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俠效應」:第二自我如何賦予您力量?

2020-12-17 澎湃新聞

把自己視為另一個獨立個體可以減少焦慮,同時也為您的自信和決心帶來好處。

儘管有緊張和焦慮的情緒在,擔心自己表現不佳,但世界頂級明星站在舞臺上時究竟是如何保持沉著冷靜和決心的呢?對碧昂絲和阿黛爾來說,她們的秘訣是創造另一個自我。

碧昂絲的另我是自信而充滿力量的莎夏·菲爾斯。莎夏可以讓碧昂絲在舞臺上盡情展現自信和性感的一面。「當我聽到音樂響起,穿上細高跟鞋,內心開始緊張時……莎夏就出現了,然後我的姿態、我說話的方式等等,都會不一樣,」2008年,碧昂絲告訴奧普拉說。這個辦法她一直沿用到2010年。2010年的時候,碧昂絲覺得自己已經足夠成熟,可以不再需要心理依賴。

和碧昂絲聊天后受到啟發,阿黛爾也效仿了這一做法。2011年,她向《滾石》雜誌透露了自己創造的「莎夏·卡特」。莎夏·卡特是碧昂絲的莎夏和(真實存在的)鄉村音樂明星瓊·卡特的結合。阿黛爾說,在突破性的一年中,這個策略曾幫助她在每一次演出中保持最佳狀態。

雖然流行歌星的虛構人格更像是一種噱頭,但最新研究表明該策略背後可能真的存在一些心理益處。採用另一個自我是「自我疏離」的一種極端形式,涉及從我們當下的感受中後退一步,讓我們以更加冷靜地心態審視局勢。

「自我疏離讓我們有一點點的額外空間,來理性思考眼前的局面,」紐約州漢密爾頓學院心理學助理教授蕾切爾·懷特說。自我疏離可以讓我們能夠控制焦慮等不良情緒,提高我們對完成艱巨任務的毅力,並增強我們的自制力。

碧昂絲的第二自我莎夏·菲爾斯在2008年首次亮相,碧昂絲稱莎夏提高了她的自信和表現

改變視角

密西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森·克羅斯在過去十年中負責了這項研究的大部分工作。結果表明,即便是很微小的視角變化,也可能幫助人們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一項研究中,參與者被要求以兩種不同方式中的一種方式,來思考將來的某一個具有挑戰的事件,比如重要的考試。「沉浸」狀態的那一組參與者被告知以「身在其中」的方式去描述這件事,而「疏離」狀態的那一組則被要求以「旁觀」的方式去描述同樣的一件事。最後的差異令人震驚。「旁觀」角度的那一組參與者對事件的焦慮感要比沉浸組的低很多。自我疏離還能激發更強烈的自我勝任感,即他們認為可以主動著手處理眼下局面並實現自己的目標的一種感覺。

在其他實驗中,參與者被要求發表一場小型的公開演講。在這之前,他們被建議使用第三人稱視角(像是「大衛覺得……」)來對待這次挑戰,假裝要發表演講的是另外一個人,而不是以更身在其中的第一人稱(「我覺得……」)來看待問題。和疏離的視角一樣,這個建議旨在鼓勵人們從外部角度去審視當前情況。

再一次地,製造心理距離可以幫助參與者更好地管理焦慮情緒,降低他們情緒的主觀評價和客觀衡量,比如往往伴隨威脅事件而來的心率改變和血壓變化。根據獨立觀察者對他們演講表現的評分,越是自信,呈現出來的演講質量也更好。

關注獎勵

自我疏離似乎也可以讓人們專注於大局,從而獲得積極的效果,即把事件視為更宏大計劃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局限於眼前的情感。對此,有些研究人員猜想,這是否也可以在容易分心的情況下,通過確保我們始終專注於自己的目標這種方式,來改善自制力,比如決心等。

2015年,阿黛爾在德國演出。她效仿碧昂絲,塑造了自己的另一個人格——莎夏·卡特。

沿著這些思路,有一個實驗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參與者在測試前接受過自我疏離訓練,那麼他們是否可以更好地專心於解決困難的字謎遊戲?在這個實驗中,參與者被要求以第二人稱的方式給自己提建議,比如「你要專注於每一個問題」,就好比他們是在跟一個朋友聊天,而不是自言自語。除了提高整體表現外,這種效果也可以從評估他們對任務的態度的調查問卷中看出。調查問卷顯示,他們想要提高自我表現的意願更加強烈。

