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你說了多少遍了,怎麼就是記不住」
「這道題都講了100遍了,怎麼還是錯的?」
這樣的場景,你是否也曾經歷過?每當面對無理取鬧的「熊孩子」時,家長的情緒猶如「洪水湧來」,根本遏制不住。一不小心就來場爆發,口出惡言,甚至演變成了語言暴力。
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病學副教授馬丁和他的團隊,曾經做過一項長達10年的實驗研究。
結果發現,當一個孩子長期遭受父母的言語打擊和怒吼之後,大腦容易受傷變形。成年後的他們,在大腦左側顳上回的灰質體積,會增長到14%。
這個區域是孩子語言智力發展區域,換句話說就是,一個孩子在長期的辱罵和怒吼下,他的智商水平和語言能力,會有明顯的降低。
不僅如此,父母的大聲吼罵還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這會導致孩子在成年之後,患上抑鬱症和焦慮症的機率會增加。甚至父母會將這種「暴怒」的情緒傳遞給孩子,影響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
況且,父母用這樣的「吼叫」方式教育孩子,也並沒有達到理想的結果,反而愈演愈烈,孩子開始反抗,父母情緒更為激烈,雙方似乎都失去了當時的「初心」。
1)觸發「吼叫」的日常原因
在《不吼不叫》這本書中,作者提到了「觸發器」這個概念,它是指一種來源於外部的暗示或是指令,可能會引發你的行為。
當你的怒氣一躍而起時,它只會不斷升級,這種情緒大部分是負面、消極的。所以當一個外部「觸發器」成為你憤怒情緒的引爆點時,你就開始為這怒火增添原料。
比如,當孩子做同一道題,錯了好幾次之後,有些父母就會想:他是不是故意惹我生氣的?為什麼和他說了好多次,還是不會做?
當你繼續對自己闡述這些消極語言時,情緒便會變得更加緊張,於是你就通過「大吼大叫」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不滿和憤怒。
2)觸發「吼叫」的更深層原因
父母之所以吼叫,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就是吼叫可能是家族文化的一部分。父母是人生的啟蒙者,而孩子是通過觀察他們的行為,來了解這個世界的。
所以,如果你的原生家庭經常出現「吼叫聲」,那你對自己的孩子會自然而然地發脾氣。另一方面,也許有父母會努力保持平靜,但由於童年的經歷,會讓吼叫成為你不可或缺的配置。
1)深呼吸,學會正面思考
當我們在做深呼吸的時候,心情就會變得緩和,當自己完全放鬆下來之後,可以在大腦中想些開心的事情,用鼓勵和表揚的方式,將負面情緒擠出去。
2)與孩子進行正面溝通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總是忍不住去教訓孩子,其實他們的出發點只是讓孩子改正,但如果變成了「大吼大叫」,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父母要改變自己的溝通方式。
比如:孩子拖拉磨蹭時,父母將「快點,別那麼磨蹭」轉變為「現在有些慢,再快點就更好了。」
當孩子重複錯了同一道題時,父母將「怎麼還錯,都和你說了多少遍了?」轉變為「還記得咱們上次一起探討的這道題嗎?我們一起回憶一下。」
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正面思想就會成為內心的主要力量,慢慢地,孩子不僅能夠改正,而且他們控制情緒管理的能力也會逐漸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