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微博突然掀起了一陣改編古體詩的潮流。
起源是有網友惡搞曹植的《七步詩》,改成了白話版本:
來源:微博@繁花大官人
這一下,大家都坐不住了,一個個詩興大發,紛紛下場展示了一番自己的創作天賦。
於是,《贈汪倫》《木蘭詞》《登鶴雀樓》這些古詩都有了通俗版本:
很少寫詩的年輕人們,把古詩改成白話喊麥體,感受到了極大的樂趣。
然而他們不知道,中年人看到這些作品,大概不會覺得搞笑。
爸媽們只會輕輕挑一挑眉,露出不屑的眼神,接著驕傲地打開手機:
沒看過中年人的朋友圈,都不知道什麼才叫「文藝復興」。
中年人,朋友圈隱藏的大文豪
年輕人或許覺得白話詩很新鮮,但對於中年人來說,寫詩或許就跟吃飯喝水一樣日常。
似乎在任何場景下,他們都有滿肚子的「詩興」,需要釋放。
在白話詩之前,有這樣一批爸媽。
他們文採飛揚,不管是古體詩、散文詩、現代詩,通通玩兒得轉。
爸爸媽媽的文字功底,年輕人們怕是都要甘拜下風。
面對良辰美景,登覽高山,下臨碧海,興盡之餘,他們一定會發一條朋友圈。
景色不一定多美,但是情調一定要有,重要的是,要有一顆發現美的心靈。
來源:梨視頻
即便是人頭攢動的城裡小花園,他們也可以寫出空山新雨的意味。
不管走到哪裡,只要興致來了,都要吟詩作對。
不賦詩一首,再和朋友們分享一下,怎麼對得起眼前的美景和此刻的愜意?
仿佛每個爸媽,都是且行且歌的吟遊詩人。
他們把朋友圈當做在線詩集一樣使用,有配畫,有配字,還有三五好友一同品鑑,真是人生一大樂事。
逢年過節,賞心樂事,他們更是要精心籌劃一首自作詩歌,在朋友圈抒發胸臆,問候親友。
素材來自社長朋友的舅舅
即使沒有對仗工整的詩歌形式,他們也喜歡說話帶點文縐縐的氣息,用上一些修辭手法,傳達自己複雜的情感。
七八十年代成長起來的文青,都是看著北島、孤城、舒婷的詩歌度過一代青春的。
那個年代對於語言之美的儀式感,已經深深刻印在他們的腦海中。
八十年代的同學錄贈言
兒女情長,家長裡短,雞毛蒜皮的小事兒,零零碎碎的感想,在他們筆下都突然變得高級了起來。
當年輕人還在唱李榮浩的《爸爸媽媽》抹淚的時候,爸爸媽媽已經可以寫作現代詩,歡迎回家的女兒。
當年輕人還在哭嚎「我科二又沒過」時,爸爸媽媽們出門練車已經能寫出人生的大徹大悟。
當年輕人們裝點房屋只會配圖發「好看」時,中年人們裝修已經能寫出連續劇,還能升華主題——「裝修是在增加家庭的羈絆」。
中年人的筆下,生活處處充滿寓意,總有幾次心潮澎湃,免不了寫下幾句隨筆。
年輕人們看了,怕是也只能喊「666」。
打油詩,中年男人的浪漫主義
當然,生活中也不全是「下筆如有神」的文青。
朋友圈詩人的主力軍,還是那些文採平平的中年人。
文字表現力從不是限制他們表現的因素,他們或許不擅長寫詩,但絕不放棄詩歌這一陣地。
即便不能出口成章,他們也總是按捺不住寫幾句打油詩來釋放一下。
時代在進步,書寫的工具在更新,但中年人心中的「詩意」,自古有之。
比如著名的人形造詩機乾隆皇帝,一生作詩4萬多首。
他到哪都要不甘寂寞地揮灑御筆,放到現在,估計就是朋友圈裡的刷屏怪。
其中最出圈的一首《飛雪》,絮絮叨叨數了21個字的雪花。
據傳還是紀曉嵐(也有說沈德潛)給他補上了最後一句點睛之筆:飛入蘆花都不見。
你對打油詩的神奇力量,一無所知
再比如民國時期的奉系軍閥將領張宗昌,現在提起他,大家想到最多的是他的詩選。
雖然他基本沒上過學,卻熱愛附庸風雅,整日舞文弄墨。
他留下了一首首經典名作,譬如這首「偽大風歌」,劉邦看了都要欲哭無淚:
大炮開兮轟他娘,威加海內兮回家鄉。數英雄兮張宗昌,安得巨鯨兮吞扶桑。
最近被浪姐翻唱又火了一遍的《蘭花草》,原詩是胡適的《希望》: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希望開花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時過;
急壞看花人,苞也無一個。
現在看來,語言樸實無華,也是白話詩經典了。
在當代,打油詩也在中年人的生活中悄然復甦,不同流派的詩人百花齊放。
有寫實派詩人,疫情期間,長日漫漫,發出「為了保平安,辛苦就辛苦」的人生感嘆。
@二十五歲的蒂凡尼
也有浪漫派詩人蘇大強,妙筆生花勇敢追愛,差點就能譜寫一首夕陽絕戀。
浪漫派二號詩人宋曉峰,則靠著強大的比喻功力略勝一籌。
他心中的情絲,就如三春的綠柳。
作為象牙山第一詩人,宋曉峰的文學水平可能比乾隆還差了好幾個張宗昌,但照樣把作詩融進了他的日常。
無論開心與否,只要情緒到位了,就是一句「此情此景,吟詩一首。」
啊,地主鬥得真陶醉,剩下一張很珍貴,
要有炸彈你別後退,中心思想想加倍。
又或者在歡樂喜劇人上表演爭奪男一號,他的打油詩也是開口就來:
啊,這位兄臺長得帥,我們哥倆實力派,
看看演戲誰厲害,真想一腳把你踹。
還有觀察派詩人,將中年人特有的「說教欲」,用詩歌表現得淋漓盡致。
比如易中天寫打油詩調侃教育:
朋友圈的「爹」們,更是以詩言志,分享起了自己的育兒經......
