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衛報》當地時間12月8日報導,澳大利亞議員蒂姆瓦茨針對澳大利亞經濟一些舉措稱,「這將是前所未有的國家自我毀滅行為」。實際上,澳議員的這一觀點,澳大利亞農民已經深有體會,跡象表明,在澳洲農民損失慘重後,更大的損失又出現了。
事情的另一個新進展是,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12月5日報導,澳大利亞國內龍蝦價格暴跌。
值得注意的是,數據顯示,在2018至2019年度,澳大利亞龍蝦出口額共計7.52億澳元(約合人民幣35.34億元),其中約94%銷往中國。中國是澳大利亞龍蝦最大的出口市場。然而目前,澳大利亞許多漁民都不能通過大量出口,而換取更多利潤。相反的是,要一改常態,不得不在當地碼頭,艱難地進行著零售生意。同時,澳大利亞大量龍蝦或面臨無處囤積的困境。而澳大利亞漁民也因此面臨更大損失。
例如,塔斯馬尼亞漁民傑森·哈特(Jason Hart)表示,「我以前從沒擔心過會淪落到在碼頭賣龍蝦。」「(過去)即使在市場不景氣的時候,我們仍可以賣其他海鮮,從沒見過(目前)這種情況。」而澳大利亞Broadsheet網站12月7日報導,在澳大利亞海鮮市場,龍蝦的價格幾乎是去年同期的一半。而澳大利亞漁民損失慘重的現象,此前已經發生在澳大利亞葡萄酒生產和大麥種植等領域。
澳大利亞農業部下屬的農業資源經濟科學局(Abares)報告預測,大麥和葡萄酒是受影響最大的兩種出口產品。例如,澳大利亞曾是中國進口葡萄酒最大的供應國,但今年上半年,其對華葡萄酒出口量同比下降了23%,出口額同比下降了16%。也就是說,澳大利亞16%的葡萄酒訂單被取消或被全球其他賣家替代。
澳大利亞葡萄和葡萄酒協會執行長Tony Battaglene說,由於澳葡萄酒出口在亞洲主要市場嚴重受挫,將對小型葡萄酒企業產生「毀滅性影響」,同時,葡萄種植者的澳農民,是規模很小的出口商,他們幾乎沒有適應能力。他們將遭受苦難。
而澳洲大麥也面臨相同的困境。過去澳大利亞通常佔全球啤酒制麥芽大麥貿易的40%,以及飼料大麥的20%。其總出口量的一半以上(在一個好年份中約有600萬噸)銷往中國這一世界最大的啤酒製造商。然而今年以來,全球各地的大麥價格均已強勁上漲,但澳大利亞除外,澳大利亞今年的價格下跌超過10%,而這背後的核心邏輯正是澳大利亞大麥訂單銳減,澳大利亞一些大麥訂單被取消,並被全球其他賣家所替代。
澳媒12月7日最新報導稱,澳大利亞今年的農業出口遭受打擊,出口額減少了35億澳元,約合170億人民幣。也就是說,澳大利亞170億元的農業訂單或被取消,以及丟失,可能被全球其他賣家所替代。據彭博社分析,澳大利亞農業領域越來越多的出口商遭遇「嚴重威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