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這所大學,上了全球頂級科研期刊《Nature》封面!

2020-12-14 紅星新聞網

今天,電子科技大學官微

發布了一個重磅好消息

6月3日

Nature刊發了該校

基礎與前沿研究院

鄧旭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Design of robust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並被選為當期封面!

《Nature》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學雜誌之一,首版於1869年11月4日。

與當今大多數科學雜誌專一於一個特殊的領域不同,其是少數依然發表來自很多科學領域的一手研究論文的雜誌。

在許多科學研究領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結果都是以短訊的形式發表在《自然》上。

到底是什麼樣的論文能登封全球頂級的科研雜誌

電子科技大學團隊研究的這項工作提出:去耦合機制將表面浸潤性和機械穩定性拆分至兩種不同的結構尺度,通過在兩個結構尺度上分別進行最優設計,為超疏水表面創造出具有優良機械穩定性的微結構鎧甲,解決了超疏水表面機械穩定性不足的關鍵問題。

微結構鎧甲的設計(圖片來源nature)

該工作第一作者為該校基礎與前沿研究院博士生王德輝基礎與前沿研究院鄧旭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論文工作主要在該校完成

鄧旭

王德輝

這是電子科技大學

首次以第一單位

在Nature上發表研究成果

標誌著該校在材料表面科學研究域

取得了重大突破!

合作者還有該校物理學院陳龍泉教授

和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朱順鵬教授

課題組合影

鄧 旭

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教授,材料表面科學研究中心、德國馬普學會夥伴小組聯合實驗室負責人,主要研究領域為材料表面科學、物理化學、仿生工程等。

已在Science, Nature, Nature Materials, Nature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 Angewandte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等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文章60餘篇,並被Nature,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ysics,MIT Technology Review等國際知名學術媒體多次專題報導。

作為主要發明人獲得歐洲發明專利3項,美國發明專利2項,中國發明專利5項。榮獲國家青年人才、四川省學科技術帶頭人(2019)、國際仿生學會青年委員(2019)、中國化學會仿生材料化學委員會委員(2019)、中國十大科技新銳人物(2019),中國化學會首屆菁青化學新銳獎(2019)。

他們到底在研究啥?

下面請擦亮眼睛、開動腦筋

我們一起來努力地理解下

●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材料表面的機械穩定性和超疏水性是相互排斥的兩個特性,正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因此,如何保證在擁有良好超疏水性能的同時,又能實現較強的機械穩定性,是當前超疏水材料面對實際應用亟待解決的關鍵難題

鎧甲化超疏水表面展現出優秀的機械穩定性( 圖片來源nature) 

● 該論文基於全新思路,首次通過去耦合機制將超疏水性和機械穩定性拆分至兩種不同的結構尺度,並提出微結構「鎧甲」保護超疏水納米材料免遭摩擦磨損的概念。

● 該工作在集成高強度機械穩定性、耐化學腐蝕和熱降解、抗高速射流衝擊和抗冷凝失效等綜合性能的同時,還實現了玻璃鎧甲化表面的高透光率,為該表面應用於自清潔車用玻璃、太陽能電池蓋板、建築玻璃幕牆創造了必要條件。

高透光率的玻璃鎧甲化超疏水表面應用於自清潔太陽能電池板(圖片來源nature)  

原標題:成都這所大學,上了全球頂級科研期刊《Nature》封面!

