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國家公布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門塔、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巖寺,均在這片土地上默默佇立千年。濟南,誕生了許多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醫扁鵲、名將秦瓊、名相房玄齡……著名詩人李白、杜甫、黃庭堅,詞人李清照、辛棄疾,著名小說家劉鶚,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濟南生活工作遊歷,故有「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之佳譽。
濟南,不僅人傑輩出,更有天賦地靈,風景秀麗,泉水眾多,城內72名泉爭湧,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久負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柳」之譽。千佛山峰巒秀麗,守護南界;大明湖潤物無聲,滋潤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為濟南的獨特風光。濟南,在4000多年的歷史長河裡,留下諸多古老建築、千年大樹、特色名吃、名家橋段、奇人軼事、雋永典故。
濟南,值得去追本溯源,值得去重走一遍,值得去再書畫卷。即日起,大眾網濟南站推出人文地理類新聞欄目——《城·事》,在現實中勾勒濟南背影,在往事中講述濟南印象,在歷史、現在、未來的穿越交錯之間,記錄濟南,愛上濟南。
仰望華陽宮
泰山行宮的一部分
華陽宮前院
千年古柏
陰暗的地宮入口
地宮內部
大殿內斑駁的古壁畫
朱至靜修煉處:入牝
文/片 大眾網記者 王亞男 張娜
在濟南的東北郊,有一座孤峰聳立的歷史名山——華山,而《左傳》和《水經注》則謂其「華不注」。縱觀古今,無數文人墨客為其傾倒而潑墨豪書,李白《登華不注山》詩云:「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古語常言,名山之中多名觀,在華不註腳下,就有一片古廟宇建築群,它們北依華不注,面朝華山湖,主要建築有華陽宮、泰山行宮、關帝廟等寺觀。因華陽宮規模最大,歷史最久,人們習慣把這片建築群統稱華陽宮。時光易轉,朝代更迭,華陽宮就這樣靜靜地屹立了千年,有多少紅塵紛擾在世間湮滅,就有多少歷史刻痕在觀中留存。
觀景:孤峰映湖芙蓉貌 群殿環抱成巨觀
華山得名大有講究,華通「花」,言此山孤秀。金代以前,華山至鵲山之間一片汪洋,與大明湖相連,而華山獨峙,旁無連附,在水中倒影如芙蓉一般,故而得名。華陽宮位於華山之南,依山就勢,各個宮殿高低錯落,相間有序,是濟南地區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古建築群。華陽宮共有大小17個殿,供著三皇、十殿閻王、馬頭娘娘等諸天神佛,殿宇眾多、神像各異,被古代人成為「濟南巨觀」。
華陽宮原有的蘭橋、一宮門、鐘鼓二樓都已傾圯,穿過層疊的雜草來到宮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莊嚴肅穆的宮門,四值功曹的神像立於宮門兩側,神態各異,活靈活現,華陽宮主殿為四季殿,兩側有忠孝祠堂。而坐落於華陽宮兩側的分別是東方的三皇殿及西側的淨土庵,由淨土庵再往西,是規模較大的泰山行宮,而華陽宮北側,則是玉帝宮。整個建築群裡地勢最高的是三元宮,主殿為供奉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殿。整個建築群落布局有致,古意盎然,於煙霧嫋嫋中靜聽風吟,自是一派超然脫俗的空靈。
看人:古木千年今猶在 不見當時觀中人
由二宮門進得院內,17株參天古柏聳立其間,每棵柏樹上都有一塊寫著樹齡的牌子,斑駁鐵牌上,最老的一棵已經998歲了。需二人合抱的樹幹蒼健筆直,蔥翠的松針頗有遮天蔽日之勢,樹木栽植方位錯落有致,千年樹齡也暗示著華陽宮的悠久歷史。
在華山的悠長生命中,這片土地經歷過春秋時期的齊晉鞌之戰,相傳齊頃公由於輕敵,被晉軍追得「三周華不注」。與齊頃公同乘一車的逢醜父假扮齊公被俘,後齊頃公為救逢醜父,餓著肚子衝進敵營殺了個三進三出。現在的華山周圍一片寧靜廣闊,梟雄爭霸的故事雖在耳邊,卻很難去體會當年的壯闊情懷。
