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多是內在需求沒有被滿足和尊重,是給孩子選擇的權力

2020-09-03 奮鬥吧蝸牛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聊,孩子不聽話,這個話題,說道孩子不聽話,幾乎是我們在生活當中最常遇見的問題。那面對這種問題,很多父母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看,去和孩子講一些大道理。如果講道理行不通,一些家長就把講道理開始動手了。最後呢,不僅問題沒有解決,還搞得家長心力交瘁,親子關係也受到極大影響。

其實孩子不聽話,大多是由其心理成因的,總的來說大致有以下兩種心理成因,咱們順便來看一下,


一是自私心理,自私心理重的孩子常常會表現出非常強烈的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那麼這種現象在生活當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比如說有的孩子不懂得與人分享,還有的孩子喜歡和別人,甚至是父母搶東西等等。所以自私心理重的孩子不聽話相對就會更大。

第二種是叛逆心理,叛逆心理啊他的外在表現通常是孩子為了證明自己通過呢,與父母對抗,不聽父母的話等行為來挑戰父母的權威。但同時叛逆心理並不僅僅局限於青春期。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大概都會經歷三個被稱之為是叛逆期的階段,分別是2~3,6~9和12~16。


進入叛逆期的孩子往往會有以下幾種表現。第一,挑戰父母的權威,喜歡和父母唱反調啊,不喜歡順從父母的想法。二。認為大人說的話不對大人的批評常常引起他們的強烈反感。三家長同一句話只要超過兩遍,就會讓他們覺得非常的煩躁。四.常常伴隨的一些破壞性的行為,比如說生氣,摔東西等等。五.總想嘗試一些跨越年齡段的新鮮事物。當我們深入的了解了以上孩子不聽話的原因之後,將非常有助於我們解決孩子不聽話的問題。

從表面上來看,孩子不聽話的問題這個孩子的問題,但其實呢?背後的根源還是在父母身上。不管再好的教育方法,如果說不能夠從根源上去調整家長錯誤的教育形態,都只能夠讓問題愈演愈烈,陷入周而復始的死結。甚至釀成家庭悲劇。


一個不犯錯的孩子怎麼可能快速成長的?所以說處處情話並不見得是什麼好事情。家長要在一些原則性問題之外的事情上,你要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你要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嘗試,在試錯中成長。所以說我們所謂的聽話,不是說讓孩子處處都要聽我們的,而是指在那些具有原則性的問題上,要讓孩子聽我們的,你不能遷就孩子,否則那就可能造成不良後果。這個觀念是父母一定要扭轉過來的,因為很多父母都理解錯了。那在原則性的問題上,孩子總是跟父母對著幹怎麼辦呢?剛才咱們有講到孩子不聽話的背後,常常是由其心理成因的,一是自私心理。二是叛逆心理。

咱們重點講一下叛逆心理,就是叛逆心理的背後往往是孩子對家長所提供的方案,不是很好。也可以理解為家長沒有照顧到孩子想要擁有選擇權的心理。憑什麼你說什麼就是什麼,難道我就不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嘛,就不可以自己做主嗎?這就是孩子真實的心聲,那怎麼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可以分成三個梯次。


第一個梯次就是主動給孩子提供兩種選擇,你不是嫌不給你選擇嗎?那我就主動給你選擇。比如說孩子不喜歡吃青菜,那麼家長就可以說寶貝,你今天想吃胡蘿蔔還是白菜呢?你看這個時候父母的口氣就是平和的孩子聽完之後很有可能會說真討厭怎麼又是蔬菜,那就胡蘿蔔吧。你看這個時候孩子的嗓門雖然很高,但是是積極正面的,這也是父母所期望的,因為孩子在這裡已經做出了選擇,所以就沒有了以前的那種鬥爭。你看這就是我們想要的一種氛圍。當家長主動的給到孩子選擇,就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孩子的選擇欲望,自然就不會出現往常的抗拒和反抗。但現實並非這麼簡單,不是說每次孩子都會二選一,那如果孩子不配合你,什麼都不選呢?這個時候我們就要使用第二梯次的方案,那就是讓孩子在指定的範圍內進行選擇。你今天想吃胡蘿蔔還是白菜呢?我哪個都不想吃。你看這個時候我們的老方法就沒用了。就需要使用第二梯次的方法,那就是讓孩子在指定範圍內選擇。你可以說那你想吃哪種綠色的蔬菜呢?大家發現了沒有,這就是給到孩子提供了一個可以選擇的範圍。孩子可能會說,那我想吃綠色的蘋果,寶貝你弄錯咯。蘋果是水果,不是蔬菜哦,你再想想到底想吃哪種綠色的蔬菜,比如說綠色的萵筍還是綠色的豆角。好吧,那就豆角吧。你看這樣的話我們就解決了剛才的問題,但是孩子總有特別不解風情的時候非常固執,不管怎麼樣都不行怎麼辦呢?這個時候我們又可以啟用第三提示的話,那就是給孩子提供選擇和結果,咱們還是以剛才的事情為例,那如果孩子哪一種蔬菜都不想吃,我們就可以直接告訴孩子。