相關焦點

  • 溫州醫科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發表論文
    klotho-FGFR-FGF23-HS對稱的四元複合物模型(圖片來自nature, doi:10.1038/nature25451)  溫州網1月1月17日,該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綜合性學術期刊《Nature》(影響因子40)。陳高幟博士為該論文第一作者,碩士生付麗麗和梁廣教授為署名作者,李校堃教授和紐約大學MoosaMohammadi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溫州醫科大學藥學院為論文第一完成單位。這是溫州高校首次在《Nature》期刊上發表論文,是一次歷史性的突破。
  • 浙江大學又一篇論文被《nature》收錄,2019年迎來頂級期刊豐收年
    浙江大學又一篇論文被《nature》收錄2019年12月12日,浙江大學又一篇論文被《nature》收錄,這已經是浙江大學在2019年發表的第五篇《nature》主刊論文,其他四篇分別是信電學院的陳紅勝教授,材料學院的餘倩教授,化學系的唐睿康教授
  • 985大學首次登上Nature封面,這所學校可太不容易了!
    《Nature》作為世界公認的三大頂級科學期刊之一,斃稿率高達90%。對於從事科研的人來說,《Nature》的地位不言而喻,超模君也就不多說了。讓超模君感興趣的是,雖然電子科技大學建校64年了,但是已經很多年沒在頂級科學期刊上取得過特別大的進展,這還是它第一次以學校的名義登上《Nature》封面。
  • 近20年全國大學頂級期刊論文數排名,與世界名校差距明顯!
    前兩天,自然指數網站公布了最新一期的全球高校自然指數排名,國內高校表現異常搶眼,有17所高校進入了全球前100名。這個成績表明了國內高校在發表論文方面,還是有非常大的優勢的。但僅僅量大並不能說明什麼,核心論文尤其是頂級期刊論文數才是衡量一所大學科研成果的最好檢驗。
  • 淺談自然指數(Nature Index)與科研能力評價
    最近,筆者在今日頭條上關注了兩個著名科普博主,他們在評價中國科研能力時都不約而同地引用了自然指數(Nature Index,詳情請參考https://www.natureindex.com/),得出了中國科研能力全球第二的結論。因此,順便關注了一下自然指數,感覺該指數的槽點不少,實在是不吐不快。
  • 電子科技大學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發表封面論文!
    6月3日,Nature刊發了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鄧旭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Design of robust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並被選為當期封面。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單位在Nature上發表研究成果,標誌著我校在材料表面科學研究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合作者還有我校物理學院陳龍泉教授和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朱順鵬教授。
  • 2020年中國地質大學在世界頂級綜合期刊NS創造兩個首次和「第一」
    中國地質大學創造兩個首次和第一因為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傳播,2020年轉瞬即逝,新冠病毒隨著全球病毒樣本科研檢測溯源,逐步建立了全球流行大模型,中國武漢快速地向世界報告新冠疫情,並控制住新冠疫情,也讓世界感受到來自中國的科研實力。
  • 全球頂級期刊 Nature、Science、Cell 的簡介、網站和期刊名單
    一、 Nature簡介:英國著名雜誌《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技期刊,自從1869年創刊以來,始終如一地報導和評論全球科技領域裡最重要的突破。影響因子40.137(17年數據)。其辦刊宗旨是「將科學發現的重要結果介紹給公眾,讓公眾儘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識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進展」。
  • 扒一扒頂級期刊封面上的中國元素
    本文由募格學術整理自化學加、丁香通、納米人在科研領域,學者將自己的科研成果投到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期刊編輯會選擇一篇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文章作為封面故事,並選擇相應的封面素材。有很多中國科學家傑出的研究,被選為文章發表期刊的封面文章,並且好多配圖帶著濃重的「中國風」。甚至於,有很多非中國的科學家也選用明顯帶有中國氣息的中國元素進行封面文章的繪製。下面就是小募為大家整理的頂級期刊中那些有中國風元素的封面。
  •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一研究生在全球交通工程領域頂級期刊發表論文!
