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託車對你意味著什麼
19世紀末期的美國發起了一場教育改革活動,來自於紐約的肖陶擴一地,形式上跟傳統意義上的野營相差無幾。簡而言之,就是為了規避世俗而回歸自然的野外旅行。
作者波西格在開頭就點出了來意:「在這次肖陶擴當中,我不打算在腦海裡挖掘任何新的河道,只想把舊的想法疏通一番,因為它已經被腐敗發臭的思想和陳舊觀念堵塞。」
波西格這樣說不是全無根據的。
二戰後的美國被稱之為「垮掉的一代」,是瘋狂且反叛的。二元論對思想世界的切割、蘇美冷戰、原子彈戰爭、美國陷入經濟危機,促使了整個時代都在探尋著如何逃出陰霾的方法。
在這其中不乏滋生著各類「垮掉派」風格的文人,他們是美國知識階層中權威和主流文化最激烈的競爭者,對體驗各種極端生活充滿著欲望。
其中不乏像波西格這類,對東西方文化差異感興趣,致力於研究禪宗和佛教。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對這個工業文明統治下的世界,產生深惡的迷惘、厭倦、恐懼,乃至渴望逃離。
有人提出,正因為這些人經歷了戰爭,而體驗到幸福只是一個虛空的允諾,他們生活在繁花似錦的美國20年代,卻發現原來民主、光榮、犧牲等崇高的字眼,都是騙人的東西。
或許正是因為時代的變遷和環境帶來的各種不可抗力,肖陶擴形式的禪修成了波西格逃離焦慮的必經之路。
波西格的眼光是獨特的:
「騎摩託車旅遊和其他的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車裡,你只是被局限在一個小空間之內,因為已經習慣了,你意識不到從車窗向外看風景和看電視差不多。你只是個被動的觀眾,景物只能呆板地從窗外飛馳而過。
騎摩託車可就不同了。它沒有什麼車窗玻璃在面前阻擋你的視野,你會感到自己和大自然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
波西格對待維修摩託車這件事上,就像看待理性藝術。
在我印象裡最深刻的一個論點,就是圍繞摩託車展開的。
對波西格來說,使用買摩託車送的小工具箱和使用手冊進行摩託車保養,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同行的約翰卻反對這樣做,他認為就應該交給維修師傅來保養才不會出錯。
約翰並不是固執的人,但在摩託車維修上,波西格與他是各持己見,且互不退讓。
很快,波西格將這不同的情緒歸為兩類人:
一類以約翰夫妻倆為典型的浪漫認知型人,他們享受工業文明帶來便捷的結果,卻接受不了枯燥,無法理性面對問題。
一類以波西格自己為原型的古典認知型人,比起結果更享受過程,但卻時常被認為是古板不易變通的。
這種獨特的推演手法,輕鬆點出了在那個時代下不同人的縮影。
浪漫與古典,自古以來就是水火不相融。或許波西格自己也沒找到準確答案,這也促成了之後和約翰夫妻倆不歡而散的結果。
但在摩託車的問題推演上,我時常在想,在旅行中摩託車是浪漫與古典碰撞的產物,那在幾十年後的今天,「它」對我們又意味著什麼?
這裡波西格又提出了一個核心關鍵,到底什麼是良質。
良質
良質這個詞很有意思。
波西格解釋說:「想要在古典和浪漫的世界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良質就是關鍵所在。」
但當人們在書裡尋找「良質」到底是何物時,波西格又風輕雲淡地告訴大家,良質是不能被定義的。
波西格說:「要把工作變為藝術,選擇良質。」
在我的理解裡,他所想表達的良質,就是一種把枯燥化為藝術的能力。就如同書中所舉例的那般,對於機械維修工作是枯燥的,但大多數人在進行維修和保養時是急躁的,只希望越快修好越快使用。
可對波西格來說,維修的過程也是旅行中的一部分,探尋枯燥背後不為人所察覺的邏輯,然後使得這項工作也變為有趣。
對自己的工作產生了認同感,就是良質。
對此,他又引出一個重要的核心:內心平靜。
「要想具有鑑賞力,了解如何完成高級的工作,體會和工作融為一體的感覺,就要培養內心的寧靜。如此一來,良質才能出現在你的心中。」
我認為這是最難能可貴的一點,不論生存在哪個時代,塵囂之下的焦慮都是當代人的一大通病。
波西格的一生都在探索東西方禪文化差異和二元論對世界的分割,而這場肖陶擴的起源,也是來自于波西格想追尋自己內心的平靜。
此外,書中還有另一個特殊的角色:婓德羅。
這一人物形象來自於《柏拉圖對話集》中婓德羅篇的主角,而在這裡,波西格將他作為「靈魂」上的另一個自己,時常與之對話。
關於良質,婓德羅也有自己的看法:
「關心和良質其實是一體的兩面,如果一個人在工作的時候,能夠看到良質,而且感覺到它的存在,那麼他就是一個懂得關心的人。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所看到的和手中做的都細緻入微地關心,那麼他一定有某些良質的特性。」
簡單來說,婓德羅給良質的定義又添加了一種情感限定。
在不斷改革不斷變遷的時代下,高新科技的研發大多都開始從使用者的痛點著手,就像先是關心一個人的病症,才能在藥劑中添加相對應的成分一般。
波西格就這樣,將這種「選擇良質」的思維推演到了科技、藝術和生活上。
其實書中還蘊藏著許多獨特的觀點,放在當代生活也不乏是哲學家們所津津樂道的想法,大抵這也是這本書的銷量經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波西格讓人念念不忘的特質也在於此,你永遠不知道在上個世紀的某一天,他所寫下的一段話,依然會讓今天的你感到醍醐灌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