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孩子,物質上很豐富,但是他們的情感上卻很脆弱?

2020-09-05 九度精準教育

現在的孩子他們的需求已經不是簡單的生理和安全的需求了,他們的需求更多是在精神上的愛、歸屬感以及尊重的需求。



我們經常看見孩子的各種行為,想要優化、改正,怎麼辦?先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內在需求。這個可以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分析,人類的需求分為五個方面: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生理的需求

生理的需求,就是我們所說的要滿足吃喝拉撒,首先是要生存下來。如果說我們不能夠得到這種生存的需求,那麼就會帶來恐懼。飢餓給人帶來的這種恐懼是最原始的、最基礎的。


安全的需求

我們去開車的時候,要確定我們的安全帶有沒有系好;睡覺的時候,要把門窗關好;走夜路的時候,非常警覺;在與人相處的時候,有一種界限和秩序……這些都是我們所需要的安全需求。如果我們的安全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我們同樣會感到痛苦。



當一個人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不能得到滿足的時候,會讓他整天感覺到心慌撩亂、居無定所、沒有歸屬感。這個時候他會有更高的需求嗎?當然是不會的。所以說馬斯洛先生就提出了人的需求是最下面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才會有上面的需求。


社交的需求

我們養育孩子,在我們這一代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沒問題了。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我們的孩子需要的是更高層次的需求了,那就是社交的需求。我們也可以把它稱為愛和歸屬感的需求。



這個需求對於每一個孩子來講都非常重要。當孩子在一個團體中,沒有被接納,那麼他就感覺不到自己是很重要的,有一種被排斥在外的感受,會讓孩子無比痛苦,所以孩子需要朋友。就比如這次疫情,很多人都憋壞了,必須要呆在家裡,沒有辦法去社交,見不到朋友,社交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滋生出很多的痛苦。


尊重的需求

當我們的社交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我們會有尊重的需求。一個人要得到尊重,就是他的成就感,他把一些事情做成了,大家給他點讚,他會覺得自己被認可了,自尊心得到了滿足,他自我覺得自己是值得尊重的,是值得被關照的。


最高層次的需求——自我實現

尊重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人才會有進一步向上的需求,就是最高層次的需求——自我實現。自我實現的需求有這樣一種狀態:總想跟別人共建共享,有一種開放的充滿愛的心態,他願意用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別人,有極強的同理心。這樣一種需求的實現,這個人的一生是非常有價值的。



很多家長都很期待我們的孩子有這種需求,但是別忘了人的需求是有這樣一個規律,下面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無法產生上面那一層的需求。

換言之就是一定要減少孩子滿足最基本需求的時間成本和內在的力量成本,如果讓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去獲得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他就沒有辦法去發展其他的需求。

當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去得到愛和歸屬以及尊重,甚至花了大量的時間都得不到,這樣是無法去獲得自我實現需求的。



孩子的需求是不是簡單的,我給他房子、車子、很好的學校、很好的文具……就可以滿足孩子呢?當然不是。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這一代的孩子,他們物質上都很豐富,但是他們的情感上卻很脆弱,就是因為他們的需求已經不是簡單的生理和安全的需求了,他們更多是在精神上的愛、歸屬感以及尊重的需求。



作為家長往往會有這樣一種想法,我很獨立的知道我是愛孩子的,所以我要對孩子的未來負責,所以好多家長就越界了,就在孩子的田裡去種地了,這個時候孩子就感覺到了沒有被尊重。

在家裡面,孩子感受到的是一定要考到多少分,考到多少名次,如果說不行,爸爸媽媽就會很嚴厲,孩子感覺到他得到的那份愛是有條件的。這就大大降低了孩子的愛和歸屬感。



如果家長更多關注的是結果,都希望孩子成功,但是對於孩子做的小事、成就卻視而不見,孩子沒有及時得到正向的反饋,孩子的挫敗感就會很強,自尊心總是被挫敗,孩子就覺得自己不值得,沒有價值。

—— END ——

更多家庭教育知識關注「九度」哦,

你的點讚、評論是我最大的動力!

