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2360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周末去朋友家做客,吃過晚飯。朋友對五歲的兒子說:「寶貝,你的網課時間到了!」
小男孩說:「好的,媽媽我去換衣服。」
我正納悶,為什麼寫個作業還要換衣服?就看到朋友孩子穿著蜘蛛俠的緊身套裝跳了出來。我差點笑出聲,轉頭問朋友:「寫作業還要換裝?」
朋友對我說:「我兒子特別喜歡蜘蛛俠,所有電影漫畫都看了一遍。他寫作業遇到不會的,不肯自己思考,總是問我。我就用蜘蛛俠完成任務時候的勇敢來教育他。」
有次寫作業,孩子要求穿上蜘蛛俠套裝寫作業,還說自己是蜘蛛俠。朋友就由著他,沒想到一整個晚上,孩子安安靜靜通過自己努力完成了所有作業。
在朋友家的所見所聞,讓我想起了有一次穿著超人制服的Tim在大狗面前要保護我的經歷。當孩子成為自己心目中的「超級英雄」時,就能激發正向的行為!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著名的「蝙蝠俠效應」。
什麼是「蝙蝠俠效應」
美國一所大學為了研究兒童行為,將一群四歲的孩子分成兩個小組,研究組的孩子穿著蝙蝠俠套裝,對照組則穿自己的衣服。隨後他們給孩子們一套玩具鎖,讓他們開鎖。
研究發現,穿蝙蝠俠套裝的孩子,會更加積極的開鎖,更有耐力也更加用心,這就是「蝙蝠俠效應」。
孩子們的反應並不奇怪,外在的服裝或者配飾,甚至儀式感都會給我們帶來一定的心理暗示。
在《心理暗示力》中作者寫道: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在接收到正面積極的心理暗示之後,人的生理會發生一些變化,如分泌的荷爾蒙激素增多,新陳代謝加快等。
就像我們平時穿上正式的衣服,帶上手錶就會覺得工作更容易進入狀態,也更願意用專業的態度和人溝通一樣。當孩子們成為自己幻想中的「超級英雄」,自然也更願意去模仿學習超級英雄那些品質。
假裝遊戲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當孩子3-4歲時,作為他每天的照顧者,你會發現他們一會兒是超人,一會兒是推土機,一會兒是艾莎公主。兒童發展學者會告訴我們:這是孩子這個階段特有的「假裝遊戲」。
假裝遊戲對孩子意義非凡,但我們往往會從創造力、學習等角度去思考。在朋友孩子身上和Tim身上發生的事情,讓我意識到:假裝遊戲或許還能給孩子力量,讓他們變得更好。
一方面,假裝遊戲幫助孩子獲得內心的力量。
Tim最喜歡的動漫角色是「超人」,在國外時,他們幼兒園每次開派對,他都會穿上自己的超人鬥篷,在現場「飛來飛去」。甚至他的喝水壺和上都是超人的標誌。
需要他勇敢一點時,我們就會問「超人在哪裡?」
在面對重大挑戰時,他也會用「我是超人!」來鼓勵自己。
另一方面,假裝遊戲可以幫助孩子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有次有位家長向我諮詢,6歲的小男孩出門特別磨蹭,導致每次爸爸送他上幼兒園後上班都遲到。每次跟孩子講道理,他似乎都不怎麼理解。我建議她找個時機,和孩子互換角色,玩一次「假裝遊戲」,讓他當爸爸。當假裝成「孩子」的爸爸磨磨蹭蹭的「吃飯」、「穿衣」,孩子就不斷地催促爸爸,同時也理解了為什么爸爸每次都那麼著急的催促自己。
在教育孩子時,我們常常面臨「講道理不管用」的局面。這是因為孩子的心智發展特點,決定了他們是感官學習者,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體驗式學習。而「假裝遊戲」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帶孩子玩「假裝遊戲」注意這三點
很多情況下,孩子都能自己挖掘到豐富的題材,並且自發的進行遊戲。然而如果父母能有意識的帶孩子玩這種遊戲,並且能注意下面這三點,相信假裝遊戲能給孩子帶來更多成長助力。
1、 豐富孩子假裝遊戲「資料庫」。
回國後,Tim和表兄弟一起玩,經常就是這種假裝遊戲的模式。有一次我在旁邊邊喝咖啡邊觀察。發現Tim一動不動地站在客廳中間,還抬著一隻手。而小表弟則跪在地上繞圈。我問他們:「你們在幹嗎?」他們告訴我,他們是「工程車四兄弟」,Tim扮演的是塔吊,表弟扮演的是自動裝卸卡車。
這些車輛的特點和知識,都是從動畫片裡和繪本中看到的,接著就運用在了模仿遊戲中。孩子的「假裝遊戲」,是對周圍環境的一種學習和模擬,運用這個特點,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加豐富的資料,充實他們假裝遊戲的資料庫。拓展閱讀越多,能玩的花樣就越多。
2、 沒必要阻止性別錯位的假裝遊戲。
有位粉絲私信我問,兒子總拿著洋娃娃玩,還說自己是媽媽,給洋娃娃穿衣餵飯。甚至下樓玩還要帶著自己的「寶寶」,姥姥擔心外孫是不是性別混亂,媽媽也覺得她有點娘。
其實很多家長在男寶寶玩假裝遊戲時,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其實媽媽別緊張,也不必去阻止。因為在進入集體被刻板印象影響之前,孩子的模仿遊戲,只是在重現媽媽對自己的照顧。
在這種遊戲中,孩子會覺得安全、充滿力量。隨著社會化的加深,他們在小團體中就會更多的玩「男孩遊戲」。況且照顧娃娃這類的遊戲,也沒有壞處。
3、 「假裝」有度。
通常而言,我們認為孩子分不清幻想和現實,當他們說自己是挖掘機,或者汪汪隊時,真就是那些角色。
但高普尼克在《孩子如何學習》中談到過這個問題:最新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三四歲左右的孩子,分明知道自己在假裝,而且他們覺得這一種假裝很有趣。
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那些無法分清幻想和現實的狀況。比如說自己是超人的孩子,通常並不會從兩層樓跳下去。說自己是蜘蛛俠的孩子,也不會用蜘蛛絲去傷害別人。只有當幻想遊戲開始時,他們才會按照角色中的人物行事。
現代腦科學研究表明,分辨幻想和現實機制,取決於刺激的時長和強度。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成天都處於一種強刺激的幻想中,比如連續幾個小時玩遊戲。那他真的可能會模糊現實和想像的邊界,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因此「假裝」雖好,也不能讓孩子總活在幻想之中。
小辮子媽有話說:
遊戲是孩子學習的方式,在世界上所有的動物中,只有人類擁有漫長的童年,自由自在的玩耍,假裝成任何他們見過的,想像中的事物。其實這是在進化中人類最重要的武器。而我們的孩子也能在這些遊戲中,獲得力量、知識甚至突破自我。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三十而已》:顧佳痛述當媽代價,失去自我還是重生,就在一念間
郭晶晶兒子幼兒園14萬一年,育兒專家:再昂貴的早教也離不開三點
張栢芝曬大兒子近照,網友:「顏值不如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