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除夕啦。從大學放假歸來才幾天的孩子,在春節前把大一上學期的所有學習、活動、成績、獎項等電子資料進行了歸整,還把這大一上期以來的個人支出,作了一個全面的盤點。看到孩子這樣能這樣管理自己,挖挖機很是欣慰。
沒隔幾分鐘,手機微信收到信息提示,打開一看,原來是孩子傳過來的一張秋季學期在校期間的收支詳細截圖。由於一直堅持讓孩子自我約束、自我管理,在大一入學之初,就按一定的預算,把整個學期的生活費一次性支付給了孩子。沒想到孩子竟然還知道報個收支帳,這也算是一種成長吧。
在這張生活費支出清單上,詳細羅列了從去年8月入學以來至1月下旬放假時的全部支出明細,一學期下來共計花費16775.7元。其中:每個月充值飯卡800元,共充值6次,4800元;購物(超市+網購)花掉了6238元,竟然比吃飯還花得多;高鐵購買票花掉了1754元,其它就是出行、水果、買書、洗衣、理髮、遊泳、打疫苗等費用支出。
考慮到高鐵購票不是生活費的範疇,在計算月生活費時予以扣除,孩子在校期間實際支出15021.07元,實際在校169天,日均生活費支出約94.5元,換算成月生活費2835元。
單從數字上看,這樣的生活費是不是仍然偏高呢?由於是大一第一學期,大學地點又在北京,初到學校有很多東西需要添置,購物方面的花費明顯高了一些,再者飯卡、遊泳卡、理髮卡、水果卡等充值餘額仍然還有一些。這樣核算下來,從大一下學期起,平均每月2500元生活費,基本上就完全夠用了。
看完孩子大一上期的全部支出明細,挖挖機又想起了秋季學期開學之初那名在問答社區提問的大一女生。該女生表示,自己在某新一線城市上學,她想讓媽媽每月給4500元生活費,而媽媽每月只給2000元,根本就不夠花。並且還說讀高中時媽媽特別大方,報名補課花幾大千從不吝嗇,問為什麼現在偏偏不給她了?
作為大一新生家長,當時看到這個女生的提問,也是大吃一驚。提問女生就讀的大學每年學費加住宿費約3萬元,一學年按在校10個月、生活費4500元/月計算,又得支出4.5萬元,這樣讀一年大學就要花掉7.5萬元。作為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這樣的大學支出顯然已成為家人的不小負擔。
記得當時有網友回答時言辭犀利,直接批判提問女生,表示自己女兒要是也這樣要求每月4500的生活費,自己負擔不起,更有網友表示自己一個月的實發工資也就4500元左右,全部給女兒用作生活費,自己不喝西北風啊。當然,批評該女生消費觀不正,則是更多友友的態度。
客觀地講,按照目前的物價水平,一個普通大學生正常月生活費約在1500-2500左右。顯然,如何僅僅是夥食費,真的花不了多少,基本上就在1200元以內。就算是女生,精打細算的話,每月2000元完全能夠用得下來。事實證明,向父母要求每月4500元的生活費,真的是太過分了。
大學生家庭條件好,沒有經濟壓力,那又另當別論。
很多大學生一直認為,從小到大父母為自己花錢從不吝嗇,自己的意願基本都會滿足,所以進入大學後仍然把這樣的習慣當成自然。父母親受經濟條件所限,一旦不滿足自己消費要求,大學生就不理解,有的甚至還會生氣和反感,卻從來不去思考自己消費觀有沒有不妥的地方、自己的生活費要求有沒有過分之處,更不曾想過父母親能否拿得出來。
除了極少數天才學生外,絕大部分大一新生都已經年滿18歲,已經成長為成年人。從法律意義上講,父母實在沒有能力,不送孩子讀大學,也並不違法,更不要說不給每月4500元的生活費。
4500元是個什麼概念?從前面曬出的大一上期收支明細表可以看出來,如果打緊開支,那就是大學生整個學期的夥食費!
當然,與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一樣,孩子消費觀的養成主要源自於家庭的影響。孩子提出每月4500元的生活費請求,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家長教育上的小小敗筆,是對孩子消費觀教育不力、引導不好。對於這樣的孩子,一方面要加強經濟上的管控,更為重要的是要進行思想教育,引導孩子正視家庭經濟實際,主動擔當經濟支出責任,一家人共同努力,保證順利完成大學學業。
對於苛求生活費高一些的大學生友友,不妨這樣做:一是向父母要一點,二是獎學金上掙一點,三是學習之外兼職賺一點。現在的在校大學生,創業成功的也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