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現代社會,我們能夠有各種各樣的鬧鐘,可以在漆黑的深夜或寒冷的冬天準時將我們從溫暖的被窩喚醒,開始一天的工作。這時候我們不禁會疑惑:在沒有鬧鐘的古代,古人是如何準確判斷時間,做到準時起床的呢?
看到這裡,有讀者可能會說:「當然是公雞打鳴啊,聞雞起舞沒聽過嗎?古人都是靠雞叫來起床的。」在古代,古人認為公雞能夠知道時間,會在天亮的時候鳴叫,來提醒人們開始勞作。而實際上,公雞在外在的光線和聲音刺激下形成了獨特的生物鐘,確實每到清晨便會打鳴,因此這種方式也是非常科學合理的。那麼古人起床僅僅只是依靠公雞打鳴嗎?是不是皇宮裡也要養一隻雞來專門給皇帝報時呢?萬一這隻公雞被宰掉吃了怎麼辦呢?
古人當然不會在一棵樹上吊死了,他們早就考慮到公雞打鳴的局限性,因此想出了許多辦法來解決。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除了公雞打鳴之外,古人還有哪些管用的「鬧鐘」。
首先就是漏壺,也叫漏刻,是古代利用滴水、沙多少來計量時間的一種儀器。漏壺早在夏商時期便已出現,以壺盛水,在壺身刻有刻度,利用水均衡滴漏的原理,觀察漏壺上的數據來計算時間。而由於水會受到溫度的變化而影響漏壺精度,後來還逐漸出現了沙漏。不過漏壺製作不易,能夠使用的無一不是達官顯貴,平民便很難奢望了。
其次是日晷,它是古人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在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長度和方向在不斷的變化著。古人據此研究出了日晷,以晷針的方向和長度來顯示時刻。
除此之外,古人還發明了一種特殊的計時裝備:香鍾。香鍾是以特殊的模子製成盤香,這些盤香粗細均勻,燃燒的時間準確,然後再根據剩餘盤香上的刻度來推測時間。當然,古人肯定不滿足與只用來觀測時間,於是便在盤香上懸掛重物,當燒至固定刻度時,重物便會落下,敲擊下方的金屬器皿,達到鬧鐘的效果。不過這種方法有點太兇殘了,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得了睡夢中傳來的一生巨響。
由此可見,古人為了讓自己能夠準時起床,可謂是充分發揮了聰明才智,想出了如此多絕妙的方法來當做「鬧鐘」。然而,再多的「鬧鐘」對小編來說也是沒有效果的,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天,小編總是輕易能與被窩融為一體。各位看官,你還知道古人有哪些「鬧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