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環境是全社會成員的共同需求,除了我們殘疾人,還有老人、孩子、傷病員,甚至包括快遞小哥、推嬰兒車的媽媽、拿行李箱的小夥子,各個年齡段都需要無障礙的環境。」歐玲已經是第三次參加市人代會,近兩年她一直在呼籲北京的無障礙環境建設。去年年底,本市無障礙建設三年行動方案發布,歐玲又有了新的期待。
    「無障礙的公交車有了,但坐輪椅的殘疾人和老年人上車還需要搭把手。」歐玲告訴記者,依據市交通委此前發布的數據,目前,本市無障礙公交車達到12000多輛,配置率超過50%,到2020年有望達到80%。「硬體達到了,軟體也應該跟上。」歐玲說,現在硬體有了,缺的是軟性的無障礙服務,她希望,發揮公交車上司機、安全員、協管員的作用,為坐輪椅者搭一把手,讓他們上得去也下得來。
    市人大代表齊凱利是一位高位截癱的殘疾人,日常主要開車出行。「殘疾人出行的困難還是存在的,比如我平時出去想找一個無障礙停車位,真是一位難求,不是被佔了,就是沒有明顯標識,有時候保安、管理員連有沒有無障礙停車位都不清楚。」根據《城市道路和建築物無障礙設計規範》規定,每一座停車場的殘疾人停車車位數量應不少於總停車數的2%,且至少應有1個停車車位。「先不提殘疾人停車位數量要不要增加,我覺得這2%的數量應該先保證,全社會要有無障礙服務意識。」齊凱利表示。
    無障礙環境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滿足市民「七有」要求、「五性」需求的應有之義。《北京市進一步促進無障礙環境建設2019-2021年行動方案》去年11月正式印發,本市無障礙環境建設全面啟動實施。兩個月過去了,本市無障礙工作進展如何?記者採訪了市人大代表、市殘聯理事長吳文彥。
    吳文彥介紹,行動方案實施以來,全市累計排查點位9.87萬個,涉及無障礙元素數54.58萬個,其中有問題的元素數26.71萬個,摸底排查工作基本完成,為下一步精準整改奠定了基礎。同時,與12345熱線建立了銜接機制,市民和媒體反映的問題及點位也全部納入整改臺帳,隨時發現、及時整改。
    吳文彥表示,今年,各區、市行業主管部門將完成對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無障礙設施未能有效使用問題的整改,對無障礙設施損毀、應建未建等問題進行整改,切實做到應改盡改。具體來說,第一季度重點對佔道、損毀等比較容易清理改善的先行處理;第二季度進入全面施工階段;隨後將安排專業部門進行檢查、殘疾人體驗、最後驗收。2021年主要進行拾遺補缺工作。「與此同時,我們正在研究建立公共場所無障礙設施預約服務機制,努力讓文明的軟環境成為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硬支撐。」吳文彥透露。
    「對於殘疾人、老年人、傷病人等社會群體而言,擁有良好的無障礙環境,能夠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入相關建築物、搭乘公共運輸工具、交流信息、獲得社區服務,這是現實需求,也是廣泛需要,只是殘疾人受益更明顯、更集中。這次參會,我也希望能把大家的需求帶到會上,為大家多呼籲,這是一項需要全民參與的工作。」吳文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