mua~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會比我們那一代脆弱?
    今年,也許是特殊年份,關於孩子自殺的新聞不斷,作為一個父親,每每看到這些,我都心驚肉跳。在每次難受之後,我都會思索一個問題?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樣脆弱?我們可以自由的在村莊、田野、小河、山坡上玩耍,上學放學自己回家,大人根本不怕我們走丟,唯一擔心就是別掉水裡淹死。 我想我們的童年應該是快樂的,雖然物質上缺乏,但我們很和諧的和世界,自然融合在一起,而且很小我們就體會到了勞動的辛苦和收穫的喜悅。一句話,我們很小就成為了一個個獨立的個體,認識到了自我的價值。
  • 現在的孩子很精緻也很脆弱!
    孩子可以每天坐著私家車去上學,假期可以去不同的地方旅行夏令營,想要的想吃的可以輕鬆買到,學習的方式也是豐富多彩。已經是「小公主」「小王子」的孩子應該非常幸福,為什麼也會脆弱?所有的孩子都在變優秀顏值越來越高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孩子個頂個的都很漂亮。
  •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如此脆弱?你可能在無形中傷害孩子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學生跳樓的信息傳播到大眾耳朵裡,讓人不禁發出感嘆,現在的孩子生活比以前好多了,為什麼還更脆弱了?我們都知道,孩子的身體在生長,大腦也在發育。同樣的磕磕碰碰,孩子受的傷肯定比大人的要重。但很多人都忽略了,孩子不僅在身體上很脆弱,在心理上也是如此,有時候大人輕描淡寫的一些責怪會陪伴孩子很多年。其次,現在的家長比以前管的多。難道管的多也有錯了?
  • 每個孩子都有情感表達敏感期嗎?孩子變得愛哭、脆弱,家長看這裡
    之前的豆豆一向活潑開朗,愛笑愛鬧,不是一個敏感愛哭的孩子。可是面對豆豆現在的變化,媽媽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其實,將上述案例中,豆豆這樣的表現,就表明這個孩子進入了情感表達敏感期。那麼什麼是情感表達敏感期呢?下面就讓我們具體來探討一下吧!
  • 《剩下來的孩子》:比起物質匱乏,情感忽視更讓孩子絕望
    面對家庭變故,成人都渴望得到安慰和陪伴,何況是脆弱的孩子。可實際上成人往往沉浸在悲痛中,無暇顧及孩子的情緒。其實,家庭變故中,最不應該忽視的就是孩子。因為比起物質匱乏,情感忽視更讓孩子絕望。本文將分析扎克遭遇情感忽視的原因,看情感忽視給他帶來的傷害,從中學習如何避免對孩子產生情感忽視。
  • 情感上不成熟的父母,會對他們孩子的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
    然而,如果這些父母不與他們的孩子建立穩定的情感聯繫,孩子們會感到內心非常空虛。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的孩子長大後,即使他們的成人生活表面上看起來很正常,但那種空虛感仍然存在。如果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選擇了不能和自己保持足夠情感聯繫的伴侶,即使在成年後,那種孤獨感也會一直伴隨他們。
  • 《嬌慣的心靈》:孩子為什麼越來越脆弱?
    為什麼 「虎爸虎媽」要用「直升機式」教育方法把孩子們照看得密不透風?為什麼這些孩子,雖能在考上精英大學的「軍備競賽」中脫穎而出,卻在青春期時成為前所未見的脆弱一代,從焦慮到抑鬱,這一代似乎毫無免疫力?為什麼大學也失去了教育者的擔當,把學生當作永遠都對的消費者,迎合學生成為改革目標?
  • 孩子情緒易失控,不全是心理脆弱,請排查親子情感連結是否缺失
    想必對於大部分的家長來說,最頭疼的一件事情就是孩子總是莫名其妙發脾氣,無理取鬧,每天結束了忙碌的工作之後又要面對著孩子情緒失控,真的是非常的煎熬。很多的家長總是說孩子動不動就喜歡哭鬧,是因為他們太過於玻璃心,心靈太過脆弱,但是其實並不完全是這個理由,這背後所體現的很有可能是親子情感連結的斷裂。
  • 「現在的孩子說都說不得。」為什麼打壓不會真正讓孩子變得強大?
    每次在兒童輕生的新聞評論下面,我們都會看到這些評論:「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脆弱了,說都說不得。」「你現在讀書父母老師說你兩句你就不行了,以後你出社會怎麼辦?」脆弱、沒有抗壓能力、玻璃心,難道我們的孩子現在真的變弱了嗎?
  • 這是孩子們生命中必須要上的1課,但是現在的孩子往往都缺乏!
    《感像作文365天訓練》專欄是我線下教授孩子作文十多年的精華總結,我從作文方法入手,培養孩子的寫作興趣為主,讓孩子的思路更開闊,靈感更豐富,堅持每天一練,實現語文高分。總共365期,內容特別豐富!限時優惠中,後續會逐步恢復原價,立即點擊底部專欄名片購買!
  • 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當處於下層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被滿足,上層的需求就會變得 強 烈 和 重 要 。所以,在物質生活豐富的年代成長的孩子,自然要比在物質匱乏年代成長的孩子,需要更多地滿足其更上層的需求,諸如:情感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 四川瀘縣少女跳樓身亡,父親被砸死:現在的孩子為何如此脆弱?
