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松德贊「文殊菩薩」

2021-01-21 八月未央汽車說

赤松德贊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赤松德贊(742—797),又名乞嘌雙提贊,也作乞黎蘇籠臘贊,《新唐書》作挲悉籠臘藏。按藏族的傳統說法,他是吐蕃王朝的第37任贊普,公元755年—799年在位,約當於唐肅宗、代宗和德宗時期,是悉補野世系中政教事業功績突出,為吐蕃的繁榮富強做出巨大貢獻的一位贊普。因此,之後的吐蕃人就把松贊幹布、赤松德贊和赤祖德贊等祖孫三人譽為「祖孫三法王」,也有的稱作「吐蕃三法王」。

  拓展疆土 發展經濟

  公元742年,藏王赤德朱敦和配妃金城公主於紅巖宮中生下了赤松德贊。公元754年,大臣郎·梅色和巴·桑吉東贊暗殺了藏王赤德朱敦,且準備叛亂,但被吐蕃將軍恩蘭·達扎路恭及時發現了這一陰謀,並稟告了赤松德贊。公元755年,13歲的赤松德贊臨危即位,迅速調兵遣將,粉碎了殺害藏王的劊子手,驅逐了郎、巴二氏的幫兇奴僕,沒收了郎、巴二氏的財產,重新任命了郎、巴二人所管轄的千戶長。公元756年,臣民們為贊普上尊號「赤松德贊」。並詔喻四方臣民,贊普正式開始施政。

  赤松德贊執政之初,在大倫囊協達贊、尚琛氏·嘉素謝塘、吉桑嘉貢、尚·東贊、章·嘉扎勒素、韋·贊協多倫、倫赤扎達察、達扎祿恭等賢明勇敢的尚倫輔佐下,國政日益昌盛,唐蕃關係不斷加深,經常互派使者上書送禮。雖然,偶然也有幾次戰爭,但都協調和好。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吐蕃遣使向唐朝報喪。當得知唐朝發生安史之亂時,使者提出回國奏請國王發兵支援唐朝。但玄宗心中戒備,婉言謝絕了使者請求,並禮送使者出境。吐蕃看見唐朝虛弱、西境空虛,遂發兵隴右所轄的威戎、神威、定戎、宣威、制勝、金天、天成等六軍及石堡、百穀、雕窠三城,同時又陷鄯、武、疊、宕四州。之後,吐蕃又派遣倫綺力卜藏、尚·東贊、尚·贊哇奪取廓、霸、岷等州以及河源、莫門軍。吐蕃一面入侵唐朝,一面遣使請求與唐會盟,以麻痺唐朝。大將郭子儀認為其中有詐,唐肅宗接受了郭子儀的建議,一面派郭子儀、蕭華、裴遵慶與吐蕃會盟,一面整軍防備。

  唐代宗寶應二年(763),吐蕃扣留了唐朝使者,派遣恩蘭·達扎路恭、尚·傑斯秀亭發兵20萬,奪取隴右地區。隨後攻破大振關(今陝西隴縣西),又以唐朝徑州刺史高暉為嚮導,聯合吐谷渾和党項,攻破唐朝都城長安。唐代宗逃往陝州避難。吐蕃擁立金城公主的侄兒廣武王李承宏為唐朝皇帝,於可封為宰相,改元大龍。但由於吐蕃軍不適應長安的炎熱酷暑,且郭子儀等唐朝的勤王軍已迫近長安,故在其滯留半月時,達扎路恭率吐蕃軍不得不撤離長安,將長安洗劫一空並勒石記功而還。沿途又襲擊了鳳翔軍,蠶食了唐朝的河西地區,切斷了唐朝和西域之間的聯繫。

  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吐蕃又聯合唐朝叛將僕固懷恩以及回紇、吐谷渾、党項、奴剌等國入侵唐朝,包抄長安。但因僕固懷恩的突然病故,回紇又倒戈攻打吐蕃,聯軍遂為唐朝所敗。此後,唐蕃之間,或是交戰,或是會盟。

