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視為另一個獨立個體可以減少焦慮,同時也為您的自信和決心帶來好處。
儘管有緊張和焦慮的情緒在,擔心自己表現不佳,但世界頂級明星站在舞臺上時究竟是如何保持沉著冷靜和決心的呢?對碧昂絲和阿黛爾來說,她們的秘訣是創造另一個自我。
碧昂絲的另我是自信而充滿力量的莎夏·菲爾斯。莎夏可以讓碧昂絲在舞臺上盡情展現自信和性感的一面。「當我聽到音樂響起,穿上細高跟鞋,內心開始緊張時……莎夏就出現了,然後我的姿態、我說話的方式等等,都會不一樣,」2008年,碧昂絲告訴奧普拉說。這個辦法她一直沿用到2010年。2010年的時候,碧昂絲覺得自己已經足夠成熟,可以不再需要心理依賴。
和碧昂絲聊天后受到啟發,阿黛爾也效仿了這一做法。2011年,她向《滾石》雜誌透露了自己創造的「莎夏·卡特」。莎夏·卡特是碧昂絲的莎夏和(真實存在的)鄉村音樂明星瓊·卡特的結合。阿黛爾說,在突破性的一年中,這個策略曾幫助她在每一次演出中保持最佳狀態。
雖然流行歌星的虛構人格更像是一種噱頭,但最新研究表明該策略背後可能真的存在一些心理益處。採用另一個自我是「自我疏離」的一種極端形式,涉及從我們當下的感受中後退一步,讓我們以更加冷靜地心態審視局勢。
「自我疏離讓我們有一點點的額外空間,來理性思考眼前的局面,」紐約州漢密爾頓學院心理學助理教授蕾切爾·懷特說。自我疏離可以讓我們能夠控制焦慮等不良情緒,提高我們對完成艱巨任務的毅力,並增強我們的自制力。
碧昂絲的第二自我莎夏·菲爾斯在2008年首次亮相,碧昂絲稱莎夏提高了她的自信和表現
改變視角
密西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森·克羅斯在過去十年中負責了這項研究的大部分工作。結果表明,即便是很微小的視角變化,也可能幫助人們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一項研究中,參與者被要求以兩種不同方式中的一種方式,來思考將來的某一個具有挑戰的事件,比如重要的考試。「沉浸」狀態的那一組參與者被告知以「身在其中」的方式去描述這件事,而「疏離」狀態的那一組則被要求以「旁觀」的方式去描述同樣的一件事。最後的差異令人震驚。「旁觀」角度的那一組參與者對事件的焦慮感要比沉浸組的低很多。自我疏離還能激發更強烈的自我勝任感,即他們認為可以主動著手處理眼下局面並實現自己的目標的一種感覺。
在其他實驗中,參與者被要求發表一場小型的公開演講。在這之前,他們被建議使用第三人稱視角(像是「大衛覺得……」)來對待這次挑戰,假裝要發表演講的是另外一個人,而不是以更身在其中的第一人稱(「我覺得……」)來看待問題。和疏離的視角一樣,這個建議旨在鼓勵人們從外部角度去審視當前情況。
再一次地,製造心理距離可以幫助參與者更好地管理焦慮情緒,降低他們情緒的主觀評價和客觀衡量,比如往往伴隨威脅事件而來的心率改變和血壓變化。根據獨立觀察者對他們演講表現的評分,越是自信,呈現出來的演講質量也更好。
關注獎勵
自我疏離似乎也可以讓人們專注於大局,從而獲得積極的效果,即把事件視為更宏大計劃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局限於眼前的情感。對此,有些研究人員猜想,這是否也可以在容易分心的情況下,通過確保我們始終專注於自己的目標這種方式,來改善自制力,比如決心等。
2015年,阿黛爾在德國演出。她效仿碧昂絲,塑造了自己的另一個人格——莎夏·卡特。
沿著這些思路,有一個實驗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參與者在測試前接受過自我疏離訓練,那麼他們是否可以更好地專心於解決困難的字謎遊戲?在這個實驗中,參與者被要求以第二人稱的方式給自己提建議,比如「你要專注於每一個問題」,就好比他們是在跟一個朋友聊天,而不是自言自語。除了提高整體表現外,這種效果也可以從評估他們對任務的態度的調查問卷中看出。調查問卷顯示,他們想要提高自我表現的意願更加強烈。
通過提高他們的自我控制感,自我疏離也可以改善人們的健康行為。比如,它可以增強人們鍛鍊的意願,幫助他們抵抗垃圾食品的誘惑。這可不是容易的事。「迄今為止,鮮有自我控制策略成功地改善了飲食效果,」明尼蘇達大學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員塞麗娜·弗曼說。
