納、本地企業對接、公益崗位安置「四個一批」行動,18.5萬戶貧困勞動者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今年2月以來,廣元還組織專車專列專機輸送78批次、3萬多名貧困群眾到浙江省就業。
消費扶貧 從有「身份」到有「身價」
在距離廣元市千裡之外的浙江省台州市路橋區,市民沈根平養成了一個習慣:買朝天香菇。「剛在直銷店買了4000多元的木耳和香菇,送親戚朋友既有特色又拿得出手。」他在電話中樂呵呵告訴記者。
2018年10月以來,台州市開了12家廣元朝天山珍直銷店。「賣得最好的是木耳、香菇、黃花等有『廣元標識』的特產。」直銷店運營方四川傑鑫優品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賈代軍說。
從土貨到特產,從有「身份」到有「身價」,曾經被人笑稱為「傻大粗」的廣元農特產品,經過「扶貧產品」認證變靚了,加工精細了,包裝精美了,「廣元七絕」「青川蜂蜜」等特色農產品品牌不斷崛起,特色農產品也隨之成為暢銷品。
截至目前,廣元已累計申請註冊「四川扶貧」公益性集體商標產品1069個、國家扶貧產品2484個,扶貧產品銷售額近15億元,國省扶貧產品認定數、銷售額均居全省第一。
又到年底,蒼溪縣白驛鎮岫雲村黨支部書記李君和村民推出的「時光雞」「歲月鴨」「年華豬」,再次成為搶手貨,今年銷售收入有望突破3000萬元,這段時間他忙著在重慶考察市場。
牆外開疆拓土,牆內花香綿延。廣元正著手在7個縣區建立192個扶貧專櫃。「扶貧產品從原產地直接配送專櫃,降低成本和價格,擴大本地消費人群,同時增加群眾就業。」廣元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說。(記者 向朝倫 燕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