  公元779年,桑耶寺白塔建成之後,赤松德贊聽蓮花生大師說,摩揭陀國有如來佛的真身舍利,遂派大軍遠徵天竺,欲奉舍利回吐蕃供養。恆河北岸的小國得知吐蕃軍強盛,不可抵抗,遂紛紛投降,成為屬國。吐蕃軍兵不加刃便佔領了恆河北岸地區,隨後渡河攻入中天竺的摩揭陀國。摩揭陀人紛紛逃竄,吐蕃軍從佛塔中取出舍利,送回吐蕃供養;同時也掠奪了大量佛像、佛經,擄回了不少高僧。在凱旋迴朝前還在恆河邊豎立了大鐵柱以標明地界,並遣兵看守。

  在吐蕃奪取隴右和河西一帶後,唐朝與西域的聯繫一度中斷。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吐蕃又乘機進攻唐朝轄下的西域。唐朝為了牽制吐蕃,用離間計策反吐蕃屬國南詔,久懷不滿的南詔王異牟尋趁機投靠唐朝,攻打吐蕃。同時又用和親政策拉攏回鶻,並通好大食,形成了對吐蕃的包圍。但吐蕃利用自己在西域的各個屬國,抗擊大食,並於790年策反回鶻屬下的葛邏祿各部,又派遣恩蘭·達扎路恭大破支援西域唐軍的回鶻主力,回鶻走向衰落。公元792年,吐蕃完全佔領了西域地區。總之,經過三四十年的東打西殺、南徵北戰,吐蕃的疆土拓展成了「東抵昂宿星升起之有萬座門的京師城,南接軫宿升起之地,立碑於恆河之濱,控制世界三分之二地方」,即東至現在的陝甘交界處和大渡河流域,南至印度中部的恆河流域,西至帕米爾高原,北至天山一帶,成了橫垮中亞、南亞的大帝國,把吐蕃推到鼎盛時期。

  赤松德贊在拓展疆土的過程中,也貫徹執行了松贊幹布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規,並開通了多條貿易商道,以自己的特產茶葉、碗和各種法器與各國進行商品交換,增加經濟收入,推動農牧業生產。據《賢者喜宴》記載,赤松德贊的大臣聶·達贊頓素首先規定:每一民戶要養一匹馬、一頭犏牛、一頭乳牛、一頭黃牛,創夏季割青草、曬乾備冬之先例,故被稱為吐蕃七良臣之一。可見,聶·達贊頓素在發展農牧業方面成績顯著。同時也表明當時吐蕃法律趨於詳細,生產得到重視發展,社會臻於穩定繁榮,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經濟社會有所發展。

  信奉佛教 請師建寺

  前面說過赤松德贊衝齡繼位,政權悉歸大臣瑪香·仲巴達和恩蘭·達扎路恭代理。大倫瑪香等認為「藏王(赤德朱敦)短壽和不祥之事,都是信奉佛法所遭的惡報」。[1]因此,以瑪香為首的反佛派就「下令廢除佛法」。他們把文成公主從中原帶去的釋迦牟尼的化身像埋在地下,把拉薩神變寺改作屠宰場,把紅巖正讓寺搗毀,把所有住在小昭寺的漢地和尚一律驅逐出境,就連藏王赤松德贊的使臣尚喜剛從漢地請去的僧人也得即刻返回,尚喜從漢地請去的《十善法經》、《金剛經》、《稻杆經》等三部佛典也只好秘密地埋在青樸的陶土中,一時掀起了滅佛運動。隨著赤松德贊的年長成人,當他仔細地閱讀了祖先留下的所有文書記錄後,便產生了對佛教的好感,於是崇佛派尚喜便把上述埋在陶土中的三部佛典獻給藏王。藏王閱後,覺得經中的見行都是正淨的,對他的統治也是有益的,遂產生了對佛教的信仰,即命嘉·梅廓和阿難陀翻譯經卷,色朗去印度迎請堪布寂護到西藏芒裕傳法。時,藏王赤松德贊和廓根等信奉佛教的大臣巧施妙計除去了瑪香等反佛勢力,開始復興佛法。