要麼選一種自己想吃的媽媽可以做給你吃。要麼呢,媽媽做什麼,你就吃什麼。那如果你不吃也沒有關係,但是等你餓了,你不可以吃任何零食哦。媽媽也不可能做東西給你吃,你只能等到下一餐的時候再吃,你自己來決定吧。你看這樣說呢,就非常的簡單,乾脆直接給到孩子選擇和結果,剩下的就是說到做到啊,讓孩子對自己的選擇承擔起相應的後果。當父母堅持這樣做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親子間的相處會越來越融洽,最後做一個歸納總結。

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正確的教育心態是會改變孩子的重要前提啊。你的心態必須要正確。具體來說,有三種提速的方案可以幫助我們來解決孩子不聽話的問題。那第一批次的方案就是主動的給孩子提供兩種選擇。第二批次的方案是讓孩子在指定的範圍內進行選擇。第三題錯的話是給孩子提供選擇和結果,而讓孩子對自己的選擇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那以上這三種解決方案,它既是相對獨立的,又是一個漸進的梯次關係。如果說能用前面的一種方案,那麼就儘量的不要用後一種方案,只有在前一種方案不奏效的時候,才去考慮後一種方案好的以上呢,就是我們今天的全部內容。在最後我想重申一點,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那就是不要害怕孩子犯錯誤,因為所有的過失都是成長的功課,沒有糟糕的錯誤。

只有糟糕的對待錯誤的方式,咱們就以孩子不聽話這件事來說吧?成人呢,可以給孩子呈現規則,但卻不能夠強迫孩子執行規則。如果有什麼規則,特別需要孩子服從和配合父母呢,一定要想辦法,你要通過合理的方式,讓孩子看到規則之美,讓他心悅誠服的接受。在規則教育當中呢,家長的榜樣作用和包容心要遠比強制力,更能夠讓孩子學會守規矩。