通過提高他們的自我控制感,自我疏離也可以改善人們的健康行為。比如,它可以增強人們鍛鍊的意願,幫助他們抵抗垃圾食品的誘惑。這可不是容易的事。「迄今為止,鮮有自我控制策略成功地改善了飲食效果,」明尼蘇達大學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員塞麗娜·弗曼說。

與克羅斯合作的弗曼最近在做另一項實驗。她告訴參與者,在面對不同食物時——比如選水果還是糖果?,採取自我疏離的方式來做選擇。當他們這樣做時(比如思考「大衛想吃什麼?」而不是「我想吃什麼」),參與者會傾向於選擇更健康的食物。

儘管檢驗這種方式的長期好處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但弗曼認為可以先在不同的減肥計劃中納入這個策略。「疏離的自我對話帶來的輕鬆感確實提供了令人興奮的潛在應用價值,」她說。比如,可以在移動應用中整合這種策略,用推送通知的方式提醒用戶以第三人稱視角規劃飲食。

「蝙蝠俠效應」

鑑於人們認為自律和智商一樣,都對學術成績十分重要,兒童心理學家對自我疏離可以提高意志力的可能性尤其感興趣。

幾年前,心理學助理教授蕾切爾·懷特找來一群六歲的孩子,讓他們在計算機上做注意力集中的測試。測試中,孩子們會看到一系列圖像,他們需要在看到奶酪圖像時按下空格鍵。測試本身十分無聊,但是孩子們被告知,這個任務「十分重要」,如果他們堅持的時間越長,他們就會成為「非常棒的助手」,以提高他們堅持下去的動力。研究人員還故意留下一部iPad,上面有一個專門用來吸引孩子們注意力的有趣遊戲,作為潛在的幹擾。

實驗開始之前,研究人員告訴孩子們,如果覺得任務太無聊,他們可以想想自己的感受。有些孩子被告知,不妨想想「我有在努力嗎?」;另一些孩子則被告知以第三人稱角度思考感受(「漢娜有在努力嗎?」);還有第三組孩子,他們被告知,可以代入他們最喜歡的虛擬英雄,比如蝙蝠俠或者愛冒險的朵拉。甚至,研究人員還給他們準備了服裝道具。當他們感到無聊時,研究人員告訴這第三組的孩子,在思考自己的行為和感受時,想像自己就是那蝙蝠俠或者愛冒險的朵拉,然後問自己,比如:「蝙蝠俠有在努力嗎?」

自我疏離和第二自我對兒童也有作用。當孩子在任務期間代入蝙蝠俠或愛冒險的朵拉等角色時,研究發現他們會更加努力完成任務。

研究人員一直懷疑,第二自我是自我疏離的一種更極端的形式,研究結果也佐證了這樣的猜想。與第一組以第一人稱視角思考的孩子相比,第二組以第三人稱視角思考的孩子,他們的任務總可用時間多出了10%;但是第三組代入第二自我的孩子堅持的時間最長。總體而言,他們的任務總可用時間比第二組孩子還多出13%(比第一組孩子多出23%)。

懷特還發現,代入第二自我也可以幫助孩子專注於複雜的紙牌遊戲。在這個遊戲中,孩子們必須遵守一系列不斷改變的複雜規則。再一次地,「蝙蝠俠效應」似乎提高了他們的決心和專注力,他們的「執行力」大大提高。

儘管這些只是實驗室裡的實驗,但懷特希望這種小練習可以幫助到許多對自制力有要求的情況。畢竟,孩子們在做家庭作業時可能會受到電視或手機的誘惑。這時候,他們要做的選擇,其實跟毅力測試中的已經非常相似。懷特認為,這或許也可以避免面對新挑戰產生的沮喪情緒。「假裝自己是一個更有能力的人,並與眼下的情形保持一定距離,可以幫助人們克服在學習新事物時所遭遇的挫敗感。」

碧昂絲會怎麼做?