  接著,藏王赤松德贊派色朗從薩霍爾王族中請來堪布寂護,在檉枊苑中與藏王相見。寂護向藏王講解了十善法、十八界等法要,但觸怒了反佛派大臣,他們又借雷劈紅山宮、災荒、人病畜瘟等自然災害,掀起了一陣反佛浪潮。時寂護建議藏王派人去鄔仗那迎請大阿闍梨蓮花生,鎮壓惡魔。於是,納朗·多傑堆窮等人即到芒裕請無量光佛的智慧所化現的殊勝化身大阿闍梨海生金剛(蓮花生)來到扎馬·正讓寺中。藏王又派使臣迎來寂護,他們三人議定,要弘揚佛法,首先要從芒裕迎回釋迦牟尼尊像,安置在大昭寺中供養,並要新建一座寺廟——桑耶寺。據《西藏王臣護法記》載,唐肅宗寶應元年(762),蓮花生大師把苯教信仰的多神納入佛教信仰體系,平息了佛苯之爭後,為桑耶寺選下了建寺地址,寂護繪製了建寺藍圖,藏王還親自為其掘土奠基,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修建了「須彌四大洲、八小洲等殿;在走廊上下還修建了日、月二殿。周圍繞以圍牆,四隅建立佛塔,四門豎立石碑,並建王妃三寺院等。在後大殿中供奉著藏王從沙土中掘出的一尊天然石質佛像,正中大殿中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像。又在上中下各殿及中繞行所、大繞行所和其他各洲佛殿中,都供奉著『和威』諸尊佛像及其侍眷各尊」。一時眾目共睹,無上莊嚴,嘆為希有。特別應當提出的是,「在白塔中供奉的是從摩揭陀國王的前寶瓶中取來的如來舍利,及西藏先王的嚴密牟尼寶和五部經典」。「藏王的妃子卓薩赤嘉芒廓為了寺廟永固,還用鉛熔化之水灌凝了牆壁,用紅銅做了屋頂,上面還懸掛著大鈴作為音樂供養,在佛像的額間還鑲嵌上發光的綠寶石以作明燈供養」。復有能工巧匠頗約在布察金殿附近修造了外面無牆、裡面無柱等13種特殊的奇蹟建築。唐大曆元年(766),藏王赤松德贊為桑耶寺的落成舉行了盛大的開光法會,大堪布寂護和阿闍梨蓮花生大師親自為佛像開光,增添了不少靈氣、喜氣、福氣。桑耶寺的建立為藏傳佛教的弘揚廣大奠定了堅實基礎。

  度僧弘法 頓漸之爭

  在桑耶寺落成的開光法會盛典之後,藏王赤松德贊覺得:「佛法的興盛,是與僧伽有關的。」因此,為了試驗藏人是否能夠守護出家的學處起見,他便派遣朗卓囊協、聶·達贊東素、桑廓·拉隆素和琛·邁拉等人去印度,從止迦瑪希拉寺迎請與吐蕃適合的小乘佛教的說一切有部的12比丘到吐蕃。贊普赤松德贊問:「我吐蕃無比丘僧。我的尚倫們可否為比丘僧?」精通五明的寂護答:「可否為僧,測試再定。」為了測試是否合適,首先選擇了願取涅槃最勝義樂的應試者7人,由寂護為親老師,傳授佛教的根本——別解脫戒。這7位分別是:巴·熱特納、巴·薩囊、恩蘭·嘉哇曲央、拉隆·惹覺央、瑪班·仁青卻、拉松·絳曲嘉瓦、巴廓·貝惹雜納等。他們首先受戒出家,史稱這7位僧人為「七覺士」。這就是吐蕃佛教史上第一批正式出家的僧人。他們住在剛剛落成的桑耶寺。於是,桑耶寺就成了吐蕃第一座佛、法、僧三寶俱全的皇家道場。

  繼此之後,又有許多聰明誠實的人士相繼出家。更有一些智力敏捷的人士,進而學習翻譯。這樣就有了一批對《語法三十頌》和《相轉輪》等能決定其為虛構和透達論義的世間眼目——翻譯人才。於是就由這些班抵達及譯師們翻譯出了正法經典,並制定出了說法與聽法的規則。藏王赤松德贊又覺得「那些難調難伏的人們,憑他們的自力是難入正行的,須得用一個嚴厲的法律來制裁」。於是就在先王松贊幹布制定的《法規大寶如意珠》之上,去汙存潔,使這王法能夠制伏一切尊卑玩法之人。

