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者,所謂智國睿民、滋蘭樹蕙、傳道解惑也。夫大河之南者,蒼茫茫天下之中也;吾河南大學者,譁啦啦杏壇之旌也。奠基在河南貢院舊址,終結乎千年科舉舊制,開創出中華教育之新學新風也。留學歐美預校,少年歲月之乳名也。中州大學、中山大學、國立河南大學、開封師範學院、河南師範大學等,九曲航途之塔燈也。譽滿中原,鐵塔巍巍,已見證八朝古都之物華天寶;名揚天下,雄風浩浩,更滋養菊香詞韻之人傑地靈。
彼懷瑾握瑜兮,迓張張笑臉乎東西南北;其燃燭吐絲兮,授代代學子於春夏秋冬。林伯襄早已經化身校園風景;李大釗尚在博文樓播灑光明。文史哲江寬海闊、雲濤澎湃,推波助瀾之馮友蘭、范文瀾、嵇文甫;甲骨學山高嶽壯、風光無限,濃墨重彩於傅斯年、董作賓、張邃青。飲水思源,知多少著名學者甘為人梯、鏤金琢玉、德藝雙馨。灼桃李之華,河南教育英華秀實展長卷;乘舟楫之浪,中州文壇後浪前濤弄潮行。十年樹木兮,木高千尺當為棟梁材;百年樹人兮,人行萬裡難忘母校情。遙想之寶島木葉乎,曾經過滄桑兼風雨,尤期盼兩岸起彩虹。
穆穆學府,八年抗戰,路曼曼吾將上下而求索;莘莘學子,流亡辦學,雲渺渺長憶往來而飄蓬。從省立到國立,校歌嘹亮,危難之中塑造母校至尊名望;從國內到國際,絳帳高懸,學術為橋世界科技由此貫通。夫鄧公、陳毅創辦中原大學,數百師生硝煙裡走向黎明。抗美援朝兮,兩赴前線;戰地救護兮,不避犧牲。噫籲嚱,家與國之相連矣,一次次以國為家;血與火之洗禮也,幾回回涅槃重生。
其綠葉之成蔭兮,大樹參天幾曾花繁葉茂;逢院系之調整兮,折枝成林畢竟同根並生。河南大學,風雨如磐,更紮根文化古城。紀元布新推窗邀月,高層次人才如雲而至;開疆拓土綜合辦學,多校區發展齊頭並行。猗歟母校,金明校區已描繪錦繡畫卷;壯哉河大,鄭州校區再圖之大道新程。將專業之設置兮,承先啟後,諸學科已達十餘門類;更省部之共建兮,層樓再上,喜繁花盛開燦若群英。君不見,央視在內地遴選之高校,河大已躋身世界著名。君不見,教育部確定雙一流學科,生物學學科榜上有名。知河大校園之文化兮,綿延各呈精彩;看羽帆詩歌之旗幟兮,青春飄揚不停。
明德新民止於至善,諄諄其校訓也;民主是式科學允張,翩翩其靈魂也;團結勤奮嚴謹樸實,昭昭其校風也;前瞻開放兼容並包,耿耿其精神也。得惠風之和暢兮,築巢引鳳在學域蔗境;悅琳琅之滿目兮,碩果盈林於息壤躬耕。夫河南大學者,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從心而起;夫鐵塔牌校友,厚積薄發,登高而招,揚帆遠徵。已得之地勢坤兮,青出於藍,劈波斬浪,師生當厚德載物;瞻神州天行健兮,薪火相傳,敢為人先,看吾輩自強而行!
