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看過中年人的朋友圈,都不知道什麼才叫「文藝復興」

2020-12-13 珍妮花在法國

前段時間,微博突然掀起了一陣改編古體詩的潮流。

起源是有網友惡搞曹植的《七步詩》,改成了白話版本:

來源:微博@繁花大官人

這一下,大家都坐不住了,一個個詩興大發,紛紛下場展示了一番自己的創作天賦。

於是,《贈汪倫》《木蘭詞》《登鶴雀樓》這些古詩都有了通俗版本:

很少寫詩的年輕人們,把古詩改成白話喊麥體,感受到了極大的樂趣。

然而他們不知道,中年人看到這些作品,大概不會覺得搞笑。

爸媽們只會輕輕挑一挑眉,露出不屑的眼神,接著驕傲地打開手機:

沒看過中年人的朋友圈,都不知道什麼才叫「文藝復興」。

中年人,朋友圈隱藏的大文豪

年輕人或許覺得白話詩很新鮮,但對於中年人來說,寫詩或許就跟吃飯喝水一樣日常。

似乎在任何場景下,他們都有滿肚子的「詩興」,需要釋放。

在白話詩之前,有這樣一批爸媽。

他們文採飛揚,不管是古體詩、散文詩、現代詩,通通玩兒得轉。

爸爸媽媽的文字功底,年輕人們怕是都要甘拜下風。

面對良辰美景,登覽高山,下臨碧海,興盡之餘,他們一定會發一條朋友圈。

景色不一定多美,但是情調一定要有,重要的是,要有一顆發現美的心靈。

來源:梨視頻

即便是人頭攢動的城裡小花園,他們也可以寫出空山新雨的意味。

不管走到哪裡,只要興致來了,都要吟詩作對。

不賦詩一首,再和朋友們分享一下,怎麼對得起眼前的美景和此刻的愜意?

仿佛每個爸媽,都是且行且歌的吟遊詩人。

他們把朋友圈當做在線詩集一樣使用,有配畫,有配字,還有三五好友一同品鑑,真是人生一大樂事。

逢年過節,賞心樂事,他們更是要精心籌劃一首自作詩歌,在朋友圈抒發胸臆,問候親友。

素材來自社長朋友的舅舅

即使沒有對仗工整的詩歌形式,他們也喜歡說話帶點文縐縐的氣息,用上一些修辭手法,傳達自己複雜的情感。

七八十年代成長起來的文青,都是看著北島、孤城、舒婷的詩歌度過一代青春的。

那個年代對於語言之美的儀式感,已經深深刻印在他們的腦海中。

八十年代的同學錄贈言

兒女情長,家長裡短,雞毛蒜皮的小事兒,零零碎碎的感想,在他們筆下都突然變得高級了起來。

當年輕人還在唱李榮浩的《爸爸媽媽》抹淚的時候,爸爸媽媽已經可以寫作現代詩,歡迎回家的女兒。

當年輕人還在哭嚎「我科二又沒過」時,爸爸媽媽們出門練車已經能寫出人生的大徹大悟。

當年輕人們裝點房屋只會配圖發「好看」時,中年人們裝修已經能寫出連續劇,還能升華主題——「裝修是在增加家庭的羈絆」。

中年人的筆下,生活處處充滿寓意,總有幾次心潮澎湃,免不了寫下幾句隨筆。

年輕人們看了,怕是也只能喊「666」。

打油詩,中年男人的浪漫主義

當然,生活中也不全是「下筆如有神」的文青。

朋友圈詩人的主力軍,還是那些文採平平的中年人。

文字表現力從不是限制他們表現的因素,他們或許不擅長寫詩,但絕不放棄詩歌這一陣地。

即便不能出口成章,他們也總是按捺不住寫幾句打油詩來釋放一下。

時代在進步,書寫的工具在更新,但中年人心中的「詩意」,自古有之。

比如著名的人形造詩機乾隆皇帝,一生作詩4萬多首。

他到哪都要不甘寂寞地揮灑御筆,放到現在,估計就是朋友圈裡的刷屏怪。

其中最出圈的一首《飛雪》,絮絮叨叨數了21個字的雪花。

據傳還是紀曉嵐(也有說沈德潛)給他補上了最後一句點睛之筆:飛入蘆花都不見。

你對打油詩的神奇力量,一無所知

再比如民國時期的奉系軍閥將領張宗昌,現在提起他,大家想到最多的是他的詩選。

雖然他基本沒上過學,卻熱愛附庸風雅,整日舞文弄墨。

他留下了一首首經典名作,譬如這首「偽大風歌」,劉邦看了都要欲哭無淚:

