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Nature封面: MIT趙選賀團隊列印磁性智能軟機器 | 大家點評

2021-01-12 知社學術圈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生命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對外界的刺激做出智能的響應。製造具有激勵響應功能的材料和機器 —— 特別是和生物體相似的活性軟材料和軟機器 —— 可以幫助甚至替代人體實現各種功能,會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活性軟材料和軟機器也是當前多學科交叉研究的一大熱點。

現有的活性軟材料和軟機器包括介電橡膠 、水凝膠、形狀記憶高分子、液晶高彈體以及氣壓或液壓軟機器等,但是他們都有各自的局限。例如介電橡膠通常要千伏高電壓驅動,水凝膠、形狀記憶高分子、液晶高彈體響應速度一般較慢,而氣壓或液壓軟機器需要外加泵和導管。另外,如何製造可編程的、複雜機構的、對外界刺激做出智能響應的軟機器仍是本領域一大挑戰。

為解決上述局限和挑戰,麻省理工學院 (MIT) 趙選賀團隊首次提出列印可編程磁疇軟材料和軟機器,研究成果題為「Printing ferromagnetic domains for untethered fast-transforming soft materials」,今天以封面文章形式在Nature線上發表 [Nature, 558, 274 (201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185-0。

在這一工作中,趙選賀團隊設計了磁活性3D列印油墨,並用列印的方式控制複雜磁疇的分布和編程。新型油墨是一個含有釹鐵硼微粒和二氧化矽納米粉末的矽樹脂彈性膠體材料(圖一)。其中二氧化矽納米粉末與矽樹脂按特定比例的混合決定了油墨3D列印的可行性, 而釹鐵硼微粒賦予列印的軟材料和軟機器磁活性。趙選賀團隊創新地在3D印表機噴頭上外加一個可控電磁鐵,通過列印同時磁化釹鐵硼微粒來編輯磁疇在軟材料和軟機器中的分布 (圖一)。

圖一: 3D列印可編程磁疇的混合矽樹脂材料的過程示意圖。

根據此3D列印方法,趙選賀團隊列印了一系列具有任意複雜結構和任意磁疇分布的軟機器 —— 從一維到三維 (圖二)。編程好的磁疇會根據外加磁場旋轉,使整個軟機器做出快速的複雜的形變。趙選賀團隊還針對含磁疇的軟材料,開發了可預測的物理模型和有限元仿真程序 (參見文章附錄: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185-0)。在模型和仿真的指導下,趙選賀團隊可以在電腦中反覆設計軟材料的結構、磁疇的分布以及外磁場加載;在確定設計方案後,一次列印成型。磁性智能軟機器的響應速度和功率密度是其他3D列印的活性軟材料和機器的10倍以上。

圖二: 一維,二維,及三維的可編程磁疇軟材料驅動圖。

刪除視頻

在接受知社採訪時,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西北大學黃永剛教授對這一工作大加讚賞:

「Although extensive effor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shape-programmable soft materials, fast and fully reversible actuation between targeted 3D shapes has remained a challenge. Xuanhe's work creatively introduces programmed ferromagnetic domains in soft materials, through a specially developed 3D printing technique, to enable magnetically-controlled, fast, remote, 3D transformation. The results are very impressive, as evidenced, for example, by the metrics of actuation speed and power density that exceed substantially those of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3D-printed active materials. This work also provides a good paradigm that combines effectively the material design and the structure design to achieve programmable shape transformations and even functional reconfiguration. It can be anticipated that the developed printing method will enable promising applications in many emerging areas, such as soft robotics and flexible electronics.」

的確,磁性智能軟機器以及3D列印方法、模型和材料預期會對多個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

生物醫療領域

可以在人體血管、食道、體腔中照相、手術以及釋放藥物的智能軟體機器人對生物醫療領域有著廣泛的重要的影響。磁性智能軟機器具有無繩、無需儲能設備、快速有力形變、可編程遙控以及高生物相容性等優點,是體內醫療機器人的理想選擇。例如,文章中提出的蜘蛛形機器人可通過巧妙的設計結構、編輯磁疇、控制外加磁場的強度與方向變化,來實現各種不同的變形、運動和功能。包括爬行、滾動、對物體的抓持與釋放,藥物傳送等。

生物晶片領域

生物晶片(Organ-on-chip)在藥物篩選領域已經展示其優勢。人體內的器官大多處於動態形變的環境,例如心跳,肺伸縮,腸胃蠕動等。在生物晶片上模擬這些動態環境需要可以複雜快速形變且具有生物兼容的軟材料。由於和肌肉相似的驅動力和速度、可編程遙控以及高生物相容性等優點,磁性智能軟機器可以在生物晶片中模擬人體動態環境。另外,人們還可以調節智能軟機器的硬度來更好的匹配相應器官。

