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揭曉儀式在京舉辦。
這麼根紅苗正的人物和話題,真真是高考語文命題的「寵兒」!!小編實在是捂在手裡燙手,趕緊拿出來跟大家一起分享學習!
△
劉魁立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揭曉詞:
人物介紹:劉魁立,民間文藝理論家、民俗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一直致力於中國民間文藝學和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學科建設。他早年在俄羅斯留學研究期間,曾多次深入原蘇聯各地區進行民間文學考察,他搜集的故事曾在俄羅斯民間文學作品集中出版。他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也是歷史的創造者。各個時代無數的文化傳承人不停地把文化創造、文化賡續的接力棒代代相傳。」
△
邰立平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鳳翔木版年畫)
揭曉詞:
尺寸之內,赤橙黃綠青藍紫,畫的是他手中民俗藝術的天。一點血脈,數十年來如一日,守得是他心中黃土文化的根。人物介紹:邰立平,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鳳翔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藝術研究院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邰立平出身於鳳翔縣南小裡村邰氏木版年畫世家,從小受祖父、父親薰陶、培養,承襲了家傳五百多年的民間年畫技藝。
當膠印年畫興起後,木版年畫迅速衰落了。陝西省曾有漢中、蒲城和鳳翔三個地方盛產年畫,後來漢中、蒲城的年畫世家們徹底放棄了,只有鳳翔的邰立平還在苦苦支撐。邰立平的爺爺邰世勤、父親邰怡先後做過多年的木版年畫的搶救工作,不斷恢復品種,提高畫面精度,到了邰立平這一代,他繼續著這種孤獨的拯救。在家庭作坊式的「鳳怡年畫社」裡,只有邰立平和妻子王慧芳固守著這個中國規模最小的年畫創作社,繼續著對鳳翔木版年畫的保護和傳承。
△
依力哈木•熱依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十二木卡姆)
揭曉詞:
琴弦撥動,悠揚聲起,他傳唱的是天山南北的民族風光。詩歌曼舞,魅力新疆,他傳承的是民族藝術的璀璨華章。人物介紹:依力哈木•熱依木,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十二木卡姆)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掌握十二木卡姆較為全面且能夠進行24小時完整演唱。為了更好的保護傳承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十二木卡姆),他在家開辦了木卡姆藝術博物館和傳承點,組建了莎車民間木卡姆藝術團體,整理4500行式、360首曲調的莎車十二木卡姆版本,並在原有十二木卡姆唱詞的基礎上補充更新,積極組織全縣60多名民間藝人,舉辦十二木卡姆培訓班,系統培訓十二木卡姆演奏演唱技藝。他勇於創新、積極探索,不斷提高非遺傳承和實踐能力,將全部精力都傾注於十二木卡姆的保護和傳承,是非遺保護發展領域卓有成就的踐行者。
△
石麗平
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苗繡)
揭曉詞:
穿針引線,鳳舞花開,她用一雙巧手繡出民族致富的美麗圖畫。紮根時代,放飛夢想,她用一腔熱血搭建民族文化傳承的舞臺。人物介紹:石麗萍,松桃苗繡的第七代傳承人。2006年,苗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老一代民間刺繡藝人相繼離世,農村青壯年人口大量往城市遷移,當地的苗繡技藝面臨著傳承危機。石麗平用了8年時間,幾乎走遍了貴州所有的苗寨,搜集整理、詳細記錄苗繡的不同繡種和紋樣。她還詳細了解繡娘在松桃縣的分布情況和土布織染技藝傳承情況,在全縣範圍內組織開展刺繡、繪畫、剪紙比賽,從中發現好作品和能工巧匠;與大專院校合作,按市場要求繪製紋樣和圖案。因為她的堅持,以「鴿子花」品牌為代表的松桃苗繡,成為當地一張金燦燦的文化旅遊名片;因為她的帶動,當地數千名婦女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致富。
