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述鼓浪嶼的故事|重溫鼓浪嶼的光芒
一、我很感謝林大夫
1930年9月7日,一位叫「袁小孩」的嬰兒出生於北京協和醫院。
這個「袁小孩」,就是我國著名的雜交水稻之父,解決了無數中國人吃飯問題的袁隆平院士。
多年以後,袁隆平院士在接受採訪時說:我生在北平,便取名「隆平」……給我接生的是林大夫,我很感謝她,也感謝協和醫院。
那,負責給袁隆平接生的林大夫是誰呢?
林巧稚!
下面這張圖就是當年袁隆平的出生證明,左上頁填寫的是一個嬰兒的生命信息和家庭信息:袁小孩。家住西城舊刑部街長安公寓,原籍江西德安城內。
右頁中間為袁小孩出生時留下的腳印,上面還有給他接生的婦產科大夫的英文籤名:Qiaozhi Lin。也就是林巧稚的英文字母。
這件往事是袁隆平院士在接受採訪時道出的,他說:
我家雖然祖籍是在江西,我自己卻是出生在北平協和醫院。因為生在北平,便取名「隆平」。
當時,我的姨媽華秀林是北京協和醫院的護士長……根據協和醫院的記載榮幸得知,我是由林巧稚大夫參與接生的……林大夫是協和醫院婦產科的第一位女大夫。
我很感謝林大夫,感謝協和醫院。
這條新聞經網友以「萬嬰之母林巧稚接生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掛到網上,立馬刷爆了網絡。
一位網友這樣寫道:
這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巧合嗎?新中國婦產科學奠基者將後來解決了困擾中國人幾千年的糧食問題的人帶到了這個世界上。
另一位網友這樣形容道:
在林巧稚大夫接生下袁隆平的那一刻,兩位拯救無數人、讓人間醫食無憂的大師,握手了。
袁隆平院士的1930年,是林巧稚剛剛從協和醫學院博士畢業留校當婦產科醫生的第一年。
她大概不會想到,她接生的這個還沒來得及取名字,只以「袁小孩」做代號的嬰兒,多年以後會成為雜交水稻之父,讓十幾億中國人的飯碗裡都能裝得上晶瑩可口的白米飯。
二、鍾南山說我沒有不良病變
另一件事同樣也引起網友們的紛紛轉發和讚嘆,那就是袁隆平多年前的一次同框照。
那是2011年在「南方周末2011中國夢踐行者致敬盛典」的頒獎儀式上,由鍾南山院士給袁隆平院士頒獎。
在頒獎儀式上,鍾南山院士風趣地說:
袁隆平比我大幾歲,所以我叫他「隆平大哥」,他的身體非常好,我今天早上特別檢查了他的身體。但是唯一有一條就是,以後別再抽菸了好不好?祝您永遠健康!
這是一天之內鍾南山院士第四次勸袁隆平別再抽菸。
頒獎儀式當天,受會務組委託,鍾南山院士專門在醫院為袁隆平做了全面身體檢查。檢查結果很理想,除了肺部有點可控的小毛病之外,其它都沒問題。
鍾南山於是交代袁隆平:
那點小毛病是多年吸菸造成的,您就不要再抽菸了,別讓它成為您健康的瓶頸。
送袁隆平離開醫院時,鍾南山又交代:
袁老,我平時不這麼叫你,你只大我六歲。現在我叫你一聲袁老,你千萬不要再抽菸了。
這是一天之內鍾南山第二次交代袁隆平別抽菸。
袁隆平不好意思地笑了起來,在路上,袁隆平心情大好,不停地重複:鍾院士說了,我沒有任何不良病變。
下午頒獎儀式開始前,在後台鐘南山拉住南周記者問:
我跟袁院士說了不要抽菸,他聽了沒?
南周記者面露難色。原來袁隆平回到酒店,一坐下就抽上了,還甩給記者一根:來,陪我抽一根兒。袁隆平管這叫「過個口癮」,他自稱沒有把煙吸入肺部。
鍾南山雙手一拍:
我就知道,上回在三亞碰到他我就跟他說過戒菸。你知道他跟我說什麼嗎,他跟我講吸菸的十大好處。
這是一天之內鍾南山第三次要袁隆平不要抽菸。緊接著在頒獎臺上,鍾南山第四次勸袁隆平別再抽菸。
兩位院士的同框,被網友們形象地形容為:醫食無憂組合。有會畫畫的網友,還給他們畫了像,配了文字(下圖)。
三、三個人的使命鏈條
袁隆平院士肯定不會想到,當年給他接生的,是一位來自廈門的大夫,幾十年之後,勸他戒菸的,還是一位來自廈門的大夫。
你看,袁隆平院士為14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一輩子都在奮鬥,現在他依然每天奔走在田間地頭,而兩個廈門人,為他的出生和老年的健康出了不少力氣。
怎麼樣,是不是有點意思?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他們三個人就像是承上啟下的使命鏈條:
林巧稚為國家的生育安全奉獻一生,袁隆平致力於為國家解決千百年來的糧食問題,鍾南山則為國家築起抗擊病毒的防線。
林巧稚和鍾南山,網上說他們是親戚關係,從中國傳統的親屬倫理說,他們確實是親戚,按輩分,鍾南山要叫林巧稚一聲姑婆。
但事實上,他們並沒有血脈上的聯繫,下面我用圖示來解釋更簡單明了:
林巧稚1929年畢業於協和醫學院,鍾南山的父親鍾世藩和母親廖月琴則是1930年畢業,他們是同鄉,又是校友,兩家是世交。
林巧稚和廖月琴都生於鼓浪嶼,並在鼓浪嶼完成小學和中學教育然後考上北京協和醫學院,鍾世藩則在鼓浪嶼對面的同文書院完成中等教育然後考上北京協和醫學院。
之前我們有一篇10w+文章叫《鍾南山院士和他的鼓浪嶼親戚們》,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次點擊看一看。
下面簡要說一說鍾南山和林巧稚在鼓浪嶼住過的地方。
鍾南山母親的娘家在鼓浪嶼的漳州路64號,他一直記得很牢,小時候他曾在外婆家一住就是3個多月時間,舅舅廖永廉帶他玩和舅媽陳錦彩做的五香肉都在他的成長記憶裡。
漳州路64號是鍾南山的外公後來建的房子,事實上他們更早的祖宅是漳州路44號。那是他們廖家二房廖悅發以整個家族的名義建造的(房產證上寫的是大房廖清霞的名字),漳州路44號因為一個大牌的文人而廣為人知,那就是林語堂。
林巧稚在鼓浪嶼的故居在晃巖路47號,這是一幢規模不小的老別墅,不過因為失於整修維護,有些破爛不堪了。
因為規劃作為「廈門文學院」的原因,十來年前林巧稚故居一度成為網上熱議話題,這事還把詩人舒婷扯上了。
當時舒婷是廈門市文聯主席,她提議把林巧稚故居開闢成「廈門文學院」。
這個提議很快獲得批准,可惜在執行中遇到了麻煩。當時的林巧稚故居是由政府管理的公租房,裡面有一戶人家不同意搬出來,跟負責執行勸離的城管起了爭執,還錄了視頻傳到網上,事情鬧得有點大。
後來,「廈門文學院」的事就不了了之了,現在的林巧稚故居,還是十年前的樣,完全看不到當年林巧稚曾在這裡住過的影子。
而鍾南山的外婆家漳州路64號以及祖宅漳州路44號,如今都已經換了主人。
所謂滄海桑田,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大概這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