  與此同時,藏王赤松德贊還自印度許多地區迎請來了一些班抵達和有成就的人士,結合吐蕃實際情況,翻譯了說一切有部宗規的《律藏》;此外,還翻譯了《經藏》、《論藏》等三藏;並翻譯了密宗經典四部中除《無上瑜伽續部》外的《事續部》、《行續部》和《瑜伽續部》等《下密續部》諸經論。繼此之後,藏王赤松德贊又令「一些具足法器德相的人士,專門研究金剛乘而去受用那無上甘露」。因此,譯師毗若遮那和比丘虛藏空等人,先後又去印度求得了甚深法義的無上甘露,注於寶瓶般的心田中而回到藏地。時過不久,藏王赤松德贊聽到了大班抵達毗瑪那彌遮的德譽,又把他迎到拉薩,廣弘《大圓滿勝慧密法》,遂使一些人飽餐法味。此時,阿闍梨蓮花生大師也在青樸等地翻譯出了關於《秘密金剛乘續部》經中的許多修法,傳於藏區各地,遂使藏區的一些王臣民眾盡情地享受著這一無上法味。

  在赤松德贊時期,在西藏扎瑪爾住著一位來自大唐帝國的弘傳禪宗頓悟法門的僧人瑪哈雅那,亦名梅國,他說:「身、語、意所作善業,是不能成佛的。必須任何亦不作意,才能成佛。」並傳授這一頓悟法門,教人修習禪定。由於他所傳授的這一頓悟法門,簡便易修,所以吐蕃當時的全體僧尼都改修這一禪法。唯有「七覺士」的巴·熱特納和巴廓·貝惹雜納等少數人忠心信奉堪布寂護所傳的修法。孰對孰否,爭論不休,就連聰明的藏王赤松德贊也難以判斷孰是孰非。於是,藏王想起了堪布寂護菩薩所說的話,便派人到尼泊爾請來了寂護弟子、印度中觀派學僧蓮花戒(迦瑪那西那)阿闍梨。後來,藏王在拉薩桑耶寺設臺辯論,藏王赤松德贊坐在辯臺中央,大乘和尚梅國禪師居藏王之右,其下有頓門派弟子覺母隆曲與斯·央達、班弟朗迦等僧依次就座。蓮花戒阿闍梨居藏王之左,其下依次坐著漸門派門徒巴貝央、貝惹雜納、益希娘波等僧。當辯論開始之前,藏王赤松德贊將花環獻給蓮花戒阿闍梨和梅國禪師及其兩派的各位門徒,並講述了佛教在吐蕃的傳播發展情況與頓漸兩派發生爭執的原因,且令曰:「請兩位堪布比試各自的見解之源與理由,若誰能取勝,即由負者一方按法規向勝者一方呈獻花環認負。」接著,辯論開始,由蓮花戒阿闍梨和梅國禪師各自陳述了自己對漸頓法門的根據、理由和見解。經過多次辯論之後,藏王赤松德贊說:「見行雙運之法是漸門派。」「蕃人『見』應依龍樹的宗規,『行』應依六波羅蜜多」。並下令:「從今以後,在吐蕃不準推行頓門派的教法。」結果,頓門派認輸,將花環獻給了漸門派的僧人,大乘和尚梅國禪師就被送回中原。因此,我國漢地佛教諸派也就在吐蕃停止流布。這就是西藏佛教史上著名的「頓漸之爭」,也謂「拉薩論爭」。此後,中觀思想一支獨盛,這就奠定了以後西藏佛教的基礎,其影響表現在黃教祖師宗喀巴所著的《菩提道次第論》一書中最為顯著。   那麼,究竟何為頓門和漸門呢?在郭和卿譯的《西藏王臣護法記》中引著名的藏學大家頓布大師的話作了客觀公允的評價。他說:「善巧的布頓大師說得好,頓門在藏語中叫作季嘉哇,意為同時、頓速的法門。漸門在藏語中叫做仁季巴,意為依次、漸作的法門。」

  堪洛曲松 文殊化身

  在雄心勃勃的赤松德贊拓展疆土期間,他的妃子親族蔡邦氏和其母親親族那囊氏就因權力之爭暗流湧動。當唐德宗貞元五年(789),赤松德贊召集群臣商議出徵之事時,由於那囊氏一族的尚結贊擔任大倫之職,派其兒子伍仁把守宮門,不讓蔡邦氏一族入宮。蔡邦氏所生王子牟如大怒,提刀殺死伍仁,闖入殿中,遂激起藏王大怒,依據「三喜法」規定,便將牟如流放到了北方的羌塘。

