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紅昌
拿破崙的名言是: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中國教育界大多數英語教育專家的警句是:不會開口說英語的英語教育,簡直是失敗!
很多時候,教育主管部門、英語教師,還有從幼兒園開始就學習英語的莘莘學子,對此觀點保持默認。而不久前坊間所傳,教育部要降低高考英語分數權重,則或多或少與此有關,因為邏輯很清楚:既然花這麼多時間都學不好英語,還學它幹什麼?
但好與不好,其標準何在?啞巴英語就真的不好麼?在中國,啞巴英語似乎成了英語學習者的一種原罪,只要是經歷過大學英語學習的大學生,差不多都聽到過老師們的嘆息。那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眼神,估計可以讓大部分的大學生以後一輩子生活在「英語不好」這個標籤的陰影裡。
目前,改革仍然是時代的主旋律。在此主旋律之下,國內教育界對所謂啞巴英語教育進行改革的呼聲一直很大,動作也頗多,上面所傳的高考英語改革只是一個例子而已。然而,在筆者看來,這些改革有點南轅北轍、緣木求魚的味道。這是因為:
首先,啞巴英語一直是英語老師的心頭之痛,過去十多年的英語教學改革,大多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為此出版了新教材、增加了很多聽說的內容。可是,很多年過去了,成效依然不顯著,這就說明為了「說」而去教學是行不通的。
英語教育專家總是很喜歡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理解英語,而不是從社會、個人的需要來理解它。他們總是說:語言是活的,要會說才算是掌握英語。說得沒錯!但中國有上億的人學習英語,有多少人需要會「說」呢?有多少人在拿到大學四六級英語能力等級證書之後有機會「說」英語呢?國家設立英語課程的目的無非是因為英語承載了大量的科技、文化、政治等信息,而我們需要這些信息,至於所謂的用英語交際,實際上還是次要的。
這種情形,跟中國的學校開設古代漢語和西方開設古希臘語、拉丁語等課程的目的是一回事。顯然,學習這些古典語言不是為了口頭交流,而是為了閱讀古書,從而學習古代的文化、思想,和古典時代的大師交流,獲取靈感、知識、智慧等有益的東西。近代以來中國一直落後於西方,英語熱的背後其實是國家「師夷長技」的現實需要。我們需要西方的先進科技、先進管理辦法、先進思想,或者需要了解西方如何報導、談論我們,這才是重中之重。至於使用口語交流,儘管重要,還算不上國家最需要的東西,也不是大多數學習者感到緊迫的需求。而且,就算國家需要,也有專門的外語院校、綜合性大學的外語係為國家提供相關人才。對個人而言,不同專業、不同職業選擇的人,對英語的需求也不一樣,教育部門無需一刀切,並將其上升到國家政策層面。
其次,在現實世界中,科技、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信息,大都是以書面的形式存在的,因此,要有效地獲取這些信息,只需要大力培養閱讀能力就行。而閱讀能力的培養,則是比較容易的事情,無非是語法、詞彙量而已,即所謂「啞巴英語」。凡是學習過英語的人都有親身體會,練聽力、口語,都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而現在的英語教育,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聽力、口語上面,事倍功半,不是失敗是什麼?因此,失敗的不是英語教學,而是對於英語教育目的自身的設定。有很多理科、工科的大學生,英語閱讀能力都是很強的,因為他們必須隨時了解自己專業學科的研究前沿,而通常情況下,他們都不會「說」英語,或者口語很差,但這無妨他們的研究工作。這就達到了國家設立英語教育的戰略目的。
因此,如果簡化英語教學目的,特別是大學英語教學(非英語專業),以培養閱讀能力為主,理直氣壯地提倡「啞巴英語」,則學生、老師皆會解放,老師不會覺得英語教育失敗,而學生也不必為自己英語不能開口而自卑,同時國家也不會在戰略層面上失去和世界接軌的機會。當然,這樣做並不是排斥學習聽力和口語。這些是屬於學習者自己的選擇:以英語為專業者,自不必說,必須學好;愛好聽力、口語的,教育機構可以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多樣的選修課供選擇。
西方有一句名言:上帝的歸上帝,愷撒的歸愷撒。這句話用在英語學習上也適合:說話的歸說話,啞巴的歸啞巴。
(作者系四川宜賓學院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副教授,語言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