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藝術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戲曲有怎樣的分類呢?

2020-12-19 一起來漲知識

任何藝術形式都不是一朝一夕產生的,是經過漫長的融合和發展後逐漸生成的。戲曲藝術同樣不例外。戲曲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集合了文學、音樂、美術、武術等多門藝術形式。

因為有文字構成的劇本,首先可以作為故事來閱讀,又可以由演員扮演角色登臺表演,供觀眾觀看,跟生活非常貼近,深受各階層人士喜愛。

秦腔

我國戲曲藝術起源很早,其雛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祭祀歌舞。

原始社會的人們在慶祝豐收,帝王登基,行軍打仗,祈福求好運,為亡人送終等活動時,都會自發聚在一起,以說唱、舞蹈的形式,來表達心中的情感,或喜悅,或悲傷,代表了原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大約到西周末年,專門出現了在重大活動中表演節目的藝人,他們以此為生,歷史學家把這些人稱作「俳優滑稽表演藝人」,簡稱「優伶」。他們的根本目的是為人們製造樂子,逗人們發笑。

然後,這些藝人為了取得更好的表演效果,贏得觀眾認可,不斷從民間說唱藝術和表演藝術中吸收一些新元素,使表演劇目逐漸豐富起來。

參軍戲俑

到隋唐時期,就形成了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劇種,叫「參軍戲」。表演時以對話、調侃、說笑、清唱為基本樣式,還附帶一些肢體語言,滑稽搞笑是其最大特點。

角色由兩人組成,一人扮演即將參軍的人,另一人扮演送行的人,兩人相互戲弄,以逗引觀眾笑出聲為目的。參軍戲可以說是相聲的鼻祖。

宋代因為宋詞成就很高,誕生了許多朗朗上口的詞作,這些詞因為都有宮調,是為演唱而創作的,因此,參軍戲主動吸收了宋詞,逐漸形成了宋雜劇。

元代又在宋雜劇的基礎上,進一步讓舞臺表演貼近於生活,注重表現生活中的衝突和人們的喜怒哀樂,最終發展成為元雜劇。

話劇《白鹿原》

由此,我國戲曲藝術真正形成,各地由於文化風俗不同,又產生了許多別具特色的戲曲劇種,如秦腔、京劇、豫劇、黃梅戲、川劇,等等,到今天,一直受人們喜愛。(文章來源鴻鵠迎罡)