古往今來,名山名觀總是引得文人騷客心嚮往之,工作人員說,大文學家李白、蘇軾都曾來過華陽宮,他們不僅留下詩歌墨寶,更相傳華陽宮便是李白的出家之地。「昔我遊齊都,登華不注峰。」李白的詩句流傳至今,卻不知他是否真的如詩中所說,在這裡攜白鹿青龍隨仙人乘風歸去。
讀史:來濟南到華山 華陽宮裡神仙全
華陽宮古建築群從整體上而言,是以道教為主,佛、儒即時介入,其民俗宗教文化具有非常濃厚的內涵,而殿內所奉祀的神像,都與百姓正常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在這裡,無論心理的需求是什麼偶像,在華陽宮建築群內都能找到。求雨者、賜福者、赦罪者、消災者、發財者、送子者、祈豐者……應有盡有,因此也有「來濟南到華山,華陽宮裡神仙全「的說法。
濟南著名民俗學者李濤介紹,華陽宮建築群內的棉花殿、三皇殿,在全國都很少有,其中棉花殿內的棉花神,為古代人民祈求作物豐收的蠶神,至今已鮮為人知。更有十王殿、地藏殿等稀有神殿,具有極高的遊覽觀賞和歷史參考價值。
最為珍貴的是,華陽宮建築群內的各殿,繪有550多平方米的精美古代壁畫,雖鬥轉星移,褪色的畫面卻依然斑駁而凝重的存在於牆壁之上。工作人員說,殿內彩繪多用民間民俗手法和圖案,在依稀能辨出的青龍丹鳳中,感受到的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行至三教堂,儒釋道三教首端坐檯上,再觀其壁畫,古樸依然卻略顯怪異。只見被白牆粉圖抹的凌亂牆上,壁畫古韻依然卻更清晰,原來,該處壁畫曾在文革時期被塗抹,後經專家修復才得以重見天日。另外華陽宮內還遺存許多碑刻,上至元初、下到民國,歷史跨度很長,但多為捐建修葺之事的簡單記述,鮮見廟觀規制和宗教發展的記載。
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自然風光賦予它獨特的魅力,歷史積澱給予它不朽的傳奇,當它們的身姿漸漸消失在視線之中,你放佛還能聽到一座千年古觀的喟嘆,它們從歷史蒼茫中緩緩走來,終將繼續在時光長河中齟齬前行。
延伸報導
揭秘:華陽宮裡那些「最後的人」
最後一個道士:朱至靜
華陽宮地勢最高的三元宮內,修有一座地宮,沿石階兩轉90度即可進入。宮觀中的地宮,多為道士和尚修道閉關場所,曾有最長者三年於其間不梳洗、不易裝剪髮,直至羽化登仙或就此圓寂。進入地宮,其頂部為磚石砌拱券式,空間廣大,內有小窗和氣眼。北側有兩個門洞,上書分別為「入牝」、「出玄」,是為道家修煉程度之語。南端西側又闢門,上有石匾曰「會仙洞」,為民國三十一年所鑲嵌。而這三個字,就是華陽宮最後一位道士——朱至靜所題。
據傳,朱至靜後期就來到這所地宮修煉,進入地宮便打坐悟道,不進飲食,他的徒弟從一開始進來送些飲用水,到後來也不被允許進入。最後,朱至靜被發現已在地宮中離世,其肉體宛如泥胎一般倚坐於牆,並沒有實現他所希望的羽化登仙,後徒弟將其葬於華山腳下。
及至後期,當地一個農夫被分到了葬有朱至靜的這片土地,覬覦陪葬品的農夫隨後挖開墳墓,卻不見普通棺木而是一座缸棺。打開缸口,只見朱至靜屍身不腐,坐於缸中,而缸內除卻屍體並無陪葬,農夫一怒之下以鉤鏟將其屍體勾出,扔入華陽宮前的一片沼澤,可嘆這最後一位道士,就這樣消失在茫茫沼澤之中了。
最後一個和尚:壽亭
據史料記載,華陽宮最後一個和尚法號壽亭,因華陽宮香火鼎盛而信徒眾多。而壽亭和尚本身品行不端,並非真正慈悲為懷的出家之人。據傳,有一河北來的女信徒特來華陽宮燒香,不想卻被壽亭和尚騙至地宮,困於地下不得而出。
大眾網記者特地來到故事中的地宮,與三元宮地宮不同,該地宮更加幽深隱蔽,陡峭難行,整個臺階幾乎呈90度,下的地宮,暗無天日,用探照燈能依稀看到正對樓梯的是一張石床,西側還有兩個拱門,拱門下還有臺階通往更深的地下。其間沒有窗戶和通風氣眼,因年久而遍布蛛網和塵土,其狀陰森可怖,更因身處地下而溫度極低。
故事的最後,因著這名女信徒的小叔子是當時一名民間隊伍首領,在遍尋不見後,華山附近的眼線報來,說是在華陽宮燒完香不見了。再加上附近皆知壽亭和尚惡行,女子的小叔子遂來救出女子,並將壽亭和尚推至宮門外,點了天燈解恨。
最後一個尼姑:貞秀
華陽宮建築群中的淨土庵,由門樓、東西廂房和正殿組成,正殿內原塑像為「西方三聖」。相傳,該組建築為民國時期濟南一位銀行行長的姨太太貞秀的居住修行之地。貞秀十分受這位行長的喜愛,但在內宅之中疲於爭鬥,她便不時前來華陽宮,甚至小住一晚。銀行行長憐其路途辛勞,於是特意修了這座淨土庵,並配有廂房供其前來燒香。誰知因著居住適宜,這位姨太竟是不願再回去,從此就在這裡常住不走,帶髮修行了。這也是華陽宮最後的一位尼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