鑑於這些發現以及自我疏離可帶來的廣泛好處,懷特認為,我們可以塑造另一個莎夏·菲爾斯,來提高我們的情緒管理能力、自制力和保持沉著冷靜的能力。

她說,事實上,有些宗教活動早已在提倡這種思維方式。「在我小時候,也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期間,我們有很多手環上面印著『WWJD』字樣,即耶穌基督會怎麼做?」懷特說,「所以,我覺得,對許多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直觀的概念。」

如果你想創造自己的第二自我,懷特建議,你可以為不同的目標代入不同的人格——如果是遇到了個人困境,那就代入睿智的家人;若是工作上的難題,可以代入工作導師。「我還是博士後的時候,我們的實驗室裡流傳著這樣一個小小建議:如果是本科生,那就假裝自己是研究生;如果是研究生,那就假裝是博士後;如果是博士後,那就假裝自己是實驗室老大——反正向前看,」她說。

但是不管我們最後選擇怎樣的人格,最重要的是這種策略可以帶來一些能讓我們遠離負面情緒的心理空間,同時也要能夠提醒我們採取我們努力想要模仿的行動。不管是代入朋友、宗教人物還是碧昂絲本人,一點點的想像力或許可以讓我們更接近我們想要成為的那個人。(勻琳)

