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能給寶寶近乎完美的營養,即使再精湛的技術也只能生產出成份近似母乳的配方奶,而不能生產出母乳中的免疫活性物質。
越來越多的媽媽已經能夠很清楚的認識到母乳餵養的好處,然而在堅持母乳的過程中,有的媽媽會遇到各種問題和困惑,其中就有母乳性黃疸。
吃母乳反而會增加寶寶黃疸?是的,這種情況發生率為1~2%,大多母乳性黃疸隨著月齡的增長,黃疸自行消退,對寶寶生長發育並無多大影響,也有的比較嚴重的需要及時治療。出現母乳性黃疸後最困惑媽媽們的就是要不要停止母乳餵養。
為何母乳會導致寶寶黃疸?
母乳性黃疸的發病機理有多種說法,具體原因還沒有得到一致,目前最認可的一種說法是可能與新生兒小腸對膽紅素的吸收有關,母乳性黃疸是由於母親乳汁中含有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特別高,使膽紅素在寶寶的小腸中被重複吸收,於是,寶寶的黃疸便會持續不退。
如何判斷就是母乳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醫學上分早髮型和遲髮型。
早髮型出現的時間是出生後3~4天,黃疸尖峰時間是在出生後5~7天(與生理性黃疸類似,但母乳後會加重);
遲髮型是在出生後6~8天出現,黃疸尖峰時間是在出生後2~3周,最長可持續2個多月。
判斷是否母乳性黃疸的依據:
1、純母乳餵養
2、一旦停餵母乳3-5天後,黃疸就減退;若再開始母乳餵養,黃疸又會重新出現。
3、母乳性黃疸比生理性黃疸的持續時間長(生理性黃疸最多半個月就會消失);
高黃疸有何危害?
實驗:測定腦幹聽覺誘發電位,發現一組膽紅素濃度為15~25mg/dl的母乳性黃疸患兒有1/3異常,將膽紅素降至正常,則此改變消失。提示黃疸值偏高時有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的可能,會影響小孩智力發育,所以黃疸值偏高后要及時處理。
母乳性黃疸的處理
關於處理先看看國內權威育兒專家怎麼說:
崔神(崔玉濤醫師)
新生兒黃疸包括母乳餵養性黃疸和母乳性黃疸。
母乳餵養性黃疸是因早期餵養不足,排便少,致膽紅素積於體內,造成皮膚黃疸。多於生後5-7天始逐漸消退。
母乳性黃疸從生後幾天開始,可持續2-3個月。個別嚴重者,可暫停母乳。
母乳性黃疸只要黃疸水平低於14mg/dl(240mmol/l),就不必給予暫停母乳、服用退黃藥物比如茵梔黃口服液、照光等治療。雖然對於嚴重母乳性黃疸,可暫停幾天母乳餵養,但真正需要暫停母乳餵養的機會很少。只要黃疸不重,持續時間不長對孩子就沒有傷害。
張奶奶(張思萊醫師)
母乳性黃疸的發病機制目前還不十分明確,出現這個情況的建議處理是:頻繁增加餵奶次數以刺激寶寶排便,從而促使膽紅素通過大便排洩;如果這樣做並沒有緩解,黃疸仍然很高同時四肢全身都黃染情況,應停止母乳3天改配方粉餵養,同時照藍光。停母乳階段,媽媽要用吸奶器把母乳吸出來,這樣保證母乳分泌不會減少。
綜上總結的建議就是:
產後儘早開奶,讓寶寶頻繁吸奶以增促進排便,母乳性黃疸只要沒有超過14mg/ml也無其他臨床症狀,無需治療,應繼續母乳餵養;
如果血清膽紅素水平大於15-20mg/ml,四肢皮膚都出現黃染,應暫停母乳餵養3天,並使用光療,待黃疸減輕後,可恢復母乳餵養。恢復母乳餵養後,黃疸雖有輕度上升,但隨後逐漸降低至消退;
停餵母乳期間,媽媽應定時擠奶以維持泌乳。停母乳三天,使用配方奶餵養,最好用小杯子餵奶,不要使用奶瓶、奶嘴。否則停母乳3天後孩子可能會拒絕媽媽的母乳。
除此之外,建議媽媽們可嘗試多做太極按摩,太極按摩是中醫的一種理療方式。
具體操作:
先讓寶寶平躺,把手烤熱後用手掌心的勞宮穴對著寶寶肚臍,隨著寶寶腹式呼吸起伏的頻率手掌上下產生共振效應,用力極其微弱,重在意,在合拍,呼按吸提,每天做半小時。
中醫認為太極按摩能培扶元氣、調整氣血運行、提高臟腑功能,能充分發揮人體的自然療能,對黃疸偏高的寶寶能促進膽紅素的代謝、減少藍光和藥物的副作用,對不論哪種黃疸偏高都可以做。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營養師媽媽藍弧)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