喜歡的請給小編一個關注,也歡迎您收藏轉發

相關焦點

  • 《孩子:挑戰》: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只因你們陷入了權力之爭
    本書被譽為兒童心理學奠基之作,豆瓣評分9.3分,郝景芳、錢志龍、樊登、脫不花等多位知名人士都大力向父母們推薦此書。相信很多父母對下面的場景都很熟悉:孩子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爸爸讓他撿起來再吃飯,孩子偏不收拾,爸爸說必須撿,否則不許吃飯,最後媽媽走過來抱起孩子,告訴孩子我們不要理爸爸,一會媽媽會收拾的。
  • 平時尊重孩子,他卻叛逆不聽話,別再傻傻分不清尊重和溺愛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為了尊重而尊重,強行把孩子的位置『抬高』到和成年人一樣的水平上去,時刻想著要和他『成為朋友』,本身就沒有客觀地認識到孩子的局限性。這樣的做法,在第一步的時候就已經脫離了真正的尊重。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必須要打疫苗,但他不想去。這時候我們要不要『尊重』他的意願呢?
  • 尊重孩子,不是放任,而是看到他們內在的需求,並帶領他們去滿足
    前天晚上,這個三年級的學生不願來我家,因為沒有要「寫」作業,考前一晚,老師布置的是讀讀讀。 這個孩子很不喜歡開口讀書,有需要的時候,他只是默讀。 但是你讓一個三年級的孩子,通過「讀」來複習,堅持一個小時也就是極限了,根本達不到複習的效果。 他又說自己餓了,要回家吃飯。
  • 孩子聽不聽話,關鍵看有沒有「滿足」他
    文丨養育男孩,魚爸1我們常常會抱怨孩子不聽話。可你發現沒有,孩子有時又特別聽話,耳朵特尖,你甚至沒說完,他們就去行動了。比如「你去看會動畫片吧!」瞧,這就是他喜歡做的,他會想著去做,想滿足自己。可我們做父母的,卻總是不知疲倦地想讓孩子做些他們並不喜歡的事。甚至強迫孩子去做。假如孩子不做,或者消極磨蹭,就會責備孩子不聽話。
  • 愛是一種選擇,選擇滿足我們自己,還是滿足孩子的需求
    有些父母和孩子互動時,習慣拿自己與孩子比較,收拾桌子、書包袋、穿鞋子等日常自理,自己快速做好給孩子看,仿佛成熟的孔雀一次次驕傲地綻放自己的美麗,孩子目睹著父母的能幹,除了驚嘆,只剩下無地自容了。3.過度溺愛,過度包辦家庭中被過度保護和過度包辦,孩子自己沒有經歷過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他的處理問題的能力沒有機會鍛鍊。
  • 孩子吸菸、喝酒、沉迷手機等問題,其實是內在需求的外顯化
    但是如果手機也得不到,別的方式也滿足不了,那麼孩子就可能會產生心理疾病。所以,孩子無論是玩手機、沉迷遊戲,還是吸菸喝酒,從行為邏輯上來說,都是沒有問題的,他們都是為了滿足孩子的某個內在需求。雖然方式不正確,但是至少讓孩子的內在心理保持了健康。那是什麼如此讓孩子沉迷手機呢?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是歸屬感、價值感和成就感。
  • 要孩子聽話,只給孩子一種選擇,那不是愛,那是控制
    現實中,很多父母會說:「你聽話,爸爸媽媽才愛你!你不聽話,我們就不要你了!」這所謂的以「聽話」為前提的「有條件的愛」,在孩子的潛意識裡就是,你只有拼命用「付出」和「努力」,才值得人家對你好。  這種一味讓孩子聽話,打著愛的名義,在無形中,剝脫了孩子天真快樂成長的權利。
  • 不聽孩子說話的父母,養不出聽話的孩子
    回到家後,面對父母的失望和不被接納,萬念俱灰的女網友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多年後,專家對比發現:獲得和父母爭論權力的孩子,更能自信從容面對各種壓力;而被父母剝奪話語權的孩子,則更容易在挑戰他們的人面前敗下陣來。
  • 晉江:只讓孩子「聽話」真的好嗎 專家:孩子不需要那麼聽話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和兒童精神病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提出,如果一個孩子隨著成長,一直需要去順應撫養者(例如父母)的意願、要求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並以此來滿足自己,這就會導致「假性自體」的出現。家長試著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真正需求,或許會找到更好的辦法去引導和幫助孩子。  試著平等與尊重:父母在親子關係中常常更佔主導地位,相反,孩子則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因此,很多家長習慣性利用「大人」的身份來掌控孩子,一旦孩子不服從,就容易被我們冠以「不聽話」的標籤。我們常說孩子「不聽話」,但其實更多時候是我們「不會說」。
  • 如何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
