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東藏紙造紙工藝是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0-12-16 中國西藏網


金東藏紙傳承人加裡正在展示他們的新產品。記者 扎巴旺青 攝

  據了解,金東藏紙因產地舊稱金東宗而得名「金秀」。舊西藏金東有兩個紙坊:一個是舊時全藏最大的藏紙生產作坊,也是最大的官辦造紙坊,主要生產各類生產用紙,是舊西藏官方公文用紙和高級藏經印刷用紙供應基地;另一個紙坊主要生產紙幣。後由於無人管理,造紙坊遺址內的造紙工具失散,土石建築本身也遭歲月侵蝕而損毀嚴重。加之傳統藏紙生產本身由於技術手段落後,消耗勞力大,成本高且產量低,又受現代造紙術衝擊,金東藏紙幾近失傳。

  為了讓金東藏紙這一民族文化瑰寶得以重煥生機,林芝市、朗縣等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展開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搶救性保護行動。2008年,朗縣結合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對金東造紙坊遺址進行了普查;同年林芝藏東南尼洋閣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將金東藏紙相關資料徵集到該館進行收藏;經過申報將金東造紙坊遺址於2009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朗縣組織相關部門人員深入各村,收集整理金東藏紙製作技藝資料。2010年7月份,金東藏紙列為第四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同年,朗縣初步成立金東藏紙加工坊——採用政府投資,當地農牧民投工投勞的方式恢復了金東藏紙加工作坊。作坊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築面積525平方米。近年來,共累計投入藏紙發展專項資金145萬多元。

  2013年,金東藏紙造紙工藝被確定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有拉吉、加裡兩位傳承人。我們在金東藏紙加工坊見到了加裡,她去參加朗縣塔布旅遊文化節,剛從縣裡回來。一位年輕文雅的女性,今年38歲。她也是這裡的負責人。「白紙賣得很好,筆記本也賣得不錯。」加裡說。他們生產的金東白紙規格有45×45公分或45×60公分大小,一般一天只能做出10張左右。

  為讓這張白紙成為純正的金東藏紙,加裡花費了4年的時間。

  2010年成立藏紙加工坊時,很多村民望而卻步,害怕去承擔這麼重要的文化恢復項目。知道了這件事後,加裡自告奮勇跑到縣裡提出要求由她來做。 能參與恢復工作,在她心裡是份榮耀。責任擔下了,加裡開始了艱苦的學習和實踐。她跟著縣裡來的相關工作人員尋遍了鄉裡懂得藏紙技術的老人們,跟著他們收集整理製作技藝。「後來我就按照老人們傳授的技藝,去實驗,去實踐。剛開始做出來的紙張,老人們摸一摸,就說不行,有時說不光滑,有時說太薄了或者太厚了,或者別的。 一次次失敗,一次次又重來。直到2014年,我終於成功製作出了金東藏紙。就在當年林芝市來了很多專家來檢測評定,專家們經過仔細檢測,認為我做出來的紙已經非常接近舊時的紙幣。」加裡說。那些年她主要師從傳承人拉吉,拉吉生於1933年,自13歲起在朗縣金東舊藏紙坊幹活,兩個紙坊都幹過,精通所有製作藏紙的流程。拉吉已經過世。除此,但凡鄉裡懂點技藝的老人加裡從不放過,虛心求教,抓住一切學習的機會。有了技藝之後,如今其他地方出產的藏紙到她手上的,她基本能看出其蘊含的一二製作「秘訣」。

  最好的做紙時間

  是每年藏曆3月到10月

  據專家調查發現,金東藏紙具有全藏造紙工藝中最考究的工藝。金東藏紙流程繁瑣,主要有四道複雜的階段:備料、製漿、澆造及烘焙階段,其中還蘊含採伐、剝皮、去皮、撕皮、扎辮、煮料、洗皮、鞭皮、搗料、揀皮、蒸料、打漿、澆造、晾曬、揭紙等16個工序。恢復生產之後,藏紙作坊按照傳統的技藝流程一步步操作,哪一步做不好,藏紙的質量都達不到標準。「做紙的最好時間是每年藏曆3月到10月期間。天氣太冷的時候達不到晾曬的溫度,做出來的紙張就會泛青。」加裡說。

  金東藏紙用的原料是灌木絹毛瑞香。被當地人稱作「秀薪」。與狼毒草比起來毒性小一些,製作過程中工人不會覺得頭痛或是噁心等,但多少會使身上發癢和臉上長小痘痘。每年5月絹毛瑞香樹上開滿黃色的花,十分耀眼,卻正是採伐的最佳時間。原料的採伐,加裡和工人們只採伐適合的枝條,不會全部採光枝條,還要讓弱的枝條繼續生長。縣鄉也有要求,不能傷及灌木根部,也不能大面積採伐。為使文化傳承和環境保護達到和諧統一,前幾年加裡他們在山腳下試種過絹毛瑞香,「但是山下長勢不好,我們又在山上試種 ,效果比山下好很多,準備明年開始在山上種。」加裡告訴記者。

