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臺回復書名一鍵免費閱讀:情商 | 好好說話 | 說話說到點子上 | ……
我們都知道,有時通過文字交流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情緒,也可能無法判斷出對方傳遞出的情緒。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辦法和對方進行語音交流或當面交流,只得通過對方文字中的「顏文字」與標點符號來判斷信息中蘊藏的情緒。
過去叫作「顏文字」,現在叫作「表情包」。
字符表情形態的「顏文字」是一種表情符號,是指利用計算機字符碼錶中特定字符的顯示外觀,編排其組合次序,形成描繪人物表情動作的圖案。
「顏文字」是在多語言符號象形元素的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新型語言符號。
1982年9月19日,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斯科特·法爾曼教授在電子公告板上第一次輸入了這樣一串ASCII字符:-)。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顏文字表情就此誕生。從此,網絡表情符號一發而不可收,在網際網路世界風行。
顏文字表達手法自由多變,表現形式不局限於文本和圖形方式,同時也可以採用動畫和交互方式進行動漫遊戲創作。顏文字極大豐富了網絡交流的想像空間,深受以年輕用戶為核心的二次元群體喜愛。
多語言的文化包容性和字符多樣性,讓顏文字有了數以萬計的單行象形文字組合形式。目前顏文字在全球擁有超過十億用戶量級的受眾,與emoji(繪文字)、emoticon齊名,發展成為影響世界的網絡文化符號。
直到現在橫行在社交軟體中的表情、表情包,已經成為我們溝通中必不可少的元素,甚至有的人不發表情包就不會說話,無論多麼簡單的事情,也必須跟上一個表情包。
這種習慣的養成有兩個弊端:
1. 表情包毀了我們的詞彙量。
我們依賴電腦鍵盤從而喪失了良好的書寫習慣,提筆忘字的現象如今已經不足為奇,表情包的副作用就是我們的表達能力會漸漸衰退。
儘管有些只可意會的事情,通過表情包可以很好地潤滑,但如果你很尊重對方的話,還是用真誠的語言比較好。
2. 過多的表情包給人一種懶散、嘴碎的印象。
如果你遇見過一種人,大部分是異性,剛剛接觸,甚至還沒有正式地認識彼此,「一言不合」就甩表情包。
他們把表情當作打開話題的工具,認為鬥一鬥表情,再開始話題不那麼尷尬。
事實上,他們都忽略了一件事——還沒熟悉,硬靠近。
上來就鬥圖的行為實在非常減分,讓人覺得這個人言談很隨便,應該幹不了什麼大事。所以,在社交過程中,表情包的尺度一定要收斂,無論什麼表情,它只是一個聊天工具。
如果你發現在某一刻你在指望表情包聊天,那麼你的聊天質量就已經開始下滑了。
語氣助詞是助詞的一種,用在句中表示停頓和句末強調語氣的虛詞。在句子中舒緩停頓,在句末強調語氣或通過排比句重複時增強氣勢。
比如下面這種語境:「晚上你想吃什麼呢?」在這句話當中,結尾出現的「呢」,是一個判斷情緒的重要信息。
一般情況下「呢、啦、吧、呀」等語氣助詞都是正面情緒的體現。另一方面,涉及文字溝通的弊端,這也可能是一種裝飾。
因為有可能對方也會靠語氣詞來掩飾自己的情緒,比如「嗯、好、沒事、嗨」。這些語氣助詞讓我們很難判斷對方的情緒點,比如在與異性交往的時候,這樣簡單直接的語氣助詞通常會讓人應激地理解為「反話」。
語氣助詞可以用來安撫對方,或是給消極情緒打氣。
需要注意的地方是,語氣助詞儘量不要帶給對方模糊的信息。
比如「還好吧、應該吧」,如果對方出於信任需要你給出決定性意見,那麼語氣助詞的作用只能在提升親和力上,比如「交給我吧!放心吧!」
這裡所說的情緒符號指的就是標點符號了。它總是靜靜地在後臺工作,掃除理解障礙,努力保持信息流暢,而詞語則四處活躍著表達想法、意思和感受。
標點符號坦然接受自己的實際用途,但是它們也有感情,它們以微妙的方式表達有時很容易被忽略的情緒。標點符號對語言來說最大的作用就是表達情緒,當然,這些標點符號和文字措辭一樣重要。
具體的使用規則在這裡就不詳盡地解釋了,我們只挑選了一些較為直接影響溝通效果的例子。
1、句號「。」
還有比句號更簡單的標點符號嗎?一個小小的圓圈代表結束一個句子。但是近來,句號表達的意思已經越來越複雜。
就像BenCrair在《美國新共和雜誌》中指出的,在網上聊天和簡訊中,句號意味著「我對我剛才說完的這句話並不滿意。」
有點抽象了?留心觀察,由於數字通信越來越像實時對話,人們通常不再使用最後的標點符號,而是直接點擊發送。甚至連逗號都用空格來代替,當我們在一次聊天中,如果逐漸地開始出現標點符號了,也許是氛圍逐漸嚴肅的體現。
因為標點符號在語言中的地位可能連我們自己都意識不到,只是後天追求效率和無傷大雅的種種原因把它們省略掉了,但如果你即將要講一件重要的、嚴肅的或是著急的事情,你會不自覺地把標點填回去的。
在這種情況下,表示一句話結束的句號,反而看上去似乎有點突兀和魯莽。Idibon公司進行的一項研究進一步支持句號表達負面情緒的觀點:
在對900萬次社交媒體互動集錦進行的分析中,他們發現,句號的出現與以「f」開頭,「you」結尾的短語之間存在密切聯繫。
2、感嘆號「!」
在我們的生活中,感嘆號是具有強烈指向性質的標點符號,大多用來表達強烈的情緒,比如「太好了!」或者「分手吧!」
長期以來,感嘆號一直被視為響亮或激動的符號,但是其表達的情感範圍比這更加複雜。在數位化通信中,感嘆號成為誠摯的代表符號。
在電子郵件或是書面材料當中,省略句子結尾的標點符號看上去太不嚴肅,而用感嘆號就解決了句號表達憤怒情緒的問題。
下面這個句子用句號結束就有點枯燥,冷硬,甚至有點譏諷:「我期待這次會面。」但是如果用感嘆號——「我期待這次會面!」——就顯得更加溫暖和真誠。感嘆號在這裡增加的不是歇斯底裡,大喊大叫,而是真誠的微笑!
