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人心目中 貓亦神亦鬼、亦正亦邪
一邊把貓作為神靈來祭祀
一邊又流傳出許多貓鬼的傳說
鼠這個媒介讓人和貓聯繫起來。貓捕捉田鼠,對農作物重要的保護作用,使貓在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信仰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和古埃及一樣,中國古代也有崇拜貓的現象。
北宋 佚名 《狸奴嬰戲圖》 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藏
《詩經·大雅·韓奕》中有最早關於貓的記載:
將貓和和熊、虎這種兇猛的野外掠食者排列在一起,顯然這裡的貓指的不是已經進入人們生活中的家貓,而是指山貓也就是野貓。
野貓野性難馴,令人害怕。而後來,體型更加嬌小、性格更加溫順的家貓,卻因為自身的一些習性和特徵,受到人們的尊敬,甚至也被人們所懼怕。
宋 李迪 《狸奴小影》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禮記· 郊特牲》中就有祭祀貓神的說法:
周天子於臘月農事完畢後舉行蜡祭,祭祀八種神靈,其中就包括貓。貓捕食田鼠,虎捕食野豬,都保護農作物免遭破壞,因此應當受到人們的報答。
迎貓神祭之,來答謝貓咪們保護農作物的功勞,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宋 易元吉《猴貓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舊唐書》中則對「祭貓」的禮儀進行了詳細的記載,其中寫道:
每年冬天,唐朝的皇帝都會在都城南郊蜡祭百神,祭祀的對象除了先嗇(神農氏)、司嗇(后稷)等農業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神獸外,還包括貓神。
在年終大祭中,貓能與這些神靈被共同祭祀,且能享受諸侯、卿大夫才能享受的祭品——太牢(羊、豬各一隻),可見貓在古代人心中的地位之尊貴。
宋 毛益 《蜀葵遊貓圖》 日本大和文化館藏
貓因捕捉田鼠、保護農作物受到尊敬,成為人們祭祀的對象。同時,貓身上的一些習性和特徵也令人駭然。
人對於黑夜是有畏懼感的,而貓偏偏喜歡在黑夜中出沒,久而久之,人就對於貓產生了一種連帶的恐懼感,認為貓很神秘。而且貓傲嬌的性格和疏離感,使其與人同住卻與人的關係忽近忽遠,捉摸不透。
人對貓的恐懼逐漸催生出了一系列的貓鬼故事。
貓鬼,就是貓的鬼魂,術士利用「貓鬼」殺死指定的人,並奪取他的財產,是一種兇惡的妖術:蓄養貓鬼的人先做一套儀式念一番咒語,然後把事先準備好的老貓殺掉。
此後每當子夜時分,蓄養之人必須祭祀它,選擇子夜時分是因為子時對應的屬肖是鼠,此時祭祀有把鼠獻給貓的意思。
宋 佚名《戲貓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種祭祀不可間斷,養到一定的時候,蓄養的人感到可操控貓鬼了,就會放貓鬼去害人。
歷史上貓鬼害人的「獨孤陀事件」,在正史《隋書》和《資治通鑑》中都有記載。
明 朱瞻基《五狸奴圖》(局部)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隨著民間謠傳貓鬼害人,一時間人們談貓色變,於是,隋文帝「詔蓄貓鬼、蠱毒、厭魅、野道之家,投於四裔。」也就是說,蓄養貓鬼的人,全家都會被流放到邊界。
貓鬼的影響延續帶到了唐朝,唐高宗時期頒布的法典《唐律疏議》第262條規定:
蓄養貓鬼以及教導其他人蓄養貓鬼的人,都要被處以絞刑;家人知道在蓄養貓鬼而不上報,都要被流放三千裡。用法律的手段對貓鬼的蓄養進行禁止。
明 沈周《貓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鹹豐年間黃漢編著的《貓苑》是中國較早關於貓咪的著作,書中「靈異」這一部分就輯錄了很多關於貓的靈異恐怖事件,但他在自序中寫道:
也就是說,雖然在此類靈異故事中浸淫已久,仍甘願拜倒在喵星人的毛絨裙下,愛貓愛到極致,貓的妖性鬼性都是浮雲~
清 袁江《貓雀圖》 首都博物館藏
在中國古代,貓神和貓鬼都存在,充分顯示出古人對貓又愛又恨的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