    隨著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家長給孩子創造富足的生活環境無可厚非,只要孩子喜歡的東西,家長几乎都能滿足。但是,您是否發現這樣的情況:孩子對喜歡的東西都是玩幾天就擱置一旁,而對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卻想佔為已有,哪怕這個東西他已經擁有,僅僅是顏色不一樣?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們首先應該弄清楚孩子對物質需求的極其不滿足出於何種原因。
  • 父母育兒道理懂得再多,不如賦予孩子內在價值感來得管用
    很多時候即使家長懂得再多的育兒道理,但教育出來的孩子卻還是各種缺陷,主要還是因為自己沒有很好的以身作則。大部分時候並不是孩子出了問題,而是父母沒有做好正確的榜樣。教育最根本的機制就是上行下效,擺脫固有的思維慣性,透過表面看本質,去反思自己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清楚認識如何處理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親子關係的真諦之一在於教育和智慧。
  • 家長們請放下你的控制欲,給孩子選擇的權力
    他的謹小慎微告訴我也許我平時在對待他時表現得有些過於強勢,事實上除了顏色搭配在我看來有些奇怪,其他並沒有什麼問題。而我也答應他以後買衣服一定跟他一起來選擇。這樣我省了心,孩子很高興,皆大歡喜。其實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審美,有對色彩的感知和喜歡的風格,在他願意的情況下完全可以讓他挑選自己喜歡的衣服。
  • 像尊重成年人一樣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能幫助其建立自信。童年時代建立起來的自信,對其一生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如果沒有自信心,孩子便難以取得成功。  因此,爸爸應把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當作第一任務,換句話說,就是要從小尊重孩子,把小孩子當成年人一樣去對待,去尊重。
  • 尊重孩子機會均等的權力、獨立思考和判斷的權力
    ,讓一個組的孩子均等的機會多一些, 譬如當組長,也是每人一周;另一個組的孩子則按傳統的方法,機會只有極少數人才有,而且是不變的。結果第一組的孩子明顯活潑、大膽,每個孩子的組織、溝通和行為能力都較強些,同學之間的關係更和諧;相反,另一組則沉悶得多、一如既往。 第-組中即使是平時最差的孩子,當機會來臨時,他表現出的責任心和忍耐力,也讓每一個成人都十分感動。
  • 不聽話是孩子的錯?不!是你沒有把話說明白
    有一次,茂茂與其他幾個孩子,一起在地上爬行,所有的家長都在尖叫,站起來,不知道有多髒麼?怎麼這麼不讓人省心。而我只對茂茂說了一句,兒子,伸出你的小手看看。茂茂伸出小手,看了看,上面沾滿了泥土。他衝我笑了笑,然後自己拍拍雙手。這不是茂茂有多懂事,而是他已經了解了,「髒」這個詞的概念。他知道手髒了,會弄髒衣服,媽媽要洗衣服,就沒有時間陪他玩。
  • 孩子叛逆不聽話?掌握孩子的三個叛逆期,讓孩子乖乖聽話
    這一階段的他們不願意再事事服從父母,開始喜歡說「我不」,這種方式會讓孩子有成就感,「自我」得到了滿足,也是他們建立自信的重要過程。比如:「睡覺!」「不覺!」「吃飯!」「不飯!」「叫阿姨!」「不阿姨!」等等。家長要做到是保證孩子的安全,尊重孩子的人格,避免經常責怪孩子「不聽話」,鼓勵他們研究和探索。如果孩子總無理的取鬧,家長要學會忽視哦。
  • 孩子不聽話,是因為你不了解處理孩子的四大行為動機,快點進來
    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黏著我一刻不肯離身?為什麼我的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和我對著幹?其實作為家長的我們心中是有十萬個為什麼,啊,可惜呢,我們沒有10萬個標準答案,要知道孩子這些看上去不可理解的行為,其實只是冰山上的一角。
  • 在家不聽話,在學校不活潑,孩子到底怎麼了?
    另外,和過去相比,現代家庭有大量的物質、時間用在養育上。一部分家庭,除了爸爸媽媽,還有老人幫忙照看孩子。很多時候,孩子還沒表達自己的需要,家長就把該做的、不該做的全都幫著做了。而這樣的養育方式,孩子反而沒有機會去發展「表達自我需求」的溝通能力。學校是群體教育,老師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孩子。
  • 孩子「聽話」,家長就可以放心麼?
    「懂事」「聽話」「乖孩子」之類的詞最早經常是長輩們用來壓制晚輩的意見、讓晚輩符合他們的規範要求而使用。它通常是一個非常不考慮孩子天性、需求的詞。從孩子離開母體呱呱墜地開始,他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自身的弱小,讓他在成長過程中不得不依靠父母。
  • 家庭教育:如何正確滿足孩子的需求才重要,阻止還是尊重?
    你們家裡的孩子是不是都出現過以下的事情?和小夥伴玩遊戲,別的孩子贏了好幾次,他試了很多次都沒成功,等其他人走了他孩子房間裡直到玩成功。在商場裡,不給他買玩具,他會趴在那裡看很久,甚至大哭大鬧。面對孩子的主見,倔強,他們的頑固,家長或者會覺得孩子是一個脾氣不好,難以相處和教育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