大炮開兮轟他娘,威加海內兮回家鄉。數英雄兮張宗昌,安得巨鯨兮吞扶桑。

最近被浪姐翻唱又火了一遍的《蘭花草》,原詩是胡適的《希望》:

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希望開花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時過;

急壞看花人,苞也無一個。

現在看來,語言樸實無華,也是白話詩經典了。

在當代,打油詩也在中年人的生活中悄然復甦,不同流派的詩人百花齊放。

有寫實派詩人,疫情期間,長日漫漫,發出「為了保平安,辛苦就辛苦」的人生感嘆。

@二十五歲的蒂凡尼

也有浪漫派詩人蘇大強,妙筆生花勇敢追愛,差點就能譜寫一首夕陽絕戀。

浪漫派二號詩人宋曉峰,則靠著強大的比喻功力略勝一籌。

他心中的情絲,就如三春的綠柳。

作為象牙山第一詩人,宋曉峰的文學水平可能比乾隆還差了好幾個張宗昌,但照樣把作詩融進了他的日常。

無論開心與否,只要情緒到位了,就是一句「此情此景,吟詩一首。」

啊,地主鬥得真陶醉,剩下一張很珍貴,

要有炸彈你別後退,中心思想想加倍。

又或者在歡樂喜劇人上表演爭奪男一號,他的打油詩也是開口就來:

啊,這位兄臺長得帥,我們哥倆實力派,

看看演戲誰厲害,真想一腳把你踹。

還有觀察派詩人,將中年人特有的「說教欲」,用詩歌表現得淋漓盡致。

比如易中天寫打油詩調侃教育:

朋友圈的「爹」們,更是以詩言志,分享起了自己的育兒經......

@自然卷的雀斑小葵

當思念久未歸家的兒女時,他會在「相親相愛一家人」裡有感而發,並為自己取一個號,每逢節日賦詩一首:

寫詩,更成了中年人的一種社交方式。

要是見到多年老友,一定要隨性吟兩句詩,才是給足了面子。

即使沒有華麗的辭藻,他們也可以用押韻的句式,讓你跪下唱徵服。

可以說,寫詩不僅滿足了爸爸們指點江山的表達欲,還能照顧到他們內心的那點小嘚瑟。

不管寫得再「俗」,在他們心裡,寫詩都是文化人幹的事兒。

為此,他們甚至還想過出詩集。

上有《人民的名義》裡的鄭西坡,身居高位還對出詩集念念不忘。

下有樸實老百姓的蘇大強,人生夢想除了喝手拿咖啡以外,就是出本書。

不難發現的是,中年男人們寫打油詩,內容還在其次,「此情此景」才是關鍵。

文字,大白話;深刻思想,沒有;但只要押上韻,朗朗上口,就齊活兒了。

打油詩,其實更像是當代中年男子用來表情達意的一套工具。

詩歌就是中年人疲憊生活裡的浪漫主義,是他們對待生活的最高禮節。

爸媽的票圈,你無法踏足的領域

中年人們對詩歌體裁的熱愛,可能年輕人們永遠都不會懂。

大部分年輕人,沉迷於以更簡短、更調侃的形式來消解自己的情緒。

他們的微信聊天,如果錯發給了爸媽,可能會收穫一個真誠的問號。

一張表情包,頂上一百句回答。

一個「?」,吐了一千個槽。

一句「臥槽」,說了一萬種心情:驚訝、氣憤、激動……

而此時,你的長輩們會用優美的文字告訴你——

你的語言有多麼蒼白無力。

假如趕上親朋好友過生日,年輕人們的一條微信祝福可能是滿屏的特殊符號。

他們還樂於去發現哪些特殊詞彙可以解鎖微信的功能:

快看!屏幕掉小星星了!生日快樂。你爸就不一樣了,他可能提前幾天就要開始籌備,編輯一首誠意滿滿的生日讚歌:

怕對方看不出來,他還會精心標註出自己的藏頭詩,再搭配上鮮花動圖一同奉上。

只為收到詩的另一方看出自己的用心,在生日這天收穫快樂。

假如上了一天的課,異常疲憊,年輕人們可能會開始在微信裡抱怨「啊啊啊啊啊啊累死了」。

再搭配上一個精疲力竭的湯姆貓:「我真的不行了。」

而你的老師就不一樣了。

他會在課程群裡群發自己的詩歌,苦口婆心地告訴你教課有多麼辛苦,自己已經身心俱疲。

素材來自社長朋友的老師

這押韻,這有模有樣的打油詩,還真叫人哭笑不得,學生們以後怕是都不敢上課開小差了。

在群聊裡,對別人的發言,年輕人們可能只想回一個表情包「了解」「好的」。

當他看到一段非常有道理的話,想表示贊同時,更是會貢獻出一串神秘代碼:

「nssd(你說得對。)」

「樓下的書店沒有您的著作,我把書店砸了,我做的對嗎?」

中年人們就不一樣了。

他們會通過詩歌接龍的方式,對上一個人的話表示贊同,並傳遞新的祝願。

爸媽的群聊裡,唯有作詩才能禮遇知音。

在年輕人的票圈裡,無論多么正式的話題,他們都能用一套「玩梗」流水線回復。

中年人則喜歡在朋友圈洋洋灑灑寫小作文,還必須是得點擊「全文」才看完的那種。

寫完後,還要在評論區補上一條解釋:有感而發,隨便寫寫。

假如年輕人和中年人聊天,那簡直就像文化碰撞大戰。

中年人不懂,好好的《背影》,怎麼就只被記住了一句「我去買橘子,你站在此地不要動。」

朋友圈的年輕人和中年人,仿佛白話文與文言文交接的新文化運動時期。

說到底,這只是兩代人的不同情感表達方式。

但你若是哪天覺得自己表情包有限,表達詞窮,也許可以像輕而易舉就在朋友圈洋洋灑灑幾百字的你爸學習。

偶爾來一次文藝復興,也未嘗不可呢?