    來世,他們還會再做父女嗎?死者為大,願逝者安息。除了慰籍死者亡靈,這起讓人心痛的悲劇,也讓更多家長反思,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如此任性、如此脆弱、如此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而父母對孩子則充滿關切和希望,生活中總忍不住說教孩子,便陷入越說教越叛逆的怪圈,引發親子感情危機。但是這個時候,也不能對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問,否則也會在成長過程中迷失方向。不管不行,管多了也不會,做父母的真是糾結。
  • 音樂能帶給孩子豐富的情感體驗,並教會他們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情感
    每位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 我們相信好好玩音樂給孩子們帶來的快樂和進步是他們以後成長過程中的催化劑,希望孩子們乘著音樂的翅膀自由翱翔,茁壯成長! 音樂能夠拉近孩子與數學之間的距離 音樂能帶給孩子豐富的情感體驗,並教會他們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情感
  • 為什麼孩子喜歡姥姥,不喜歡奶奶?家長要注意到「社交情感」
    但是實際上,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內心也會有一種情感的尺度,一側是他們心愛的母親,另一側是其他家庭成員或外來者,如果其他人和母親之間的關係很好,那孩子將默認為一種「友好」。如果他人與母親的關係不好,孩子就會表現出抵抗。如上一篇文章所述,孩子的社交和情感缺陷以及對奶奶和奶奶的不同態度歸結於母親。但是實際上,許多孩子不是由母親撫養長大的,可能是奶奶,奶奶,爺爺等。
  • 為什麼孩子會情緒失控?情感連結的缺失,容易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和動物不同的是,我們人類是學會表達,很多動物在家族關係連結的中間,他們是缺乏情感的關聯,所以很多動物都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女兒是誰,對於他們是可以說沒有情感的一類。而我們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在和種族交流的時候,就是在不斷的建立情感連結,在給予親人安全感的過程。
  • 為什麼每次陪孩子都是不歡而散?這可能是「情感忽視」惹的禍
    喬尼絲·韋布博士在《被忽視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視》這本書中定義到:情感忽視是指一種由於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所造成的情形。這裡特別指對「情感」的忽視。物質上的需求我們很容易滿足,但我們往往只看到了表面,而看不到內心。而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有時候是在無意識中發生的。比如孩子玩的正開心,你突然說,別玩了,我們要吃飯了!
  • 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就這樣影響了他們的孩子……
    ,但是有些家庭裡的孩子,他們可能會比自己的父母更像個成年人。孩子們沒有辦法確定在與父母相處時,他們與父母間是否缺乏情感親密,他們壓根沒有這個概念,更不可能去理解父母情感上是否成熟。他們有的只是一種本能的空虛感,並因此感到孤獨。如果孩子們有成熟的父母,他們只需要與父母建立深厚的情感聯繫便可以擺脫這種空虛的感覺。但是如果你的父母害怕與他人親密,你可能會因為需要安慰而產生一種不安的羞恥感。
  • 物質是一切生活情感、關係的基礎
    世界上首先有了物質才會有生命,有了生命之後才區分出了植物和動物,進而形成了自然生態食物鏈。動物是自然生態食物系統中的消費者,自身不具備創造物質的能力,動物不能像植物那樣通過自身結合水分、礦物質和陽光生產出生長需要的養料,動物維持生存必須的養料都需要從外界獲取,也就是說外界物質是動物存活的基本前提。
  • 教育孩子,情感培養是第一位
    豐富的情感也能創造豐富的語言,豐富的語言可以創造良好的「社會性」,良好的「社會性」就可以塑造孩子良好的人格。,缺乏情感的孩子在心理和行為上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畸形」。,會長期損害他們的自尊、情感和對生命的熱愛。
  • 3000不能招農民工,但是可以招大學生。為什麼農民希望他們的孩子上...
    自恢復高考之後,有太多的學子在這座獨木橋上擠過,成為了天之驕子。在農村裡面,過去如果村裡有一個人考上大學生,全村人都要跟著慶賀。當然隨著現在教育的普及,上大學已經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只不過要想上好的學校,仍然需要很大的努力。但是大學畢業之後,大學生就業又成了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過去大學畢業生包分配,現在自己在市場上找,根本找不到什麼合適的專業對口的工作,最後不得不去做銷售,不得不去做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