壬辰年丙午月甲子日初稿 於中州知時齋
壬辰年戊申月辛丑日十六稿 於中州知時齋
戊戌年辛酉月丙申日修訂稿 於中州知時齋
注釋:
(1)滋蘭樹蕙:多用來形容學校或老師育人的高尚行為。滋,栽種;樹,培養。蘭、蕙,均指香草。語出《離騷》:「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2)傳道解惑:語出韓語《師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3)杏壇:見《莊子•漁父》篇:「孔子遊乎緇幃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後多指教書授學處。
(4)河南貢院:位於開封,1842年由清政府重建。貢院北鄰宋代鐵塔,東依明代城牆,西傍惠濟河,南至明倫街,佔地560畝。貢院原有一萬多間房屋,與北京順天貢院、南京江南貢院、廣州兩廣貢院一道並稱全國四大貢院,是河南作為科舉、鄉試的考場。因北京順天貢院在1900年被八國聯軍焚毀,故1903、1904兩年的全國會試改在開封河南貢院舉行。1905年,袁世凱等人聯合奏請清政府取消科舉獲準,所以在河南貢院舉行的這兩次考試,便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後的兩次科舉考試。在河大明倫校區外語學院北側兩個四角碑亭裡,至今分別保存一通清代河南貢院碑。其一為《改建河南貢院碑記》,立於雍正十年(1732年);另一通是《重修河南貢院碑記》,立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碑文詳細記載了河南貢院遷移和興建的具體情況。
(5)科舉舊制:科舉是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為選拔人才而設置的一種官吏考試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稱為科舉。光緒二十九年(1903)初,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會同直隸總督袁世凱,奏請變通科舉,謂科舉阻礙新式學堂的興建,請按年遞減中額,在數年之後徹底停止科舉,重申「遞減科舉,注重學堂」。清政府允其所請,宣布遞減科舉中額。至光緒三十年(1905),列強侵凌日重,國內危機四伏,袁世凱會同趙爾巽、張之洞、周馥、岑春煊、端方等人,於八月初四日聯銜奏請立即停止科舉。清政府接受呈請,於當日諭告全國:「著即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整整延續了一千三百年的封建科舉制度,至此壽終正寢。
(6)留學歐美預校:即河南大學前身——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1910年代之初,正處於辛亥革命前夕的河南教育界,諸多有識之士極力呼籲創辦大學,以改變河南的落後狀況。當時的河南督軍馮玉祥順應時代要求,在從軍閥趙倜家查抄的財產中撥出專款作為大學的籌備基金。1912年9月25日,學校在河南貢院的舊址上正式誕生。從1912年到1923年,留學歐美預校存在了11年,先後畢業286名學生,其中考取美、德、法、比、日、蘇等國留學生91人,在國內大學就讀者143人。如中國衛星之父趙九章、建築大師楊廷寶、水利泰鬥閻振興、地學巨子張伯聲等,均畢業於預校。該預校與北京的清華大學堂、上海的南洋公學,時稱為中國三大留美預備學校。
(7)中州大學:在預校基礎上建立,馮友蘭為文科主任,曹理卿為理科主任。1923年3月3日舉行開學典禮。
(8)中山大學:1927年6月,中州大學在將河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河南省立農業專門學校併入之後,組建成國立開封中山大學(國立第五中山大學),同時增加了農科和法科,1928 年9月又增設醫科。
(9)國立河南大學:1930年8月,學校更名為省立河南大學。在此後的抗戰八年期間,學校先後輾轉於河南信陽、南陽、洛陽及陝西西安、寶雞等地,堅持流亡辦學不輟。1942年,河南大學由省立改為國立,使辦學經費有了保障。1946年設立工學院,其後又將黃河水利工程專科學校併入。1949年,原河南省人民政府以中原大學醫學院、教育系師訓班500餘人和河南行政學院400多人為基礎,加之遷徙到蘇州的1200餘名河大師生,重新組建河南大學,由省政府主席吳芝圃任校長,下設文教、農、醫、行政4個學院。
(10)開封師範學院:1952年全國大學院系調整時,河大農學院獨立為河南農業大學;河大醫學院獨立為河南醫科大學;河大行政學院獨立為河南政法幹部管理學院;河大水利系併入武漢大學;財經系併入中南財經學院;植物病蟲害系併入華中農學院,其餘的院級建制均改為系級建制。1953年8月6日,國家教育部和政務院文教委員會決定:河南大學與平原師範學院合併,統稱為河南師範學院,在開封、新鄉兩地辦學,分稱一院、二院。1955年8月16日,中共河南省委對河南師範學院進行調整,決定將文科集中在開封辦學,理科集中在新鄉辦學;1956年11月,一院、二院分別獨立為開封師範學院和新鄉師範學院。開封師範學院設中文、歷史、地理、外語4系。1959年,開封師範專科學校併入學院,新增物理、化學、數學、生物4系,後又增設政教系和體育系。1962年7月,河南藝術學院併入學院,建立藝術系;河南體育學院併入體育系;鄭州大學地理系併入地理系。至此,學院有中文、歷史、政教、地理、外語、數學、物理、化學、體育、藝術等10個系。
(11)河南師範大學:1979年,開封師範學院增設教育系並更名為河南師範大學。1984年5月,河南師範大學恢復原校名河南大學。此後,學校逐漸由師範院校發展成為河南省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
(12)鐵塔:即「開寶寺塔」,位居河大校園北側。建於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1961年被國務院宣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塔共13層,高55.88米,為等邊八角形,雖經1000餘年地震、河患、狂風暴雨與戰火破壞,但至今仍巍然屹立。
(13)八朝古都:即今日河南開封市。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後有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大齊和金定都於此,所以開封素有「八朝古都」之稱。
