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供圖 |
□記者 童程紅
眼下又到了結婚旺季,職場人士的薪水袋不可避免要面對眾多「紅色炸彈」的善意投射。尤其是那些工作時間不長、平時常常「月光」的上班族,這時感受到的壓力尤其大。這段時間有的人在四處打聽,同事結婚該送多少禮金比較好;也有人表示,這種職場人情消費隨便一點也無妨,何必庸人自擾。
雷打不動型:12年來一直是200元
市民吳先生在一家大型集團公司上班。工作12年了,他也不記得自己喝了多少個同事的喜酒了:「自己部門的,別的部門的,這些年陸續結婚的同事,應該也有一二十人吧。」
12年來,柴米油鹽樣樣都漲價了,但在吳先生的公司裡,結婚紅包基本維持著200元的水平。無論是中層領導結婚,還是新人結婚,大家都是一視同仁。前幾年吳先生結婚時,也是一樣的待遇:整個部門10多個同事每人拿出200元,裝在一個紅色信封裡,寫上祝語,在婚禮當天交給新郎新娘。
唯一一次「升值」,是有同事提議,應該討個吉利,288元比較合適。也就那一次,吳先生和同事們每人都出了288元。但後來,大家又自覺回到200元了。「可能是嫌麻煩,還是整百整百地給吧。」吳先生分析。
上個月,部門又有同事結婚,大家還是延續了每人200元的「傳統」。在吳先生看來,紅包大小是其次,同事結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大家有了個聚聚的機會,聊點工作以外的東西,加深彼此的感情。
與時俱進型:紅包隨著物價年年看漲
市民董小姐在一家出版社工作。工作5年來,她送出去的紅包,也和物價一樣,年年看漲。董小姐說,記得第一個紅包,也就200元,第二年,就漲為280元,第三年,360元,而最近的一個紅包,500元。同事們私下都打趣說,單位的紅包,是與時俱進型的。
紅包具體數額是經過科學計算的:先打聽婚宴在哪個酒店哪個包廂辦,定的是哪一等級,問來每一桌價格是多少。如果是單位同事一桌,總數除以人頭,就是紅包數額了,如果是與新人的朋友、同學拼桌,就適當地減些錢。
董小姐的上司則提議,以後包紅包,要區別對待,已婚的和未婚的要分開包。「已婚的,紅包是表示祝賀,基本收不回了,可以少包點兒。未婚的,今天你送別人,明天別人送你,不妨多包一些。」對於上司這番話,董小姐認為很有道理。
忍痛割肉型:小半個月工資沒了
市民秦先生在一家機關單位工作。下周,處室領導女兒要出嫁,叫大家都去喝喜酒。除領導外,處室裡總共也就3個人,為了紅包包多少,大家都商量了好幾次了。
秦先生說,自己和同事都是年輕人,參加工作也就兩三年光景,沒有太多積蓄。他提議大家湊1888元,數字吉利,每個人也都能承受。但比他年長一歲的一名女同事說,1888元太少了,得「2」開頭,她建議包2288元。
又一名男同事說,無論1888元,還是2288元,如果是平級的同事結婚,都算是夠意思了,可是這次是領導嫁女兒,做下屬的,當然要逮住機會好好表示表示,再說平時領導對大家也很照顧,更該包個體面的大紅包。
就這樣,紅包在一次次談話中,雪球似的越滾越大,最後幾個人決定合起來包2888元。秦先生一算,自己一個小科員,每月工資也就3000元出頭,這個「紅色炸彈」炸下來,小半個月工資沒了,說不心痛是假的。
一家之言
給多給少主要取決於關係親疏
寧波工程學院人文學院院長吳廷玉表示,隨份子可以看作是人情社會的一個縮影,怎麼隨,隨多少,都是有學問的。他建議,大家要根據關係親疏來確定紅包的大小。
有句話叫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我國,人們的關係圈是以至親好友為核心往外層層推開的,就像石子投入水中激起的漣漪一樣,由密到疏。因此,關係好不好,走得近不近,應該是紅包數額的主要參考係數。
職場中,如果是一個人包紅包,包少了尷尬,包多了肉痛,不包就是鐵公雞、異類了。因此,「抱團」的方式比較受歡迎,畢竟隨大流是不會錯的。
吳廷玉建議職場人士,如果新人不僅是同事,還是好友,意思意思之餘,可以私下再包個大一些的紅包,以表示自己對對方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