    近日,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建築與交通工程學院17級研究生彭國慶、導師萬千在交通工程領域SCI頂級期刊《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ies》(影響因子:5.775,一區Top期刊)上共同發表學術論文「 Spatiotemporal
  • 頂級期刊,為什麼你只認識Nature和Science|大象公會
    很多高考的必考考點就來自這兩本期刊,比如1913年Science上的第一張細胞的清晰照片,1932年Nature上的中子、1953年Nature上的DNA結構、1997年Science上的克隆綿羊多莉,又比如2018年中國科學家發表在Nature上的新萬有引力常數G。
  • 《nature》系列論文為何難發?審稿周期長,公開期刊版面費用昂貴
    如果想要快速發布論文,在科研圈中,一般人都會推薦美國雜誌,因為美國頂級期刊審稿速度非常的快,而歐洲的頂級期刊《nature》系列論文審稿周期卻非常的長,nautre系列論文審稿周期長的原因有很多,就拿中國科學家們喜歡灌水的化學期刊為例,中國科學家們發表JACS的數量遠超過nature系列化學子刊,因為JACS相當的於美國科學院雜誌,再接收到論文稿件後
  • 21世紀以來,登上Nature雜誌封面的13篇中國論文
    150年的漫漫長路,Nature見證了人類歷史上一次又一次重大科學突破。也見證了人類歷史上一次又一次重大科學突破。 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中國科研時,我們會發現一條昂揚的增長曲線 —— 中國的對外開放和研發支出的快速增加帶來了科研的爆發式成長,Nature發表的來自中國作者的論文也有可觀增長。
  • 寧波諾丁漢大學在讀博士的科研成果登上國際頂級期刊
    Science)期刊上。該期刊是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旗下世界公認的能源與環境科學領域的頂級刊物,其影響因子為30.289。(註:根據JCR的報告,《能源與環境科學》在環境科學學科排名世界第一,能源與燃料學科排名世界第二。)
  • 盤點在國際三大頂級期刊上「瘋狂」發文的內地十大科研團隊及研究...
    我們蓬勃發展,我們後來居上,在科研領域亦復如此。截止到目前,我國在國際上發表科研論文累計630餘萬篇,美國累計發表科研論文1800餘萬篇。作為一個英文非母語的國家,我國的國際科研論文總數已經達到了美國的三分之一,領先於英國、德國、日本等老牌發達國家位居全球第二位,足見我國科研蓬勃發展的勢頭。但是,如果將目光聚焦在前文所提的國際三大頂級期刊層面,我國同發達國家的差距還是不容忽視的。
  • 為何歐洲的科研學者看不起美國的科研雜誌?影響因子美國人說了算
    歐洲雜誌和美國雜誌的區別在一些科研論壇中大家都會詢問這麼一個話題,投稿選擇《nature》還是《science》,針對這兩個綜合性科技頂級期刊來說,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就像美國科研學者更喜歡《science》,歐洲人科研學者更喜歡《nature》,不過對於中國講究發文速度的科研工作者來說,選擇美國期刊是最佳選擇
  • 2017自然創新指數(Nature Index 2017 Innovation)出爐,中國14所科研機構上榜!
    根據Lens的指標,中國有14所科研機構上榜,位居第一的是香港科技大學(第118位),其後是香港大學(第168位)、蘇州大學Lens創始人Richard Jefferson說:「通過將已發表的研究與專利聯繫起來這一有益於全球社會的開放式舉措,我們就能夠描繪出純理論的科研如何對創新系統產生影響,並發揮其作用。這是繪製出「創新地圖」的第一步——讓藉助科學和技術來解決問題的複雜過程(STEPS)變得更透明。
  • 全球top10醫學院《nature》重磅論文被撤稿,涉及多名華人科學家
    重磅論文被撤稿近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對2014年發表題為《miR-34a blocks osteoporosis and bone metastasis by inhibiting osteoclastogenesis
  • 河南大學青年教師在國際頂級科研期刊《Nature》發文
    近日,國際頂級期刊Nature雜誌(影響因子生命科學學院/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青年教師王偉博士、杜克大學的博士後John Withers和華盛頓大學的李恆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美國華盛頓大學鄭寧和杜克大學董欣年為共同通訊作者,河南大學為第二單位。
  • 我國缺少的不是論文,而是像《自然》和《科學》這樣的頂級期刊
    只有創新才是國家不斷發展的動力源泉,因此國家在創新及科研上的投入也越來越多。科研水平要以論文的質量來評判,而目前中國卻沒有幾個像樣的期刊,更別說是頂級期刊。我國教育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大學生已經不再是那麼稀缺。而且很多的大學生畢業後會選擇讀研究生繼續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