相關焦點

  • 蝙蝠俠效應,有聽過嗎
    在一系列針對兒童的自控力實驗中,面對枯燥的任務,當研究人員提醒受試兒童,「想一想,如果你是蝙蝠俠,你會怎麼做?」後,任務的完成度就會大幅提高。這一效應因此被稱為蝙蝠俠效應。或許在未來的兒童教育事業中,存在非常有意義的應用。它的核心原理是,把自己不當自己,而是某個更加理想化的形象。當我們假裝自己是蝙蝠俠的時候,焦慮會減輕,勇氣和道德責任感提升。
  • 聽說過蝙蝠俠效應嗎
    在一系列針對兒童的自控力實驗中,面對枯燥的任務,當研究人員提醒受試兒童,「想一想,如果你是蝙蝠俠,你會怎麼做?」後,任務的完成度就會大幅提高。這一效應因此被稱為蝙蝠俠效應。或許在未來的兒童教育事業中,存在非常有意義的應用。它的核心原理是,把自己不當自己,而是某個更加理想化的形象。當我們假裝自己是蝙蝠俠的時候,焦慮會減輕,勇氣和道德責任感提升。
  • 跟孩子玩「蝙蝠俠效應」假裝遊戲
    今天我們就來聊著名的「蝙蝠俠效應」。什麼是「蝙蝠俠效應」美國一所大學為了研究兒童行為,將一群四歲的孩子分成兩個小組,研究組的孩子穿著蝙蝠俠套裝,對照組則穿自己的衣服。隨後他們給孩子們一套玩具鎖,讓他們開鎖。研究發現,穿蝙蝠俠套裝的孩子,會更加積極的開鎖,更有耐力也更加用心,這就是「蝙蝠俠效應」。
  • 《蝙蝠俠》打敗蝙蝠俠的並不是貝恩,而是哥譚這座城市!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吐槽一下蝙蝠俠的故事。在哥譚這座令人絕望的城市中,誰能成為蝙蝠俠最大的敵人?我相信大多數人認為小丑才是蝙蝠俠的一生之敵,這是正確的。因為小丑和蝙蝠俠一樣,他只愛著哥譚這座城市,或者說,他只關心蝙蝠俠一個人。貝恩曾經也認為只有蝙蝠俠能夠拯救這座城市,但是他的目的和蝙蝠俠完全不同,在《邪惡永恆》的時候哥譚市陷入了一片混亂,只有貝恩一人挺身而出。
  • "角色效應"力量大,父母教育孩子必須賦予孩子正確的角色
    一般雙胞胎姐姐會比較懂事獨立,而妹妹會比較膽小並缺乏主見,主要是因為在出生的時候兩個人就被賦予了不同的角色,先出生的是姐姐,後出生的是妹妹,並且要求姐姐還要照顧妹妹,要對妹妹的行為負責,而要求妹妹要聽姐姐的話,有事要和姐姐商量。這樣兩個人由角色導致的行為就完全不一樣了,姐姐成了保護者,妹妹成了被保護的對象。
  • 《蝙蝠俠》貝恩之城留下的遺憾,老管家將會如何復活?
    貝恩和蝙蝠俠之間的紛爭非常複雜,貝恩的力量來源是當年賦予他一身肌肉和力量的毒液,屬於秘密研究的超級戰士計劃,而貝恩在渴望著更加強大的力量,所以他花費資金,投資研究所,並研製出了強化版的毒液,並創造了哥譚俠和哥譚少女。
  • 《蝙蝠俠》貝恩即將統治哥譚,黑暗騎士如何打敗他的軍隊?
    如果是那個變成了小丑的瑪莎,這段劇情就真的太過分了這段劇情還要追溯到當年那場改變了整個宇宙的大事件,閃電俠穿越時間救下了自己的母親,蝴蝶效應卻因此毀滅了世界。所以曼哈頓博士用自己的力量在這個多元宇宙中開始了實驗,除了改變超人的命運之外,他還做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閃點宇宙本來應該因為閃電俠的原因而徹底消失,但是曼哈頓博士卻用自己的力量將這個宇宙徹底延續了下去。
  • 世界頂級名流怎樣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從自我中跳脫出來,將自己視為另一個獨立個體,不僅可以減少焦慮,還能為你帶來更多自信和決心。世界頂級明星是如何在舞臺上是如何保持自信和鎮定?對碧昂絲(Beyoncé)和阿黛爾( Adele)來說,儘管在舞臺上依然會有緊張和焦慮的情緒,也會擔心自己表現不佳,但她們的秘訣是創造另一個自我。碧昂絲創造的另一個自我是自信而充滿力量的莎夏·菲爾斯(Sasha Fierce)。莎夏可以讓碧昂絲在舞臺上盡情展現自信和性感的一面。
  • 重要的不是你被賦予了什麼,而是你如何使用被賦予的東西
    想想就有點興奮,我要如何運用這三次多的機會,眼前似乎多了幾道希望的光芒。現在是最好的開始曾經會顧忌當下的年齡,不再年輕、活力不再,不願冒險,甘於現狀。但人終歸要面對內在那不一樣的聲音,也要面對生而為人的可能性。相比於未來,無論現在處於什麼年齡階段,擁有什麼樣的狀態,都是最好最早的開始。
  • 《蝙蝠俠:貝恩之城》蝙蝠俠應該如何打敗貝恩?
    破壞蝙蝠俠的婚禮。讓蝙蝠俠陷入噩夢,將他徹底激怒。決戰蝙蝠俠,將他的意志徹底粉碎。他差一點就完成了這件事情,但是蝙蝠俠破壞了他的計劃。雖然貝恩曾經打斷了蝙蝠俠的脊梁,他也被粉絲們戲稱為「斷背狂魔」,但是他被蝙蝠俠打敗了很多次。貝恩雖然被設定為力大無窮的怪物,在近戰上碾壓殺手鱷,但是他卻被蝙蝠俠打敗了數次。
  • 太難我學不會,孩子自我放棄怎麼辦,不妨嘗試「羅森塔爾效應」