3D列印領域

由於混合矽樹脂油墨的高粘度低模量的機械特性,傳統的3D列印方式無法在層疊列印過程中使油墨不受重力影響保持原本的結構與形狀。通過支撐結構列印(supportive ink)的技術,趙選賀團隊提出的列印方案可以實現多層疊堆積結構的(high-aspect-ratio)3D列印。該技術可以廣泛的應用到各種軟材料和生物材料的3D列印(例如,水凝膠,細胞,細菌等)。

負泊松比材料領域

負泊松比材料受拉伸時, 在非加載方向同時發生膨脹; 而受壓縮時, 在非加載方向反而發生收縮。因為其在可變機械性能和可變結構上的優勢,負泊松比材料在許多科學和技術領域受到了關注。傳統的負泊松比材料僅適用於接觸式的機械加載,這大大局限了這種材料的優勢。趙選賀團隊實現了多種負泊松比材料變形的非接觸遠程控制,開拓了該材料的研究和應用的新空間。

可重構電子領域

可重構電子是一種通過可控機械形變來實現電器功能的新型電子儀器。現有的工作大多通過預拉伸的彈性基底實現可重構電子。趙選賀團隊使用多材料列印的方法,可以在磁性智能軟機器上進一步列印出電路並排布LED等電子功能原件。在外加磁場的遙控下,軟機器可以變形成不同狀態,同時達到不同電器功能 (圖三)。

圖三: 磁敏感的可重構電子器件示例。通過編程磁疇和控制外界磁場方向,可實現兩種電路激活狀態。

固體力學領域

在傳統固體力學中,物體的靜態轉動不產生能量,柯西應力矩陣是對稱的。由於磁疇的存在,鐵磁軟材料在外加磁場中轉動可以產生磁勢能,而且磁柯西應力矩陣和彈性柯西應力矩陣都可以是不對稱的。鐵磁軟材料的這些新的性能和現象,以及它的非線性形變,為固體力學領域提出了新的問題和研究方向。而固體力學的基礎研究結果,可以直接影響以上討論的磁性智能軟機器的各個應用領域。

作者的展望

趙選賀博士展望這項工作的潛力: "每天我們都把大量數據以編輯磁疇的形式存入計算機硬碟。使用報導的新方法,我們現在也可以將數據以列印磁疇和三維結構的形式融入到材料和機器中。在磁疇,軟材料結構以及外加磁場的共同作用下,依託於數據的新一代智能軟機器會給科學技術以及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驚喜呢?我們期待與各個學科專家合作共同開拓智能軟機器的未來"

更多專家點評

美國布朗大學資深力學教授ASME Daniel C. Drucker Medal 和 SES Engineering Science Medal 獲得者Kyung-Suk Kim 點評該工作:

「The authors have provided unprecedented versatility in designing and fabricating shape-programmable soft materials by inventing ingenious method of printing ferromagnetic domains in soft materials. This new technology will open up new opportunities for applications of remote actuation in soft robotics and flexible-device engineering.」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姜漢卿教授指出:

「3D列印與智能材料的結合代表了一種突破性的設計新型智能軟材料的方法。和傳統的方法相比,3D列印可以實現對材料精準的可編程控制。趙選賀教授研究組展示,通過對磁疇在二維平面上的設計,可以快速用磁場來遠程產生很多複雜的三維結構。這種精準智能軟材料極大地拓展了人們對軟材料的想像空間。隨著進一步提高磁疇的面內分布精度,相信這種方法可以製備出具有更小尺寸和更快反應速度的智能軟材料。」

而清華大學張一慧教授則表明:

「趙選賀教授課題組開創性地建立了一種在軟材料中形成可編程磁疇結構的3D列印方法,進而巧妙地利用磁疇結構對外加磁場的響應,實現了複雜三維結構的快速變形及幾何重構,是智能軟材料領域的一個突破性進展。該團隊發明的3D列印主動響應材料在驅動變形時,同時具有響應速度快、功率密度高、變形可逆、可遠程操控等眾多優勢,在生醫器件、柔性電子、軟體機器人等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此項工作從材料設計和製備方法的源頭創新出發,很好的展示了材料製備、結構設計和功能實現的有機融合,以及材料、力學、物理、化學、機械等學科的深度交叉,充分體現了學科交叉的巨大潛能。」

團隊介紹

該工作由麻省理工活性軟體材料研究室(MIT SAMS lab,http://web.mit.edu/zhaox/www/)主導完成。通訊作者趙選賀博士是MIT終身教授、MIT機械系副教授,以及Robert N. Noyce Career Development 教授。該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有MIT在讀博士生Yoonho Kim與Hyunwoo Yuk,以及MIT博士後趙芮可。趙芮可博士將在2018年的秋季加入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SU)機械航天系,以助理教授的身份招收博士後與研究生,有興趣者請將簡歷發至rzhao@mit.edu。參與此項工作的其他成員還有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Shawn Chester博士。