相關焦點

  • 越沒本事的中年人,越喜歡發這3個微信朋友圈,希望你沒有中
    越沒本事的中年人,越喜歡發這3個微信朋友圈,希望你沒中很多人進入到中年階段之後,就會出現所謂的「中年危機」,以為這種危機是人人都會有的,只是那些運氣好的才會發展很順利。但其實之所以那些中年人能夠不受中年危機所影響,是因為他們懂得在年輕的時候就對自己的人生做好規劃,讓自己處在不斷地學習和發展當中,這樣他們的社會競爭力反而會不斷上升,在中年的時候事業發展得更好。而那些遇到中年危機的中年人,其實有很多都是沒有提早做好規劃導致的。
  • 到了更年期的中年人,朋友圈會頻繁發布希麼內容?這3種內容常發
    到了更年期的中年人,朋友圈會頻繁發布希麼內容?這3種內容常發更年期代表了什麼?在年輕人看來,就是父母變得更嘮叨,更易怒了。而身處於更年期漩渦裡的中年人看來,這代表了他們在慢慢變老。於是你可以看到身邊很多中年人的不安,當你發現自己在變老的時候,你也會感到不安。因為你會發現自己的皮膚不再那麼嬌嫩,頭髮越來越少,你在工作、生活中獲得的機會也越來越少。每一個人在面對這種場景的時候,都會感覺到難受。那是一種時間流逝卻不受自己控制的感覺,你瘋狂奔跑也沒能夠抓住年輕的尾巴,於是你就越來越感到焦慮。
  • 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中年人,都在想什麼
    ,有時候發點小感慨,記錄一下孩子們get了什麼新技能,有時候也曬曬自己,常常每天都會更新。然而有一天,我在回翻朋友圈的時候發現,最近幾個月,頻繁明顯降低了,有時候隔了好幾天才會有一條。回想一下,一方面是因為土豆外婆去二姨那了,我變得事情更多,另一方面忙於陪伴高需求的土豆,真的沒時間。
  • 中年人發朋友圈,最好別炫耀這三件事,容易讓人反感
    導語:如今,微信已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屬,越來越多的中年人對微信越來越精通。從一開始只會發信息,到現在很多中年人也十分熱衷於曬朋友圈。可是你知道嗎?其實發朋友圈也是有忌諱的,一旦發得不得體,非但不能給自己帶來關注,反而會引起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得不償失。尤其是我們中年人發朋友圈,最好別炫耀這三件事,容易讓人反感。1.曬自己和達官貴人的合照有些中年人的交際圈很廣,曬和朋友的合影其實也很平常。
  • 中年人的學習,大都是目的明確,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現在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年人,到了中年後,反而迷戀上了學習。中年人,學習的課程和內容,導致有幾類:1、技能類。中年人的學習,大都是目的明確,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凡真心熱愛,投入將不遺餘力。不僅捨得投入時間,也捨得投入金錢。為何到了中年,大家反而更熱衷於學習的呢?1、生存壓力。
  • 文藝復興既不神聖也不世俗
    楊好既不將曾經的大師如米開朗基羅、達·文西、拉斐爾等神聖化,也不將其庸俗化去迎合某些異趣,她筆下的大師立體而生動。作者楊好近年來,文藝復興在國內成了一個熱門的文化詞彙,但究竟什麼是文藝復興?復興了什麼? 與我們有著怎樣的聯繫?對於那段500多年前的文化大繁榮,究竟該怎樣解讀?解讀的意義又在哪裡?
  • 《我是餘歡水》:中年人的膽怯都來源於愛和責任
    他在自己的妻子面前都不敢勇敢的去表達自己的意見,可見他活得有多麼壓抑。上班遲到了,他又編著各種各樣的理由來騙他的領導。不知在哪裡看過一句這樣的話,人到中年再回頭看看自己曾經掉過的坑,受過的委屈,只想對自己說一句:「全都是活該。」
  • 寫給2021的中年人
    一天天的,好像每天都很忙但有不清楚在忙什麼,好忙好迷茫那就來點雞湯雞血補補腦。對,要學習時間管理,要自律,要斷舍離,要有目標。那就馬上行動起來先逛會某寶就看書,先看完這部劇就學習,先……《三十而已》裡面的顧佳,她老公有脂肪肝,顧佳為他的健康著想,陪他一起輕斷食,不吃晚餐,平常也只吃些蔬菜水果,少吃肉。如果你有顧佳這樣會照顧人的另一半,那恭喜你有如此運氣;如果沒有,我們就要學會自己照顧好自己,對自己的健康負責。愛默生說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人到中年,越往後越覺得,健康比什麼都重要。
  • 藍色的象徵意義到底是什麼?看過《藍》這部電影的人都知道了
    藍色的象徵意義到底是什麼?看過《藍》這部電影的人都知道了應本專業老師的要求,我硬著頭皮看完了《藍》,並寫下了這篇影評。對的,你沒看錯,這是一個課後作業。影片講述了朱莉在車禍裡受重傷,而丈夫和女兒都在車禍中死亡,她從悲傷,到釋放,再到與世隔絕,最後走向幸福的經歷。藍色包含的多重意義全部在影片的一段又一段中用鏡頭語言呈現了出來。這部影片並不壓抑,並不是一部悲情片。影片中的大量出現藍色,色調上是冷色調為主。
  • 十多年的抑鬱症都沒把我搞死,這算什麼?