  唐貞元十三年(797),尚結贊逝世之後,蔡邦氏一族勢力抬頭,赤松德贊遂將王位禪讓給了蔡邦氏所生次子木奈贊普,自己則退隱到了宗喀之女馬喀堡修行佛法。同年逝世,一說「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因患熱症而逝世。他的陵墓修建在謨惹山中」赤德祖贊陵墓之後,稱為「朱日祖囊」陵。

  前面說過赤松德贊是一位文治武功相當突出的贊普,他對吐蕃的繁榮富強作出了巨大貢獻,所以,吐蕃人把他與松贊幹布和赤祖德贊一起稱為「吐蕃三法王」。再是,在赤松德贊統治時期,為外來佛教的本土化及其弘揚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的有三位傑出人物,史稱「堪洛曲松」。其中,「堪」是指大堪布寂護,即靜命大師希瓦措,亦稱「菩提薩埵」。他生於孟加拉,曾任那爛陀寺首座,為大乘中觀自續派論師、印度佛學家。他曾應藏王之請兩次入藏弘法,並與蓮花生、藏王一起創建了桑耶寺,還擔任了該寺第一任堪布,剃度「七覺士」出家,創建了僧伽制度,在藏十餘年,且圓寂於此。其著作有《攝真實論》、《中觀莊嚴論》等。「洛」即洛本,指蓮花生大師,是將密教傳入吐蕃的著名高僧,深得藏族人民尊崇,故有許多傳說。據說他曾在藏區建立了桑耶寺等五、六座寺廟,並把藏區土生土長苯教的多種信仰之神,如山神、河神、土神、水神等納入佛教信仰體系,形成佛教的萬神殿,從而解決了「佛苯之爭」,為佛教在吐蕃的流布興盛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曲」指藏王赤松德贊,以他興建了桑耶等寺,請來上述二位大師,度僧譯經弘法,發布興佛詔令,制訂了制服一切尊卑玩法之人,為佛教在藏區的傳播奠定了堅實基礎,也開創了欣欣向榮的局面。同時還流傳下了一個「能步喜會」——金杯佳釀認唐舅,金城公主是親媽的優美傳說,深得藏民擁護、愛戴、尊崇,遂在寺廟裡面繪了許多壁畫,永作紀念,故留下了「堪洛曲松」典故。又鑑於《西藏王臣護法記》載:「怙主文殊在他的事業中,為了轉政教雙運的無礙千幅大輪,遂化現為應運而成的大供主、善士夫、人中領袖——藏王赤松德贊。」又藏族人民以為他的逝世是「合入於至尊文殊金剛的心中」。這是說,赤松德贊之生是由文殊智慧化現來的;赤松德贊之死又回歸到了文殊心中。所以,西藏佛教史稱赤松德贊是文殊菩薩化身。

  