@自然卷的雀斑小葵
當思念久未歸家的兒女時,他會在「相親相愛一家人」裡有感而發,並為自己取一個號,每逢節日賦詩一首:
寫詩,更成了中年人的一種社交方式。
要是見到多年老友,一定要隨性吟兩句詩,才是給足了面子。
即使沒有華麗的辭藻,他們也可以用押韻的句式,讓你跪下唱徵服。
可以說,寫詩不僅滿足了爸爸們指點江山的表達欲,還能照顧到他們內心的那點小嘚瑟。
不管寫得再「俗」,在他們心裡,寫詩都是文化人幹的事兒。
為此,他們甚至還想過出詩集。
上有《人民的名義》裡的鄭西坡,身居高位還對出詩集念念不忘。
下有樸實老百姓的蘇大強,人生夢想除了喝手拿咖啡以外,就是出本書。
不難發現的是,中年男人們寫打油詩,內容還在其次,「此情此景」才是關鍵。
文字,大白話;深刻思想,沒有;但只要押上韻,朗朗上口,就齊活兒了。
打油詩,其實更像是當代中年男子用來表情達意的一套工具。
詩歌就是中年人疲憊生活裡的浪漫主義,是他們對待生活的最高禮節。
爸媽的票圈,你無法踏足的領域
中年人們對詩歌體裁的熱愛,可能年輕人們永遠都不會懂。
大部分年輕人,沉迷於以更簡短、更調侃的形式來消解自己的情緒。
他們的微信聊天,如果錯發給了爸媽,可能會收穫一個真誠的問號。
一張表情包,頂上一百句回答。
一個「?」,吐了一千個槽。
一句「臥槽」,說了一萬種心情:驚訝、氣憤、激動……
而此時,你的長輩們會用優美的文字告訴你——
你的語言有多麼蒼白無力。
假如趕上親朋好友過生日,年輕人們的一條微信祝福可能是滿屏的特殊符號。
他們還樂於去發現哪些特殊詞彙可以解鎖微信的功能:
快看!屏幕掉小星星了!生日快樂。你爸就不一樣了,他可能提前幾天就要開始籌備,編輯一首誠意滿滿的生日讚歌:
怕對方看不出來,他還會精心標註出自己的藏頭詩,再搭配上鮮花動圖一同奉上。
只為收到詩的另一方看出自己的用心,在生日這天收穫快樂。
假如上了一天的課,異常疲憊,年輕人們可能會開始在微信裡抱怨「啊啊啊啊啊啊累死了」。
再搭配上一個精疲力竭的湯姆貓:「我真的不行了。」
而你的老師就不一樣了。
他會在課程群裡群發自己的詩歌,苦口婆心地告訴你教課有多麼辛苦,自己已經身心俱疲。
素材來自社長朋友的老師
這押韻,這有模有樣的打油詩,還真叫人哭笑不得,學生們以後怕是都不敢上課開小差了。
在群聊裡,對別人的發言,年輕人們可能只想回一個表情包「了解」「好的」。
當他看到一段非常有道理的話,想表示贊同時,更是會貢獻出一串神秘代碼:
「nssd(你說得對。)」
「樓下的書店沒有您的著作,我把書店砸了,我做的對嗎?」
中年人們就不一樣了。
他們會通過詩歌接龍的方式,對上一個人的話表示贊同,並傳遞新的祝願。
爸媽的群聊裡,唯有作詩才能禮遇知音。
在年輕人的票圈裡,無論多么正式的話題,他們都能用一套「玩梗」流水線回復。
中年人則喜歡在朋友圈洋洋灑灑寫小作文,還必須是得點擊「全文」才看完的那種。
寫完後,還要在評論區補上一條解釋:有感而發,隨便寫寫。
假如年輕人和中年人聊天,那簡直就像文化碰撞大戰。
中年人不懂,好好的《背影》,怎麼就只被記住了一句「我去買橘子,你站在此地不要動。」
朋友圈的年輕人和中年人,仿佛白話文與文言文交接的新文化運動時期。
說到底,這只是兩代人的不同情感表達方式。
但你若是哪天覺得自己表情包有限,表達詞窮,也許可以像輕而易舉就在朋友圈洋洋灑灑幾百字的你爸學習。
偶爾來一次文藝復興,也未嘗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