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完廁所,衝水、擦屁股、把衛生紙扔垃圾桶,這一流暢有序的步驟中國人已經堅持了幾十年。
這套操作擱以前絕對是有素質、有修養的體現,但如今你出國要是還這麼幹,估計會被老外的白眼鄙視得體無完膚。
改革春風吹滿地,這毛病是時候該改改了。至於為啥要改,咱還得從衛生紙說起。
現代衛生紙是外國人發明的,但最早想到用紙來擦屁股的其實是中國人。
不過,這一偉大創新沒得到外國人的認可。唐朝時一位來過中國的阿拉伯商人吐槽中國人排洩後不用水洗,只用紙擦,太不講衛生。
可中國人用紙擦屁股的習慣到底還是養成了,到了14世紀,中國已經開始生產專用衛生紙供皇家使用。
當時掌造粗細草紙的「寶鈔司」會把精細的紙用來寫字、印書,粗紙中則取3成做成手紙。
這種手紙由楮樹皮和竹麻做成,厚軟帶香。朱元璋稱帝期間,寶鈔司一年要供應72萬張手紙給應天府。西方人就沒這麼幸福了。有錢人倒是可以用羊毛或者長纖維植物精心呵護自己的屁股。
普通老百姓只能因地制宜,抹布、樹葉、鵝卵石、貝殼、果皮、玉米芯,有什麼用什麼,實在不行就先就用手擦完再洗。
18世紀,出版業的發展讓西方人開始用報紙和便宜的印刷品擦屁股。那如今人們使用的現代衛生紙是什麼發明的呢?
現今,宅男們最愛的衛生紙最早作為商品售賣是在1857年。美國紐約的約瑟夫·蓋耶蒂把泡過蘆薈汁的馬尼拉麻紙作為治痔瘡的醫療產品擺上貨架,一包500張,賣0.5美元。
這傢伙不僅以自己的發明為驕傲,打出「蓋耶蒂醫用紙,如廁的好夥伴,當代的必需品」的廣告,還把名字作為水印印在每張紙上。
不過,當時習慣用免費廣告宣傳冊擦屁股的美國人對此並不買帳。而且那時的美利堅人民普遍比較「保守」,公開買賣廁所用品多少有點羞恥。
1890年,美國的斯科特紙業開始出售捲筒衛生紙。1924年,金佰利公司推出了第一款面巾紙,讓女孩們在卸妝時去乳液用。1925年,這種面巾紙廣告登上雜誌,聲稱它是電影明星皮膚靚麗的秘密。
1931年,斯科特紙業又搞出了一款吸水強、不易斷的紙巾卷,替代毛巾用於廚房和浴室等地方。
這時,西方人已經根據用途的不同使用不同種類的紙巾了。
沒多久,西方的衛生紙也跨過太平洋來到了中國。1936年,一位美籍猶太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國版紙公司,兼產一種由稻草、秸稈做的衛生紙,供人們如廁使用。
我國的造衛生紙技術一直比較低。建國後,我國自產的第一批衛生紙,是一些小紙廠用廢紙、草漿和紙廠尾漿生產的。
這種紙「黑、粗、厚」,因為打漿不勻,紙纖維又粗,有的和樹皮一樣糙,擱水裡幾分鐘也泡不化。
到了七八十年代,上海和廣東的一些紙廠把圓網造紙機改裝成短長網紙機,終於能生產紙漿均勻,紙質軟點的衛生紙了。但因為價格太貴,大多數老百姓還是用草紙和舊報紙擦屁股。
當時在北京,有一種叫「豆紙」的草紙按「刀」買賣,廢紙漿所制,顏色像豆汁兒,帶點黢黑的粗紙,「一刀」豆紙100來張,像16開雜誌那麼大,只賣一毛錢,而市面上高檔點的「金魚」牌衛生紙,一卷要賣5毛,這可不是普通百姓消費得起的。
1983年,我國的人均衛生紙消費量不足300克,撐死了兩卷半的紙,同年美國人均使用18.6公斤,是中國的62倍。
到了1998年,我國雖然有了7臺國外造紙機,能夠用純木漿或純棉漿生產縐紋細膩的柔軟衛生紙了,但市面上一半衛生紙還是廢紙和草漿製造的。
這一年,中國人均衛生紙消費量只漲到了1.7公斤,還不到北美的十四分之一。
既然用的都是不溶水的報紙、草紙,就算有了馬桶,誰又敢把紙丟裡面呢?何況八九十年代的老樓、舊房的下水管特別脆弱,幾根頭髮絲都堵,更別說紙了。
如今,我國的造衛生紙技術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17年,全國衛生紙產量達到923萬噸,是1995年的十倍。城市中的家家戶戶也都用上了衛生紙,國家也出臺相應標準。
2018年最新出臺的國家標準要求衛生紙能在40秒內在水中化為絮狀。
而近些年國內新建的房子下水管管壁光滑通暢、不會腐蝕,馬桶的衝水強度也有所提高。所以只要用合格的衛生紙+新建的管道+有衝力的馬桶,基本不用擔心馬桶堵塞了。
既然這麼說,為啥現在衛生間還要擱垃圾桶呢?
因為它們主要是給姨媽巾、面巾紙這類不溶水的東西準備的。
在日本和歐美的大多數國家,不把廁紙丟進馬桶,已經和隨地吐痰一樣成了中國人在外的黑點。
可能有人要問了,那為啥面巾紙也不能丟呢,那不也是衛生紙嗎?
看清楚了朋友們,衛生紙和面巾紙,這倆差別可大了去了。
衛生紙是廁所用紙,每克衛生紙含菌量不高於600個單位,而抽紙、手帕紙這種面巾紙是擦臉用的,每克衛生紙含菌量不高於200個單位。
此外面巾紙和衛生紙短纖維、易破裂不同,面巾紙是用長纖維製造的,裡面還加了抗水的溼強劑,很難溶解於水。
就是因為大多數中國人一直對紙的分類沒有概念,不知道兩者的差別,沒能做到專紙專用,才堵了不少馬桶。
很多廁所也就有了「請把紙扔進紙簍的標語」!而在外國人看來,把衛生紙扔進馬桶不僅衛生,還能直接處理垃圾,何樂而不為?
21世紀了,比起技術的壁壘,有時候人們習以為常的觀念,才是前進路上的真正絆腳石。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