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月球是地球的「地衛一」,那地球有沒有可能擁有「地衛二」?

2020-10-18 地理沙龍

太陽系是一個由各類天體組成的天體系統,這些天體相互吸引、相互繞轉,處在永恆的運動之中。組成太陽系的天體類型很多,我們最為熟悉的應該有三類天體,第一類就是「恆星」,在太陽系中只有一個,那就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是太陽系中唯一能夠發光發熱的天體;第二類就是「行星」,當然這裡的行星不包括矮行星和小行星,是指八大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行星可以分為類地行星和類木行星兩大類,這些行星都繞太陽進行公轉。

地球有沒有可能有「地衛二」

第三類就是「衛星」,也就是那些圍繞著八大行星運行的天體,到目前為止太陽系內總共發現了205顆衛星,不過八大行星並不是每一個行星都有自己的衛星,其中水星和金星是沒有衛星的,剩下的六大行星擁有的衛星數量也差異極大,衛星數量最多的是土星,擁有82顆衛星,木星擁有79顆衛星,天王星擁有27顆衛星,海王星擁有14顆衛星,火星擁有2顆衛星,而我們地球僅擁有1顆衛星,當然我們這裡所說的都是天然衛星,那些人造衛星不計算在內。

地球和月球

一顆行星如果擁有的衛星數量很多,通常就會對衛星進行編號,比如火星的兩顆衛星分別被稱為「火衛一」和「火衛二」,而像土星那樣擁有那麼多的衛星,那麼編號就可以編到「土衛八十二」了,這種編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將來又發現了衛星,只要往上加數字就可以了。這麼來看的話,我們地球就比較慘了,只有一個衛星,那就是月球,如果按照編號來,也可以稱為「地衛一」。不過,月球這顆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個頭倒是挺大的,直徑達3476千米,在太陽系兩百多顆衛星中排名第五,算是十分爭氣了。

月球

那麼,我們地球有沒有可能擁有「地衛二」呢?就像木星和土星一樣,不停的有新的衛星發現,我們地球周圍有沒有存在未發現的天然衛星呢?這種可能性不大,木星和土星由於距離地球較遠,很多個頭較小的衛星我們以前沒有發現,隨著觀測手段的提高就會逐漸發現,而且木星和土星體積質量巨大,吸引的天體數量就多,衛星也就多,而地球周圍宇宙空間我們是了解最多的,不太可能存在未被發現的天然衛星。不過,話也不能絕對的說,有一種可能是我們需要關注的。

太陽系示意圖

我們知道火星有兩顆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的個頭都很小,所以科學家推測這兩顆衛星有可能是被火星俘獲的「小行星」。那麼,我們地球有沒有可能俘獲一顆小行星成為自己的衛星,這樣不就擁有「地衛二」了嗎?這種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不過在地球運行的軌道上很少有小行星的分布,要捕獲一顆小行星的難度是非常大的。隨著人類探測技術的發展,還有有一些相關的新聞,有一顆名為2020 CD3的天體,好像是地區捕獲的地外天體,這顆小行星大約在3年前,也就是2017年10月左右,其軌道和地球軌道相交,然後就被俘獲了。

2020 CD3

為什麼地球俘獲了一顆小行星,我們竟然這麼長時間都沒發覺呢?因為,這顆2020 CD3的個頭太小了,它的直徑大約在1.9米至3.5米左右,也就是和一顆人造衛星的大小差不多,比國際空間站小得多,所以沒有發現它。2020 CD3大約每47天繞地球轉一圈,不過在月球引力的影響下,2020 CD3最終將會脫離地球的軌道,所以它很難繼續成為「地衛二」。此外,有一顆編號為3753的小行星,有一定的可能將來會被地球俘獲,這顆小行星的直徑大約為5千米,它的軌道周期與地球幾乎一樣,使它看來就像「跟隨」著地球一起繞著太陽,將來有可能受地球引力的影響,從而被地球俘獲,從而成為「地衛二」,不過這個事件就算發生,也要在5000年之後了。

