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訓 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河南大學校訓
河南大學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八朝古都開封。這裡曾是河南貢院的所在地,1903、1904年最後兩場全國會試在這裡舉行,上千年的科舉制度在這裡劃上句號。1912年,以林伯襄為代表的一批河南仁人先賢,在歐風美雨和辛亥革命勝利的曙光中創辦了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成為當時中國的三大留學培訓基地之一。後歷經中州大學、國立第五中山大學、省立河南大學等階段,1942年改為國立河南大學,成為擁有文、理、工、農、醫、法等6大學院的綜合性大學,是當時學術實力雄厚、享譽國內外的國立大學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經院系調整,河南大學農學院、醫學院、行政學院分別獨立設置為河南農學院、河南醫學院、河南行政學院,水利、財經等院系也先後調入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校本部更名為河南師範學院。後又經開封師範學院、河南師範大學等階段,1984年恢復河南大學校名。2008年10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籤訂共建協議,河南大學正式進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6年9月,學校入選國家「111計劃」。2017年9月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
建校百餘年來,河南大學嚴守「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的校訓,在一代代學人的精心鑄造下,逐漸形成了「團結、勤奮、嚴謹、樸實」的優良校風和前瞻開放、面向世界,堅持真理、追求進步,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兼容並包、海納百川,不事浮華、嚴謹樸實的河大精神,在推動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經濟建設和教育振興的過程中實現著自身的價值。在以范文瀾、馮友蘭、董作賓、馮景蘭、羅章龍、郭紹虞、羅廷光、蕭一山、樊映川、毛禮銳、姜亮夫、嵇文甫、任訪秋、黨鴻辛等一大批專家學者、院士為代表的名師執教下,河南大學已培養了近60萬名各類人才。在河大校友中,有院士、學部委員57人,省部級以上領導幹部近150人。不少校友如侯鏡如、袁寶華、王國權、趙毅敏、尹達、鄧拓、白壽彝、楊廷寶、高濟宇、姚雪垠、周而復、吳強、馬可、趙九章、梁光烈等都成為蜚聲中外的社會名家。
改革開放以來,河南大學的建設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通過加強學科建設、培養與引進高層次人才和擴大招生、新校區建設等,在提高辦學層次、教育質量、學術水平和擴大發展規模、辦學空間、對外開放等方面都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已經成為一所擁有文、史、哲、經、管、法、理、工、醫、農、教育、藝術等12個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先後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20餘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是世界大學聯合會和亞太大學聯合會成員。河南大學現設有文學院、歷史文化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法學院、經濟學院、商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文化產業與旅遊管理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物理與電子學院、化學化工學院、材料學院、 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軟體學院、環境與規劃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土木建築學院、外語學院、體育學院(體委辦公室)、音樂學院、美術學院、公共藝術教研部、醫學院、基礎醫學院、臨床醫學院(河南省人民醫院、淮河醫院、第一附屬醫院)、藥學院、護理與健康學院、口腔醫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歐亞國際學院、邁阿密學院、國際漢學院、大學外語教研部、民生學院、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97個本科專業,43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4種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0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現有教職工4300多人,其中專兼職院士14人,正副高級職稱1700人。全日制在校生5萬人,其中研究生近1萬人,留學生500人。學校擁有棉花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納米雜化材料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高效顯示與照明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和抗體藥物開發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特種功能材料、植物逆境生物學、黃河中下遊數字地理技術實驗室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黃河文明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1個,教育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級協同創新中心4個。建有國家教育部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國家教育部體育藝術師資培訓培養基地、國家體育總局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基地等5個國家級教育、科研基地。辦有出版社和多種學術刊物,圖書館有紙質圖書520萬冊、電子圖書700多萬件。校區總面積22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47萬平方米。其中明倫校區近代建築群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作為一所具有厚重歷史的高校,河南大學的建設一直受到各級政府和領導的重視。河南省委、省政府歷來也十分重視河南大學的建設,一直把河南大學作為河南省重點建設高校給予重點扶持。2011年,國務院《關於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支持河南大學創建國內一流大學」,河南省人民政府也專門頒布了《百年名校河南大學振興計劃(2011—2020年)》,進一步確立河南大學重點建設、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河南大學的發展正面臨著重大的機遇。進入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行列以來,學校確定了今後一個時期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建立完善適應於一流大學發展的大學治理體系,學校綜合實力大幅度提高,在全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地位進一步攀升。到2035年,以文、理、醫、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一流學科體系更加完善,若干重要學科躋身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學校綜合實力明顯提升,初步形成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科基礎。到本世紀中葉,躋身綜合性、研究型、有較大國際影響的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百年的風雨和磨礪,百年的奮鬥與輝煌,河南大學正乘風揚帆,充滿信心,朝著建設高水平大學的方向邁進。
河南大學創建於1912年,始稱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坐落於開封市。後經中州大學、河南中山大學、省立河南大學、國立河南大學、河南師範學院、開封師範學院、河南師範大學等階段,1984年恢復河南大學校名。2008年10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籤署共建協議,河南大學進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河南大學是擁有文、史、哲、經、管、法、理、工、醫、農、教育等11個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共76個本科專業,34個學院(部)。擁有1個一級博士授權學科、18個博士學位授予點,1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4個一級碩士授權學科、179個碩士學位授予點。
河南大學南大門(正門)
首任校長林伯襄先生像
河南大學校園風光
河南大學小洋樓
河南大學校園綠化
河南大學校歌石
建校97年來,河南大學嚴守「明德、新民、止於至善」的校訓,在一代代學人的精心鑄造下,逐漸形成了「團結、勤奮、嚴謹、樸實」的優良校風和前瞻開放、面向世界,堅持真理、追求進步,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兼容並包、海納百川,不事浮華、嚴謹樸實的河大精神,在推動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經濟建設和教育振興的過程中實現著自身的價值。在以范文瀾、馮友蘭、馮景蘭、羅章龍、郭紹虞、羅廷光、蕭一山、樊映川、毛禮銳、姜亮夫、嵇文甫、任訪秋、黨鴻辛等一大批專家學者、院士為代表的名師執教下,河南大學已培養了40餘萬名各類專門人才。在河大校友中,有34位成為院士,上百人擔任或曾經擔任過副部級以上的領導職務,不少校友如侯鏡如、袁寶華、王國權、趙毅敏、尹達、鄧拓、白壽彝、楊廷寶、高濟宇、姚雪垠、周而復、吳強、馬可、趙九章、梁光烈等都成為蜚聲中外的社會名家。
來源 中國高校之窗、高考網
1.愛河南老家,看「老家河南,大美中國」。
2.嵩山、堯山、誠信、開放、包容、創新!
3.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河南」今日頭條號立場。
4.文中圖片由「老家河南」」提供,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5.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河南」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6.歡迎廣大人士,積極參與到老家河南的發展進步中,投稿或轉載請發郵件至3464372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