△
柳惠武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中醫傳統製劑龜齡集、定坤丹製作技藝)
揭曉詞:
秉承千年技藝,發掘傳統秘笈,他讓古老藥酒煥發時代光輝;繼承先輩精神,探索矢志不移,他用古方妙丹溫暖世代仁心。人物介紹:柳惠武在父親的影響下,也痴迷做藥。14歲就在父親所在的藥廠做臨時工,一邊工作一邊自學,《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一書抄寫了好幾遍,能夠倒背如流。從一個初中未畢業的臨時工到國家非遺傳承人,柳惠武吃了很多苦,但他不覺得苦,在學習和掌握技藝上,花了很多心思,取得了很多進步。在父親和師傅們的炮製基礎上,柳惠武更加系統地保護和完善了古法炮製技藝。柳惠武還致力於中醫藥知識的普及和中醫藥文化的推廣,多年來,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傳承活動及宣傳推廣,在使其傳承的獨特技藝發揚光大同時,形成一大批中醫藥「粉絲」,使中醫藥在社會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全民的中醫藥文化意識更為自覺、自信。
△
劉蘭芳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北京評書)
揭曉詞:
一尺臺,嬉笑怒罵,說不盡悲歡離合,她演繹的是百姓生活;一張口,家國忠義,道不完古往今來,她延續的是文化根魂。團隊介紹:2015年,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啟動,清華大學成為首批試點院校之一。在院校領導支持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集合各系室專業力量組成非遺研培項目組,組織實施了包括培訓、工作營、展演、展覽、論壇、回訪、課題研究、出版、政策諮詢等在內的一系列非遺研培活動,形成了廣泛的影響力。項目組秉持「以傳統文化為本位,以傳承人群為主體」的研培理念,在清華大學濃鬱的學習氛圍、跨學科協同創新和國際化的辦學環境中,為70後、80後、90後非遺傳承人搭建了一個「強基礎,拓眼界,立足當代,面向未來」的高端交流、孵化和推廣平臺。
△
王珮瑜(代領)
上海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京劇)
揭曉詞:
繡口一吐,餘音繞梁,她傳唱的是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梨園翹楚,多樣能手,她播撒的是天長地久的國粹精華。人物介紹:王珮瑜是建國以來專業戲校培養的第一位女老生,被譽為梨園「小冬皇」。多年來,她在藝術上執著追求,攬盡專業領域戲劇獎項,被公認為中國京劇新生代的領軍人物。愛崗敬業,甘於奉獻,數十年如一日從事推廣工作,創立的《瑜樂京劇課》、《京劇其實很好玩》等成為品牌傳播項目,為培養京劇觀眾、拓展京劇市場做出了積極努力,是新時代京劇藝術優秀的傳承者和弘揚者。經過數年的鑽研,她掌握了餘派唱腔的精髓,在吐字、發音、用氣、行腔諸方面精心調度,渾然一體,不露斧鑿痕跡,追求「恬淡雍容,內涵筋骨」的境界,於淡泊中寓神韻。嚴謹工整的吐字、規範有矩的行腔,深顯她高超的餘派風範。票友們都親切地稱為「瑜老闆」。
△
羅布斯達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唐卡勉薩畫派)
揭曉詞:
凝神靜氣,描繪塗添,他用圖畫守護這雪域高原的大千世界,以畫筆和文字溝通那民族心靈的往世今生。人物介紹:1967年,羅布斯達出生在西藏日喀則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家族裡的五代人都從事著傳統「勉薩畫派」的唐卡繪畫。12歲時羅布斯達正式開始和爺爺系統地學習唐卡繪畫。在學習的過程中他苦心鑽研,常常熬到深夜,用六七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別人至少需要十年才能完成的練習,他的繪畫技藝也日益成熟。