相關焦點

  • 佛家: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漢文佛典中著名的菩薩有彌勒、文殊、普賢、觀世音、大勢至、地藏等幾位一一彌勒後來升級成佛了;大勢至菩薩未能獨立成軍,沒有什麼勢力範圍:觀音、文殊、普賢則隨緣應化自立道場,成為中國化的著名菩薩,並稱為「三大士」;再加上在九華山立道場的地藏,並稱「四大菩薩」。四大菩薩佔山作道場,徹底漢化。所佔之山成了漢化佛教的四大名山。
  • 文殊菩薩生日是哪天?考試前為何要禮拜文殊菩薩?
    ---- 文殊菩薩生日是哪天?  文殊菩薩的生日在農曆的四月初四。考試前為何要禮拜文殊菩薩?  考試之前,不少考生們禮拜文殊菩薩,是因為文殊菩薩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代表了大智慧。  依照佛教典籍所載,文殊菩薩是過去世無量諸佛的老師,曾經引導無數的修行者證得佛果。在《放缽經》中,佛陀也說: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薩的恩德!過去無數諸佛,也都是文殊師利弟子,未來當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薩威神力所致。
  • 文殊菩薩生日是哪天?
    文殊菩薩的生日在農曆的四月初四。考試前為何要禮拜文殊菩薩?
  • 《文殊贊》講記01(頌文殊贊功德殊勝)
    觀修上師文殊菩薩的位置有三種:1、供養香花等時,觀想菩薩及其眷屬在面前虛空中。2、祈請加持時,觀想住在頭頂。3、平時,可觀想文殊菩薩安住在心間。如是便與文殊菩薩時時不離,此是古德們的教授。祈請時,應將自己的上師與至尊文殊菩薩無二無別地觀修。思維體性為文殊菩薩,外相現為上師性相;或體性為自己的上師,外相現為文殊菩薩。
  • 恭迎文殊菩薩聖誕——為什麼學業有成要祈求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梵名Majurī ,音譯為「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法王子」。文殊菩薩為七佛之師,一切菩薩之母,身紫金色,五髻冠其項,右手持金剛寶劍,表智慧猛利,能斷一切煩惱。左手持青蓮花,花上有金剛般若經卷寶,象徵所具無上智慧,坐騎為獅子,象徵其威猛。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無上圓滿智慧的象徵,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
  • 文殊、普賢菩薩沉香作品鑑賞!
    普賢菩薩,是一位具足無量行願、普現於一切佛剎土的大乘聖者。與文殊菩薩一起同為釋迦摩尼的肋侍者。即文殊駕獅子侍佛祖左側,普賢乘白象侍右側。相對於文殊菩薩的婦孺皆知。同為佛祖肋侍的普賢菩薩可謂是非常的低調了。
  • 文殊菩薩與《文殊般若經》的思想及其影響——蔡宏
    文殊菩薩是佛教智慧的象徵,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他和觀音、地藏、普賢並稱為四大菩薩。文殊菩薩在佛教的基本教義、佛教的空宗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思想和獨到的風格。佛教重視智慧解脫,文殊菩薩的思想對佛教的發展、變化有著重要影響。下面就從菩薩的來處、行願及淨土、文殊般若經及文殊菩薩的影響等方面來對文殊菩薩及《文殊般若經》的思想影響做一番探索。
  • 索達吉堪布:至誠祈禱文殊菩薩,決定開啟智慧
    文殊心咒:嗡阿ra巴雜那德ong a ra ba za na de開示一問:《寶鬘經》中說:「念誦文殊菩薩名號及心咒的功德,超勝於念誦千百萬億佛陀的名號。」這該如何理解?答:從不同的功德而言,某些佛號的作用也不相同。
  • 農曆十月二十日,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重溫文殊菩薩的囑託!(轉發...
    農曆十月二十,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文殊菩薩乃七佛之師,法王長子。其銳利的智慧,被喻為三世諸佛成道之母。妙江法師:文殊菩薩會迎接每位來五臺山的人過去說來五臺山朝山,文殊菩薩接一千送八百,就是來朝山的人,文殊菩薩接一千裡,送八百裡,就是接得你很遠。不是一千裡,甚至一千年,幾千年,你就想著這個地方了,你對五臺山有這個想法了,有這個想法就叫感應,你感他就應,這叫感應!
  • 文殊菩薩是一切眾生在佛道中的父母,大慈大悲!
    文殊菩薩,梵名Majurī ,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係甚深,故稱為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在大乘佛教的典籍中,文殊是與釋迦牟尼同時代的人。他生於古印度舍衛國,系多羅聚落婆羅門種姓,父親名叫梵德,是一位著名的大長者。
  • 念文殊菩薩心咒,對孩子學業大有助益,開啟智慧之門!