相關焦點

  • 戲曲在不斷衰落,有什麼辦法振興呢?
    我認為,戲曲文化的發展在於年輕人,戲曲的傳承也在於年輕人,年輕人是戲曲的未來,戲曲的希望,也只有讓年輕人喜歡戲曲藝術,戲曲的傳承才能夠得到保證。今天的戲曲發展之所以會出現衰落,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⑴年輕人對戲曲存在著偏見。
  • 安徽省對地方戲曲實行分類保護
    我省對地方戲曲實行分類保護◎ 推動黃梅戲品牌做大做強◎ 力促常見劇種「百花齊放」◎ 保住瀕危稀有劇種「戲曲基因」近日,省文化廳印發 《安徽地方戲曲劇種分類保護計劃(試行)》的通知,對安徽地方戲曲分類指導,科學保護,講求實效,要求各地和演藝單位自
  • 戲曲和歌曲的區別是什麼?年輕人為什麼不喜歡戲曲?
    這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歌曲和戲曲的區別是什麼?首先要明確歌曲和戲曲之間是有聯繫的,但是我認為區別更大。主要從一下幾個方面談談區別!⑴歌曲的演唱主要以抒情、讚美為主,而戲曲主要以敘事為主,這是一個根本的區別。
  • 京劇戲曲分類的標準有幾個,這些標準都是蘊含文化的,是什麼文化
    京劇戲曲分類的標準有幾個,這些標準中都是蘊含文化的,是什麼文化?哈嘍,大家好,我是京劇小當家,今天我們來說的是京劇戲曲分類的標準。中國的戲曲文化是特別的博大精深呢,所以說戲曲的種類是特別的煩雜的,如果說讓人們單獨的去記這種戲曲的文化的話,是很難給記住的,所以說很多人把戲曲文化給進行了分類,讓他們擁有一定的標準,這樣的話才能夠讓戲曲文化更好的傳播。可以說了解戲曲文化的分類標準,是每個戲迷所應該具有的基本的常識,那麼今天我們來說一說吧。
  • 戲曲演員既要運用程式又得發展程式,這是戲曲藝術內部規律的要求
    在這一藝術創作過程中,藝術形象與演員的關係是統一的,而且特別注意演員在創作過程中的自我,所創造的藝術境界是屬於「有我之境」,「物中有我」,「物我結合」的境界。雖然其他戲劇樣式(如話劇)也要塑造歷史人物,但戲曲的美學特徵是「寫意」、「虛擬」,有一整套戲曲程式,戲曲演員在塑造歷史人物的時候,不可能不受這種美學特徵和戲曲程式的影響和限制,不可能不意識到這種影響和限制程式,戲曲藝術離不開程式。
  • 戲曲藝術的功用論,到底指的是什麼?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必定會與周圍的事物發生一定的聯繫, 中國戲曲的發展歷程中,就一直伴隨著關於戲曲藝術與人類社會關係的探討。尤其是二十世紀初,整個中國社會處於深重危機和變化之中,註定了戲曲的社會功用成為當時理論批評的熱點。戲劇期刊首先關注的是戲曲反映現實、幹涉現實的功用。
  • 當中國傳統戲曲遇見裝置藝術會發生什麼?去看一場戲曲元素裝置藝術展
    中國戲曲與當代藝術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12月18日,由浙江省文化藝術發展基金、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聯合主辦,浙江賽麗美術館承辦的「露華濃——戲曲元素藝術裝置成果展」在賽麗美術館開幕,展覽為期一周。本次主題展覽項目創新性地將「戲曲」、「藝術裝置」這些不同領域的藝術形式相結合,讓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與現代裝置藝術相互碰撞與交融。主題展系列作品選取傳統戲曲視覺符號,作為裝置藝術的創作題材與表現載體,並增加其他綜合材料,重新排列組合作品的藝術符號關係,是對傳統藝術的傳承與拓展,用現代裝置藝術的創新手法賦予戲曲新內涵。
  • 戲曲「像音像」 :在精益求精中傳承戲曲藝術
    作為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深刻變革,很多珍貴劇種因老一輩傳承人的逝世而逐漸消亡,如何保護和傳承戲曲藝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為保護傳承豐富多元的傳統戲曲資源,開展戲曲的數位化工作十分必要。
  • 淺談:戲曲導演如何指導戲曲演員進行角色創造
    雖然在戲曲發展道路中有無數先輩們在實際地從事「導演」的工作,但傳統戲曲藝術並沒有確切關於「導演」一職的專業稱謂。很顯然,戲曲導演的出現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產物。那麼,如何理解和認識「戲曲導演」在我國戲曲藝術發展史上的地位呢?馬克思說:「任何事物都不能從名詞概念出發,只能從歷史的客觀實際出發」。表面上,我國戲曲在孕育之期是沒有專職導演的,「導演」工作是由文人或其他藝人兼行其職能的,有句俗話為演優則導。
  • 戲曲藝術的目錄對戲曲批評學建構形態發展過程產生的關注和論爭
    本文系作者-最遙遠的朋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餘嘉錫曾把中國戲曲目錄歸為三類:「一曰部類之後有小序,書名之下有解題者」,「二曰有小序而無解題者,三曰小序解題並無,只著書名者」中國戲曲藝術的呈現於此可見,中國自古編撰文獻目錄都是寓有批評意識於其中的,意在尋找出學術發展源流,同時把目錄編纂者及其時代的批評意識反映於其中。