羅布斯達並沒有滿足於自己的技藝,他發現傳統繪畫的學習往往注重技藝的傳習,卻時常忽略了理論知識的培養。如果這樣,以後就只能做一個「會畫」卻不懂畫的人了。因此他覺得有必要去系統地學習一些理論知識,補充自己對西藏文化、唐卡文化的理解,於是1995年他在西藏大學專門學習了兩年美術史和藏學。經過了兩年的學習,羅布斯達對唐卡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他說唐卡是藏族人以畫言史、以畫敘事的載體,他告訴人們的不僅是一個故事,一段歷史,更是一種文化。先後經過爺爺達娃頓珠的傳統繪畫技藝啟蒙,扎什倫布寺拜得名師指點,以及在西藏大學系統理論知識的補充,羅布斯達的唐卡繪畫技藝有了極大提升。他所創作的唐卡繪畫作品畫面精美,構圖飽滿,筆觸細膩,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繪畫技藝。在隨後的十多年裡,羅布斯達一直堅持著唐卡創作,他的作品逐漸贏得不少業內外的專家、寺廟僧人、藏區農牧民的讚揚,西藏各大寺廟也慕名前來,請他搶修破損壁畫。如今,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羅布斯達終於實現了他孩提時代的夢想,從一個普通農民的孩子成長為一名著名的唐卡繪畫大師。這其中,他堅守的不僅僅是家族傳承的唐卡文化,還有對西藏傳統文化的深深熱愛。△
金巴扎木蘇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格薩【斯】爾)
揭曉詞:
天蒼茫,歌聲揚,心中升起的是他那守護民族史詩的太陽;白髮蒼,情悠長,手中奏響的是他那接續文化生命的希望。人物介紹:金巴扎木蘇是內蒙古巴林右旗的格斯爾史詩的傳承者,是近代演唱《格斯爾》藝人的傑出代表之一。2007年6月,他被全國文聯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金巴扎木蘇從小從師傅學習史詩演唱。他精通蒙古族民間音樂,能演唱較長的敘事民歌,演唱烏力格爾、好來寶,顯示出傑出的藝術才能。他的《格斯爾》演唱展示了蒙古詞彙之豐富,內容豐富,體現了草原獨有的人文風格。他不人技藝精湛,他的演唱受到國內外的關注,並被記錄、出版。他在傳藝方面也是一絲不苟、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徒弟們,他培養的徒弟當中有20餘人能夠獨立說唱《格斯爾》史詩。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系」的創辦者、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原系主任、教授楊先讓等20人及團體被推選為2019「中國非遺年度提名人物」。
相關話題時評賞析
1、讓沉睡的非遺精品「活」起來
何淼玲
文化和旅遊部日前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最新名單,湖南共有118項上榜,花鼓戲、女書、彈詞等名列其中。
泱泱五千年中華文明,造就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琳琅滿目、璨若星河。湖南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文脈源遠流長、人文積澱深厚,眾多非遺精品獨具地方特色,在祖國巨大的非遺寶庫中佔據獨特位置。精美絕倫的湘繡、雅俗共賞的湘劇、遺世獨立的女書,都是代表性作品,沉澱著湖湘文明深厚的歷史記憶。
作為文化大省,湖南的非遺精品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如何讓非遺精品煥發勃勃生機,綻放更加奪目的光芒,是建設文化強省的題中之義。筆者建議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申報與保護並重。自《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實施以來,湖南在保護非遺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非遺保護工作寫進了省黨代會、省政府工作報告等重要文件;數位化記錄保護、搶救性記錄保護、生產性保護等基礎性工作緊鑼密鼓、推進有序;一大批項目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要趁這個良好勢頭,繼續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現、發掘、申報工作,做到熱情不減、責任不減、力度不減、效果不減。
非遺申報成功,僅僅是跨出了第一步,保護之路,道阻且長。今年4月,文化和旅遊部組織開展專項檢查,全國38個檢查不合格的保護單位被取消資格。在這方面,我省不無隱憂。比如,由於傳承後繼乏人、原件大量流失等原因,江永女書正處於瀕危狀態,如不迅速採取有力的拯救性措施,情況堪憂。
傳承是最好的保護,傳播是最好的傳承。讓沉睡的非遺精品「動」起來、「活」起來,既要藉助現代高科技手段對非遺精品進行科學的搶救性發掘,更要結合文化旅遊的路子,使非遺精品從幕後走向臺前,「飛入尋常百姓家」。
