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不是放任,而是看到他們內在的需求,並帶領他們去滿足

2020-09-03 水晶心英語輔導老師

本文原創:

1

以「引導」開始,以「收穫」結束

面對原則性的事情,如果孩子不願意,我們不能強求,但也不能遷就。

而是要引導,帶領孩子在愉快中努力完成。

昨天小學一、二、三年級學生考試。

前天晚上,這個三年級的學生不願來我家,因為沒有要「寫」作業,考前一晚,老師布置的是讀讀讀。

這個孩子很不喜歡開口讀書,有需要的時候,他只是默讀。

但是你讓一個三年級的孩子,通過「讀」來複習,堅持一個小時也就是極限了,根本達不到複習的效果。

他又說自己餓了,要回家吃飯。

於是我開始引導:

一、既然你不喜歡讀,那麼到我家來不用讀,我給你講解。


二、既然你餓了,我先做你最喜歡的煎蛋糕,填飽你的肚子再說。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孩子再也沒有藉口了,只好上來了。


一切按計劃進行。

我讓他到廚房幫忙,他負責把饅頭切成片,我負責把饅頭片滾蛋液煎好。

小帥哥吃得心滿意足。

於是,花了90分鐘,找出這學期所有的語文和數學測試卷,把之前的錯題全部講了一遍,錯字聽寫,錯句讀三遍。

中途,我不斷地誇他記性好,誇他學得快,孩子全程配合。

有時,他跑去欣賞美麗的夕陽,還讓我還拍照發給媽媽手機,他回去還要看的。

我笑著配合他。

然後再把他拉回學習中。

最後,終於完成。

我們倆都累壞了,但是都很開心。

媽媽來接他,他見面就興奮地說:「今天搞完了22張試卷!」

言外之意:我太牛了!求點讚。



2

以「強勢」開始,以「開心」結束

昨天三、四、五年級學生在家複習,今天考試。

我提前約了5年級的女孩來我家複習。

儘管她明顯地不是很樂意,但是她不好意思反對。

我假裝沒看見她的不願意,只要她來了,我就有辦法讓她高興,讓她有收穫。

媽媽要上班,她一個人在家,很容易懈怠,而且關鍵地方沒有人講解,她不知道自己的弱項在哪。

她獨自複習能有效果嗎?

很難。

必要的時候,做家長、做老師要「強勢」開頭,但要有把握高興地結尾。

尊重孩子,並不是放任孩子。

而是看到孩子內在的需求,通過各種方法,去帶領孩子滿足他們的內在需求。

對於考試前的孩子,內在的需求是什麼?

想複習好,想有的放矢地複習,而不是漫無目的地讀讀讀。

想考好,想自己開心,想家人開心。

這也是人的天性。

誰不想自己開心?

誰不想自己的行為能讓家人開心?

我逗這兩個孩子說:

「以你們現在的水平,只要認真仔細,正常發揮,各科都可以考到90分以上,到時把你們的媽媽高興得三天睡不著覺,那時媽媽要找你們算帳,那才叫一個爽呢!」

學習是一件好玩的事,別太一本正經,我們邊學習邊說笑,有時吃吃零食、喝喝水,有時猜拳鬥輸贏。

我在書房放了一筐零食,任他們取用。

當然還有足夠的茶水。

把書房氣氛營造得輕鬆、快樂。



3

以「榜樣」開始,以「努力」結束

女兒看我這兩天拼命地輔導學生,累得說不出話來,卻滿臉還是開心地笑著。

為了避免她有被忽略的感覺,每次一下課我就主動問她:

「寶貝,我現在有空了,需要媽媽幫忙嗎?」

女兒有時笑笑說,不用的,我自己背;有時拿著問題來找我討論;有時來找我背書。

總之,氣氛輕鬆愉快。

只要努力過,就沒有遺憾。

她考得好我會開心,會忍不住發朋友圈秀一下;