  金東藏紙加工坊目前有5個工人,有訂單的時候過來工作,每天可以掙到100元,一年大約有個一萬元的收入。加工坊一般一年可以賣出1000多張藏紙,多的時候3000至4000張也有。一年也有個12萬元左右的收入。「這些年我參加過藏博會,也參加了不少展覽,看到其他地區藏紙作坊做出來的時尚新產品,覺得真好看,回來後也在學著做。」加裡說。記者在藏紙作坊裡看到有藏紙燈籠、扇子、筆記本、印刷唐卡、核桃染色的藏紙掛畫等新產品。

  「還是要拓寬銷售渠道,開拓市場,有了資金基礎才能擴大規模,有發展。這些年不少訂單都是在政府的幫助下獲得的,像拉薩市檔案局、國家博物館等。政府已經為我們做了很多,我們也得自己多想想辦法。」加裡告訴記者。藏紙作坊旁邊就是激越奔流的金東河。院子內一個大桶裡泡著狼毒草,在金東鄉狼毒草長勢也旺。金東藏紙因為遵循歷史源流來使用原料,所以幾乎不用狼毒草。現在他們也計劃製作狼毒草為原料的藏紙,正在爭取一些潛在的訂單,準備敲響另一個市場的門。

  林芝市朗縣在對金東藏紙進行搶救性保護之初,就提出了「努力恢復金東藏紙傳統的製作技藝;全面掌握金東造紙製作技藝,建立完整的檔案資料;培養金東造紙技藝的新傳承人;打造金東藏紙的文化品牌」的目標。這些年裡,年輕傳承人加裡培養了兩個更年輕的傳承人,25歲的旦增旺堆和21歲的卓瑪央金。目前他們正在申報縣級傳承人。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杭州李先生「重金求尿」造紙,這項技術還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就在近日杭州的一位李先生在村口貼滿了」重金求尿「的告示,相信大部分人看到這個告示後都會非常的疑惑,這個童子尿有什麼用,為什麼造紙一定要用這個童子尿?原來李先生是富陽竹紙製作的傳人,這一項技術也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早在2006年就申報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 貴港這20個項目竟然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有你喜歡的!
    宣粉們,你們知道嗎,就在11月份,咱們貴港市的桂平市石龍壯族春牛舞、貴港壯族油紙傘製作技藝入選為第七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截止目前,我市已經有20項入選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的巧奪天工,有的精緻美麗,有的趣味橫生。快跟小軒一起來看看咱貴港這些「寶貝」吧!
  • 古老的造紙工藝——手抄古紙
    而就在這油菜花附近的村落,卻存留著一種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種古老的造紙工藝——手抄古紙,而且還有一個手抄紙博物館。造紙術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在騰衝市界頭鎮至今仍然沿用傳統的古法造紙,當地人稱「手抄紙」。經過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很好地傳承了東漢時期蔡倫的造紙技術。
  • 這些人讓千年藏紙重煥新生
    西藏拉薩有大名鼎鼎的「尼木三絕」,是指尼木縣的雪拉藏紙、吞巴藏香和普松雕刻。在尼木縣雪拉村,有一家人祖祖輩輩從事藏紙製作,他們就是藏紙工藝的非遺傳承人次仁多傑,和他的兩個兒子格桑丹增和羅瓊。這個家族是藏紙歷史的見證者,也是千年藏紙在新時代重煥新生的創新者。
  • 藏醫藥浴法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西藏自治區藏醫院舉行一年一度的藏藥甘露加持儀式,這是藏藥浴「五味甘露」配製的重要環節。    藏醫藥浴法列入代表作名錄,有助於從整體上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見度,並提高對其重要意義的認知,促進不同民族關於生命健康和尊重自然的對話,也體現出國際社會對保護傳統知識與實踐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何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確定而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遺產項目。
  •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開始試運行
    歷時四年建設、布展,2021年元旦起,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開始試運行,免費向觀眾開放。 新年伊始,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開始試運行。
  • 【非遺】西藏面具 用豐富表情講述藏文化
    原標題: 【非遺】西藏面具 用豐富表情講述藏文化  西藏面具技藝  傳承人:加央益西  入選時間:2008年列入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偶然結緣,一生與面具為伴  12歲被挑選進入自治區歌舞團做舞蹈演員時,加央益西還不知道西藏面具長什麼樣,也沒想到,自己的一生居然都將與西藏面具為伴。  跳了幾年民族舞蹈,年輕的加央益西決定改行,考入上海戲劇學院舞臺美術專業,學習舞臺道具製作,畢業後依然回到自治區歌舞團工作,不過轉到了幕後擔任道具。
  • 保護西藏傳統文化:藏文成首個國標少數民族文字
    ,9月6日在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西藏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馬菁林介紹了西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情況。馬菁林說,西藏是中華特色文化保護地,這是國家戰略。馬菁林介紹,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來,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西藏的文化傳承與保護做了工作。一是關於藏語文的學習和使用。我們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講,全面實施了藏漢語的雙語教學,藏文學習和使用是受法律保護的。
  • 蔡倫造紙傳說:從殘絮到白紙 化腐朽為神奇(走近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
    開欄語  日前,《洛陽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式公布,包括蔡倫造紙傳說在內的19個項目和3個擴展項目「上榜
