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人類收斂,自然界得以喘息?這幾個「災區」,今年依舊艱難

2020-12-18 華輿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

華輿訊 綜合報導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災難不斷的2020年唯一的好消息,或許就是因為人類活動的退潮,許多地方的自然環境得到了喘息之機。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河道,甚至是印度恆河變得清澈,非洲野生動物「佔領」度假園區的新聞都曾讓人唏噓不已。

然而,大自然在一時一地的「勝利」並不意味著人類對自然的影響得到了消除。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12月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2020年是人類地球上人類製造的物質質量超過生物質量的歷史性年份,疫情帶來的人類活動收縮並未阻止這一時刻到來。巴西和澳大利亞,這兩個去年燒掉了自家大面積森林,為碳排放「貢獻」頗多的國家,今年更是持續遭到國際社會「差評」,場面尷尬。

往國際會議裡摻沙子的巴西政府今年被「禁言」,終於覺得尷尬了

從亞馬孫雨林到澳大利亞森林,一波接一波的大火是2019年國際社會最擔憂的問題之一。連綿不斷的大火摧毀了寶貴的森林,激起全世界對於氣候變化的擔憂。2020年12月,「氣候雄心峰會」以視頻形式召開,全球70多個主要國家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與會。這一峰會也被認為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屆締約方會議(COP26)的前奏。

有媒體注意到,一些國家元首缺席了這一峰會。美國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沒有派出國家元首參會,而是「散裝參會」,由數個州州長和蘋果公司CEO庫克等人在大會上發言。沙特等化石能源輸出國也沒有受邀參加。此外,巴西和澳大利亞兩個去年因為森林大火備受關注的國家,此次都沒有被安排在這一峰會上發言。兩國國內輿論認為,這不啻為外交上的一場「潰敗」。

據南美僑報網報導,巴西被排除被外界視為外交領域潰敗,巴西政府仍在努力扭轉無法參加的負面結果,希望能夠參與會議並保證本國的發聲權。報導稱,巴西聯邦政府特地委派多名代表對大會舉辦方們進行遊說,保障巴西能夠進入會議發言。巴西總統府仍堅信能夠跨過障礙將巴西納入《巴黎協定》五年一度國際大會的與會名單中。

▲2020年,巴西亞馬孫雨林依舊大火不斷,損失慘重。圖為2020年8月巴西帕拉州新普雷索以南的亞馬孫雨林保護區一場火災。(中新網資料圖)

本屆巴西博索納羅政府一直有在環保議題上「甩鍋」環保人士的「傳統」,2019年火災最嚴重時,博索納羅本人曾公開指控非政府組織買通消防人員縱火併拍攝火災照片,從而募集善款,而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好萊塢影星,此前曾公開指責巴西政府應對火災不力)正是這些非政府組織的資助人。這一暴論引來國際「圍攻」,法國總統馬克龍更是親自下場與其「單挑」。

此外,2020年巴西在保護亞馬孫雨林的工作上依舊不讓國際社會放心。據南美僑報網報導,巴西國防部稱,今年11月亞馬孫森林砍伐面積由去年同期的563平方公裡減少到了310平方公裡。且11月該地區發生火災的次數也比去年同期減少了44%。

但巴西國家空間研究院(INPE)公布的數據則給出了一個相反的結論——巴西境內亞馬孫熱帶雨林的砍伐面積過去一年間激增,達到自200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衛星數據顯示,在截至今年8月份的12個月裡,亞馬孫雨林有超過1.1萬平方公裡被砍伐。這一面積比前一年增加了9.5%。巴西氣候觀測站表示,因為如此嚴重的森林砍伐,巴西或成為「新冠疫情年」中,溫室氣體排放唯一增加的大型經濟體。

▲巴西總統博索納羅。(中新網資料圖)

除了保護雨林不力,巴西在環保議題上「得罪」國際社會最狠的可能是在2019年底的第25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5)上的行徑。據南美僑報網報導,巴西政府事後被曝出派情報人員混入參與該會議的巴西代表團,監視巴西的專家和環保人士言論。巴西情報部門官員在被曝光後更是直言,他們監控的都是「壞人」。