(14)物華天寶: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云:「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15)菊香詞韻:菊花為開封市花,至今已連續30多年舉辦全國菊花花會;北宋曾有許多的詩人詞家生活在首都開封,史稱詞都。
(16) 懷瑾握瑜:瑾、瑜,均為美玉,這裡喻指老師之美德。
(17) 燃燭吐絲:燭為蠟燭,絲為蠶絲,這裡喻指老師之奉獻。
(18)林伯襄(1878—1954):河南商城人,著名教育家。1912年至1916年任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首任校長。
(19)李大釗(1889—1927):河北樂亭人,中國共產主義先驅,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最早傳播者。1925年7月,李大釗受黨的開封地下工作者和國民二軍共產國際代表之邀請,以中共北方區委總負責人身份,在河南大學六號樓進行《大英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演講,揭開了河大革命運動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
(20)馮友蘭(1895—1990):河南唐河人,我國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門(系)。1919年赴美留學,1923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23年回國,任中州大學第一任文科主任(即文學院長)兼哲學系主任、教授至1925年。
(21)范文瀾(1893—1969):浙江紹興人,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教授,是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開拓者之一。191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赴日留學,1936年至1938年在河南大學文學院任教,1948年8月任中原大學校長。
(22)嵇文甫(1895—1963):河南汲縣(今衛輝市)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當代著名教育家、史學家、哲學家。1915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在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兼課。1933年至1956年先後任文史系教授、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河南大學校長。後擔任籌建中的鄭州大學校長。
(23)傅斯年(1896—1950):山東聊城人,著名歷史學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創辦者。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底赴歐洲留學,先後入英國愛丁堡大學、倫敦大學、柏林大學學習。1929年秋,為協調中央研究院與河南省在殷墟發掘問題上的爭議與糾紛,在河大6號樓做系列學術演講,與董作賓一道促成河大師生參加殷墟發掘。
(24)董作賓(1895—1963):河南南陽人,我國現代甲骨學與考古學奠基人之一。192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系),1926年任教於河南中州大學文學院。主持了安陽殷墟的首次發掘工作,1928年12月在學校作專題報告,介紹殷墟甲骨文發掘的重要成就。1929年秋,與傅斯年一起協調中央研究院與河南省在殷墟發掘問題上爭議與糾紛,促成河大師生參加殷墟發掘,對河南大學考古學和歷史學專業的發展均產生了深遠影響。
(25)張邃青(1893—1976):河南太康人,著名歷史學家。1919年畢業於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北京師範大學),自1927年受聘於國立第五中山大學(河南大學前身)之後,終其一生任教於此,先後擔任文史系主任、文學院院長、圖書館館長等職。奠基了學校考古系,開創了「中州文化史」課程,長期關注和保護了學校的兩通清代貢院碑。
(26)灼桃李之華:語出《國風•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灼(zhuó):形容花朵美麗而繁華。
(27) 河南教育:在河南教育界,優秀教師多畢業於河南大學。
(28)中州文壇:在中州文壇,作家詩人畢業於河南大學者多不可數。
(29)寶島木葉:抗戰勝利之後,河大有一批畢業生在當時政府的號召之下,前往剛剛回到祖國懷抱的寶島臺灣參加戰後重建工作;國民黨撤離大陸時,河大的部分師生因各種情況也來到臺灣從事各種文化教育工作。前後兩批師生共有326位。
(30)穆穆(mù)學府:端莊恭敬的學府。
(31)上下求索:語出屈原《離騷》:「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32)莘莘(shēn)學子:眾多的學子。
(33)飄蓬:飄飛的蓬草,多用以比喻飄泊無定。
(34)從省立到國立:河大1937年撤出開封流亡辦學時,為省立河南大學。當1945年12月遷回開封時,學生人數已從離開時的1000多名翻倍到2000多名,並且從省立河南大學升格為國立河南大學。
(35)校歌:《河南大學校歌》誕生於1940年。在抗戰最艱苦的時刻,河南大學用高唱校歌方形式,在陰霾的天空和血腥的環境中樹起河南大學的獵獵校旗。嵇文甫、陳梓北受領重任,一人作詞一人譜曲,讓《河南大學校歌》響徹在伏牛山麓、伊水河畔。
(36)絳帳:喻指授業師長或授課處所。
(37)科學貫通:受英國皇家學會之命,英國著名生物化學專家、漢學家李約瑟(1900—1995)為援助戰時的科學與教育機構,於1942年秋到中國進行實地考察。1945年在寶雞訪問河南大學時,曾與李俊甫、李丙寅、曹天欽等教授進行深入交談,並為全校師生作了題為《科學與民主》的演講。他於1954年出版的系列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以浩瀚的史料、確鑿的證據向世界表明:「現代科學技術登場前十多個世紀,中國在科技和知識方面的積累遠勝於西方。」在這部巨著的前言中,還特別向中國科學家、河南大學李俊甫教授致敬並進行了較長篇幅的追述。
