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蜜家小公主出生,檢查出寶寶患有黃疸,初為人母的閨蜜十分著急,到處諮詢要不要停止母乳餵養。其實這種情況在我們身邊常常發生,今天就與大家一起來科普科普吧。
為什麼嬰兒會黃疸過重?具體原因有哪些?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是由許多原因組成的一組疾病,常見的幾種黃疸原因是:溶血性黃疸、感染性黃疸、阻塞性黃疸、母乳性黃疸等,不同原因形成的黃疸其黃疸的特點又各不相同。
溶血性黃疸
溶血性黃疸最常見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為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親血型為0、胎兒血型為A或B最多見,且造成的黃疸較重;其他如母親血型為A、胎兒血型為B或AB;母親血型為B、胎兒血型為A或AB較少見,且造成的黃疸較輕。
這樣一來,一些父母會十分緊張,擔心孩子會發生ABO溶血,其實要說明的一點是:不是所有ABO系統血型不合的新生兒都會發生溶血。據報導新生兒ABO血型不合溶血的發病率為11.9%。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的特點是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且逐漸加重。
感染性黃疸
感染性黃疸是由於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細胞功能受損害而發生的黃疸。病毒感染多為宮內感染,以巨細胞病毒和B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見,其他感染有風疹病毒、EB病毒、弓形體等較為少見。細菌感染以敗血症黃疸最多見。黃疸的特點是生理性黃疸後持續不退或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又出現持續性黃疸。
阻塞性黃疸
阻塞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膽道閉鎖較為常見,其黃疸特點是生後1-2周或3-4周又出現黃疸,逐漸加深,同時大便顏色逐漸變為淺黃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母乳性黃疸
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病理性黃疸。少數母乳餵養的新生兒,其黃疸程度超過正常生理性黃疸,原因還不十分明了。其黃疸特點是:在生理性黃疸高峰後黃疸繼續加重,膽紅素可達10-30mg/dl,如繼續哺乳,黃疸在高水平狀態下繼續一段時間後才緩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時,膽紅素明顯下降達50%,若再次哺乳,膽紅素又上升。
什麼是母乳性黃疸
其實和母乳有關的黃疸有兩種:一種是出生一周內,因為母乳餵養遇到困難,導致新生兒攝入不足導致黃疸加重,稱為母乳餵養失敗性黃疸,另一種是孩子母乳餵養而且生長發育良好,但黃疸出現時間較晚,而且持續很久不退,也就是我們說的母乳性黃疸。
隨著母乳餵養率的提高,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逐年增高,目前已達20%~30%。也已成為住院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雖然本病預後良好,嚴重者才需治療,但為了順利推廣母乳餵養也應引起重視。
吃母乳的孩子黃疸為什麼消退緩慢呢?發現母乳性黃疸的孩子暫時中斷母乳,改配方奶餵養後黃疸可明顯下降,再次母乳餵養,黃疸又上升。所以推測是因為母乳中的一些物質,現在一般認為是一種叫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物質所致。
這種酶可水解孩子小腸內那些本應被排洩的結合膽紅素,使其轉變成未結合膽紅素,然後又被腸道重吸收回人體,從而引起黃疸持續不退。
母乳性黃疸嚴重嗎?需要停止母乳餵養嗎?
當明確為母乳性黃疸後,現不提倡停母乳,可少量多餐餵養,按順時針方向行腹部按摩以增加腸蠕動,服用退黃中成藥促進膽紅素的排洩,多曬太陽以改變間接膽紅素的結構,形成光異構體利於從尿中排出。只有當膽紅素水平超過15mg/dl時可暫停母乳餵養觀察,如明顯下降,確定為母乳性黃疸,仍可母乳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