毋庸諱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智慧財產權保護領域,我省還存在諸多瓶頸,如仍未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智慧財產權保護綜合性專項法律、缺乏對非遺權利人專有權利的體系化立法、對文化發展力、文化生產力的重視和轉化不夠、存在大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破壞性開發和貶損利用等侵權行為。要迎來非遺保護的春天,這些制度性障礙亟待破解。
2、非遺「活」起來才能「火」起來
楊朝清
洗面桶、豆腐桶、老飯桶……昔日百姓生活中常見的木製用品,巧匠以精妙的設計、精湛的技藝,將傳統工藝發揮到極致。近日,由寧波「箍桶匠」鮑明沛創作的《箍桶記》突出重圍,獲評我國民間文藝界最高獎項「山花獎」。
在傳統的農業社會,「荒年餓不死手藝人」,擁有一技之長的匠人不僅餓不死,還可能生活得比普通人好一些。伴隨現代化進程的滾滾車輪,在批量製造商品的衝擊下,箍桶與其他手藝一樣,在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不少手藝人紛紛轉行,許多非遺項目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困境。
近年來,「非遺熱」興起,既是一種機遇,也是挑戰。某些非遺項目由於缺乏「時代感」,不能滿足消費者的情感、審美等精神文化層面需求,導致作品不受市場重視;有些手藝人則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創新,通過技術與藝術的有機結合,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實現「完美相遇」,激活了非遺傳承。比如,《箍桶記》將箍桶技術與經典越劇《九斤姑娘》融合,讓老百姓的生活用品擁有了文化品位與格調、審美與情趣。通過手藝人匠心獨運的創新,看似平常的木桶實現了「鳳凰涅槃」,不僅具有實用功能,還具有抽象的符號功能。
「箍桶匠獲大獎」猶如一面鏡子,為非遺傳承指明了方向。面對市場的大浪淘沙,手藝人不能自彈自唱、孤芳自賞,而要主動擁抱市場。手藝人不斷調試、豐富與提升自己,縮短非遺與現代生活的距離,對傳統文化創造性地轉化和創造性發展,才可能讓非遺「活」起來,進而「火」起來。
13日、14日,來自南京大學和臺灣20多所高校的80多名師生先後走進南通歷史文化展示中心、南通沈壽藝術館,學習、體驗藍印花布扎染和沈繡技藝,感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7月15日《南通日報》)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非遺」作為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資源,如果不加以保護,將來我們的子孫只能通過歷史課本了解到這些文化,這無疑是一個天大的悲哀!「非遺」最好的保護是傳承和發展,而發展是在傳統元素基礎上的創新。比如藍印花布扎染和沈繡技藝,在確保傳統民族工藝流程特色的同時,要有設計創新和時代特色,成為適應市場不同消費群體需求的文化創意產品。不僅如此,還要有一定的產業規模,這樣才能使其在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項事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當然,要想把藍印花布扎染、沈繡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推廣出去,首先要依託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縣域經濟,重點扶持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研究企業和平臺。可以採取多種商業模式和生產模式,帶動城鄉居民尤其是貧困地區居民加入民族文化旅遊產品的設計與生產,增加他們的收入。同時,要以「新媒體、新金融、新技術、新商品」為戰略手段,通過新的文化創意產業更好地傳播和發展民族文化產業。還要通過政府主導、市場調節、創新機制,摸索出一條發展民族文化產業助推精準脫貧和「非遺」文化保護的路子,即以生產性保護的手段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