小行星3753

相關焦點

  • 「迷你月球」曾光顧地球,夜空中出現兩個月亮,可惜我們看不到
    太陽系的衛星數量有上百顆,不過,地球的周圍卻僅有月球這一顆衛星,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為何地球只有月球一顆衛星?這就需要從太陽系中衛星們的來歷說起了。現代研究認為,太陽系誕生早期,太陽系中的行星數量非常多,還有很多原行星(行星胚胎)不斷湧現。
  • 「地衛二」即將現身!這顆大小如汽車的星球,將成為「第二月亮」
    說起來,雖然地球僅有月球一顆天然衛星,但是在地球演化的過程中,經常會有「地衛二」出現,比方說備受關注的小行星3753,有觀點認為,未來終有一天,它會成為地球的另一顆天然衛星。天文學家也表示,未來類似於小行星3753的天體還有很多,目前來看,至少會有5顆小行星會成為「地衛二」,當然,它們普遍圍繞地球運行的時間都不長,最多也就是幾百年的時間,之後就會「拋棄地球」遠去。「地衛二」有哪些意義?
  • 地球並不是太陽系唯一擁有液態水的星球,土星的水量超地球7000倍
    水是生命之源,目前我們普遍認同地球上的生命是起源於水中,也就是起源於地球的海洋中,地球表面超過71%的面積都是被水覆蓋,所以地球可能叫「水球」才更為恰當。地球上總共擁有的水量是極其驚人的,如果我們把地球上的水全部集中起來,大概可以形成一個直徑1300千米的巨大水球,這個水球將會比比天王星的衛星天衛二還大。
  • 比月球還小,液態水卻是地球的兩倍,最有可能發現地外生命的星球
    木衛二內部的液態水的存在是生命誕生必不可少的條件,同時木衛二大氣層中含有一定的氧氣,這些因素都證明,這個被伽利略發現的衛星可能是太陽系中除了地球之外最有可能誕生生命的星球。
  • 如果說月球是地球的一部分,月球有大量的氦3,地球為什麼沒有?
    月球撞擊說認為月球曾是地球的一部分,是地球被一顆火星大小的行星衝擊產生的碎片形成,不過此假說還沒最終確定。月球和地球氦-3含量的差別,是磁場和大氣的差別。由於太陽活動,包含氦-3的太陽風可以吹向地球和月球,太陽中形成的氦-3也是帶電粒子,地球擁有大氣層和磁場,磁場可以偏轉帶電粒子,大氣氣體分子可以和帶電粒子作用,使得到達地面的氦-3就少了。不僅月球,臨近太陽的水星也含有較為豐富的氦-3。不過也由於氦-3來自於太陽風,也使得它們分散於月塵和地球表面,儘管月球蘊含著比地球更多的氦-3,採集依然是很困難的。
  • 如果沒有月球,地球會發生什麼?翻天覆地或不會誕生生命!
    但因地月系統的潮汐作用,最終演變成月球如隕石般砸向地球。當然,這個事太遙遠,我們沒必要為之擔心。如果有朝一日,天空裡沒有了月球?地球會是一幅怎樣的景象呢?如你所看,這是一個腦洞。或許很多人會說,沒有月球就沒有了中秋,可能吃不到月餅……沒有月經……雖然月球本身不發光發熱,但它對我們地球的生命及生態環境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如果月球爆炸了,那將會發生什麼?地球是否會有影響?
    如果月球爆炸了,將會發生什麼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有趣問題。如果月球爆炸,地球將會有什麼後果,我們又將經歷什麼改變?想像一下月球爆炸會是什麼樣子。在爆炸期間,月球分裂成許多不同的部分。這些月球碎片廢墟或大或小,並將向不同的方向移動。一些會遠離地球,一些會飛向地球。
  • 如果月球的重量減半,地球會怎麼樣?
    如果月球變輕了,就會更靠近地球,因為原本把月球繞地軌道慢慢拉寬的潮汐力減小了,這對於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物都會有很顯著的影響。月球的實際軌道平均距離地球約38萬3990公裡,不過每年會向外移約4公分。那是為什麼呢?
  • 月球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為什麼月球一點大氣層都沒有?
    月球沒有大氣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質量太小,二是沒有磁場。月球直徑是地球的1/4,質量只有地球的1.2%,表面重力加速度是地球的1/6,表面幾乎接近真空狀態,是太陽系中第五大的衛星。月球表面之所以沒有大氣層,有兩個主要原因:天體質量一個天體的質量,幾乎決定了這個天體的基本性質,如果天體質量太小,天體表面的引力很弱,就無法束縛氣體形成大氣層。
  • 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陽差不多大,那從月球上看地球也一樣大嗎?
    月球作為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陪伴地球有數十億年了,可以說它參與了地球生態的形成,參與了地球生命的誕生和進化演化。古時候的人們對於月球基本是沒有什麼認知的,那個時候的人們看到天上的月亮跟太陽差不多大,會錯誤地認為太陽也只有月球那麼大。
  • 太陽和月亮誰對地球更重要?如果沒有了月球,地球會發什麼?
