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寫作業,多數家長喜歡在一旁「陪護」:目的要麼是「培養學習習慣」,要麼是「管束孩子別浪費時間」,要麼是「檢查輔導」,目的不一而足,但是,很多時候,父母的有些作法事倍功半,越做越錯,越錯心裡越急,越急後果越糟糕。
1、孩子寫作業時,家長的行為各異
看手機的多,看書閱讀的少;在一旁指揮的多,有計劃指導的少;更有家長白天上班沒時間整理家務,晚上邊做家務邊分心觀察孩子。當然,也有家長會給孩子關上房門,「互不幹擾」,希望孩子能夠心態平和,靜心學習。
對低年級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此時,一定要坐在孩子不遠處,邊閱讀邊觀察孩子的表現,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高年級的孩子,可以半掩孩子的房門,給孩子創造安靜的學習環境,也能夠隨時掌握孩子的動態:如果孩子自控能力強,關上房門是正確的做法。
2、寫作業遇到不明白的習題,家長的態度
看到孩子的錯題,或者是思考良久沒有思路的習慣,家長比孩子還急,乾脆「擼起袖子」直接上場,給孩子「指點迷津」,素不知家長的思維與孩子的思維根本是兩個層次,家長說得口乾舌燥,孩子聽得一頭霧水。
一位初中畢業的家長,讀書時對數學「情有獨鍾」,孩子從四年級開始,一直充當「數學教員」,結果孩子從初一到初二,數學正式考試沒有一次及格,初三時不得不將孩子送去高價輔導班補習,時至今日依舊沒有打破「紀錄」。
專業人做專業事。教育越來越受到家長重視,但是,重視不一定方法正確。寫作業時遇到不明白的習題,家長可以讓孩子查找各式題庫答案,也可以給孩子講解,但前提是孩子要先行思考,思考無果找到答案後,一定要對照答案剝析自己的思維,重點關注欠缺的知識點。
3、寫作業磨蹭,到睡覺的時間還沒有完成作業
寫作業磨蹭是孩子的通病。放下書包玩一會,攤開書本磨蹭一會,寫幾道題走一會神,總不能「一鼓作氣」完成作業。或許是白天學習太緊張,或許是性子使然,到睡覺時間作業還有一堆,結果家長越著急,孩子越容易容易走極端:要麼亂寫求速度,要麼逆反更加磨蹭。
寫作業一定要有「效率」。低年時開始,家長就要和孩子一起,針對當天的作業量規定好時間,幾點之內完成作業可以休息,幾點內完成作業可以玩耍多久。制訂合理的計劃並嚴格執行,是「治理」磨蹭的「最好良藥」。
4、邊寫作業邊聽歌曲、翻看手機
手機走進千家萬戶,也走進學生的心靈。寫作業聽歌,美其名曰「放鬆心情,不影響學習。」學須靜,才須學,精彩的歌聲會「帶著心一起飛躍」,哪有心思再放在書本裡?自欺欺人罷了。
邊寫作業邊玩手機,只能歸結於家長的放縱,至於孩子「查資料」、「手機打卡」之類的說辭,完全是騙人的話,偏偏有些家長選擇相信:應該信任孩子,但不能無底限放縱孩子。
5、先玩耍,再寫作業
孩子根本沒有養成學習習慣。最後的結果,要麼沒有完成當天的作業,要麼是胡亂寫一通。有些厭學的學生作業全部亂寫,完全是「驢唇不對馬嘴」,如果質問,就會搪塞:「我不會」。「不會」成為「亂寫」的理由。
放下書包先玩一陣,藉口是「白天太累,先休息一會」。一些家長也贊成孩子這樣的作法,把這種行為與「緩解學習緊張」相混淆。長此以往,很容易「玩得盡興耽誤學習。」這樣的孩子,家長頭痛,老師也頭痛。最初教育缺失的「債務」,遲早都要還,只能指望學生有後知後覺,儘快發生改變。
6、應付作業,或者根本不寫作業
寫作業是學生的職責,如果連作業都「懶得寫」,基本是家庭教育出現問題。總會遇到不想寫作業的孩子,他們的父母無一不是各種的「忙」,各種的「佛性」。這類家長最大的特點,要麼跟孩子「恍若寇讎」,要麼跟孩子「好得跟親姐妹、親兄弟」一樣。前者孩子受到的幹預太多,自己無心讀書;後者的孩子對學校教育「有恃無恐」,無論是哪一類孩子,都是消極應付學科學習。
寫作業的態度,基本決定孩子學習的成績。與其陪孩子寫作業,不如培養孩子學會自律、思考、分析和判斷,只有這樣,學習效果事半功倍,成績自然不用家長「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