此次沒等到本國人士「搞破壞」,國際社會主動給予冷遇,哪怕是眼裡到處都是「壞人」的巴西政府,也終於開始覺得尷尬了。

堅持為能源業撐腰,澳大利亞政府遇冷後拖紐西蘭下水

澳大利亞是此次峰會上另一個沒有受到邀請的重要國家,澳大利亞國內媒體同樣將此視為本國不光彩的一頁。據海外網報導,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本月10日被本國媒體質問:「為什麼澳大利亞沒有獲得在氣候雄心上發言的資格?」

莫裡森的回應則直接將鄰居紐西蘭拖下水:「有許多國家沒有發言,紐西蘭也沒有。」他還強調,澳大利亞氣候和能源政策的制定是為國家利益,而不是為在某些國際峰會上獲得發言席位。

本屆莫裡森政府上臺後,澳大利亞一直支持本國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產業發展,將能源出口視為經濟重要引擎。據中國網報導,在過去五年中,澳大利亞在履行《巴黎協定》承諾方面和其他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2000多萬人口碳排放總量佔全球3.6%。按人均計算,澳大利亞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美國人均的四倍。

▲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中新網資料圖)

此外,在2019年底的森林大火中,澳大利亞表現也十分糟糕。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的研究人員曾表示,在持續幾個月的大火中,有3億噸左右的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氣。想要讓森林重新生長起來,將這些碳重新固定下來,可能需要花費數十年時間。火災名為天災,但莫裡森在大火期間離崗度假的表現一直為外界所詬病。

在2015年的巴黎氣候大會上,澳大利亞曾經承諾到2030年該國碳排放總量與2005年水平相比要減少26%-28%。但去年底的預測顯示,到2030年,澳大利亞的碳排放總量將僅比2005年的水平低16%。

事實上,本次「氣候雄心峰會」並沒有一個成文的標準,規定哪些國家或人士會被邀請發言。但據央視網報導,會議主辦方之一,英國的主流媒體《衛報》指出,本次峰會與會國家必須在峰會上提供實質性承諾,峰會的發言席位,只提供給那些定下未來十年減排目標 、宣布實現零排放、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或制定應對氣候變化雄心壯志的領導人。顯然,在環保議題上態度冷淡的澳大利亞被「嫌棄」了。

