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他們的需求已經不是簡單的生理和安全的需求了,他們的需求更多是在精神上的愛、歸屬感以及尊重的需求。
我們經常看見孩子的各種行為,想要優化、改正,怎麼辦?先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內在需求。這個可以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分析,人類的需求分為五個方面: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生理的需求,就是我們所說的要滿足吃喝拉撒,首先是要生存下來。如果說我們不能夠得到這種生存的需求,那麼就會帶來恐懼。飢餓給人帶來的這種恐懼是最原始的、最基礎的。
我們去開車的時候,要確定我們的安全帶有沒有系好;睡覺的時候,要把門窗關好;走夜路的時候,非常警覺;在與人相處的時候,有一種界限和秩序……這些都是我們所需要的安全需求。如果我們的安全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我們同樣會感到痛苦。
當一個人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不能得到滿足的時候,會讓他整天感覺到心慌撩亂、居無定所、沒有歸屬感。這個時候他會有更高的需求嗎?當然是不會的。所以說馬斯洛先生就提出了人的需求是最下面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才會有上面的需求。
我們養育孩子,在我們這一代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沒問題了。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我們的孩子需要的是更高層次的需求了,那就是社交的需求。我們也可以把它稱為愛和歸屬感的需求。
這個需求對於每一個孩子來講都非常重要。當孩子在一個團體中,沒有被接納,那麼他就感覺不到自己是很重要的,有一種被排斥在外的感受,會讓孩子無比痛苦,所以孩子需要朋友。就比如這次疫情,很多人都憋壞了,必須要呆在家裡,沒有辦法去社交,見不到朋友,社交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滋生出很多的痛苦。
當我們的社交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我們會有尊重的需求。一個人要得到尊重,就是他的成就感,他把一些事情做成了,大家給他點讚,他會覺得自己被認可了,自尊心得到了滿足,他自我覺得自己是值得尊重的,是值得被關照的。
尊重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人才會有進一步向上的需求,就是最高層次的需求——自我實現。自我實現的需求有這樣一種狀態:總想跟別人共建共享,有一種開放的充滿愛的心態,他願意用自己的能力去幫助別人,有極強的同理心。這樣一種需求的實現,這個人的一生是非常有價值的。
很多家長都很期待我們的孩子有這種需求,但是別忘了人的需求是有這樣一個規律,下面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無法產生上面那一層的需求。
換言之就是一定要減少孩子滿足最基本需求的時間成本和內在的力量成本,如果讓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去獲得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他就沒有辦法去發展其他的需求。
當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去得到愛和歸屬以及尊重,甚至花了大量的時間都得不到,這樣是無法去獲得自我實現需求的。
孩子的需求是不是簡單的,我給他房子、車子、很好的學校、很好的文具……就可以滿足孩子呢?當然不是。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這一代的孩子,他們物質上都很豐富,但是他們的情感上卻很脆弱,就是因為他們的需求已經不是簡單的生理和安全的需求了,他們更多是在精神上的愛、歸屬感以及尊重的需求。
作為家長往往會有這樣一種想法,我很獨立的知道我是愛孩子的,所以我要對孩子的未來負責,所以好多家長就越界了,就在孩子的田裡去種地了,這個時候孩子就感覺到了沒有被尊重。
在家裡面,孩子感受到的是一定要考到多少分,考到多少名次,如果說不行,爸爸媽媽就會很嚴厲,孩子感覺到他得到的那份愛是有條件的。這就大大降低了孩子的愛和歸屬感。
如果家長更多關注的是結果,都希望孩子成功,但是對於孩子做的小事、成就卻視而不見,孩子沒有及時得到正向的反饋,孩子的挫敗感就會很強,自尊心總是被挫敗,孩子就覺得自己不值得,沒有價值。
—— END ——
更多家庭教育知識關注「九度」哦,
你的點讚、評論是我最大的動力!
m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