    若想開啟內心的智慧,明辨所做之事如何取捨,可一心專念文殊心咒「嗡阿RA巴匝那德」。尤其是孩子在讀書時,常念文殊心咒,對學業大有助益。《大忿怒續》中說:「一切菩薩當中,文殊菩薩的加持最大。」現在有些人智慧不夠,為人處事時不辨取捨、不懂分寸,若能經常祈禱文殊菩薩,不僅可以解決眼前的燃眉之急,而且,生生世世都不會變成愚昧眾生。文殊菩薩,是三世諸佛的智慧總集,是一切諸佛的長子。《釋尊廣傳》中記載:縱然是釋迦牟尼佛,往昔也在他面前發過菩提心。
  • 量子糾纏:文殊菩薩為什麼拿著寶劍?
    通過修自己,來修別人文殊菩薩拿著寶劍,不是砍別人,是砍自己,通過修自己來修別人。文殊菩薩發菩提心,跟眾生連成一體地修,你們的業力到我這裡來,我的功德給你們,就這樣修自己,這就叫量子糾纏原理。文殊菩薩以前在雷音王佛前發過大願:如果我以後還有瞋心,就是欺誑一切諸佛而不能成道。
  • 佛教節日‖恭迎文殊菩薩聖誕
    文殊菩薩聖誕 農曆庚子年四月初四 文殊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 ,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
  • 中高考前,多為孩子念文殊菩薩心咒,祈求文殊菩薩加持!
    感恩文殊菩薩加持!文殊菩薩,即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文殊菩薩表聰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Manju 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可愛,師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是除觀世音菩薩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薩。文殊菩薩在道教中稱文殊廣法天尊。文殊菩薩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
  • 印度帕拉時期的文殊菩薩,或被誤認為觀音與蓮花手菩薩
    佛教中的許多尊神,在此時大量出現於美術作品中,文殊菩薩即為其中之一。由於國內對帕拉時期文殊像的關注和研究相對欠缺,導致帕拉時期的文殊菩薩常被誤認為觀音,或者被冠以蓮花手菩薩之名。其中的文殊菩薩,或單獨出現,或作為八大菩薩之一。文殊像為坐姿,最明顯的特徵是左手持優缽羅花,花上有經書(圖1)。這幾個石窟的具體開鑿時間並不清晰,根據其中的造像風格,推測開鑿於9世紀前後。文殊菩薩像的大量出現,始於帕拉王朝。帕拉王朝在長達400餘年的統治中,政治局面安定,社會經濟繁榮,歷代國王對佛教採取扶持政策,使得這一時期成為佛教在印度最後的輝煌。
  • 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把《文殊菩薩心咒》發誦一次,為孩子消災增福...
    農曆十月二十是大智文殊菩薩出家日!值此殊勝吉祥日,請大家共同誦經、持咒、供養、放生、布施、吃素等傳遞善法,功德億倍於平常,回向法界眾生遠離痛苦,永具安樂因!祈願世界和平,人民安樂,正法久住世間!
  • 大智文殊菩薩為考生們祈福了!
    說道這裡就得講下四大菩薩,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四位菩薩代表:智、悲,行、願,每一種品行都是學佛人不可缺少的,文殊菩薩,代表「智慧」的化身,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的化身,普賢菩薩,代表「實踐」的化身,
  • 惠安石雕文殊普賢菩薩大型石雕文殊普賢寺廟佛像雕刻
    石雕文殊菩薩和石雕普賢菩薩在佛教中的身份分別是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石雕文殊菩薩擁有無上智慧,號稱大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修行一,號稱大行普賢菩薩。石雕普賢菩薩-凱巖石業石雕文殊菩薩-凱巖石業石雕文殊菩薩形象多變,依照其形象,可分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見的是五髻文殊。五髻文殊是因頭頂綁了五個髻而得名,這五髻代表的是五種智慧。一般右手握「智慧劍」,象徵以智慧劍斬煩惱結。(或手持如意,象徵智慧成就)。左手持的蓮花上放置《般若經》,代表智慧的思維。
  • 農曆四月初四,恭迎文殊菩薩聖誕吉日!
    今天是農曆四月初四,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文殊菩薩的聖誕吉日!文殊菩薩,又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妙吉祥」,是佛陀的大弟子,以智慧第一、辯才無礙著稱,具足一切智慧,被稱為「大智」,代表如來一切智慧,故而又名「智慧佛」。文殊菩薩被稱為三世諸佛之師、諸佛之母,是眾菩薩之首。
  • 中高考應該拜什麼菩薩?在文殊菩薩下祈福保佑孩子考試大捷
    文殊菩薩註解:文殊菩薩生於印度舍衛國,後跟釋迦牟尼佛出家,常隨侍釋尊左右,幫助釋尊弘法。「文殊」是妙的意思,「師利」是德、吉祥之意。文殊菩薩司理智慧,與普賢菩薩相對。文殊的圖像一般為騎獅像,頂結五髻,表大日之五智,左手執青蓮花,花上有梵篋,右手執金剛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