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上海浦江兩岸夜景(2017年4月15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丁汀/攝)
位於上海浦東臨港新城的石油鑽井平臺生產基地(2017年9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方喆/攝)
□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王蓓 耿興敏 吳蘇錦
「你看,浦東28年的發展變化都濃縮在這裡。」30出頭的浦東開發開放主題展館講解員黃漪玲笑語盈盈。每兩年甚至更頻繁更新各板塊內容的速度,在擁有5年講解經驗的黃漪玲眼中,「早已習慣,這就是浦東『速度』。」
站在世界第二高樓——位於浦東新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廈頂層,360度俯瞰腳下這片堪稱「奇蹟」的土地,90歲的袁愛英和她身旁在浦東出生、長大的兒孫輩們,一個勁兒地感嘆:昔日的阡陌鄉野、爛泥渡路、破爛的廠房、擁擠的民房,早已被林立的高樓、萬商雲集的金融區、整齊劃一的高科技園區、鱗次櫛比的現代化社區取代。這座矗立於黃浦江東岸,對標紐約、東京等世界一流城市的國際化宜居城市,讓祖孫三代自豪不已。
探訪陸家嘴金融城、張江科學城、外高橋保稅區、金橋開發區,漫步於遍布浦東各個方位的自然保護區、生態廊道、郊野公園、城市林蔭道……無論是西裝革履、妝容精緻的白領,埋頭實驗室的科研工作者,還是意氣風發、步履匆忙的創業者,安閒愜意、不同膚色的居民,都在講述同一個故事:28年,浦東一直佇立改革開放潮頭,勇當「探路先鋒」,以海納百川的姿態熱情擁抱各方創新創業者,跑出了讓世界驚嘆的「浦東加速度」,成就了一段城市發展傳奇。
向內:自我革新 護航改革
8月29日下午的浦東新區企業服務中心一樓大廳,一如往日熱鬧繁忙而又井然有序。
按照工作人員的指引,田燕玲從包裡拿出辦理營業執照需要的各種資料,「三天前通過網上預約,並詳細告知了辦照需要的材料、流程」,這樣貼心周到的服務,讓田燕玲只需要按照約定時間來到這裡,無須排隊,花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提交並完成資料審核,「只要通過審核,就能安心回家收快遞(營業執照)」,伴隨著一沓資料在工作人員手中迅速通過,田燕玲語調輕快。
「在這裡,便民、高效是第一位的。」浦東新區區府辦副主任、企業服務中心主任蔣紅軍言簡意賅。而與高效相匹配的,是這樣一組數字——企業事項平均辦理時間只有法定時限的15%甚至更短,截至2018年2月,上海自貿區累計新設立企業5.2萬戶,4年來新設企業數是前20年同一區域企業數的1.5倍。
這樣的高效來源於一項項以服務為核心、以群眾滿意為標準,對標國際最高要求的「自我革新」。
浦東新區開發開放伊始,建設者們即意識到,高速發展來源於革故鼎新的勇氣和真抓實幹的毅力。為持續優化浦東營商環境,徹底解決市場主體「辦證難」和「準入不準營」等問題,浦東新區通過取消審批、審批改備案、實施告知承諾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減少審批事項、優化審批流程,降低企業創新創業門檻。
在全國率先開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在全國率先全面建成「統一受理、整體服務」的企業辦事「一網通辦」系統,實現區級全部327項企業辦事事項全覆蓋,並擴展至240項國家和市級審批事項;在全國率先推進「六個雙」政府綜合監管機制,即「雙告知、雙反饋、雙跟蹤」證照銜接機制和「雙隨機、雙評估、雙公示」的監管協同機制……
一項項全國首創、「刀刃向內」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服務型政府構建舉措,切實實現了跨層級、跨部門、跨行業協同聯動,形成改革合力,真監管、真抽查、真處罰則護航改革,速見成效。
如今的浦東,不只企業服務中心,所有的服務窗口裡,窗口人員「只說Yes不說No」,儘可能為申請人辦事提供幫助。今年年初,在開闢線上線下「請您來找茬兒」意見徵詢通道的基礎上,各服務中心聘請了首批「啄木鳥」專員,讓群眾一起來評判政務服務「流程順不順、效率高不高、服務好不好、手續繁不繁」。
「從28年前兩張桌子幾條板凳搭起浦東開發辦,到一次次自我革新、出臺一批又一批能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鍛造科學、精簡、高效、擔當的政府形象,打開了浦東通往世界的大門,讓這塊改革『試驗田』,迅速成為人才聚集的高地和投資者創新創業的熱土。」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翁祖亮說。
向外:敢於創新 加速改革
在入職上海張江「藥谷」的數年裡,張江生物醫藥基地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樓琦已數百次向參觀者和投資者介紹,24年間,400多家創新藥物企業、近4萬名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藥產業領域的創新創業者,在這片土地上創造出來的「奇蹟」——
「我們從新藥探索、藥物篩選、藥理評估、臨床研究、註冊認證到量產上市,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尤其在抗腫瘤類醫療產品的研究方面,張江資源豐富,目前國家食藥監總局每批准3個一類新藥中,就有一個來自張江中國『藥谷』……」