她考得不好,我不會批評她,會逗她太謙虛,問她何時把自己的陣地奪回來。

我認為,成績保持在班上前十就好,不必苛求前一前二。

成績好,是孩子自信的來源之一。

家長有責任配合、幫助孩子。

但成績不是唯一,孩子更需要心理健康,需要全面發展,需要高情商,需要面對世界保持好奇心,需要有責任心,願意為家庭分擔……


把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成績放在第二位,其它各方面緊緊跟上。



4

尾聲

在智慧型手機出現之前,我們並不知道我們需要這樣便捷的工具,我們拿著之前的手機,也覺得方便。

但是研發卻看到了我們內在的需求:更便捷、更多功能、更省錢。

花錢買了一部手機,同時省去了買照相機的錢,省了買收音機的錢,省了買錄音筆的錢,省了買CD和VCD的錢。

現在,連買錢包的錢都省了,再不用考慮零錢的問題。

所以,我們的孩子呢,在懵懂懂懂的時候,就需要家長去看到他們的內在需求,尊重但要引導,無條件地愛,但要目標明確。

未來健康成長的孩子,定會感恩現在用心的父母。


相關焦點

  • 馬斯洛需求理論:孩子玩遊戲上癮是貪玩?他們在意的也許不是玩
    ②個體因素既孩子自身的內在動機和需求。其實遊戲對孩子來說,並不是必要的需求,而讓他們沉迷其中的原因,大多是孩子自身內在動機和需求,比如在遊戲裡可以尋求自信心滿足、尋求陪伴等等。這從本質上來講,也是一種安全需求,是孩子心理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綜上所述,其實孩子沉迷遊戲,很多時候他們在意的也許不是玩!也許是在追求自我需求的滿足。
  • 別再說孩子心理承受低了,成為後浪的他們,愛和尊重才是首要需求
    簡單的幾個問題,無論是文靜乖巧的孩子,還是性格乖張的,都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他們對父母更多關心和愛的渴望。他們的父母在物質生活方面大部分都是能滿足他們的,但是他們仍然覺得父母不夠關心、理解他們,渴求父母真正的認可和支持。
  • 不要給孩子定義美,而是要尊重他們
    有人說需要提高寶貝的審美能力,但有時候我發現反而是需要改善我自己的審美能力,因為我發現在我們家兩個寶貝的眼中,所有的東西都是漂亮的,他們都是特別獨特的。我們家寶貝喜歡塗鴉,喜歡範範,可是他經常把樹畫成紅顏色的,我記得我當時還說過孩子,我說大樹的葉子不應該是綠色的嗎?
  • 孩子吸菸、喝酒、沉迷手機等問題,其實是內在需求的外顯化
    孩子玩手機、沉迷遊戲、吸菸、喝酒等各種不良行為,看起來讓人很惱火,父母也總想糾正,但往往換來的是孩子的叛逆頂撞。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很簡單,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是在滿足內在的需求,正是不能被滿足的內在需求驅使他們不斷的去做這些事。理解了這一點,你就能理解孩子的所有行為。
  • 自律,其實就是尊重自然成長的規律,是孩子心靈成長的一種需求
    如果一個孩子無法自主地進行活動,他們的自由受到限制,精神就會失去平衡。這樣的孩子,無法專心思考,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也很難去自覺服從其他人的指令。試想想,如果孩子不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又怎麼能夠主動按照他人的指令來行動呢?
  • 獎勵孩子就能讓他們好好學習?錯!破壞內在動機更沒學習熱情
    他們兩人相互支持,緊密合作十幾年,通過研究,他們發現每個人都有3種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勝任和聯結。 滿足這些需求,特別是自主的需求,才能持續激發人們的內在動機,讓人們全心全意地投入某件事情,同時擁有最好的體驗和表現。
  • 不是孩子叛逆,而是你先背叛了孩子
    直到有一天,看到自己被自我蒙蔽的雙眼,看到背後自以為是的操控和自我的認可肯定的滿足。會任由著自己的情緒好壞去決定是否履行對他的承諾。甚至有時候會因為自己的各種原因而對孩子撒謊。在我們大人的認知裡。他們都是小孩,只有大人的事情才是重要的;只有大人才會獲得他人的尊重;只有大人才有爭執的權力和理由;大人做什麼都可以打著為了孩子的藉口。似乎大人不會錯,錯的永遠是孩子。
  • 孩子的需求無法滿足怎麼辦?確立「主體性」,建立孩子的「邊界感」
    在競爭中處於弱勢的地位,並不是因為他們能力不夠強,而是他們害怕他人的競爭。正如他們害怕對抗強大的父母。 2、忽視孩子早期的需求 孩子早期非常脆弱,例如剛出生的孩子,無法自己吃奶、翻背、上廁所等等,很多需求都需要媽媽單方面去滿足孩子
  • 孩子不聽話,多是內在需求沒有被滿足和尊重,是給孩子選擇的權力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聊,孩子不聽話,這個話題,說道孩子不聽話,幾乎是我們在生活當中最常遇見的問題。那面對這種問題,很多父母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看,去和孩子講一些大道理。如果講道理行不通,一些家長就把講道理開始動手了。最後呢,不僅問題沒有解決,還搞得家長心力交瘁,親子關係也受到極大影響。
  • 如何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