  • 試析:戲曲藝術基本功
    說明了戲曲藝術是在繼承古代歌舞遺風,一步步傳遞發展下來,是在遠古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這個需要傳遞發展的基礎,應該說就是戲曲演員的「歌舞」基本功。戲曲藝術的「歌舞」基本功,就是戲曲演員的聲腔藝術和形體表演,也就是說,一個人從不會演戲,到能夠演戲,再到擅於演戲,直到獨創戲曲藝術流派,就是一個學習繼承基本功,發展提高基本功的過程,沒有這個過程,就沒有戲曲藝術的前進和發展。
  • 「戲曲」一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戲曲」考   負笈東瀛,帶著一個疑問,就是「戲曲」一詞的來源。  我不是要做這個詞的訓詁考證,只是想知道,這個被人們用來稱呼中國特有的戲劇的術語,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又是哪些人先開始用,究竟從什麼時候起,有了今天我們所知的意義?
  • 中國戲曲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根據上世紀50年代末的調查,全國各地方、各民族戲曲劇種共有368個。2005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完成的《全國劇種劇團現狀調查》,我國現存劇種僅剩267個,有60多個劇種沒有音像資料保存,許多地方劇種正在走向消失。」這是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在6月14日舉行的「中國戲曲劇種保護發展座談會」上的一番話。
  • 戲曲演員在戲曲表演藝術的教學中,要確立程式化的美學觀念
    當人們一談到戲曲的表演特性時,就必然會涉及程式性、虛擬性、綜合性、寫意性等。正因為是這幾點特性構成了戲曲藝術獨特的美學特色。其實,戲曲的美學特性最終都歸結到了「程式性」這一點上。戲曲表演程式來源於生活,經過了藝術的加工提煉後,成為搬上戲曲藝術舞臺的、被藝術化了的相對固定的生活表演方式。
  • 戲曲 京劇的藝術特點
    但是要求每一個演員必須有過硬的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發揮京劇的藝術特色。更好地表現和刻畫戲中的各種人物形象。京劇有唱,有舞,有對白,有武打,有各種象徵性的動作,是一種高度綜合性的藝術。
  • 關於戲曲舞臺上的「龍套」,你知多少?細說戲曲龍套的藝術魅力!
    首先,單一的龍套在戲曲藝術中,一般都不表現實際的生活內容,只是作為一種事物的代表。有的人說戲曲龍套沒有個性,像是一個模子裡翻出來的一樣。我認為這話說的是很有道理的。「四個龍套在臺上一站,服裝一樣,化妝一樣,最好身材高矮也一樣,站的姿勢更必須一樣。走的時候一個跟著一個,要邁左腿都邁左腿,要邁右腿都邁右腿,答應一聲或是偶爾唱一支曲牌也如出一口。」
  • 戲曲 看看壯劇的分類
    壯劇分類地域分類廣西南路壯劇南路壯劇流行於使用壯語南部方言的靖西、德保劇目有根據壯族歷史傳說改編的《儂智高》,民間生活小戲《瞎子鬧店》、《李元慶舂碓》,移植漢族戲曲劇目《薛平貴》、《金紗帕》,以及新創作的現代戲《萬年樹》、《曲折的水溝》等。
  • 淺談:藝術創新傳統戲曲
    任何一個戲曲劇種都有它獨特的傳統。黃梅戲起源於民間,由農民創作,農民演出,農民觀看,它的產生與發展,都與農民的生活方式、審美趣味息息相關。它是一種典型的草臺藝術,較少受到高高在上的廟堂文化和溫文爾雅的文人文化的影響,吳頭楚尾深厚的民間文化積澱和淳樸的鄉風民俗,造就了它的一切藝術風格。
  • 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傳承戲曲魅力 推廣文化藝術
    戲曲中心入口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署理表演藝術行政總監及表演藝術總監方美昂表示,戲曲中心的整個建築都非常當代,但也融入了很多傳統符號,尤其戲曲有很多語言性動作,這些都被融入到戲曲中心的設計中。演講廳約有108個座位,場地設計讓講者與觀眾更易於互動,以供放映會、座談會或文化交流活動使用。這裡定期舉辦各類型戲曲及文化藝術知識普及活動,如「西九101」講座系列、電影放映等。戲曲中心於2017年首辦"小劇場戲曲展演",為具實驗性戲曲作品提供交流演出平臺,廣邀不同地域的藝術家交流心得,共同探索戲曲發展新路向。
  • 白燕升:戲曲是中國的國貨藝術
    「走進大戲臺」下鄉海選現場    清末民初,京劇在北京就是最流行的藝術,那時候以梅蘭芳為代表的藝術大師「大戲臺」不僅傳播戲曲藝術,更關注人的成長,每個人在舞臺上展現真善美,這才是我們傳播戲曲藝術的內涵和本質意義。  《走進大戲臺》為了改造升級,決定從下個月開始,從太原移師北京來錄製,接下來錄2015年度的年度總決賽,在2016年第一季我們要推出名家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