相關焦點

  • 人類在「禁足」的一個月內,自然界發生了什麼變化?沒有人類會更好!
    由於疫情的發生,全國人民只覺得在家禁足一個月進行隔離,這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其他人負責,對於人類來說似乎又經歷了一次世界末日,整個社會的經濟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工廠停工,交通限制,甚至很多人在這期間失業。
  • 別把人類當自然界的「癌症」
    這場葬禮在網絡上獲得熱捧,有人評價,這不是給冰川的葬禮,而是給不加節制的人類的。為一座冰川舉行「葬禮」,頗有些「行為藝術」的意味。保護環境當然沒有錯,冰川減小乃至消融,是自然環境向人類發出的信號。一些極端環保主義者一談「環保」,就將環境與人類活動對立起來,動輒葬禮、罪人,將人類活動視為「破壞環境的罪行」,把人類看作自然界的「癌症」。如果人類發展帶來了生態環境的破壞,那就不要發展了;如果人類犧牲能給自然帶來好處,那就應該犧牲。極端環保主義有一句很出名的話:「砍掉三棵紫杉木去救一名癌症患者完全不值得。」
  • 人類為什麼大約只有3萬天的壽命?自然界的規律不可違背
    「本文章已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人類最多可以活多久?這個問題應該只有科學家給出我們答案了。在這個高科技縱橫的社會,人類可生存的年齡也在不斷提高。在以前那個科技醫學都不發達的時代,很多人的壽命都比現代人類的壽命短。但現在不一樣了,一切都在往更好的方向發展,人的壽命也在不斷增加。但是大家知道嗎,即使是活得再久,人類的壽命大約也只有3萬天,這是為什麼呢?原來自然界的規律不可違背。人類的所有生命活動其實都和細胞是分不開的,也就是說,是細胞佔有著主導作用。
  • 這次疫情,可能是地球啟動了自我保護機制
    自今年一月份起,全球疫情蔓延至今,仍未找到最初的零號病人是如何感染上新冠肺炎的,來源一直成謎。儘管流傳出各種版本的假說,卻仍無定論,或許它將永遠成為一個迷。然而,找不到源頭的話,我們也在努力尋找結束它的辦法。在長達幾個月的抗疫之中,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並在其中也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
  • 【心繫災區 祈福雅安】多難興邦 玉汝於成
    人類前進的每一步,都是在揚長避短、總結教訓中邁出,在科學規劃、反覆修正裡變革。這次雅安救災,李克強總理親臨災區指揮,回京前明確下一步工作由四川省委省政府全面負責,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各有關方面根據災區需要提供支持和援助。打破了以往發生重大自然災害,最初各項救援工作由中央政府總負責,地方政府配合的慣例,有利於了解實際的地方政府放開手腳,自主決策。
  • 不好意思,在這個特殊時期,被這幾個成語惹哭了
    因為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時候,有無數的年輕人前赴後繼趕往災區,為緩解和控制疫情,作出了自己非常巨大的犧牲。那一個個青春的面孔飽受滄桑和折磨,而風華正茂這個詞原本是屬於他們的,現在在仔細品讀,卻讓人感覺到無比感動。分秒必爭在疫情面前分秒必爭,這個成語已經成為所有人去努力實踐的準則。
  • 衛生部發災區鼠疫等三種傳染病疫情應急處理預案
    現將鼠疫、霍亂、炭疽等3種傳染病疫情應急處理預案印發你們,請參照執行。    特此通知。    附件:1. 地震災區鼠疫疫情應急處理預案    2. 地震災區霍亂疫情應急處理預案    3.地震災區炭疽疫情應急處理預案衛生部辦公廳二○○八年五月十八日地震災區霍亂疫情應急處理預案  為指導地震災區及時、高效、有序地處理可能發生的霍亂疫情,防止疫情傳播和蔓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 人類禁足的一個月裡,自然界開啟了狂歡派對...
    從疫情發生至今全國人民被禁足在家一月之久在我們仿佛世界末日降臨的時候自然界卻迎來了狂歡!近日一張NASA衛星圖片顯示今年中國二氧化氮汙染物的汙染水平顯著下降代表著我國的空氣品質得到了大幅改善(圖片對比了2019年的前兩個月和2020年的前兩個月)NASA指出空氣汙染水平的下降和工廠停工、人們隔離、交通限制等發生在同一時間
  • 城市文明在自然裡的艱難前行
    截止2020年2月10日,多個城市艱難復工自然通過病毒的肆虐,正教育著2020年的人們發現當代城市文明的脆弱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錯綜複雜。不同的歷史階段,不同的文化背景,或崇拜,或對立,或是封建時代的迷信,或是工業時代的徵服,無論是自然如何,如果我們將這種關係視為一種戰爭,那人類從未取得勝利。到了資訊時代的現代文明,城市,成為人類與自然關係的承載物。城市的擴張與消散,構建與更新,自然的角色從未缺席,正如人類的歷史長河中,自然界永遠是最重要的河道。
  • 人類的寶寶生存能力那麼差,憑什麼可以從遠古自然界中生存下來?
    所以,人類寶寶這麼差的生存能力,憑什麼可以從那叢林法則橫行的遠古自然界,生存到如今,並逐漸「統治」了一個超級星球呢?我們知道,跟我們人類同屬於哺乳動物的家族中,有許多生物一出生就會走路了,比如:小馬,小羊,它們在出生後兩小時內就可以站起來,並且當天就可以學會吃草,而不單純的只依賴母親的乳汁生存。
  • 在自然界中,只有人類才有「大姨媽」嗎?為什麼?