「創新已融入浦東人的血脈,成長為浦東人的基因」,28年來,和樓琦有著同樣感受的,還有努力拼搏在浦東各行各業的137萬人才「資源」。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視察期間明確提出,「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作出重要指示:「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力爭取得更多可複製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進一步彰顯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作用。」
2017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以全球視野、國際標準建設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升科學中心集中度和顯示度。」
定位國際一流,形成「磁場」效應,底氣來自創新。
五年來,創新驅動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在集聚著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大健康、人工智慧、智能製造、文化創意等一大批科創、文創企業的張江、臨港,上海市委、市政府已從政府創新環境建設、創新資源建設、社會創新氛圍營造三個維度,構建浦東區域創新體系。
圍繞科創中心建設,浦東加大改革攻堅,突破了一批制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體制機制瓶頸,一大批政策舉措和經驗從這裡走出——依託大科學設施集群平臺引入國內外頂尖科研資源,率先設立跨國孵化平臺,將跨國公司的溢出技術、資本和市場資源與本土優秀創業企業對接;設立跨境科技創新監管服務中心,滿足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產業對高效通關、貨物安全等需求;建立區域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開展智慧財產權集中運營,推動先行先試成果轉化、人才激勵、科技金融等舉措。
關乎人才,浦東率先推行外國人永久居留推薦「直通車」;率先成立全國首家海外人才局,形成對外籍人才的閉環式服務;率先試點在滬高校碩士及以上學歷外國留學生到「雙自」地區直接就業;今年4月,浦東再推出人才發展「35條」,構建「1+X」人才政策體系,深化人才制度創新,在全國率先突破外籍高層次人才永居、創業等政策瓶頸,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才高地。
向未來:跑出「浦東加速度」
曾有人說,如果把中國東部沿海比作一張弓,長江比作一支箭,處在弓箭交叉的「箭鏃」就是浦東。開發開放浦東,就是拉開東部蜿蜒海岸線的強弓,扣髮長江流域的利箭,面向太平洋,面向世界,將中國改革開放推向新的境界。
1990年4月18日,箭鏃滿弓離弦——
1990年,中國第一個保稅區——浦東的外高橋保稅區批准建立。
1995年,第一家進入中國的外資銀行——日本富士銀行上海分行在浦東開張營業。
2001年,中國第一家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在浦東成立。
2013年,中國首個自貿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從浦東起航。
……
28年,以實幹為筆,浦東經濟總量從60億元增長到9650億元,書寫中國改革開放一段傳奇。
28年,以創新為墨,33個全國「第一」,成就浦東「奇蹟」最生動的註腳。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邁步新時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上海堅持當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說,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上海將在新的時代坐標中堅定追求卓越的發展取向。
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翁祖亮說,將始終高舉浦東開發開放的旗幟,勇當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試驗平臺、開拓者和實幹家,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勇立潮頭「再出發」的浦東已揚帆啟航——
2018年4月,上海宣布年內將建成政務「一網通辦」的總門戶,到2020年,形成整體協同、高效運行、精準服務、科學管理的智慧政府基本框架。
6月,上海十一屆市委四次全會作出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決策,以「高水平改革開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素質隊伍」為著力點,推動浦東開發開放全面邁上新臺階。
以升級、引領、轉化為抓手,全面深化自貿區改革建設,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新高地、全面對外開放新高地、服務長三角一體化新高地;聚焦高質量發展,推動質量、效率、動力三大變革,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聚焦高品質生活,提升城市建設品質和管理水平、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聚焦高素質隊伍,強化正確用人導向、幹部能力提升、工作作風改進,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重任在肩,浦東仍在加速。
全球視野下的「浦東傳奇」,正在被時代之筆,飽蘸濃墨,繼續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