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當中常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一首偈是為我們說明三世因果,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我們這一生所受的是前生所造的,這一生所造作的就是來生的果報,所謂種善因一定就得善果,造作惡因決定要受惡報。
一切善法當中,是以布施佛法為第一善,這個道理知道的人不多,佛在經典裡面說得很詳細,不厭其煩,千言萬語反覆叮嚀。一切布施當中法布施第一,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第一,這是一般學佛的同修都知道,知道為什麼不肯做,這一定是業障在妨礙你。如何消業障?消業障還是由布施供養下手。如果是以真誠、清淨、慈悲心來修布施供養,消業障非常有效果。供養裡面,普賢菩薩告訴我們,第一是「如教修行供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佛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
修積一切善法一定要回向,回向就是拓開心量,回向就是無所求。我修積的一切善法,善將來一定有善果、有福報,有福報給一切眾生享,回向眾生、回向菩提、回向實際,只有一個願望,願成無上道,願成究竟的佛果,然後才能普度一切眾生,這個心是圓滿的,這個心不是為自己。所以三種回向,說實在話就是菩提心的圓滿,發菩提心是因,回向是得究竟真實的果報。由此可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實現佛法,也就是說要實現佛對我們的教誨,佛教給我們,我們一定要把它做到。
因時間多短,供養我們今天講是微不足道,為什麼得這麼大的福利?清淨心,清淨心裏面沒有障礙。所以心大,心量大,得福報就變大。由此可知,布施供養再多,如果他心量小,心量小是他有求,我要求升官,我要求發財,他有個目的,他有所求,這個範圍就很小了,他會得到,他得到的就這麼多。所以如果是心地清淨一無所求,這個心量就大,他得的福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