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經常有家長說,兩三歲的孩子活潑好動,喜歡這裡摸摸,那裡爬爬,卻不願意、也不喜歡洗手,尤其是吃飯前,叫孩子洗手,答應得好好的,可是大人一轉過身去,他們就敷衍著隨便洗一下,根本就沒有洗乾淨。
為此,很多媽媽會很生氣,覺得孩子這是在明知故犯,挑戰家長的權威。所以每次看到孩子不配合的時候,他們都會火冒三丈,甚至會朝孩子吼叫。
然而,用吼就能達成目的嗎?據他們說,大多數情況下,還是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不僅自己的好心情被破壞了,孩子也變得越來越不聽話。
那有其他更好的辦法嗎?答案是肯定的,肯定有其他辦法,只是需要我們用心去跟孩子溝通,再加上一些輔助工具,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了。
媽媽們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語氣,一定不能用吼叫,而是要通過正確的引導,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具體怎麼做呢?
1. 告訴孩子為什麼要洗手
很多時候,孩子不願意去做某件事情,其實是因為他們不明白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洗手這件事,在我們叫他做之前,就要告訴孩子為什麼要洗手?飯前洗手的原因是什麼?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因為手是接觸外界環境最多的,很容易沾上各種細菌,如果不清洗乾淨,就用手去拿食物,細菌就會跟食物一起進入人的體內,就會讓人生病。
再跟孩子講講生病的後果,我想沒有哪個孩子不趕緊洗手的啦。
2. 引導孩子觀察自己手上的汙垢
大部分汙垢,我們可以通過肉眼就能看到;也有一些肉眼看不到的,這時候可以藉助一些工具。如果有條件,媽媽可以讓孩子把手放到放大鏡或顯微鏡下面觀察,這樣他就能很清楚的看到手上的汙垢或細菌,從而讓孩子印象深刻。
3. 定期給孩子剪指甲
指甲是藏汙納垢的地方,定期給孩子剪指甲,就可以避免指甲中留汙漬,病菌也就找不到藏身之處了。
4. 提醒、督促孩子勤洗手
在孩子每次外出回家、飯前便後,媽媽們一定要耐心提醒孩子洗手,如果孩子不願意,也 要遷就他們。而是要反覆的督促他們、提醒他們,讓他們逐漸養成後飯前、便後主動洗手的習慣。
5. 家人做好示範
這一條,對於比較小的孩子特別有效。孩子總是喜歡模仿大人的樣子做事,當他看到大人有這樣的好習慣,就會跟著做。
所以,我們在示範的時候,不妨配合一些比較誇張的語氣,告訴孩子:「我準備吃飯了,現在我先去洗手哦!」還可以嘗試著提議,跟孩子比賽,看哪個先洗好。孩子往往會興致盎然,尤其是在有機會贏大人的時候,他們更是樂此不疲呢!
婷婷兩三歲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跟媽媽一起比賽了,每次如果有機會贏了媽媽,她就樂得「哈哈哈」地大笑。而我,有時候就故意稍微慢一點點,讓她有機會贏我。這個方法真的是屢試不爽哦!
如果你家孩子,正是兩三歲的年紀,並且不願意洗手,不妨的試試這幾個方法吧!
(圖片來源網絡)
我是婷媽,親子講師,多平臺原創作者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讚、留言與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