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何社會論
標題:鄭強教授建議高考取消英語,稱其是「累贅」,你怎麼看?
語數外俗稱「大三門」,是我們從幼兒園到高中都必須要學習的主課,這三門課的成績也決定了高考的名次。然而不得不說的是,英語作為一名主課卻遭到了不少人的質疑,其中還包括一些知名教授。
鄭強教授曾揚言道:「高考應該要取消英語,它是「累贅」,耽誤了很多優秀的學生。」這句話曾在網上引發熱烈反響,很多人都同意鄭強教授的觀點,但這句話正確與否還有待商榷。
對於中國學生來說,學習英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國內沒有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因此學生無法在生活中實踐,久而久之大家都會失去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相比較語文,很多學生都是以考試為目的去學習英語,因此這就導致了惡性循環,大多數的中國學生只會做試卷而不會口語,對此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感同身受。
眾所周知,學習一門語言主要是用來交流的,但在中國卻很少能用到英文,除了一些特殊職業或準備留學的學生外,英語對於大多數民眾來說,真的是一門蹩腳的科目。當大家都認為英語沒用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因此英語就成為很多學生的考試短板。
鄭強教授所言並未完全正確,但他也點出了英語在我國的尷尬境地,對於大多數的中國學生學習英文並無用處。當然英語又不能完全被摒棄,它畢竟是全球通用語言,無論是在交流還是學術研究上都運用廣泛,因此讓英語成為一名選修課似乎成為了最好的選擇。
面對大眾提出的建議,教育部門也作出回應,以後將會減少英語的佔比,這就意味著英語還是比較重要的,將其踢出高考的願望估計是無法實現了。不過這一舉措對廣大學生來說也是有好處的,英語佔比減少也就意味著其他科目的佔比增多,那麼短板劣勢將會越來越小。
其實很多人都想將英語學好,但奈何中文與英文有很多語言習慣是恰恰相反的,這就導致學生們學習英文感到很彆扭。現在我們經常能看到有人說「中式英語」,這些人都是只懂單詞不懂語法,因此他們更習慣於用中文的表述方式來說英文。
所以說,中國學生學不好英語的原因有很多,這與文化差異也有很大的關係。除此之外,很多老師的教育方式也有問題,他們鼓勵學生去死記硬背,這樣雖然有助於考試,但對於英文交流毫無幫助,最後就成為了會寫不會說的「英語啞巴」。
現如今,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高,國家也需要一些懂得外語的社交人才,因此英語是無法被廢除的,除非中文能變成全球通用語言,但這樣的願望還太過渺小。所以在我看來,雖然學習英文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沒用的,但它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國家適當減少英語佔比的決定是非常正確的。
對於這件事,大家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