(38)鄧公:即鄧小平。1948年國民黨撤離大陸前夕,國立河南大學左右翼分裂,左派師生287人在嵇文甫、王毅齋、李俊甫、蘇金傘等教師的率領下,從開封前往中共中央中原局駐地河南省寶豐縣。在鄧小平的主持下,以河南大學這批進步師生為基礎,就地創辦一所革命大學,由范文瀾出任校長。為與原在開封河南大學區分,學校籌委會主任陳毅將其命名為中原大學。1949年,中原大學遷往武漢辦學,主要系科成為今天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前身和華中師範大學的主要基礎。
(39)祖國黎明:1948年從開封遷往蘇州的師生,在蘇州掀起了參軍參乾熱潮,先後有500多名河大師生從這裡走上革命道路,迎接了全國解放的到來。
(40)抗美援朝:在這場新中國的援朝之戰中,河南大學師生除了捐款捐物、報名參軍之外,先後兩次組織醫護人員參加河南省抗美援朝醫療隊,直接奔赴朝鮮前線開展救護工作,譜寫了一曲愛國愛校的新篇章。
(41)噫籲嚱(yī yù xì):嘆詞,表示驚異或慨嘆。
(42)涅槃(niè pán):即鳳凰涅槃。傳說鳳凰在經歷烈火焚燒和痛苦考驗之後獲得重生,並將在重生中達到升華。寓意著鳳凰義無反顧、不斷追求、自我提升的執著精神。
(43)綠葉成蔭:大樹綠葉繁茂覆蓋成蔭。這裡喻指河南大學當時已成中原地區規模及影響最大的綜合性大學。
(44)院系調整:見注釋(10)。
(45)折枝成林:「折枝」乃中國花鳥畫的表現技法之一,因為畫花卉不寫全株,只選擇其中一枝或若干小枝入畫,故名。在這裡是指河南大學被多次分解到多省市高校,使得從母校獨立出來的學校及院系叢生如林。
(46)風雨如磐:形容風雨極大,形勢嚴峻。磐,大石頭。
(47)多校區:指開封明倫校區、開封金明校區、鄭州龍子湖校區等。
(48)猗歟:嘆詞,表示讚美。《河南大學校歌》:「欹歟吾校永無疆!」
(49)金明校區:即位於開封西區的河大新校區,奠基於2001年10月15日。
(50)鄭州校區:即位於鄭州龍子湖畔的河大國際學院校區,奠基於2012年6月17日。
(51)省部共建:2008年10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在河南人民會堂籤訂省部共建協議,河南大學正式進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
(52)2007年由中央電視臺和國家教育部聯合製作的百集電視專題片《世界著名大學》系列片,挑選並介紹了國內外一百所世界著名大學,國外90所。國內的10所著名大學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廈門大學,同濟大學,河南大學。
(53)2017年9月20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印發了《關於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雙一流大學名單最終確定。河南大學生物學學科,進入一流學科建設序列。
(54)羽帆旗幟:1983年3月10日,以當時中文系學生王國欽為主的五位學生,組織創辦了以詩歌創作為主的學生社團——羽帆詩社。至今,詩社仍在由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傳承和堅守著,堪稱為河大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學生社團。該詩社先後出版過《羽帆詩刊》《黃河風詩刊》等刊物,獲得過全國十大優秀社團等榮譽。2012年,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由李偉昉、王國欽主編的《羽帆詩選》十卷,以紀念河南大學100周年華誕。
(55)明德新民止於至善:語出《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56)民主是式科學允張:語出《河南大學校歌》。
(57)蔗境:語出《晉書•文苑傳•顧愷之》:「愷之每食甘蔗,恆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漸入佳境。」後多因以「蔗境」比喻先苦後樂,情況逐漸轉好。
(58)琳琅滿目:形容滿眼都是珍貴的、美好的事物。琳琅指精美的玉石。
(59)息壤:一種傳說中可以自動生長的土壤,見西漢•劉安《淮南子•地形訓》。
(60)躬耕:原意為古代帝王親自率領大臣舉行耕種儀式以勸農,後來泛指對事情的親歷親為。
(61)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語出《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62)鐵塔牌:多年以來社會各界對河南大學畢業生的暱稱。
(63)厚積薄發:語出蘇軾《雜說送張琥》:「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吾告子止於此矣。」厚積:指充分地積蓄;薄發:指少量地放出。意思是經過長時間有準備的積累,最終才能夠大有可為。
(64)登高而招:語出《荀子•勸學》:「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65)地勢坤:語出《周易•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66)青出於藍:語出《荀子•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67)厚德載物:語出《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指看重品德修養,才能像大地一樣容納承戴萬物。
(68)天行健:語出《周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69)薪火相傳:語出《莊子•養生主》:「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後人多用來比喻學問和技藝的代代相傳。
作者簡介:王國欽 1979年至1983年求學於河南大學中文系。中華詩詞學會、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河南詩詞學會副會長,嵩嶽詩社社長。現以編審、副總編輯供職於河南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