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雜禮下》有言:「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在現如今這個社會,我們稱之為「快節奏社會」。每個人都行色匆匆,想要抓緊一切時間去完成任務,根本不曾想留給自己喘息的機會。更甚者通宵達旦地熬夜,為了能夠完成任務,提升自己。殊不知,這樣只是在糟蹋自己的身體罷了。
真正高效率和優秀的人,並不會為了完成任務,而間刻不停地去工作學習,相反,他們會在學習上一段時間後放鬆自己,或是做做運動,聽聽歌,或是簡單地眺望遠方,讓自己的神經放鬆片刻,再讓大腦投入到高強度運轉中。這樣反而效率會更高。
而如果熬到晚上凌晨一兩點,身體已經達到超負荷狀態的時候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腦子簡直就是一團漿糊,不僅無法出色地完成任務,反而會使第二天一整天效率低下。
春秋時期,子貢隨孔子出行,去觀看一年一度的蜡祭,只見張燈結彩,大家喜氣洋洋。
孔子問子貢:「你覺得他們快活嗎?」子貢說:「全城的人民都欣喜若狂,而我卻不能理解為什麼他們會如此快樂。」孔子說:「老百姓們辛苦忙碌了一整年,而在蜡祭這一天卻能快活一天,他們的快樂自然不可比擬。」
而正是由於這一天的縱情歡樂,下一年這些人依舊能夠勤勤懇懇的勞動工作,換來豐收。
相反,如若一直休息,那麼便毫無豐收可言;如若一直勞作根本沒有喘息,或許一開始的時候大家效率依舊很高,但過了幾年之後由於疲勞開始怠惰,長久以來便使工作效率大大下降,相反人民的身體健康會出現許多問題。因此,工作與休息並濟,才能夠一直保持高產,人民也能夠安居樂業。
《周易·蒙》有言:「玉鉉在上,剛柔節也。」
世間萬物也都是這樣有兩面性。無論是在什麼方面,如治國,學習等,都要陰陽相結合,剛柔相濟,鬆弛有度才能夠創造出理想的和諧社會。
清朝有名的皇帝康熙主張「以寬待人」,治理國家以寬容寬鬆為主。雖然一開始的時候人民安居樂業,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但是不久之後這一味的寬鬆卻引來了無數後患。由於法律十分寬鬆,導致了極其嚴重的腐敗問題。同時由於官俸的不合理,導致了官民根本不畏懼法律,做什麼事情都鬆弛拖沓。
而隨後康熙的兒子雍正則吸取了老爸的教訓,主張以「嚴」治國。雍正的嚴厲治國當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仍舊是經不起時間的推敲。
很快,便產生了政治繁瑣苛刻,百姓受苦受累的場景。而在他手中,不要說貪官壞官,連平庸的人都沒有當官的資格。因此,在後期產生種種副作用,也在情理之中了。
相反,雍正的兒子乾隆看嚴的不行,寬的不行,便吸取了教訓,寬嚴相濟。從而造就了他在位期間國力強盛,四海昇平的繁華景象;文化、經濟、政治都達到了巔峰水平。
俗話說水滿則溢,月盈則虧。任何事物如果達到了極致反而會取得相反的結果。因此需要陰陽調和。在生活中也是這樣,學習學到極致也會失去了作為正常人玩耍的快樂,久而久之身體和會出毛病。
而一直休息不思進取更是會加速人思想的退化。唯有張弛有道,學習與休息相結合,工作與玩耍相陪伴,才能夠達到真正的高效率,結果也或許比一直學習不休息的人還要好。
在現如今這個快節奏社會,我們不如停下來,看看路邊那從沒注意過的風景,看看那一眼望不到邊的廣闊天空,使心靈得到片刻的寧靜與放鬆。洗去塵埃,重新上路,你會發現自己的腳步更加輕盈有力,同時你也會獲得真正的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