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歲的向禮(化名)家住湘西自治州永順縣,是一名下崗工人。2年前,因車禍導致左下肢嚴重的開放性骨折,經治療雖然保住了左下肢,卻落下了骨髓炎的病根。2年來,他輾轉多家醫院求醫,先後經歷17次手術,骨髓炎遷延不愈。
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骨科唐舉玉教授實施手術治療後,折磨了他近兩年的骨髓炎終於治癒了。
意外車禍手術後感染,他輾轉多家醫院歷經17臺手術
2018年6月22日,對於向禮來說是一個糟糕的日子。一次交通意外事故,造成他左下肢粉碎性骨折。當時,他被送往當地醫院做了骨折手術,但術後出現感染,傷口經久不愈。近兩年來,向禮輾轉於湘西、長沙等地的多家醫院,前後共歷經17次手術治療,花費了60餘萬元的治療費用,但病情卻依然沒有好轉。隨著時間的推移,因術後感染,左下肢的傷口長期無法癒合、反覆流膿,逐漸演變成了骨髓炎,嚴重影響了他的日常生活,讓向禮和他的家人異常困惑。
▲患者術前的左下肢
在這條艱難的求醫路上,向禮已漸漸失望,很多醫生都跟他說,這病治癒難度很大,勸他放棄,讓他選擇截肢然後安裝假肢,這讓向禮很是不甘和難受。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說湘雅醫院手顯微外科的唐舉玉教授是這方面的權威。於是抱著最後一絲希望,向禮來到了湘雅醫院。
▲患者的術前X光片檢查
5月18日,在醫院門診,唐舉玉教授為向禮進行了詳細檢查和全面評估。向禮左足的血運及骨關節結構基本完整,踝關節融合在功能位,左小腿遠端外側竇道形成,局部炎性滲出,貼骨瘢痕,色素沉著,X片顯示脛骨遠端殘留死骨。診斷上符合脛骨慢性骨髓炎。目前湘雅醫院採用嵌合穿支皮瓣技術治療脛骨慢性骨髓炎,已取得十分滿意的療效,讓眾多慢性骨髓炎患者得到滿意的治療。但該患者患病時間長,且經過多次手術治療,局部皮膚軟組織與血管條件差,手術有較大的難度和風險。向禮對自己的情況並不感到意外,在此之前他不僅要忍受病痛對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折磨,還面臨著骨髓炎可能導致截肢的風險。湘雅國際領先的技術及大量成功的經驗,讓他重燃信心,對保住左下肢並治癒頑疾充滿希望。
採用胸背動脈嵌合穿支皮瓣技術,治癒了他的難治性脛骨骨髓炎
術前,唐舉玉主任為向禮制訂了詳細的治療方案,並給予營養支持治療改善全身情況。「手術將分期進行,一期是清創,做好創面準備,待全身情況和創面情況改善後,二期再對缺損區域進行修復。」唐舉玉教授在清創手術前叮囑向禮。
6月1日,唐舉玉教授為向禮安排了清創手術,將他病變壞死的組織,游離及硬化的骨質進行徹底清除。術後,向禮感覺很好,看到了完全治癒的希望。然而,二期手術才是真正的挑戰。唐舉玉教授介紹,清創後骨髓腔裡面需要有效的填充,否則容易形成死腔,可能感染不愈,同時因為皮膚缺損和骨質外露,需要皮瓣覆蓋才能達到修復的效果。
在組織團隊成員進行討論後,唐舉玉教授採用了國際最先進的穿支皮瓣技術——胸背動脈嵌合穿支皮瓣技術。用肌瓣填塞脛骨的死腔,穿支皮瓣覆蓋皮膚缺損創面,只需要吻合一組血管就可以達到修復的效果,讓供區直接閉合,從而獲得最好的受區修復效果,同時也能減少皮瓣供區損害。
▲皮瓣供區設計
穿支皮瓣技術能讓患者更快恢復且少受病痛折磨,但怎樣將肌瓣設計得恰到好處,這對術者的設計要求大大提高,肌瓣設計太小,則無法達到填塞的效果,肌瓣設計太大,對供區損傷大,轉移後也容易對血管形成卡壓,導致組織瓣血運障礙,同時肌瓣和皮瓣還需要有一定的活動度,才能自由填塞脛骨的死腔,因此需要手術醫生有豐富的空間立體想像能力及設計能力。
6月8日,在將向禮的各項指標調整到最好的時候,唐舉玉教授為他安排了二期手術。5個多小時後,手術逐漸接近尾聲,當看到皮瓣通血的那一刻,整個手術團隊都輕輕舒了一口氣。14天後,向禮恢復良好,皮瓣順利成活,創面癒合良好,沒有發生感染。
▲手術完成
骨髓炎為細菌在骨內感染,導致骨質破壞和壞死,可出現骨的硬化、吸收,皮膚破潰反覆流膿,經久不愈,長期流膿還可能會刺激皮膚發生惡變,治療極為棘手。以往因為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創面長期遷延不愈,部分甚至發生癌變,面臨截肢,對患者生理上及心理上都是沉重的負擔,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勞動能力。據向禮介紹,在他求醫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與他有相似病情的病友,向禮在手術成功後迫不及待地將手術成功的消息分享給了同鄉病友,二人曾經都因為病情反覆在各地醫院輾轉,向禮相信湘雅先進的技術能讓更多病友少走很多彎路。
唐舉玉教授團隊針對慢性骨髓炎臨床難題,潛心研究20餘年,已摸索出一整套系統、高效的綜合治療方法,臨床治癒率達98%以上,為廣大骨髓炎患者帶來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