與克羅斯合作的弗曼最近在做另一項實驗。她告訴參與者,在面對不同食物時——比如選水果還是糖果?,採取自我疏離的方式來做選擇。當他們這樣做時(比如思考「大衛想吃什麼?」而不是「我想吃什麼」),參與者會傾向於選擇更健康的食物。
儘管檢驗這種方式的長期好處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但弗曼認為可以先在不同的減肥計劃中納入這個策略。「疏離的自我對話帶來的輕鬆感確實提供了令人興奮的潛在應用價值,」她說。比如,可以在移動應用中整合這種策略,用推送通知的方式提醒用戶以第三人稱視角規劃飲食。
「蝙蝠俠效應」
鑑於人們認為自律和智商一樣,都對學術成績十分重要,兒童心理學家對自我疏離可以提高意志力的可能性尤其感興趣。
幾年前,心理學助理教授蕾切爾·懷特找來一群六歲的孩子,讓他們在計算機上做注意力集中的測試。測試中,孩子們會看到一系列圖像,他們需要在看到奶酪圖像時按下空格鍵。測試本身十分無聊,但是孩子們被告知,這個任務「十分重要」,如果他們堅持的時間越長,他們就會成為「非常棒的助手」,以提高他們堅持下去的動力。研究人員還故意留下一部iPad,上面有一個專門用來吸引孩子們注意力的有趣遊戲,作為潛在的幹擾。
實驗開始之前,研究人員告訴孩子們,如果覺得任務太無聊,他們可以想想自己的感受。有些孩子被告知,不妨想想「我有在努力嗎?」;另一些孩子則被告知以第三人稱角度思考感受(「漢娜有在努力嗎?」);還有第三組孩子,他們被告知,可以代入他們最喜歡的虛擬英雄,比如蝙蝠俠或者愛冒險的朵拉。甚至,研究人員還給他們準備了服裝道具。當他們感到無聊時,研究人員告訴這第三組的孩子,在思考自己的行為和感受時,想像自己就是那蝙蝠俠或者愛冒險的朵拉,然後問自己,比如:「蝙蝠俠有在努力嗎?」
自我疏離和第二自我對兒童也有作用。當孩子在任務期間代入蝙蝠俠或愛冒險的朵拉等角色時,研究發現他們會更加努力完成任務。
研究人員一直懷疑,第二自我是自我疏離的一種更極端的形式,研究結果也佐證了這樣的猜想。與第一組以第一人稱視角思考的孩子相比,第二組以第三人稱視角思考的孩子,他們的任務總可用時間多出了10%;但是第三組代入第二自我的孩子堅持的時間最長。總體而言,他們的任務總可用時間比第二組孩子還多出13%(比第一組孩子多出23%)。
懷特還發現,代入第二自我也可以幫助孩子專注於複雜的紙牌遊戲。在這個遊戲中,孩子們必須遵守一系列不斷改變的複雜規則。再一次地,「蝙蝠俠效應」似乎提高了他們的決心和專注力,他們的「執行力」大大提高。
儘管這些只是實驗室裡的實驗,但懷特希望這種小練習可以幫助到許多對自制力有要求的情況。畢竟,孩子們在做家庭作業時可能會受到電視或手機的誘惑。這時候,他們要做的選擇,其實跟毅力測試中的已經非常相似。懷特認為,這或許也可以避免面對新挑戰產生的沮喪情緒。「假裝自己是一個更有能力的人,並與眼下的情形保持一定距離,可以幫助人們克服在學習新事物時所遭遇的挫敗感。」
碧昂絲會怎麼做?
鑑於這些發現以及自我疏離可帶來的廣泛好處,懷特認為,我們可以塑造另一個莎夏·菲爾斯,來提高我們的情緒管理能力、自制力和保持沉著冷靜的能力。
她說,事實上,有些宗教活動早已在提倡這種思維方式。「在我小時候,也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期間,我們有很多手環上面印著『WWJD』字樣,即耶穌基督會怎麼做?」懷特說,「所以,我覺得,對許多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直觀的概念。」
如果你想創造自己的第二自我,懷特建議,你可以為不同的目標代入不同的人格——如果是遇到了個人困境,那就代入睿智的家人;若是工作上的難題,可以代入工作導師。「我還是博士後的時候,我們的實驗室裡流傳著這樣一個小小建議:如果是本科生,那就假裝自己是研究生;如果是研究生,那就假裝是博士後;如果是博士後,那就假裝自己是實驗室老大——反正向前看,」她說。
但是不管我們最後選擇怎樣的人格,最重要的是這種策略可以帶來一些能讓我們遠離負面情緒的心理空間,同時也要能夠提醒我們採取我們努力想要模仿的行動。不管是代入朋友、宗教人物還是碧昂絲本人,一點點的想像力或許可以讓我們更接近我們想要成為的那個人。(勻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