  • 西藏紙匠「魔術手」能將毒草變紙張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木縣67歲的次仁多傑做藏紙超過50年。他曾想提高效率,用機器代替手工,但覺得這樣做出的藏紙韌性變差。次仁多傑日前在接受中新社採訪時認為,還是要放棄機器帶來的便利,回歸併堅持手工。次仁多傑說,上世紀80年代,尼木手工造紙技藝受工業紙張衝擊,只有他和兩個兒子還在堅持手工製作。
  • 傳統醫藥項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137個
    調整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中包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中醫診法(葛氏捏筋拍打療法)、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中醫診療法(顧氏外科療法)等137個傳統醫藥項目。(鴻茅藥酒配製技藝)鴻茅藥酒文化研究會蒙醫藥(贊巴拉道爾吉溫針、火針療法)內蒙古自治區國際蒙醫醫院(內蒙古自治區蒙醫藥研究所)蒙醫藥(蒙醫傳統正骨術)內蒙古自治區國際蒙醫醫院(內蒙古自治區蒙醫藥研究所)蒙醫藥(蒙醫正骨療法)通遼市蒙醫整骨醫院蒙醫藥(科爾沁蒙醫藥浴療法) 科爾沁蒙醫文化研究會中醫正骨療法(海城蘇氏正骨) 海城市正骨醫院蒙醫藥(血衰症療法)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蒙醫醫院中藥炮製技藝(人參炮製技藝
  • 重慶梁平區一個小鎮,毗鄰四川,擁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元紙
    不僅如此,七星鎮還有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354「二元地」。所謂「二元紙」其實是良平土法造紙的成品,當地竹木資源豐富,可以在當地取材,經過複雜的工藝,製作出一張黃梁、厚而均勻的紙,可用於製作木板軟化、書法、祭祀等。
  • 廈大學子走進將樂西山紙 探尋失落的手工造紙工藝
    實踐隊探訪的是三明將樂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的西山紙。西山紙與龍池硯、客家擂茶並稱「將樂三絕」。  實踐隊成員與劉師傅(中)合影。  西山紙的造紙作坊,當地人叫作紙寮,位於將樂龍棲山自然保護區深處,交通不便。  隊員們乘車從將樂縣城出發來到白蓮鎮,僱了一輛三輪車。
  • 西雙版納有一種最原始的造紙技術,叫雨林守望之紙,進來了解一下
    紙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中國許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傳統造紙工藝,但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傳統工藝正在逐漸消失。傣族紙藝起源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混鎮曼召村,延續了800多年,因其以抄經拜佛取代了貝葉而流傳至今,造紙工藝以環保為主,純天然構樹皮反覆配製,打成纖維後手工製作,傣紙具有堅韌、耐用、耐腐蝕、防潮、無汙染等優點,普洱茶的傳統包裝是傣紙。
  • 【手工紙】寧化玉扣紙造紙絕技 傳承古老手工造紙技藝
    ,並就玉扣紙製作工藝的傳承與發展進行探討。「砍料、浸塘、剝青、踏竹麻、撈紙漿、焙紙、拔紙、裁紙……玉扣紙手工製作屬古法造紙工藝,製作工序多達28道。」玉扣紙手工作坊主胡蘭山介紹說。老胡今年68歲,世代以造紙為生,他16歲就開始學習造紙技藝,有著半個多世紀的造紙經驗。胡蘭山的造紙作坊是一座土坯房,屋內陰暗潮溼。踏竹麻、撈紙漿、焙紙等幾道工序在這裡進行。
  • 守護非遺文化 傳承民族瑰寶 ——烏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綜述
    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和《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以構建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為目標,以資源普查、名錄體系建設、支持傳承人傳習活動、開展宣傳教育為重點,以建立機構、完善制度、加大經費投入為保障,穩步推進各項保護工作。
  • 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二批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  國發 〔2008〕 19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 復興漢唐古法造紙工藝,這個貴州山村的紙能保存1500年
    時過境遷,當現代文明裹挾著商業法則充斥並包圍世界時,高原上平凡的構樹則讓上千年歷史的「丹寨石橋古法皮造紙工藝」完整保留至今,並在 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皮紙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丹寨縣石橋黔山古法造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興武,時常會在萬達丹寨小鎮大批遊客造訪時,在攝影攝像的燈光閃爍下,演示古法皮紙40多道工序中的重要幾環。
  • 誰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一景泰藍
    據丁會長演講介紹,景泰藍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今年初疫情的影響,該保護協會組織的景泰藍創作基地無法正常運作,技師和團隊人員慢慢流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保護困境,需要得到社會的關注和支持。記者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公益事業,於是採訪了演講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執行會長丁偉華。
  • 尼木縣在繼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上做文章以產業為體文化為魂 奏響...
    一直以來,尼木縣堅持把以尼木「三絕」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重要優勢,以藏文字發源地、藏香源產地、藏地原鄉體驗地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為依託,把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發展優勢,在繼承中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拓寬了建檔立卡群眾的就業增收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