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束支起搏是近年來非常熱門的一種起搏技術,克服了希氏束起搏的一些缺點,在臨床的應用越來越多,但左束支起搏會導致右束支傳導阻滯或延遲,導致心室激活不同步,從而可引起心衰進展或死亡。
7頁23日,阜外醫院陳柯萍團隊在Circulation心律失常和電生理學子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提示,雙側束支區域起搏可解決這一問題。
在該研究納入的36例有症狀的心動過緩患者中,該研究團隊成功為22例患者施行了雙側束支區域起搏術。
與接受左束支起搏術的患者相比,接受雙側束支區域起搏術的患者QRS間期縮短得更明顯。
左束支起搏可導致心電圖出現右束支傳導阻滯波形,右室激活時間平均延遲115 ms,心室間傳導平均延遲34 ms。
在接受雙側束支區域起搏術的22例患者中,18例患者起搏後心電圖未出現右束支傳導阻滯波形。
在其餘的4例患者中,雙側束支區域起搏也部分糾正了右束支傳導阻滯,右室激活延遲的時間平均從左束支起搏時的120.5 ms縮短至了106 ms。
研究者表示,同時起搏左右束支區域只需要一根雙極心室導線。該研究顯示了施行雙側束支區域起搏的可行性,這種起搏方法比左束支起搏更貼合生理狀態,能使左右心室同步激活。
在接受左束支起搏的患者中,起搏導線的環狀電極由於未能有效接觸易激動的心臟組織,從而未能佔據室間隔的右側。這說明,需要改進導線的設計,來促使雙側束支區域起搏更加可靠。
來源:Bilateral Bundle Branch Area Pacing to Achieve Physiological Conduction System Activation. Circulation: Arrhythmia and Electrophysiology, 23 Jul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