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電子科技大學官微
發布了一個重磅好消息
6月3日
Nature刊發了該校
基礎與前沿研究院
鄧旭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Design of robust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並被選為當期封面!
《Nature》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學雜誌之一,首版於1869年11月4日。
與當今大多數科學雜誌專一於一個特殊的領域不同,其是少數依然發表來自很多科學領域的一手研究論文的雜誌。
在許多科學研究領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結果都是以短訊的形式發表在《自然》上。
到底是什麼樣的論文能登封全球頂級的科研雜誌
電子科技大學團隊研究的這項工作提出:去耦合機制將表面浸潤性和機械穩定性拆分至兩種不同的結構尺度,通過在兩個結構尺度上分別進行最優設計,為超疏水表面創造出具有優良機械穩定性的微結構鎧甲,解決了超疏水表面機械穩定性不足的關鍵問題。
微結構鎧甲的設計(圖片來源nature)
該工作第一作者為該校基礎與前沿研究院博士生王德輝基礎與前沿研究院鄧旭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論文工作主要在該校完成
鄧旭
王德輝
這是電子科技大學
首次以第一單位
在Nature上發表研究成果
標誌著該校在材料表面科學研究域
取得了重大突破!
合作者還有該校物理學院陳龍泉教授
和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朱順鵬教授
課題組合影
鄧 旭
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教授,材料表面科學研究中心、德國馬普學會夥伴小組聯合實驗室負責人,主要研究領域為材料表面科學、物理化學、仿生工程等。
已在Science, Natur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 Angewandte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等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文章60餘篇,並被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ysics,MIT Technology Review等國際知名學術媒體多次專題報導。
作為主要發明人獲得歐洲發明專利3項,美國發明專利2項,中國發明專利5項。榮獲國家青年人才、四川省學科技術帶頭人(2019)、國際仿生學會青年委員(2019)、中國化學會仿生材料化學委員會委員(2019)、中國十大科技新銳人物(2019),中國化學會首屆菁青化學新銳獎(2019)。
他們到底在研究啥?
下面請擦亮眼睛、開動腦筋
我們一起來努力地理解下
●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材料表面的機械穩定性和超疏水性是相互排斥的兩個特性,正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因此,如何保證在擁有良好超疏水性能的同時,又能實現較強的機械穩定性,是當前超疏水材料面對實際應用亟待解決的關鍵難題。
鎧甲化超疏水表面展現出優秀的機械穩定性( 圖片來源nature)
● 該論文基於全新思路,首次通過去耦合機制將超疏水性和機械穩定性拆分至兩種不同的結構尺度,並提出微結構「鎧甲」保護超疏水納米材料免遭摩擦磨損的概念。
● 該工作在集成高強度機械穩定性、耐化學腐蝕和熱降解、抗高速射流衝擊和抗冷凝失效等綜合性能的同時,還實現了玻璃鎧甲化表面的高透光率,為該表面應用於自清潔車用玻璃、太陽能電池蓋板、建築玻璃幕牆創造了必要條件。
高透光率的玻璃鎧甲化超疏水表面應用於自清潔太陽能電池板(圖片來源nature)
原標題:成都這所大學,上了全球頂級科研期刊《Nature》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