    第一、家長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的行為是不正確的。無節制的滿足讓孩子產生一種所有需求都能被滿足的錯覺,這種錯覺包括搶別人的東西。或者說只要別人擁有的我就想擁有,不管這個東西孩子是否真的需要。我們曾在新聞中看到13歲少女因為想要一部蘋果手機不惜出賣了自己的身體;14歲網癮少年將父母辛苦攢下的積蓄揮霍在遊戲裡……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但孩子完全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而這種錯誤的認知是家長無條件的物質滿足下產生的,因為一切來的太過容易,他們無法體會到「粒粒皆辛苦」,這不是對孩子的愛,這種無節制的滿足漸漸地讓孩子偏離健康成長的軌道。
  • 孩子抗挫力低?無法受挫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的「內在小孩」
    昨天上午我在公園帶孩子玩耍,孩子和一位穿著紅色裙子的小女孩在跑道上跑。看著他們歡聲笑語的,我在一旁也感覺得到很開心。突然小女孩摔倒了,膝蓋蹭在了塑膠跑道上,我的孩子扶起她來,女孩也沒有哭看了看自己膝蓋。我的孩子蹲下看著夥伴的傷口,好像在關心小夥伴。不一會兒,他們又繼續玩耍起來了。
  •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物質上很豐富,但是他們的情感上卻很脆弱?
    現在的孩子他們的需求已經不是簡單的生理和安全的需求了,他們的需求更多是在精神上的愛、歸屬感以及尊重的需求。先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內在需求。這個可以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分析,人類的需求分為五個方面: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 《內在動機》:激發孩子內在動機,使他們主動做枯燥又重要的事情
    為此,許多家長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他們不停地鼓勵孩子,通過獎勵或嚴厲地督促孩子,希望孩子主動去做這些事情。可是,很多看似有效的方法,隨著次數的增多卻漸漸變得不湊效。於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戰爭愈演愈烈。即使,孩子在家長的督促下,明白了「應該如何去做」?
  • 《內在動機》:激發孩子內在動機,使他們主動做枯燥又重要的事情
    可是,很多事情卻對孩子來說有些枯燥,卻十分重要,比如:按時完成作業、主動收拾家務、中途即將放棄,家長卻感知到孩子天賦的興趣班……面對各種枯燥的事情,很少有孩子一開始就會主動完成。為此,許多家長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他們不停地鼓勵孩子,通過獎勵或嚴厲地督促孩子,希望孩子主動去做這些事情。
  • 在生命的始發站,他們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媽媽爸爸,而是她
    睜開朦朧的雙眼 第一個看到的不是媽媽爸爸 而是默默奉獻迎接新生命的她們 看到王女士本人及家屬有些焦慮和緊張,周蕾安撫好他們的情緒後,扶著王女士去做B超檢查,認真的評估胎兒胎盤等相關情況。
  • 個體的內在能力,是滿足自身需求的基石
    每個人都有很多想要得到的東西,令一個人開心的事情是他的需求得到滿足,而如果長時間得不到滿足,那麼就會引發連續的負面情緒。隨著年齡的增加,我們會發現有很多需求是達不到。想多一些時間陪家人,而工作不允許;想進行系統學習而時間不夠用;想漲工資而不是自我決定;想自己創業卻又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恐懼。
  • 如何合理滿足孩子需求?善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你也是聰明家長
    隨著年齡的增長,其他需求將逐漸擴大。許多父母為了激勵和鼓勵孩子們去做自己需要的事情,所以他們會選擇滿足他們的要求來給他們動力,例如,許多父母喜歡獎勵孩子以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學習,但是他們會還發現使用此方法只是暫時的。只要它們的新鮮度過去了,這些所謂的獎勵機制就會影響它們,這是沒有用的。◆每個人都會有新鮮感。當您已經有了東西時,您自然不會理會他,也不會有您想要追求的興奮。
  • 孩子的需求無止境,家長頻繁滿足他們,會讓孩子養成不良習慣
    導語:時代不同,教育的孩子方式也是不同。現在的孩子真是太幸福了,想要什麼東西,只要不是太合理的家長都會滿足孩子的需求。很多家長是因為自己小時候童年過得太苦了,對自己的童年感覺到虧欠,就把這份愧疚轉移在孩子身上,造成孩子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有欠缺的。
  • 孩子那麼聽話,根本不是因為「懂事」,而是他們「不得不」
    導讀:孩子那麼聽話,根本不是因為「懂事」,而是他們「不得不」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那麼聽話,根本不是因為「懂事」,而是他們「不得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育兒道理懂得再多,不如賦予孩子內在價值感來得管用
    在孩子與家長相處的過程中,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直接影響著孩子,對他們內在價值觀的形成有著異常重要的作用。直接決定著孩子將來的生活習慣,性格,人格和情感等。因此為人父母者一定要在孩子生活的初期就要意識到尊重孩子,對於他們成長的重要意義。密切關注孩子的內在需求,從自己做起,通過正確的言行給予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