    但是傳說是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的,人們也只是把它當作一個美好的願望去欣賞。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人類的航天科技也在不斷進步,對於月球也有了更科學更切實的了解。月亮位於太陽與地球之間,月亮和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關於太陽和月亮誰對地球更重要的問題,我們可以分開來了解。太陽為地球提供光和熱,地球上的一切植物因為有太陽提供的熱量和光照才得以正常生長,太陽是一切生物生長的必須的條件。
  • 如果沒有月球,地球可能更加危險
    這是一顆超級隕石,從公布的情況來看,它在墜落之前,持續了長達29秒的光亮運動過程,幾乎是沿切線進入地球的,它的軌跡與水平線的夾角小於10度,如果幸運的話,該隕石在撞擊點之後爆炸了,仍然可能收集到該物體的10%隕石,這就看後期有沒有這個可能性找到了,如今可能也有很多人前去尋找吧,這就是本次青海隕石墜落的情況,而從這次的隕石墜落,我們也想到了,地球其實也很危險,如果這顆隕石直接性撞擊到了地球
  • 地月每年離3.8釐米左右,為何從月球看地球很恐怖?
    所以這就形成了好看與不好看的問題,我們從地球看月球,總是美美地,有明亮的光,甚至在部分天體的「共同效應」之下,還會迎來最美的自然奇觀。所以我們看到月全食,滿月等等都是一個共同的效應,而大家如今有這樣的一個說法,那就是從月球上看地球,有一種「恐懼感」,其實嚴格的來說,只是我們不能過站在月球看地球這個角度上來想,所以才形成了這種「心理上」的恐懼感。月球眺望地球,為什麼有人說會感到恐懼?到底在恐懼什麼?
  • 科學家提出月球起源新理論 地球核爆炸促使地月分離
    相似性:月球登陸器所發現的樣本顯示,月球物質的化學組成與地球幾乎相同。 北京時間2月1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月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是如何進入地球軌道的,這些問題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科學家。目前,最普遍的一種理論是,當太陽系最初形成時一個天體與地球相撞,撞下了一塊巨型巖石並落入地球軌道從而圍繞地球公轉。最近,南非和荷蘭的兩位科學家又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和解釋。他們認為,月球並非是由於太空撞擊或太空爆炸所造成的,而是由於地球自身的一次核爆炸而從地球分離出去的。
  • 如果月球沒有出現過,地球會有什麼變化,還會出現人類嗎?
    太陽出現後為人類提供了能源和光照,除了太陽之外,月球對於地球同樣重要,如果沒有月球的話,人類根本難以從地球上出現,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在太陽系中如果沒有了月球,地球又將會變成什麼模樣呢?關於月球的起源是一個未知謎題,在科學界有很多理論,有人說是因為撞擊事件所以才誕生了月球。
  • 潮汐鎖定,地球是怎樣給月球剎車的
    假設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進入軌道時是沒有任何旋轉運動,那麼,它開始繞地球運動時是圖一的方式還是圖二的方式?我認為時圖一方式,因為按愛因斯坦相對論說法,地球周圍的時空是彎曲的,相對衛星而言,是在做直線運動。
  • 地球是一個海洋的世界,跟其它星球相比,水資源如何?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積被海洋覆蓋,而陸地的面積則只有29%,站在地球上你可能感覺不到陸地和海洋面積的巨大差距,可如果站在太空中,你就會看得非常明顯。人類生存的陸地被海洋隔開,形成了五大板塊,如此廣闊的海洋,讓地球看上去就是一個水的世界,很多人稱地球也為水球。那麼地球的水資源放在宇宙之中,還能夠稱得上是富水星球嗎?
  • 地月星系已趨於穩定,為何月球每年還會遠離地球4釐米?
    大家都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星,繞著地球進行公轉運動。而月球的公轉軌跡是一個橢圓形,在距離地球近的時候,兩者之間相差36.3萬公裡,而在距離地球的最遠點,距離約為40.5萬公裡。雖然月球在正常運行的過程之中在不斷的接近、遠離地球,但是在總的趨勢上來看,月球每年都會遠離地球四釐米左右。
  • 月球與地球有重力和引力差,登月的太空人是怎麼返回地球的?
    面對複雜的宇宙,這裡是人類的第二站,同時也成為除了地球之外,第一個留下人類腳印的星球。因此,每當火箭發射升空,無論是探測器還是載人飛船,都吸引著人們的廣泛關注。在緊張之餘,人們也不禁好奇:飛船登陸月球以後,又是如何飛回來的呢?
  • 在地球上看月亮像白玉盤,那在月球上看地球,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每當夜晚降臨的時候,只要不是陰天,我們都能看到天空上懸掛著的皎潔的明月,漆黑的夜晚就有了一些朦朧的光線。很多人都說是月亮照亮了夜行的人前進的路,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說法,因為月亮是地球的衛星,它不會發光,只有恆星會發光,而我們看到月亮會發光,只不過是因為月亮發射了太陽的光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