    先說答案:動物界中並不是只有女人才會來「大姨媽」,「大姨媽」是所有雌性哺乳動物共有的,不同的是,除了人類外,不同的雌性哺乳動物的周期各有不同,不過總的來說大都有規律可循。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的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 除了人類,自然界中一些生物也會「禿頭」,可憐的是還被人類盯上
    此外,不僅是人類脫髮,有趣的是,在自然界中,也有一些動物面臨著「禿頭」的困擾,比方說我們的國寶——大熊貓。大熊貓也「禿頭」一隻名叫「福星」的大熊貓,從今年7月份開始,就出現了「禿頭」的問題,根據工作人員的介紹,一開始,是陸續有遊客反映,說「福星」頭頂的毛髮看起來似乎變得稀少了,而大約過了1個月之後,「福星」的頭頂竟然出現了「斑禿」,這讓照顧「福星」的工作人員們,以及喜歡「福星」的遊客們,都感到擔憂。
  • 99公益日丨和江西頭條一起,助力江西洪澇災區重建
    9月5日是中華慈善日,今年的主題是「決戰脫貧攻堅,助力疫情防控」。與此同時,今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受疫情和洪澇災害雙重影響,江西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遭受嚴重影響。為助力災區脫貧攻堅、重建美好家園,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信息日報聯合江西省慈善總會以騰訊公益平臺每年99公益日(9月7日—9月9日)的配捐激勵為契機,開設災後重建網絡籌募項目,呼籲廣大愛心企業和網友積極參與,與災區同胞同舟共濟、共克時艱。
  • 這3種「恐怖」生物,並非自然界的產物,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
    這3種生物在自然界內不存在,或是人類後期創造,你認識嗎?地球上的生物種類,大約已經超過了幾千萬種,人類無法統計,很多種類是人類從未見過的,從微生物到大型動物,它們的形態千奇百怪,甚至能夠適應人類適應不了的環境,正是因為它們的共同存在,組成了一個完整生態系統,讓生態系統更加鞏固,由此可見大自然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在大自然當中有這樣幾種恐怖的生物,它們不是大自然的產物,而是由人類創造出來的生物。
  • 環保節能真空廁所 控制災區疫情立大功
    日前,從浙江林學院傳來消息,由該校曹志洪教授指導企業研發生產、在地震災區廣泛使用的一種節能環保的「真空廁所」,為地震災區有效控制疫情立了大功。    這種全名為「環保型節能可移動真空廁所」的廁所,與普通廁所相比不僅節水、無汙染、無異味,而且價格也和普通的品牌馬桶差不多,不僅適合災區使用,同樣可以被廣大賓館酒店、醫院、學校以及普通市民家庭廣泛使用。
  • 通訊:美國實體書店在疫情中艱難求生
    新華社洛杉磯10月22日電 通訊:美國實體書店在疫情中艱難求生  新華社記者高山 朱莉亞·皮爾龐特  「結束營業,數萬冊圖書清倉處理!」位於美國洛杉磯中國城的一家實體書店近日在櫥窗上貼出的告示格外醒目。  過去25年來,這家在當地華人圈小有名氣的中文書店是眾多華人書迷的「文化驛站」。
  • 汶川十年,海棠依舊 誰來撫慰災區人民的傷痛?周總理一句話淚目
    同學們毫不猶豫地拿出了自己的零花錢,而我看著報紙上一張張觸目驚心的照片,不禁熱淚盈眶,覺得捐多少也緩解不了災區失去家園的傷痛。地震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上到國家領導,下到平民百姓,中華民族的每個兒女都在盡最大的努力,支援災區。爸爸媽媽用生命為孩子支撐起一片天空,溫總理聽到呼喊禮讓救援人員。
  • 【健康提醒】秋季養生宜「收斂」 ,謹防病邪趁虛而入
    【健康提醒】秋季養生宜「收斂」 ,謹防病邪趁虛而入 2020-09-05 12: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疫情加劇失業頑疾 阿拉伯國家經濟復甦艱難
    來源:一財網疫情加劇失業頑疾,阿拉伯國家經濟復甦艱難2020年末,新冠肺炎疫情、低油價、國內衝突等各種因素依舊衝擊著阿拉伯國家。比如,敘利亞和葉門等國,內戰依然持續,戰後重建的道路依然漫長;而埃及和突尼西亞等國,雖然形勢基本穩定,但是國家經濟發展依然緩慢,很難說已經找到了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特別是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下,發展更是舉步維艱。當年諸如失業等引發動蕩的經濟因素至今依然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
  • 新冠病毒來自自然界,那麼這次疫情的「罪魁禍首」是誰?
    他說新冠病毒在人群中的變異及其高傳染性等情況表明,這種病毒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很可能是由動物傳播給人類,根本不可能是基因工程的產物。既然新冠病毒是來自於自然界,那麼找到病源對於防止進一步的再感染顯得尤為重要。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要求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毒大流行的起源進行獨立調查,世界各地的許多科學家已經開始試圖解釋這種新冠狀病毒是何時、何地以及如何進入人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