媒體轉載聯繫授權請看下方

相關焦點

  • MIT趙選賀團隊研發高性能純導電聚合物水凝膠
    近日,MIT趙選賀團隊提出形成穩定的導電聚合物納米纖維網際網路是獲得高性能導電聚合物水凝膠的關鍵。團隊同時發明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用來設計高性能聚(3,4-亞乙二氧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鹽) (PEDOT:PSS)水凝膠。
  • MIT華人教授發明神奇墨水,在小鼠大腦中植入3D列印柔軟電極
    日前,MIT趙選賀教授團隊開發出一種3D列印神經探針和其他電子設備的方法,而且它們像橡膠一樣柔軟靈活。研究成果已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題為「3D printing of conducting polymers」。
  • 這個3D列印的磁性結構體能夠爬行、滾動、跳躍,甚至還能玩接球
    這些磁力結構體的背後是一種加入了微小磁性顆粒的 3D 列印墨水。研究人員在 3D 印表機的噴嘴周圍安裝了一個電磁鐵。當墨水通過噴嘴時,電磁鐵導致其中的磁性顆粒朝同一方向排布。通過控制 3D 列印結構體各個部分的磁場方向,研究人員製作出的結構和裝置可以在幾乎瞬間之內變化成複雜的形狀。除此之外,由於結構體的各個部分都會對外部磁場作出響應,它們也可以移動。
  • MIT趙選賀團隊《PNAS》:超強手術膠帶,可按需拆卸!有望替代手術...
    在去年《自然》雜誌就報導了一種由趙選賀教授課題組開發的能夠粘合溼潤組織等溼潤界面的「人體雙面膠」(解讀:)。    日前,麻省理工學院的趙選賀教授研究團隊在去年工作的基礎上,又開發出一種基於氫鍵與動態共價鍵等超分子作用力,設計製備出超強生物膠水,該材料不僅可以在潮溼的組織表面瞬間發生強粘附作用
  • MIT華人科學家打造磁控線形機器人:可在腦血管中遊走
    8 月 29 日,這項來自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副教授趙選賀(Xuanhe Zhao)團隊的研究發表在《科學機器人》(Science Robotics )。問題的關鍵在導絲中風即腦卒中,是中國人的頭號殺手。
  • MIT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技術,製備了「活的紋身」
    還有人利用在光照下有伸縮效應的高分子,列印了光敏化結構。麻省理工學院(MIT)機械工程系的教授趙選賀與生物工程系和電子工程及計算機科學系的助理教授盧冠達帶領的合作團隊,意識到活細胞或許也可以用作 3D 列印墨水,製備響應型材料。尤其是,可以利用基因編程,使活細胞對多種刺激做出響應。
  • 磁性3D列印結構爬行,滾動和跳躍
    研究人員用一種新型3D列印墨水製造了每種結構,並在其中注入了微小的磁性顆粒。他們在3D印表機的噴嘴周圍安裝了一個電磁鐵,當墨水通過噴嘴進入時,導致磁性顆粒搖擺成單一方向。通過控制結構中各個部分的磁性取向,研究人員可以生產幾乎可瞬間轉變成複雜結構甚至移動的結構和裝置,因為各個部分都會響應外部磁場。
  • 清華團隊的新型融合AI晶片「天機」登上Nature封面
    其實,這是清華大學施路平教授團隊為驗證全球首款異構融合AI晶片設計的系統。該研究登上了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8月刊的封面,封面標題為《雙重控制》(Dual control)。來源:nature根據公布的視頻,這一無人智能自行車系統可以實時感知周圍環境,跟隨前方的試驗人員並自動進行避障的操作,並根據語音指令、視覺感知的反饋產生實時信號對電機進行控制,以達到保持平衡,改變行進狀態(包括橫向和縱向)。
  • 21世紀以來,登上Nature雜誌封面的13篇中國論文
    今天,一起來回顧一下2000年以後,那些登上Nature封面的激動人心的中國研究成果吧。 「天機芯」(Tianjic),有多個高度可重構的功能性核,可以同時支持機器學習算法和現有類腦計算算法。
  • 中美科研團隊「列印」出有永久磁性的液態磁鐵
    據新華社華盛頓7月19日電 (記者周舟)中美兩國科研人員採用全液相3D列印技術,製備出一種新型磁性液滴,既具有液體的流動性又具有永久磁性,為研製柔性電子、可靶向輸送藥物的磁控液體機器人等提供了新途徑。
  • MIT科學家想讓機器擁有直覺
    但是我們很難教別人如何擁有直覺,更別提訓練機器了。為了改善這一點,麻省理工學院的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CSAIL)的團隊提出了一種方法,可以讓我們與機器進行更緊密地協作。實驗室網址:http://csail.mit.edu/該系統被稱為「Conduct-A-Bot」,它使用來自可穿戴傳感器的人體肌肉信號來引導機器人運動。麻省理工學院Stephen A.
  • MIT發現第三種磁性 量子計算/常溫超導?-MIT,麻省理工學院,磁性...