    初聽,不,初看到這句話時,我悚然心驚......這不是90年代香港哪位當紅藝人說的, 也不是20年代大陸某沉寂已久的明星說的, 這句話,是我的高中同學,一位曾經都沒怎麼說過話的女同學在建立了近三年的同學群裡,和人閒聊股票的時候說的
  • 二三線城市中年人:生一場大病,半輩子努力就沒了
    我們把中年的困擾總結歸類的話,實際上是醫療、教育、住房,這三座大山壓在中年人的頭頂,讓人頭腦發昏、喘不過氣,尤其醫療問題,更是三座大山之首。我們可以到二三線城市四處逛逛,去隨便找幾位健康的中年人,問:"是什麼鞭策您一直保持健康的?"他們多半會苦笑一聲,然後回答:"主要是我們病不起呀!"生一場大病,半輩子積蓄就沒了父親的一位同事,幾年前想拉著大家一起炒股,沒人相信他,於是他押上全副身家自己炒,趕上了牛市行情,他及時賣出全部股票,發了筆不大不小的財。
  • 那些到了年紀就發瘋的中年人
    到了這個歲數,刷刷朋友圈,一不留神,就忍看朋輩成新鬼了——譬如本來正正經經上著班的女中年,咔嚓一下,突然一天就聲稱自己是六世達賴的前世情人,給自己起了個藏族名字,班也不好好上了,不是在靈修就是在轉山,搭著在朋友圈裡賣賣嘎烏盒;又譬如一向知根知底的尋常男性中年友人,不知道哪一天就突然戰狼附體,朋友圈也變成了CNN的野生姐妹臺——CNM,轉發內容之聳動、點評時事之激昂
  • 中年人啊,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會死在哪一天!
    雖然我和彪哥並不算什麼至交,但是這個溫文儒雅、謙和有禮的彬彬君子,在我們公司一直都是有口皆碑的啊!不要說凌晨四點的成都,從十二點到七八點,他看過任意時間段的成都,別說徹夜趕稿,幾天不眠不休也不是沒試過。正是樣品試製的關鍵時期,彪哥哪兒敢請假去醫院檢查?
  • 2019年平安夜說說發什麼好?適合平安夜發朋友圈的一句話籤名
    2019年平安夜到了,小夥伴們準備今年要送哪些人禮物了沒?平安夜說說發什麼好?平安夜朋友圈發什麼好?適合平安夜聖誕節發的微信朋友圈個性籤名?平安夜說說發什麼好?1.
  • 寧願坐在車裡發呆也不回家,中年人到底在想什麼?
    只要在車裡多呆上一會兒,人們就會發現,自己並不是一個人,幾乎每輛車上都坐著一個不願意上樓回家的人,這種場景就像是離家出走的成年人組成的小型聚會,這個時候要是誰打開車門,率先回家,其他人都會用帶有敬意的眼神目送他離去。中年人在車裡想什麼(上)為什麼中年人下班後總是要在車裡坐一會兒才回家?
  • 茶山遊|中年人的愛情,是那種「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畫面
    五一前幾天,剛好在在住家群裡,看到另一個小妹妹曬出來的家鄉茶山圖:前兩年,我經常出去旅行,今年疫情流年不利,本來都打算龜縮在杭州了,沒想到,就這麼幾張照片,成功勾起了我出門去浪的欲望。反正也沒出省,天台也不遠,3個小時的車程。
  • 抖音文藝復興是什麼梗-抖音文藝復興是什麼意思
    是指過去流行過的 或者被大家喜歡過的東西 再次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 文藝復興的形式 一般有兩種 第一種是直接把原版再次發出來 >第二種則是通過模仿表演的形式重現 如果表演能夠得到精髓 則會被稱讚為「有內味了」 比如2014年就有的「驚雷」文化 如今再次出現在大家面前 以上就是小編為各位帶來的有關抖音文藝復興是什麼梗的全部內容,更多生活資訊,請持續關注18183
  • 茅盾文學獎新作《人生海海》,莫言贊其迷人,中年人看完熱淚盈眶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人生海海》這本書,這是一本有知名「諜戰」小說大神——麥家,也是寫出了《風聲》、《暗算》等著作,獲得過茅盾文學獎的知名作者。小說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它能把不存在的人物寫得仿佛是我們的朋友,麥家的《人生海海》就是這麼迷人。看過的人都說這是一本集結麥家所有智慧的「人生之書」,尤其適合中年人去讀,因為書中說到的故事經歷,只有經歷過一些事的中年人,才更有感觸。
  • 這屆中年人不行,連兒童節都想搶著過
    兒子說:「明明是兒童的節日,可老師布置的那麼多作業,讓我一點都開心不起來。而且,你們大人看起來比小孩開心多了。」這個問題問得好,比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都要好。小小年紀,就能探討如此有深度的問題,領略到如此精華,不得不服!眼見著這位媽被問得啞口無言,掛圈求答,妙啊!
  • 中年後,朋友圈就別亂發了
    你看我們身邊很多中年人,他們好像看淡了一切東西。 他們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會在自己的身邊停留很久,於是他們就不會過分奢求什麼東西,他們反而覺得家庭和諧,父母健康這就是自己最大的財富。 可年輕的時候不一樣,年輕人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期待,因為在他們眼裡,未來是未知的,既然是未知的就是充滿挑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