3、省略號「……」
中文的省略號由六個排成一排的圓點組成(英文的省略號為三個),代表的是文本中省略的部分。但是通過省略可以傳達很多意思。省略的部分接收者不得不自行理解其內容,這樣的話就非常含糊其詞,甚至輕浮。
「那個……」這是邀請,還是建議?你要說什麼?這樣含糊的半句話實在看起來難受。
在我們的生活中,省略號基本上發展成為「哦,這有點尷尬」的委婉說法,顯然儘管出現了省略號,但對話並沒有結束,必須有人採取行動,發出省略號的人期望對方修正意見,收到省略號的人在看到省略號的時候也會興致全無。
這種情況在溝通的過程中很難察覺,有時它隨著我們的情緒不自覺地流露出來,自己沒有覺察到的時候,已經給對方不舒服的感覺了。
所以,在我們的社交活動中,省略號不是個提升活潑氣氛的好選擇。當我們與新認識的朋友或是初識的異性聊天時,省略號頻繁地出現會給人一種沒有可靠度的感覺,就像我們初次見面的握手禮儀一樣,含含糊糊似有似無的握手會讓對方喪失社交欲望。
沒有堅定的語言的人,也同樣會給人帶來這樣的刻板印象。每個人的情商指數也不相同,很多人可能會因為你的不經意對你產生歧義,從而影響社交質量。
如果大家一直在關注我們的節目,回憶一下,是不是我們的兩位老師幾乎沒有過含糊的語句呢?正是這種自信、堅定的語氣給了大家值得信賴的感覺。
每天大家蜂擁而至的疑問和求助聲中不乏出現這類問題,大家都不清楚,聊天沒什麼問題,自己也沒有犯什麼錯誤,可就是達不到理想的效果。這說明大家養成的習慣細節自己都沒有察覺到,就像隨手打出來的省略號,這並沒有惡意,但就是會削弱對方的好感。
在一種情況下,省略號會成為矛盾的導火索。想必大家已經猜到是什麼情況了。我們多數對朋友、伴侶失去耐心的時候,大多會用省略號表示「無語」的情緒。
然而當這個情境下,它的效果會被放大,原因正是因為省略的本質,對方會在心裡聯想放大你的不滿情緒,而產生更多的不滿,也因此會導致矛盾產生。
4、枯燥無味的逗號「,」
美國小說家格特魯德·斯泰因說過,「逗號非常卑微,沒有自己的生活。」不僅如此,它們的枯燥無味甚至會感染你。「伴隨你左右,為你拿外套,幫你穿鞋子,讓你不能像原本應該的那樣過積極的生活。」
聽上去或許非常低三下四,但是逗號並不「在乎」。為了出現在詞語之間,讓句子的速度放緩,它不得不保持有條不紊的態度。
顏文字、語氣助詞與情緒符號傳遞出了部分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方在交流時的情緒。因此我們不僅僅要通過觀察分析了解到這些微妙的情緒,還應該在與他人交流的同時注重自身信息的傳遞,否則就像[微笑]表情,回復「呵呵」等,很容易使對方引起聯想,你們的關係也就跌落谷底了。
就像我們對待社交活動的態度,一個有條不紊的形象非常利於提高社交質量,我們要清楚這些標點符號的存在永遠都是文字聊天時最有利的工具。它能在不經意間體現出我們對對方的尊重和自身素養,一段標著正確標點符號的文字會讓人認真閱讀,一個擁有正確的聊天態度的人會讓人認真對待。
提高溝通效率的基礎是認真對待聊天習慣,無論是文字還是聲音、肢體,能夠言簡意賅表達清楚自己的意圖,就是人人都喜歡的「雷厲風行」了。
歡迎下載網易蝸牛讀書app
或使用公眾號搜索功能閱讀更多圖書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