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世青年照——百年前的你竟然長這樣」活動照片。
用戶一旦隨意在網絡上上傳個人信息,就意味著控制權的減弱,也會存在一定的隱私洩漏風險
法治周末記者 劉嘉
百年前的你究竟長什麼樣?
在剛剛過去的「五四青年節」,「天天P圖」推出了「我的前世青年照——百年前的你竟然長這樣」活動,在一些用戶的微信朋友圈迅速被刷屏。
不過,由於需要上傳自己的真實照片,這讓許多用戶在參與活動的同時,也不免擔憂:這款軟體是否暗藏個人信息洩露的風險?
專家提出,一些性格測試、人品調查以及各類P圖等活動,許多用戶在積極參與並熱衷分享到朋友圈時,卻忽略了個人信息被洩露的隱患。
活動已下架 疑慮仍未消
據資料顯示,天天P圖是騰訊優圖團隊繼魅拍、水印相機之後推出的一款美圖軟體,集自拍相機、美容美妝、瘋狂變臉等多種功能於一體,軟體推出過刷爆朋友圈的媚娘妝、小學生照、軍裝照等。
5月4日,用戶在天天P圖推出的「我的前世青年照」活動裡,通過App、微信小程序將照片上傳,在選擇性別之後,就能製作出一張身穿百年前五四青年服飾的「民國範」老照片。不用花錢就能有藝術照的效果,新奇別致的體驗讓許多用戶紛紛參與其中,並在微信朋友圈中分享轉發。
然而,在用戶不亦樂乎之際,有媒體採訪網際網路專家後提出,用戶在上傳照片時,服務商會收集用戶的照片以及照片中的時間、位置等個人信息,不利於用戶的信息安全,存在洩露用戶個人信息的風險。
5月11日,法治周末記者在掃描該產品二維碼後,頁面提示「本次活動已結束」,在活動期間,共經生成了超過1.16億張前世青年照。此外,記者按照天天P圖官方微博公布的青年照獲得方式操作,在App上未能找到「我的前世青年照」活動。
同一日,天天P圖相關工作人員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我的前世青年照」並不會收集用戶個人信息,平臺已於5月7日發布過聲明。
記者注意到,在5月7日天天P圖官方微博發布的聲明中,其澄清在活動過程中,完全不會使用或者記錄上傳圖片的時間、位置等個人信息,也不會存儲用戶上傳的照片。
天天P圖的聲明雖然旨在解除用戶的疑慮,但仍有用戶表示並不相信,微博用戶「少年太多情」稱「以前軍裝照就這麼說過」;用戶「別忘了哈」則稱:「用戶信息早遍地都是,不差洩露這一次」……
類似活動屢遭質疑
類似「我的前世青年照」活動引發的質疑不是第一次出現。例如,2017年建軍節期間,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創意策劃出品、天天P圖合作推出的《快看吶!這是我的軍裝照》活動,用戶通過上傳正面照片,就可生成「紅軍照」「抗日戰爭照」「解放戰爭照」,該活動上線兩天時間裡,頁面總瀏覽量突破兩億次。
該活動同樣引發用戶的質疑,為此《人民日報》客戶端發布聲明闢謠,稱該網頁前後端均由《人民日報》客戶端委託長期合作的第三方供應商以及合作公司進行技術開發,伺服器地理位置均在國內;該程序只會在經用戶同意後,獲取用戶頭像和暱稱以及自主上傳的照片,不會也無法獲得用戶的真實姓名、年齡、手機號等個人隱私。
記者注意到,這種上傳照片或個人信息的活動並不少見。每逢特殊節日,總會有一些第三方應用以性格測試、人品調查等方式出現在微信朋友圈。此前火爆過朋友圈的製作「結婚證」「大學錄取通知書」等等小程序,往往會要求用戶上傳個人真實的照片、姓名以及出生年月等個人信息。
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律師、知名IT法律專家趙佔領表示,「我的前世青年照」中,涉及信息主要有兩類,用戶上傳的各種照片、以及與上傳行為相關的數據,如上傳照片的時間、地點等。
趙佔領指出,目前,對於官方稱不會保存用戶照片的說法暫時無從判斷真偽,若後續發現平臺保存了照片,或分享給合作夥伴進行使用,由於平臺保管這些信息是未經用戶同意的,那麼平臺則涉嫌違規。
收集信息需用戶知情同意
趙佔領介紹,5月1日實施的《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中規定,收集個人信息時需要得到用戶授權同意,收集的如果是個人敏感信息,還需明示同意;網絡安全法第二十二條也規定,網絡產品、服務具有收集用戶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應當向用戶明示並取得同意;涉及用戶個人信息的,還應當遵守本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關於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
趙佔領表示,網絡服務提供者如果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存儲、使用用戶的個人信息,那麼違反了網絡安全法、《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等規定。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包括『前世青年照』等活動收集的這些信息,暫時還沒有曝出對用戶造成非常不好的影響。」趙佔領指出,經用戶同意收集到信息後,平臺可以進行數據分析、建立用戶畫像,分析出喜好等內容,可以更好地改進服務或者進行精準的廣告投放;然而,一旦這些信息被洩露,被不法分子獲取,那麼就可能給用戶帶來安全隱患,例如,電話號碼被洩露後,用戶會不停地收到騷擾、詐騙簡訊、電話等。
西安交通大學信息安全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玥對法治周末記者表示,用戶一旦上傳各種信息,就意味著控制權的減弱,也會存在一定的隱私洩漏風險,但是,具體會產生怎樣的後果,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判斷。
王玥認為,如果平臺經用戶同意收集相關信息和數據後,按約定用途有效使用,那麼也能很好地讓數據產生價值,如用於精準營銷,那麼可以讓用戶第一時間發現自己需求的商品,降低搜索的成本。
北京市煒衡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高級合伙人鄒曉晨表示,用戶參與這些性格測試、P圖等類似活動時,由於在提交信息時,同時會提交IP位址、手機型號、手機瀏覽軌跡,甚至還有微信號、手機號等,網絡服務提供者收集到這些信息後,這些信息是否被平臺存儲,如果存儲,安全保障是否到位,用戶並不知情。
鑑於此類活動存在洩露用戶隱私的可能性,鄒曉晨建議用戶儘量少參加類似活動;即使參加,也要在參與活動前要看清運營方,儘量避免將數據上傳到個人開發的程序上,以此降低個人信息洩露的風險。
責任編輯:馬蓉蓉