    麻省理工學院(MIT)近日展示了一種全新磁性的存在,證實了早先的預言。在此之前,我們只知道兩種磁性:「鐵磁性」(Ferromagnetism)就是條形磁鐵、指南針裡的磁性,幾個世紀前我們的祖先就了解它了,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內部所有原子的磁運動或者磁性方向是相同的;「反鐵磁性」(Antiferromagnetism),金屬和合金內部的磁場,原子磁運動方向相反且互相抵消,從而可以有序地排列,
  • 清華大學研究團隊創新磁性翻轉機制突破MRAM技術瓶頸
    SOT-MRAM (右)(來源:清華大學)7B9ednc由清華大學材料系與物理系跨領域合作的研究團隊,成功利用電子自旋流操控鐵磁-反鐵磁奈米膜層的磁性翻轉,證實了電流脈衝引發的垂直交換偏置(exchange bias)能夠克服熱穩定性的挑戰,可望成為新一代MRAM的核心架構,打造出讀寫速度更快、更省電、斷電時信息也不流失的「不失憶內存」。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澤南、蛋醬神經形態晶片真的可以模擬人腦嗎?最近一期《自然機器智能》的封面研究向我們展示了這一可能性。近日,來自英特爾和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宣布,團隊已經在神經形態晶片 Loihi 上成功設計了基於大腦嗅覺電路的算法,實現了在線學習和強記憶力能力。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並成為封面文章。
  • MIT科學家開發機器翻譯新算法,專為破譯消失的古語言
    不幸的是,大多數滅絕語言的相關記錄極少,因此,科學家無法使用谷歌翻譯之類的機器翻譯工具或AI算法來對其進行解密。而傳統的研究方法是,找出目標語言的「相關」語言來作比較研究,例如同一語系或相似度較高的現存語言。然而,有些語言並沒有對應的、已被深入研究過的「相關」語言,並且它們通常缺少諸如空格和標點符號之類的傳統分隔符(想像一下,要解密出用這種語言寫出的文字該有多麼令人頭禿)。
  • 湖南宇晶機器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楊佳葳與你共論 「磁性材料切割...
    湖南宇晶機器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楊佳葳與你共論「磁性材料切割和研磨工藝的研究」提問徵集函2017年5月18日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辦的「2017小電機製造及應用研討會」中,我們有幸邀請了湖南宇晶機器股份有限公司任職總工程師楊佳葳先生
  • 成都這所大學,上了全球頂級科研期刊《Nature》封面!
    6月3日Nature刊發了該校基礎與前沿研究院鄧旭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Design of robust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並被選為當期封面!到底是什麼樣的論文能登封全球頂級的科研雜誌電子科技大學團隊研究的這項工作提出:去耦合機制將表面浸潤性和機械穩定性拆分至兩種不同的結構尺度,通過在兩個結構尺度上分別進行最優設計,為超疏水表面創造出具有優良機械穩定性的微結構鎧甲,解決了超疏水表面機械穩定性不足的關鍵問題。
  • 中國學者首次從Nature撤回封面文章:邢立達等人的文章描述不準確
    同時,該研究被選為Nature 封面。最後,Giuliana Viglione在Nature 發表題為「This miniature skull belonged to a 2-gram dinosaur」的點評文章,高度讚賞了改研究成果,同時指出該研究發現的恐龍可能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恐龍。
  • Nature子刊:機器取代實驗?在極端複雜領域發現先進材料
    主動學習——致力於優化實驗設計的機器學習(ML)領域,早在18世紀就在科學中發揮了作用,當時拉普拉斯用它來指導發展了天體力學。近日,來自美國馬裡蘭大學的A.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597-w技術推動了對新型和改進功能材料的不斷探索,使得對日益複雜的多組分材料的探索成為必要。
  • 清華物理系實驗團隊合作在電場調控質子化控制磁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清華物理系實驗團隊合作在電場調控質子化控制磁性研究中取得進展清華新聞網1月15日電  1月10日,清華大學物理繫於浦、楊魯懿等人的實驗研究團隊和上海交通大學羅衛東的理論研究團隊合作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電控質子過程對SrRuO3磁態的調控》(Rever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