    我說了一句:"相信的力量。"鋼琴老師說:"對,就是相信和期望的力量,你給予孩子多大的期望,孩子就能給予你相應的回饋,這其實是有科學依據的,這在心理學上叫'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源自一個神話故事:賽普勒斯國王皮格馬利翁用神奇的技藝雕刻了一座美麗的象牙少女像,並且皮格馬利翁將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部熱情和全部愛戀都賦予到這座雕像上,甚至他把雕像看成了自己的妻子,夜以繼日地"照顧"她,撫愛她。甚至他在心裡一直默默祈禱神能夠讓這座雕像真的成為他的妻子。
  • 如何教育孩子進行自我管理?看看芬蘭的教育就知道了
    我經常聽父母說,孩子沒有自律,不知道如何進行自我管理,什麼事都要父母操心。不過,在芬蘭可不一樣。芬蘭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很強,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如果失去了信任,孩子也會進行自我懷疑,會削弱他們各方面的能力。有的孩子會自暴自棄。芬蘭的教育不僅僅是停留在如何教會孩子知識的層面上。他們更加重視如何讓孩子學會獨立和發展出自我想法。這一點,中國的教育和芬蘭的教育是有區別的。我們的父母更喜歡聽話的孩子。
  • 「標籤效應」是如何在你身上起作用的
    為什麼我們的行為會因為我們被賦予的角色名稱而產生這麼明顯的變化呢?今天和大家分享心理學的「標籤效應」。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
  • 《蝙蝠俠:蒼白騎士》第二部正式完結,蝙蝠俠永遠成為歷史!
    在蒼白騎士的第二部作品《蝙蝠俠:蒼白騎士的詛咒》中,韋恩家族真正的秘密被徹底暴露,他們的祖先並不是韋恩家族的人,而是一位叫做巴卡爾的戰鬥神父,他竊取了「落魄貴族埃蒙德·韋恩」的身份,在阿克漢姆將軍的城堡中背叛了自己的隊友,成功的以韋恩家族之名調動了女皇的軍隊,從此哥譚山谷只屬於韋恩勳爵一人。
  • 《蝙蝠俠:貝恩之城》父親的秘密終於揭開,逆閃電才是幕後黑手!
    編劇Tom King負責的漫畫《蝙蝠俠V3》一直受到粉絲們的吐槽,畢竟在他設計的劇情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在《蝙蝠俠V3》的第84期漫畫中,一個困擾了粉絲多年的秘密終於被揭露了。 「蝙蝠俠的父親,閃點世界的蝙蝠俠,復仇騎士託馬斯·韋恩到底是如何來到主宇宙的?」
  • 《王者榮耀》國際服蝙蝠俠英雄故事 蝙蝠俠出裝銘文介紹
    導 讀 第1頁: 展開 《王者榮耀》國際服DC正版授權的蝙蝠俠已正式登陸遊戲,那麼這個英雄背景如何?技能如何?
  • 孩子自我否定,家長嘗試「羅森塔爾效應」,還您一個自信的孩子
    燕子是一位幼兒園老師,她發覺自己班上有個叫歡歡的學生,什麼都好,就是太缺乏自信,總喜歡自我否定。有一天,她想叫歡歡上臺去講昨天布置的故事,但是歡歡說什麼都不肯上去,一直說:「我不行…我怕我講不好。」不管燕子怎麼鼓勵她,她最後還是沒上去。
  • 蝙蝠俠可以擊敗超人的三個方法
    超人並非沒有弱點,所以蝙蝠俠可以利用這些東西來打敗超人。紅太陽輻射超人從太陽能中獲取力量。他從地球的黃色太陽中汲取能量。氪星有紅太陽,切斷了氪星種族的超能力。因此,你可以攻擊超人的另一種方法是利用紅太陽的力量。在另一個宇宙故事情節中,「紅色兒子」,嬰兒Kal-El在約瑟夫史達林統治下在蘇聯結束並成長為美國/蘇聯軍備競賽中最偉大的武器,宇宙的蝙蝠俠幾乎擊敗了超人將他困在紅太陽發電機下面,紅太陽發射器用紅太陽輻射轟擊鋼鐵俄羅斯,導致他變得無能為力。
  • 想要獲得力量,唯一方式就是賦予他人力量,成就他人
    所以真正修行的人,從不會去看別入的過失與缺點,他們會把更多時間和精力用在修正自我的錯誤上,這才是真正的修行。普羅米修斯創造了人,然後又在每個人的脖子上掛了兩隻口袋,一隻裝別人的缺點,另一隻裝自己的缺點。他把那隻裝別人缺點的口袋掛在胸前,另一隻則掛在背後。因此人們總是很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而看不到自己的。
  •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二次重生終極之戰,新一代蝙蝠俠崛起!
    《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是諾蘭執導的蝙蝠俠系列三部曲的收尾之作。銜接第二部劇情,蝙蝠俠雖然打敗了小丑,但小丑讓高譚市的「光明騎士」哈維徹底偏向邪惡的深淵。為了留住這座城市的希望之光,蝙蝠俠讓戈登向市民宣布是他殺死了那些人。自此,蝙蝠俠成為眾矢之的。這位為大愛犧牲的英雄一直繼承父親的遺志:「高譚市需要我是什麼人,我就是什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